談民間藝術視域下的畬族民歌

時間:2022-04-13 09:08:12

導語:談民間藝術視域下的畬族民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民間藝術視域下的畬族民歌

摘要:畬族民歌是一種口頭文學,它產生于畬族人民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民族的起源、生態環境、傳統習俗、社會教育等文化背景。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畬族民歌很少有人知道。本文對民間藝術視域下的畬族民歌進行了淺談,從而讓人更深入地了解畬族民歌。

關鍵詞:文化背景;畬族民歌;民間藝術

畬族民歌內容極其豐富,喜愛歌唱一直是畬族人的民俗。無論是在田間,還是茶余飯后的小憩,無論是談情說愛的浪漫中,還是婚喪喜慶時,畬族人民都會用唱歌來表達內心的喜怒哀樂、希望、愛恨情仇。這些表達地思想情感內容,都可以在現如今傳唱的歌曲中感受到。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畬族民歌發展面臨危機。

一、畬族民歌發展的文化背景

(一)民族的起源與圖騰。畬族以廣東潮州鳳凰山作為民族發祥地,據說畬族的祖先就葬在這里。正因為如此,也就成為了民族的起源,也是畬族人民的精神支柱。至于民族的圖騰,我們很容易在服飾、舞蹈、音樂等方面看到。例如:姑娘們的頭飾,是以鳳凰的花樣形式,結婚的時候,身穿鳳凰公主服飾,這些都是為了紀念祖先。(二)傳統習俗。畬族擁有豐富多彩的傳統習俗,從一出生百天的過關儀式到16歲成人禮,以及婚禮、葬禮、祭祀等儀式和逢年過節,都伴隨畬族民歌。例如:逢年過節的時候,大家除了紀念先祖外,大家聚在一起歌藝交流,培養感情。當然在畬族的婚俗中,民歌更是不能缺少的一部分,男方去迎親的路上唱《度親歌》,女方在路上唱《攔路歌》。(三)生態環境與生產勞動。畬族主要生活在浙江、江西、安徽等廣大山區,在這里氣候比較濕潤,生態環境比較不錯,可以種植水稻,同時這里生產茶葉以及名貴藥材。畬族人生活艱苦,非常勤勞,大多數人生活在半山腰。當然在畬族人民在勞動中也離不開民歌,好多民歌產生于辛苦勞作中,歌詞中飽含辛勤勞動的優良傳統。例如:在《做田歌》都深情地表達了畬族人民種田勞動地喜悅之情。(四)語言文化。畬族擁有自己民族的語言,民歌就是在民族語言的基礎上進行升華,是畬族人民智慧的彰顯。畬族民歌充分體現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樣性。目前畬族民歌現存“小說歌”的手抄本就有130本。(五)社會教育。畬族的社會教育中包含很多,這里簡單說一下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主導者,是孩子們學習生活勞動知識的傳授者。畬族民歌就是教育的最基本教材。孩子們主要是通過唱本,通過學習歌曲、練習歌曲、會歌的一系列過程來逐步習文識字。畬族民歌包括歷史傳說歌、生活歌、勞動歌等內容。例如:在《祖宗歌》講述了畬族的歷史。

二、民間藝術視域下的畬族民歌內容

畬族有悠久的歷史。“畬”字,意為“刀耕火種”,用作民族名稱始于南宋末年。元代以來,“畬民”作為畬族的專有名稱,普遍出現在漢文史籍。最遲在7世紀,畬族就已經定居在閩、粵、贛三省的交界地區。畬族有本民族自己的習俗和語言,唱山歌是畬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種主要活動形式。山歌是畬族民眾傳授歷史、文化、生產、生活等各種社會知識和進行文化娛樂活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唱山歌成為畬族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不論男女老少大都善歌,并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民族歌俗歌會。(一)兒歌。兒歌又被稱為是細崽歌,主要是講述童年生活樂趣,一般畬族小孩從學話就開始接觸兒歌,稍微大一點的時候就唱一些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兒歌。(二)歷史傳說歌。歷史傳說歌顧名思義就是記載著畬族地起源以及發展,記錄每個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令后人永遠記住自己的祖先,并且對于在歷史長河中英雄人物進行學習。例如:流傳最廣泛地唯屬《高皇歌》,全歌四五百行。(三)情歌。在眾多畬族民歌中,情歌是數量最多、流傳最廣、最普遍的民歌。情歌一般都是通過事物作為襯托來表達男女之間的情愛。如《同心歌》深情表達男女之間的相互思念,希望一起相守一生的美好期待。(四)婚俗歌。婚俗歌又稱作嫁女歌,也就是作為舉行婚禮中必唱的歌曲。婚俗歌曲有近2000首。婚俗歌是由娶方赤郎、行郎、嫁方女歌手進行對歌。對歌貫穿酒宴前、酒宴中、酒宴后。(五)勞動歌。辛勤勞動一直是人民的優良傳統,畬族人民通過歌曲的形式表達生產知識的重要性,并且渴望豐收。例如:《二十四節氣歌》就是告訴人們要按照節氣進行耕種,勤耕細作,爭取大豐收。在《種田歌》講述男女一起勤耕細作,一起共同勞動地和諧美好。

三、畬族民歌的傳承思考

畬族民歌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通過民歌活動,文本媒介等進行流傳。現如今由于民族語言被破壞以及傳承過程斷裂,畬族民歌出現了嚴重地傳承危機。作為中華民族文化,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保護和傳承,并且創造出符合新時代的畬族民歌,我們可以從傳承主體、形態,文化環境三個方面進行繼承。

四、結語

畬族民歌作為文化遺產,我們應該進行繼承。畬族民歌充分體現了民族的起源、生態環境、傳統習俗、社會教育等文化背景,通過這幾方面的展開,使我們更加清晰地了解畬族民歌。本文我們了解到民間藝術視域下的畬族民歌內容,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多開展針對畬族民歌的活動,建立畬族民歌音樂檔案資料庫,使后人們有機會去了解畬族民歌,從而達到繼承流傳的效果。

作者:溫淑萍 單位:九江學院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浙江省少數民族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2]馬驤.畬族民間歌曲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14.

[3]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4]杜亞雄.聆聽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民間音樂遺產[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132.

[5]黃家教,李新魁.潮安畬話概述[A].施聯朱.畬族研究論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