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民間藝術的現代審美轉向

時間:2022-08-11 03:11:31

導語:談民間藝術的現代審美轉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民間藝術的現代審美轉向

摘要:在城鎮化和工業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原生態的傳統民間藝術因無法適應其日益加快發展的速度和變化而面臨消亡的困境。場域化理論或許為目前這一現狀提供了解決問題的途徑。本文試從民間藝術的依賴性、社會性和時代性特征入手,探究當代民間藝術發展存在的現實問題、價值觀念的審美共識與傳播及其在當代文化傳播中所承載的精神力量如何轉化為現代審美的形態等問題。

關鍵詞:藝術傳播;審美共識;民間藝術;現代審美轉向

早在20世紀初,日本學者柳宗悅就提出了“民間藝術”的概念,并認為這是“民眾為自身所制造的實用性物品”,并將“民間藝術”與“個人的工藝”、“貴族的工藝”相區分;后來的學者張道一先生則對這一概念的范疇界定加以擴大,他認為柳宗悅先生“民眾的工藝”只是民間藝術中的一部分,藉此提出了“中國民間藝術學”這個概念,認為廣義上的民間藝術是民間文化的物化形式,它“既包括‘工藝’之藝,‘技藝’之藝,也包括‘藝術’之藝,‘民俗’之藝,”1涵蓋了民間戲曲、民間舞蹈、民間工藝等具體形式;從狹義上來說中國的“民間藝術”指的是民間工藝美術的造型藝術。但不管從哪個角度理解,民間藝術都是基于“實用”考量的“消費”,例如彩燈、虎頭鞋、剪紙等等,它不以銷售為目的,甚至有時候僅僅是為了“自我滿足。”民間藝術品作為民俗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和產物,它是靜態的,以物品的形態呈現;同時它也是動態的,伴隨著民眾的生產生活的推進而不斷變化發展。也正因為這樣的動態特征,在我國快速發展的城鎮化工業化背景下,在鄉村衰退的挑戰中,一系列傳統文化生態的生存環境變得日益惡劣,民間藝術的沒落就是其中突出表現。我們要探尋其沒落的原因,并提出應對它沒落的途徑,應從以下民間藝術的幾個特征去談。

一、當代民間藝術發展存在的現實問題

(1)依賴性民間藝術依賴于人。民間藝術因實用而誕生,它是一種實體的、有形的而非抽象的民俗存在,而且它與民俗互動結合非常緊密,“我們的吃穿用住行,樣樣離不開民間工藝。民間工藝在歲時節日、人生儀禮、祭祀供奉等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2但是自從現代工業文明出現之后,社會便踏上了擴張城市、游離鄉土的道路,民間藝術的使用主體即鄉民大量減少,交通通訊和現代傳媒的發展延伸更是加速了鄉民們關于城與鄉的選擇和判斷,離鄉和進城成為了當下呼應成勢的遷徙流。“鄉土美學”沒有了“鄉土中國”的創作環境,就會間接導致民間藝術的流失。(2)社會性民眾作為民間藝術的主體和行為者,懸系著人類的儀式感和社會性情感。例如節日慶典的時候制作面花、面魚、壽桃等不同裝飾圖案的面食;“二月二”龍抬頭時吹糖人,吹出葫蘆、金雞、美猴王等經典形象;辦紅白喜事時有民間戲曲和皮影戲等等。在網絡技術還沒有那么發達的年代,民眾們常常藉由這些民俗活動來獲得集體認同和自我的鼓勵,也可以說,民間藝術在一定程度上給了自我和他者實現心靈互為同一的可能,成為了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重要承載;現今隨著生產力和媒介的迅速發展,人和人的社會關系出現了疏離,而作為個體的人類獨立意識則不斷增強,社會群體活動不斷減少,民間藝術的存在感也被隨之被削弱。例如我國民間藝術中的典型代表傳統戲劇,在50年代還存在著367個劇種,但是截至目前已經消亡了100多種,有些甚至沒能留下任何影像資料。(3)時代性民間藝術是基于實用性而產生的,它在發展的過程中有時所呈現的審美特征往往不是特別明顯。又由于民間藝術的創造主體多為民間底層的勞動者,他們接受的文化水平較低,但在創作的民間藝術作品中往往又能呈現出稚拙、粗狂的特點。例如在民間藝術色彩的施用上,它不僅遵從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民間信仰觀念。且在民間畫工總結的創作畫訣中有“紅梅桔子,綠竹生孫,”“紅要紅得鮮,綠要綠得嬌,白要白得凈,”“紅忌紫,紫怕黃,黃喜綠,綠愛紅”等配色經驗和色彩哲學的表達,實際上這也都是民間百姓階層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對于色彩配色“美不美”的審美經驗的體現。如今,傳統民間藝術在當代以西方文化主流影響下并以審美消費為主的價值取向呈現出某種背道而馳的情形。民間的審美趣味和現代都市人的審美有時在形式美的時代特征方面顯得似乎無法相融。傳統的色彩語言和材料造型的美感有時難以受到當代藝術市場的青睞。這也反映出當下中國社會對于本土文化傳承和價值觀認同方面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缺失,呈現出傳統與現代價值的二元斷裂的局面。此外,民間藝術自古以來就是靠著手藝人的代際傳承,隨著越來越多傳統民間藝術因無人繼承而消亡,進而導致了傳統文化與觀念載體的消亡,對于如何能夠融入時代審美進行新的創作從客觀的現實情形下難以實現。然而,民間藝術一直以來都是屬于民眾生活的,它是生產者的藝術。這種自由自在、天然活潑的藝術狀態決定了其智性和趣味,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審美價值。更重要的是,民間藝術能喚起本土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的懷舊文化情懷和信仰,他們也由衷希望能以新的現代藝術形式傳承下去。盡管從上述對民間藝術的特征分析中似乎顯現出的更多的是其發展桎梏,但在當代藝術生態已發生巨大變革。以往其生存和維系社會觀念的土壤也逐漸消失,這時候的民間藝術就更為迫切需要實現現代審美趣味的轉向,亦即民間藝術的形式美可以逾越其傳統的實用功能而向現代情趣化的藝術品方向轉化,主動接受現代新技術文化力量的召喚,轉型為媒介景觀化的民間藝術,嬗變為文化消費品或審美欣賞的對象。

二、民間藝術價值觀念的審美共識與當代傳播

我們需要對優秀文化的包容,有將文化導向多元的責任和義務,即樹立起一種消解個體的審美差異后達成的一種集體的、共同的審美價值觀,亦即一種“審美共識”。在審美共識的視閾中,可借鑒“場域化“(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路或者構型)理論3,思考如何將民間藝術中的審美意識、審美心理、審美形式等問題進行“場域化”。把他們放到適洽的時空中去分析和探尋。使中國民間鄉土之美為現代本土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一些經驗化的文化表達。本雅明也曾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中提到,藝術在現代轉換后就產生了大量的“復制品。”4而復制品的大規模傳播、以交換價值進入市場后,體驗代替了經驗,同樣也能夠喚起經驗和真理。現代科技發展引發的跨媒介傳播,為現代藝術的傳承提供了一種超越傳統的模式,開啟了藝術審美、生產、傳播的新時代。如今在信息交流交錯復雜的時代中,視覺性成為當代藝術與日常生活的共同基礎,試圖去挖掘生理現象背后的心理感受,并從新的角度對其加以詮釋。在市場的號召和引導下,民間藝術從實用功能占據主導到更為注重美的價值,變成“美的藝術”。依靠藝術家們對民間藝術獨特的理解借鑒能力以及現代新技術的融入,這一民間的傳統文化存在被創造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正開啟了出圈之路。以春節為例,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春節的傳統習俗有很多,其中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從漢代即已出現。當時人們認為孩子容易受到鬼祟的侵害,所以長輩要給晚輩“壓歲(祟)錢”,寓意驅邪辟鬼,保佑平安。到了明清時期,壓歲錢大多用紅繩串著給孩子;民國以后,就改為紅紙包百文銅元賞給孩子,后來紅紙就慢慢演變成了紅包;如今春節的“紅包”不再僅僅表達長輩對晚輩的新年祝福,更成為了親朋好友密切交往和增進感情的關鍵詞。除了更符合網絡化、信息化時代的“網絡紅包”,民族利是封(如圖1)也成了這幾年春節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文創開發者對傳統紅包內容上大膽展示為十二生肖文化、傳統故事等,設計形式上與面具、掛件、擺件融合,配色上喜慶而不失格調,顏色上追求”誘目性,“吸收了傳統民間藝術中以純色、補色、對比色運用為主的方法,但又降低了顏色的高純度,既醒目,又有個性之處。這些新時代的“紅包”不僅能更好地實現年輕潮流與傳統民俗文化的有效結合,而且也有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再如導演張藝謀在2017年策劃了一場新媒體觀念演出《對話•寓言2047》。其中一個單元表演《嗩吶•潑色》(如圖2),將大連瓦房店的非遺項目復州鼓樂班和英國舞蹈團隊置于同一舞臺,通過新媒介的融合將整個單元的表演表現得淋漓盡致又收放自如,毫無違和感。要知道,大連瓦房店的復州鼓樂班原來常用于紅白喜事、廟會慶典等民俗活動,現在卻能在新媒體語境下抽象、提取審美符號記憶點,并能為之轉化成順應當代的藝術表達形式,是民間藝術轉型的又一成功范例。由此可見,藝術傳播正是借助一些傳統文化觀念、宗教信仰,從而成為了一種“有意味的形式。”5

三、民間藝術的在當代文化傳播中承載的精神力量

民間藝術通過現代技術的融合和傳播是順應時展的必然趨勢,它所帶來的社會熱度也證明了這一轉型之路是成功的。轉型成功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1、民間藝術本就是生活化的東西,是“活生生的眾生相,”相比于傳統精英(文人)主導的審美標準更貼近生產和生活實際,它旨在倡導與當下的社會發生聯系。例如,如今市面上的跨媒介藝術作品、文創產品等,都是設計師對原有民間藝術資源的創造性重組,通過易于被接受的現代化設計形式來解決時空錯位下的審美矛盾,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達到愿望與需求的恰當結合,同時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服務模式也能很好地解決傳統文化生態的遺留問題。當民間藝術作為一個個符號化元素被提取應用進作品時,它所表達的文化內涵也升華為民族文化的符號化形象,“國潮風”的出現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這種契合當前文化需求的主動求變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國人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2、德國學者楊•阿斯曼認為,“節日的作用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對奠基式的過去的現時化,群體確認自己的身份認同。這不是一種日常性的認同,集體的認同含有一種莊嚴隆重的、超越日常的東西,從一定意義上講,它有’超越生活之大’,超越了尋常、成為典禮、非日常社會交往涉及的對象。這種交往的典禮性已經成為一種固定形態,它繼而以回憶的形態凝結成為文本、舞蹈、圖像和儀式。”例如我們會在新人結婚的時候贈送有生殖寓意的刺繡、編織物、剪紙,會在新生兒出生時送上有虎頭的兜肚,會在給長輩祝壽時送上面饃壽桃、紫砂壺等……現代民間藝術作品盡管已經向審美轉型靠近,但本質上它還是實用的藝術,它依舊可以是增進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重要砝碼,這種作為禮物形式的贈予具有文化意義和情感內涵,有利于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連接以及一個有序社會的建立。不僅如此,現代民間藝術作品身上還承載著厚重的人文歷史情懷和民族精神,即使不考慮其文化內涵轉化為經濟價值的商業性,它也必定是實現整個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結語

在當代大眾文化的自我指認中,從表面上看,民間藝術蘊含了積極向上的民族心理,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和價值觀,始終散發著原始魅力,它遠離權力體系,時刻保持著與自然的聯系。在當代各種文明的共融博弈中,民間藝術不再是傳統時代的主流文化和常規物品,這就使得在文化中它容易被摘出,從而被定義為“前文化,”不得不去努力尋找各種方式來“標示”自己以求得當下文化中心的關注。而民間藝術與各種媒介的融合,并且在藝術與生活中重新建構起聯系,這是我們樂于見到的。在當下的語境中,民間藝術的確要保持自身的文化自律,也要適合當代語境的改造,需要與社會大眾的解碼相吻合。美學的誕生和發展本身就是現代性的一種產物。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下,可以說審美的非功利性正在努力地抵御著功利性的存在,可以說某種程度上還暗含了一種對現代文明范式的“反動”以及回歸鄉野的訴求。正因為民間藝術是當代都市文化抽離出來一種有利的落腳之地,可以視為一種頗具召喚力的民間集體記憶。所以觀者有需要建構起一個現代民間藝術的審美對話體系。民間藝術的產生與發展始終映射著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中國現代性與本土性的博弈場。如今全球化的推進背景正是撕碎原來經典審美標準的重要契機,而這個過程反過來又推進了民間審美對話體系的重建。除了需要回歸民間的審美共識,有歧見的話語也同樣重要,給予現代民間藝術正確的價值評價與發展建議,是其在當代語境下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參考文獻:

[1]徐國源著.美在民間中國民間審美文化論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05.

[2]張磊.媒介語境下民間藝術現代轉型研究[J].出版廣角,2019(04):42-44.

[3]吳昉.跨媒介語境中民間藝術本體語言的現代轉化[J].傳媒,2018(17):82-85.

[4]徐國源.重建民間審美文化的理論邏輯[J].南京社會科學,2019(03):115-121.

[5]宋生貴.民族藝術的鄉土情結及當代際遇[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2):3-6.

[6]王海珺.論民間藝術的文化表達作用[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31(04):23-26.

作者:蘇霽虹 單位:蘇州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