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表意范式革新

時間:2022-08-21 06:04:40

導語:藝術表意范式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表意范式革新

一、意象作為傳統藝術表意范式

“意象”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表意范式,是中國先民生存實踐的結晶。古人通過觀察萬象、體悟“大象”,“法象天地”,最終創造出“易象”———以陰陽符號及其計算推演,建構世界、表述世界的象數符號系統。易象的傳受是“意會”的。意會過程中的主觀情感和主觀體驗與客觀物象交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藝術表意范式,中國古代文論用“意象”來指代這種在藝術審美過程中,主體不斷凝結印象材料以構造對象、認知世界和構成世界的精神活動中的產物?!耙庀蟆保↖mage)一詞在西方藝術理論中晚出,西方藝術一向以摹本、再現為表意范式。以狄爾泰的生命美學為發端,西方美學從模仿美學轉向體驗美學,美學研究的注意力從審美對象轉移到審美主體,移情說、直覺說、距離說、內模仿說等等推波助瀾,使意象走向了顯學。莫里斯•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阿恩海姆的《藝術與視知覺》揭示了意象產生的心理機制;蘇珊•朗格的《藝術問題》、《情感與形式》提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是“與情感和生命的形式相一致”的“有意味的形式”;20世紀初龐德為代表的意象派正式提出“意象是主客觀‘熔化’、‘轉化’契合的過程,給外部的事物以意象的形式”。雖然“意象”誕生于西方的邏各斯與科學心理學文化土壤中,但是,意象作為藝術表意范式的功能機制,卻獲得了東西方美學的共識。“意象”是立足與主客、心物交感來完成審美及信息傳受的。任何藝術品都是由“意”和“象”兩者交融而成,藝術品通過符合美的形式規律的“象”,表達人對存在的感受與反思相關的“意”。由于人類生存感受的共通性,“意象”便具備了揭示意識及一切現象并構成世界的秩序的“符號”能力。作為符號的意象,必須能為某一“類”事物或某一類力的作用方式賦予具體的形式。藝術中的意象本身就是陳述,它包含并展示出它想要陳述的意義,因此它的可見形式與它要表達的內涵息息相關。藝術“意象”是藝術存在的根據,人們因為它們而確信藝術品、藝術意味、藝術價值的存在,并運用意象建立所謂第三秩序。意象離不開客觀物象,但它又是“意”中之象,傳統藝術中意象的接受與感知,是建立在人的體驗、情感、想象之上的,是審美主體精神操作的結果,是審美主體的內在心象。因為它在意與象上體現了雙重的“真”,因而“最大程度地擁有了對象的全部內容,保全了對象的氣足神完”。

二、仿像:西方藝術表意范式理論的新變

“仿像”概念來自希臘文,其原意一方面表示圖像,另一方面又表示模擬。早在公元前460年左右,原子論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和留基伯就已經使用eidolon表示物質世界的形式復本以及由我們的感官所接受的某種知覺形式,柏拉圖將這一觀念用于他對世界的闡述,認為理念是世界的原本,現實世界是理念的摹本,而藝術是摹本的摹本。藝術摹本的意義在于,它是人們對天國的回憶,是天國在靈魂中的痕跡的外化,它召喚人們回歸理念世界的秩序。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是人對自然的模仿,認為藝術仿本的意義是以與自然同構的秩序彰顯自然的本質。千載而下,西方文論在模仿說的基礎上,一直標榜藝術的模仿、再現特征。某種意義上說,“仿像”在西方文論中,一直在與真、自然的二元關系中被作為“假象”,其本身并未引起足夠的關注。波德里亞第一個對其進行了本體研究,以Simula-tion(仿像)替換了eikon,創立了“仿像”理論。他認為,與摹本的區別是,仿像無“客觀本源”。波德里亞特別強調仿像的虛幻性,“人類建構的各種巨大仿像從自然法則的世界,走到力量和強力的世界,今天又走向心象與物象二項對立的世界。存在和表象的形而上學之后,然后是能量和確定性的形而上學之后,然后是非決定論和符碼的形而上學。自動控制模式生成、差異調制、反饋、問答等等:這就是新的操作形態”,波德里亞用“符碼”翻譯了仿像的整個歷史秩序。在波德里亞的語境里,符碼意味著所生產的客體不是常規意義上的摹本,在那里,摹本就是源頭的、自然的、客體的摹本。可見“仿像”與“摹本”的不同就在于,“仿像”不是對現實世界秩序的描摹,其本身就是一種秩序、一個世界。

三、計算藝術“仿像”的新格局

如果說波德里亞是以電視媒介文化為本體提出的批判的仿像論,他對仿像的揭示出于其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憂慮,那么計算藝術則是運用了數字媒介,為藝術開創了一種新的“仿像”表意范式。計算藝術講求的是數據處理和創造性編碼。在探尋和檢測“美”的過程中,運用能夠刺激人類審美神經的編碼排列,在大腦潛意識中形成一種直觀的數學模型,我們在這模型里衡量間隔、比較比例、翻譯算法,并且進行一系列的情感計算。人們常常被數字藝術的視聽效果所震撼,實質上,那些令人們沉浸的意境,其本源魅力來自于“Photoshop”圖像效果處理、“Shrek”3D動畫此類軟件深層結構的算法的美。以分形藝術為例,分形的本質就是標度變化下的不變性,分形藝術系統中的每一元素都反映和含有整個系統的性質和資訊。我們生活的世界看似紛繁復雜、毫無規則、支離破碎,分形幾何提供了一種描述這種不規則復雜現象中的秩序和結構的方法,它研究無限復雜但具有一定意義下的自相似圖形和結構的幾何學,揭示了世界的自然原貌。如今計算機和數字技術逐漸形成了人們創作、體驗和接受藝術的媒介,計算藝術與物理學、心理學、生理學相關聯,追求更好地實現客觀物理和主觀心理之間的復雜交互??梢哉f,計算藝術就是物理上的深度仿真對心理上的潛層意識的映射。計算藝術提升了傳統藝術意象范式的“意”與“象”轉換能力、直觀化了轉換效果,并在此之上產生了意義的“函數”級的擴展,由于這種數字仿像的虛擬現實特征改變了意與象的格局,促成了“意象”向“仿像”的變革。審美意象的表意范式源于“象”的普遍性和“意”的獨特性,就“象”能“類萬物之情”而言,審美意象的產生不是僅僅借助于逼真的模仿物象就能做到,而必須把握表現在事物變化中的陰陽的結構、關系、功能和運動。意象范式中最高的美學境界是“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追求的是“唯變所適”的和諧之美。傳統藝術的意象化表達在于具象與抽象的流轉之間,是將主體的情感、認識投射到客觀物象之中,并以一定的表現手段對客觀物象進行主觀化概括,形成一種介于似與不似之間的主觀化物象空間。其“不似”指具象的形,其“似”指內在的神,形不似而神似,構成以形寫神、神形兼備的意象。計算藝術的仿像化表達在于算法中規則元素的不規則運動之間。計算藝術令人可以察覺到模式化元素的運動之美,創造出一些不尋常的效果,在這種模式下,映射出人類意識流動、生命結構的藝術“仿像”能夠給人帶來深度的審美共鳴。如果說傳統藝術中通過“意象”間接完成的“移情”,在數字藝術中變為由“仿像”直接生成的“植情”———人們不僅是將此“情”移置到對象中,而且是將此“身”移植到對象,或者就寄生于對象本身。計算藝術創造的“仿像”使意象不再停留在內心視象的精神操作,而是使主體的精神在與現實世界實現了同構關聯的同時,與世界互動創化、生生不息,這是以意象為表意范式的傳統藝術力所不及的。主體必須調整藝術認知思維和行為,以適應這種離散式、跨時空、可參與、互動式、直觀化的,體現人類感覺的延伸和人為感覺的、藝術表意范式的新格局。

四、仿像:基于象數思維的“意象”范式的數字化表達

首先,以象數關系建構世界是人類上古時代獨特的詩性思維方式。以數為本源,以數的運算為法則,以數與物象的關系秩序世界,這是東西方先哲試圖表述世界的方法之一。在古希臘,畢達哥拉斯通過數字和圖形、數字和音樂等關系的研究發現“,一切其它事物都表明,其整個的本性都是對數的模仿”,數是宇宙的本源,畢達哥拉斯認為音樂或諧音是時間之數,幾何是空間之數,天文是時空之數⑩。一定的數與某些物象,由于一定的比率的關聯,而產生了“可以聽到,可以看到,可以觸摸的宇宙,總之,具體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宇宙內的各個天體因此處在數的和諧秩序中,這就是宇宙諧音。亞里士多德的象數關聯在他邏各斯哲學思辨中的靈光一現,是他對宇宙的詩意凝望。中國先民則依象與數的關系,建立了獨特的“象數”思維方式,創造了一套完備周密的象數邏輯。它融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及直覺思維方式于一體,以卦象、爻象為思維出發點和先驗模式,以取象、運數為思維方法,以具有轉換性能的“象數”、“義理”兩種信息系統為思維的形式和內涵,以外延界限模糊的“類”概念對指謂對象及其發展趨勢作動態的、整體的把握和綜合的、多值的判斷,形成了完整的、系統的“象數”藝術思維架構輯訛輥。如果說傳統藝術媒介下,象數思維的詩性表達創造了藝術的“意象”表意范式,那么計算藝術創造的“仿像”,則是象數思維“意象”的數字化表達。計算藝術理念與象數美學思維是相通的,都是由“數“的“易”衍生出“意”的“象”,“意”就是在內心中演數(度量和計算);“象”,則是由數理關系轉化而來的直觀顯現(形象、表象)。象數思維的實踐步驟包括取象法和運數法。象數思維把物象符號化、數量化,用以推測事物關系及變化,而計算藝術的創造中,我們可以將對自然物象的捕捉理解為“取象”,把將其編程的工作理解為“運數”,就可以清晰見出其數據編碼與直觀呈現的對應關系。無論是象數思維還是計算藝術,其表意過程均是通過數與象的關系創造外在直觀顯現,計算藝術之美在于,它在虛擬與現實的中介層面,為我們創造了一種因適度而和諧的愜意,數與象之間、算法與形式之間、人與物之間的各種形成的交換是美的基礎。計算藝術將“數”轉化成了“象”的存在。由此說來,“仿像”是“意象”思維的數字化表達。

第二,從科學的角度而言,宇宙可以由幾組簡潔的方程式所建構,以簡潔與精確的方程描述世界,表征了計算藝術的詩性美。象數思維的“陰”、“陽”對立觀與計算思維的“0”和“1”二進制算法同樣是以簡單化為訴求的計算詩性的體現。計算藝術“仿像”,可以說是意象的運演方式的數字化表達。“象數”和“算法”理解世界的出發點都是極簡化的“是”與“否”抽象辯證觀。《周易》認為陰陽是構成世界的基礎,先人不斷地使用“陰”、“陽”這兩個數字單元,進行組合與再組合,由陰陽而八卦,推衍出六十四卦,并由卦爻之象來描述世界萬物的變化規律。而“由于所有事物奇妙的互相聯系,使得明確地用公式闡述各個事物的特征數字極為困難,”為此,萊布尼茨創造了一種精美的技巧,“通過它,確鑿的諸關系可以用數字加以表達和固定,然后又能在數字計算中進一步加以確定?!陛層炤佭@個技巧就是“0”和“1”邏輯原理。象數思維中的陰陽能量就像電腦中的二進制一樣,真實地構筑了我們紛繁復雜的萬有世界。“陰”與“陽”、“0”和“1”,就是通過數字來表征物象,通過計算來描述事物的關系,并通過給定的條件和參數模擬推衍未知事件變化的規律。這兩種來自于中西方、不同時代的理論體系表明,“在追求簡單美的心理驅動下,科學探索者們會從心底涌起一種渴望與沖動,這種無形的力量迫使他們這樣而不是那樣去衡量已有的知識和創造新的知識,從而使簡單性原則具體化為思維動力”輱訛輥。世界任何復雜事物歸結起來,都可以用陰或陽、“0”和“1”的進行運算組合來表述,任何事物都是數學的、可量化的、可轉換的。通過這種簡化原則科學計算所求得的美,便是世界與人類之間、束縛與自由之間的合適的“度”、“黃金分割點”,由此使人獲得悅情、悅志、悅神的和諧之美。

第三,象數語言系統與計算語言系統都具有縱向的層級性。計算藝術“仿像”的創造與傳統藝術的“意象”都是依靠其語言的層級系統來傳遞和接受的?!吨芤住吠评硐到y包含三種語言。1、對象語言:卦象爻象,《周易》是一個名符其實的符號推理系,它的核心部分是六十四個六爻卦;2、語法語言:例如,六、九、初、上、陽爻、陰爻、內卦、外卦、經卦、復卦、本卦、之卦、位、中、應、乘、承、據、比等等;3、自然語言:卦名、卦辭、爻辭。它們構成了一個明晰的、層級式的“象、數、辭”系統?!吨芤住分袛怠⑾?、辭復合符號系統的操作程序是:因數定象、觀象系辭、玩其象辭而定吉兇輲訛輥。計算機語言也包括三個層級:1、機器語言,是指一臺計算機全部的指令集合,使用二進制數;2、匯編語言,為使計算機語言更便于使用,人們用一些簡潔的英文字母、符號串來替代一個特定的指令的二進制串;3、高級語言,它接近于數學語言或人的自然語言,同時又不依賴于計算機硬件,編出的程序具備通用性,就形成了高級語言,如C++、JAVA、VB等。不難發現,象數思維和計算思維存在著相似的縱向表意系統:從對象語言的最基層編碼的極簡化到語法語言指令的明確化,再到自然語言使用的人性化,這是一個規劃合理的由抽象向具象、由數理向藝術轉化的表意過程。第三,基于象數思維的“意象”與算法思維的“仿像”都具有動態生成性?!兑?#8226;系辭》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大易思想將宇宙萬有理解為一個由無到有、由有到無的不斷往復的循環,我們均生存在這個過程之中,宇宙總是處在推陳出新的旺盛的生命期。任何事物本身都存在矛盾,且矛盾轉化的條件系統處在不斷的運動發展之中,這種描述和表現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運動之美的方法,可以視為藝術的“有機的尺度”輳訛輥。因此,藝術“意象”正是人類與變動不居的大千萬有互動興會的產物。而計算藝術“仿像”更是處于一種流變、未完成的狀態,其美學效果和藝術成品均取決于操作環境和操作主體,不變的只是算法的規則,這與象數思維中的“易”是同樣的動態模式?!耙庀蟆笔菂⒄詹煌瑮l件系統下人的情感、愿望和意向所作的價值判斷,審美主體只能“觀變”與“適變”,而“仿像”的動態生成性更有主體控制的特點,“仿像”變化的結果更多掌握在主體的手中。

結束語

波德里亞認為“仿像時代”意味著審美意象的消解,審美主體的主動關照變成了被動接受,所以“仿像”的“超真實”把主體也一起變成了“仿像”,世界上“符碼”越多“意義”就越少輴訛輥。其實不然,伴隨著媒介技術由物理化向數學化的轉變,審美經驗的藝術表征也轉向了內在與底層規律的運用與展現。象數思維視域下的計算藝術,算法呈現的藝術形態可謂之“象”,后臺算法和成“象”原理可謂之“數”,“象”與“數”之間流暢的轉換是計算技術的主要功能之一?!胺孪瘛笔恰耙庀蟆彼囆g表意范式在數字媒介技術條件下新變??茖W與藝術的融合使主體的假定性與選擇性在計算藝術中被發揮到極致,算法條件下,藝術中的主體與客體、抽象與具象、真實與虛擬之間的流轉都變得輕而易舉。依憑傳統藝術媒介創造的意象,主體在內心營構感官化、直覺性、沉浸式的審美體驗,而計算藝術將藝術的表意過程———對信息進行識別、提取、加工,存儲、重組、最后輸出、升華———由精神操作變成了身體力行。從身體出發,計算藝術改變了時空結構與我們的身心關系。藝術表意范式由“意象”到“仿像”的遞進過程中,東西方不同時代的“意象”與“仿像”理念在當代匯聚融會,共同參與藝術表意范式的當代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