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傳承民間藝術現狀與策略
時間:2022-06-17 03:30:14
導語:美術教育傳承民間藝術現狀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民間藝術進高校的背景下,高職學前美術教育應該擔負起傳承民間藝術的重任,普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文章從認識、師資、教材分析了高校民間藝術教育的現狀,并從課程資源開發、課程滲透和教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策略。
關鍵詞:學前美術教育;民間藝術;現狀與策略
民間藝術是千百年來人民群眾創造的最鮮活最生動的藝術形式,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根植于中華大地,流淌于我們的血脈,有著與我們割舍不斷的聯系,是留住“鄉音”,記住“鄉愁”最好的載體之一,是我們不該忘卻的記憶。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泛娛樂化思潮的沖擊下,民間藝術逐漸地被邊沿化,走向式微。為此,有志之士發出呼吁,并號召全社會重視民間藝術,國家也通過“非遺”等形式加以保護。教育部于2018年5月10日《關于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的通知》(教體藝函〔2018〕5號,以下簡稱《通知》)指出“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精神,深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不斷創新新時代高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形式與方法,充分發揮高校文化傳承創新的優勢與作用,著力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質量和水平,經研究,決定在全國普通高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支持高校圍繞民族民間音樂、民族民間美術、民族民間舞蹈、戲劇、戲曲、曲藝、傳統手工技藝和民族傳統體育等傳統文化項目建設傳承基地”。[1]我們認為,民間藝術要想得到繼承和發展,乃至于創新,最好的途徑有兩個:一是進幼兒園,二是進高校,尤其是職業院校。高校的學前教育正好把兩者貫通起來,可以起著統協的作用:一是普及,二是研究創新。高職院校學前藝術教育必須認識到傳承民間藝術的重要性,主動擔負起文化傳承和文化復興的重任,將傳統民間藝術教育融入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中,踏實做到弘揚和傳承傳統藝術,促進藝術教育的持續發展。
一、現階段高職學前藝術教育傳承民間藝術的現狀
民間藝術進校園,雖然得到大家的共識,但目前看,還有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一)認識不足。1.對民間藝術的價值與意義缺乏全面的認識。民間藝術不僅僅只是一種技藝,其中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和集體的民族情感意識,更飽含著古老觀念、寓意和內涵,是實施思想教育、價值教育有效的載體。《通知•建設原則三》明確提出:“堅持育人導向,突出價值引領。遵循高等教育規律,彰顯美育特點和校園特色,以文化人,以美育人。面向全體學生普及與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領學生自覺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樹立健康向上的審美觀和正確的價值觀,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2]2.對民間藝術(主要指民間美術)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特征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民間美術色彩豐富,技法多樣,現在高職院校學前教育美術教育課程內容,傳統藝術占課程教學的60%,如繪畫課程中的中國畫、版畫、重彩裝飾畫等;手工制作課程中有:折紙、民間剪紙、陶藝、布藝等。但由于民間藝術的地域性強、系統性差、組織形式繁多等特點,不能系統地依據各自特點在美術教育課程中系統地呈現和傳承。在教學過程中,民間藝術技能也是照葫蘆畫瓢,臨摹為主,缺乏內涵的挖掘和創新。教師教學以簡單的制作技巧為出發點,缺乏對技巧的歷史演變和技藝的文化內涵進行深入的研究,導致在教育中時常會陷入藝術教育誤區,認為兒童所學的藝術就是臨摹和技巧,這種重藝術成果和技法,而輕視內涵的教育無疑是一種失敗的藝術教育。(二)師資力量不足。長期以來,由于民間藝術是非主流的文化現象,以及人們對這種藝術教育認識不夠,除了一些從業人員,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相對較少,更不用說研究和教育了。就目前情況看,高校中除了專業教師偶有涉獵外,有關這方面的人才儲備是嚴重不足的,管理人才缺乏,專業人才也缺乏。解決困境的辦法:一是加強教師培訓,二是引聘人才。(三)沒有統編的教材。目前高職使用的學前美術教材,其指導思想大多是基于現代藝術和西方藝術的教育理念,課程體系中的傳統藝術雖然占比達60%,但重技法、輕價值引領的傾向還是非常嚴重的。學前美術教育教材都是幼兒課外藝術課程培訓,主要是培訓機構依據自我需求定位,缺乏對幼兒美育的認知和對幼兒生理心理的了解,過分強調美術技能和畫面的效果迎合家長的需求,而不是培養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審美能力。
二、學前美術教育傳承民間藝術的途徑與策略
(一)深化學前藝術課程資源。學前藝術類課程內容應適當對民間藝術增加比重,更需要我們自主開發挖掘地域特色藝術類資源融入藝術教育。民間藝術的校園傳承模式能夠成為傳統民間藝術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因為相比傳統的傳承模式,校園傳承模式的優勢突出。第一,高職院校承擔著傳承優秀文化、推動文化傳播與交流的重任,是文化傳承的最優空間。第二,高職院校課程是素質教育實施的主要抓手,是創新思想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課程能有效保證學生學習民間藝術的可持續性。第三,高職院校的主要功能及核心工作是人才培養。契合了高職院校通過實施公共藝術教育培養具有中國情懷的人才培養目標,更為重要的是,在接受傳統文化后他們有可能利用傳統文化的因子創造著新的文化。這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具有重要的價值。[3](二)優化課程資源,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將歷代優秀民間藝術與美術課堂教學融合,不僅有利于傳統文化代代傳承,更有利于學生從民間藝術中獲取靈感,加強培養對自我根源的認識、愛國情懷和科學的人生觀,也是提倡“地域文化藝術特色”的育人功效。湖北襄陽有著幾千年濃厚的文化底蘊,境內存在著十分豐富而獨特的地域民間藝術資源,如老河口陳義文的木版年畫;襄州區程河鎮程河柳編(又稱襄陽柳編);樊城徐琳民間面塑等等。如何將具有地域文化的民間藝術合理開發利用是教育發展的主體需求。學前藝術教育必須利用這樣的契機,將傳承優秀的傳統藝術從目標、內容、方式幾個方面進行系統化科學化的整合,重視藝術教師與課程參與、發掘幼兒美術教育資源,完善藝術教育傳承的的途徑。首先是明確培養目標,高職藝術教育重在技能的培養,同時也必須重視藝術素質的提高。因而藝術教育可以將民間傳統藝術通過單一的技巧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融入到課程計劃中。積極建設民族氛圍藝術環境,將民間藝術賞析更直觀地展現出來,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進行藝術陶治。其次是選擇符合學前教育的藝術形式作為課程內容。在學前藝術教育中堅持注重傳統文化的人文教育,注重技巧與人文并重。技巧在操作中培養,人文注重思想道德、文化品行的塑造。積極將傳統民間技藝:剪紙、折紙、刺繡、陶藝、版畫、面塑……都融入到學前藝術教學內容中,豐富教學活動。再次打造傳統文化氛圍。將藝術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通過開展一系列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傳播氛圍如成立國學、文史等傳統領域的學習研究社團,成立書法、國畫、傳統樂器、戲曲、詩詞歌賦等方面的興趣協會,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實踐活動。在校園相關場所樹立先賢雕像,刻傳統格言,營造濃郁的優秀傳統文化色彩的校園文化,將有形與隱形的教育方式有機結合,從課堂上到生活中融入傳統文化,達到相得益彰,提升教學效果。最后是強化實踐,充分發揮民間藝術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優勢。在民間藝術教學中,不能僅停留在第一課堂層面,可以在高校校園開展民間藝術作品展、傳統文化晚會等活動,將第一課堂的理論學習與第二課堂的實踐學習有機銜接,使得高校的民間藝術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深入融合。通過這些方式讓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越來越接地氣,更為關鍵的是能夠大幅度提升地域傳統文化在大學生中的認同感。加強與校外實踐基地的合作,帶領學生到民俗文化博物館、民間藝術研究所等處實地參觀學習,有助于學生開拓視野,近距離地接觸民間藝術,熟悉傳統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實現傳統文化在大學生中的繼承與發展。(三)多樣形式加深傳統藝術的滲透。學前教育學生在藝術素養、傳統文化藝術的了解等方面較為欠缺,利用多途徑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比如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前專業建立了民間工藝傳承社團,通過舉辦傳統工藝作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間工藝美術家進校園,開辦講座等活動,讓學生深入領悟民間藝術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傳統工藝的熏陶,使傳統工藝貼合學生的實際,達到藝術育人的教育目的。利用云課堂資源等信息化技術,將優秀的傳統民間藝術加入網絡課程,如《教玩具制作》《沙畫藝術》等課程都配置到云課堂,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可根據興趣自主選擇相關的傳統工藝內容研磨技能,領悟文化內涵,從而深刻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進而提升文化自覺,為中華民族文化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藝術教育在學前教育傳承的途徑與方式很多,也需要我們去踐行。我們必須緊抓傳統課堂教學陣地,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入手,根據不同內容采用不同的授課方式,注重其文化歷史、文化根源、發展路徑,將之與傳統文化的傳承相結合,有效地滲入教學,讓學生透徹地理解文化的內涵。[3]
作者:王卡蘭 單位:襄陽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城市雕塑藝術創作特征探究
- 下一篇:民間藝術之鄉存續發展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