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媒體藝術教育革新研討
時間:2022-08-24 05:37:23
導語:數字媒體藝術教育革新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數字媒體藝術教育,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使得我國數字媒體產業如雨后春筍般的快速發展,而對數字媒體藝術人才的需求也開始與日俱增。數字媒體藝術人才的培養在我國也有十幾年的光陰,這十幾年里國內各大高校紛紛開設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或類似專業,其課程設置多以數字藝術應用軟件的操作、運用居多,過者更像是動畫專業或者影視專業。當我們說到數字媒體藝術時,人們便會想到“數字”二字,數字媒體藝術離不開數字一詞,而這數字不單單是數字化的表現,和數字技術的運用,更是數字作為一種媒介的體現。這種體現也不僅僅是對新媒介的,縱看原有的藝術家賴以表現的媒介,隨著新技術的不斷革新和不斷深入,也不斷的使用綜合材料與新的電子科技媒介來表達新的藝術觀念。可想而知,數字技術已經完全滲透到人文社科當中,它推進著媒體從語言、表達方式、特性、到內容的巨大變革。我國的數字媒體藝術教育同樣也面臨著變革。
一、當代藝術觀念的植入
當代藝術觀念的植入是對學生開發藝術思維和思想能力的建立總要的一個環節。在我國我們發現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的藝術教育基本上到畢加索為止,對于學生來說博伊斯,安迪沃霍是誰,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藝術的發展,同樣是離不開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藝術從早期的古典藝術發展到印象派,再到現代藝術、后現代藝術,或者現在常聽到的一個詞當代藝術。藝術已經發展到后現代了,其表現也越來越呈現個性化和多元化。而當代藝術觀念的植入更是培養藝術創新人才的開門之路。何為人人都是藝術家,就是每個人的思維不一樣。藝術教育不是要工廠化的加工。而大多數院校中的藝術教育同樣不能還停留在古典藝術或者到印象派教育為止,與我們現在生活息息相關的當代藝術一筆帶過,更是忽略了藝術人才的個性化培養。從數字媒體藝術發展史來看,其起源應該是20世紀60年代的VIDEOART,這也是后現代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藝術觀念的植入不僅可以使學生對藝術史有個完整和全面的認識,更能為數字媒體藝術人才的培養提供完整的藝術理論和個性化、創新化的人才基礎。打破傳統的藝術觀念,使藝術變得天馬行空、無孔不入,完完全全地介入我們的生活中去。從而建立起個人的、獨立的、創新的思維方式。由于目前國內中學階段的藝術普及教育還非常保守,所以即使是進入美院的學生也普遍缺乏對當代藝術的了解。因此在專業教學的第一階段重點強調的就是印象派之后的藝術史梳理,讓學生們能夠以藝術史作為一個標尺,對當代藝術、新媒體藝術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同時也對自身的創作有一個基本的定位。
二、跨學科知識的介入
跨學科知識的介入,其本質就是打破專業之分,看國外的藝術教育,數字媒體藝術的核心是聲電光在藝術中的運用和傳播。其專業方向和覆蓋應該為:網絡藝術,聲音藝術、互動裝置、肢體語言、錄像藝術、動畫等相關課程和與生物工程等學科的相互交叉。單一化、平面化的動畫只能成為數字媒體藝術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國內的學院教育普遍缺乏的就是學科間的交叉。學科與學科、專業與專業之間常常相互孤立,而學生們也被限制在各自專業內研究和探索中,只顧眼前能看到的東西,這樣一來視野始終是非常狹窄,從長遠上看不利于個人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藝術創作也很受局限。數字媒體作為一種十分靈活的媒介運用手段要求藝術家對多種學科,多種技術有非常寬泛的涉獵,所以在對學生進行本專業知識介紹的同時還需要讓學生去了解,思考,諸如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哲學、經濟學,電子信息等其他學科的內容。國外不同于國內的情況是招生對象來自非藝術專業,如生物、醫學、文學、音樂等等其他領域的學生,使得學科上有極強的交叉性和思維的開闊性,因此對于當代藝術的研究范圍也在不斷擴大,更開拓了數字媒體藝術在各個領域的課題延展和深入研究。
三、社會生活感受力的培養
現在進入學院的學生們大多有著類似的成長經歷和生存環境,這也直接導致了他們中大多數人在面對生活的時候缺乏較為獨特的個人感受,可以說沒有能夠震動自己的個人感受也就談不上有創作的沖動,所以在學校的每一個課程中對社會生活感受力的培養始終是核心環節,既有限定宏觀主題的考察式教學,也有鼓勵尋找微觀視角的個體探索。學生需要交流,教師要引導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逐步確立屬于他們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藝術觀。大多數人也缺乏對生活的提煉和再加工的意識,活在這個社會的表層上,忽略其價值的表現。國外學生大部分是來自于已有多種社會工作經歷,對于社會生活的了解較多,所以反映在創作的觀點也是方方面面。
四、技術與觀念的合一
新媒體是一種非常靈活復雜的藝術形式,一方面需要接受科學技術的學習,一方面需要個人創意和藝術修養。目前的教學情況是,呈現單一化趨勢,單方偏向藝術或者科技的情況扎根于學院體制上,兩者兼備的全面性教師實在太少。一批老一輩的教師都非該專業出身,雖然有較高的藝術修養,但是在這個新專業上,對于學生在具體實踐中的困難能給予的幫助有限。而社會上的各種培訓班又都以技術教授為主,容易讓學生深陷按鈕和程序之中,常常是為了達到某個效果而絞盡腦汁,忽略了作品的本質還是在個人精神的體現,而要解決這個矛盾首要是讓學生建立技術與觀念并重的思維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整體藝術素質,從而實現技術和觀念的合一。
- 上一篇:媒介改革時期的藝術終結
- 下一篇:民間鼓樂藝術發展與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