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學藝術創作研究

時間:2022-05-08 03:00:43

導語:傳統美學藝術創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美學藝術創作研究

摘要:兩宋時期是中國傳統美學中最具代表性、對現代中國畫創作影響最為深遠的時期。該文以宋代美學背景和繪畫特點為視點觀察現當代中國藝術環境,中國傳統美學扮演著什么角色,兩者有什么關聯,這是每位藝術創作者對藝術創作的追問。現當代藝術背景下的中國畫將怎樣參與到藝術全球化的進程中,怎樣才能使作品不是曇花一現,而是作為當代不可或缺的元素存在下去,是每一位中國畫創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宋代繪畫;現當代藝術;關聯

在宋代文化心理和審美意識下,其社會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意識的矛盾是錯綜復雜的。就社會基本結構而言,經濟文化空前發達,民族危機極端深重,繁華與憂患并存;就社會文化心理結構而言,道德規范極度強化和對生命情感的追求并存;就社會審美意識結構而言,倫理教化和審美自由、功利和超功利對立并置。在文化心理影響下,宋代美學既體現在政治功利與審美自由的對立上,也表現在倫理追求與政治取向的似同功而實異趣上。從漢唐氣象到宋元境界,宋代美學一方面走向理性、成熟,另一方面走向生活、休閑。宋代社會繁榮,其美學風尚和意趣比漢唐更多地切入生活的休閑志趣和境界。在美學境界上,由興象、意境的追求轉向逸品、韻味的崇尚,由“境生于象”的探討逐漸轉向“味歸于淡”的品析。

如果說唐代美學的核心范疇是“境”“神”,那么宋代美學的核心范疇則是“意”“韻”。三教合流的調適,尤其是禪悅之風的浸染,給宋人提供了一種進退自如的心理機制。因此,與理性追求和憂患意識的沉重基調相輔的是宋代仕隱文化和士人普遍具有的灑落心態,蘇軾是其中的代表,受到士人的推崇。總體而言,宋代士人的處世態度傾向于睿智、平和、穩健和淡泊。宋代雖少了漢唐的野性和豪邁,卻更加冷靜、理性和腳踏實地。人生上表現為入仕出塵的無可無不可,審美上表現為雅與俗、剛與柔方面兼收并蓄。藝術表現上,宋代藝術多追求精靈通透的心境和意趣的表現,唐代的壯美逐漸淡化,而含蓄、和諧、寧靜、平淡逐漸成為主流。但平淡不是貧瘠枯淡,而是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平靜而雋永,淡泊而悠遠。陶淵明的“悠然見南山”成為宋代文人的審美風范。宋代重視的“悟、趣、味、逸、閑、適”在一定程度透露出宋代的審美傾向。回歸現代,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的橋梁即中國畫的新傳統,宋、元、明、清的文人畫演變形勢是走向內斂,有時趨向不同文化層面的融合。唐代對于魏晉傳統的融合轉型,宋代對唐代傳統的繼承創新,元代對宋代的繼承創新,說明后代對前代傳統的繼承和發展是歷史必然。現代要從歷史和宏觀的角度審視中國畫新傳統,可以從歷史背景的過去與現在、文化的傳統與現代(新傳統)、藝術批評的繼承和創新、繪畫實踐的融合和轉型(創造傳統的時代精神)等方面進行思考,美學價值下的時代性、民族性、個性正是其中的內核。現當代藝術雖然多元并存,但往往曇花一現,新現象、新觀念不斷誕生的同時面臨著生存的考驗。

西方美術偏重形與質,而中國美術更看重神與韻。影響畫面構成和筆墨的是處事原則和格調,創作者需要在中西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支點。宋代所推崇的“氣”與“象”、“逸”與“遠”、“韻”與“味”、“閑”與“適”和現當代藝術中自然的自我情感表達于畫面下深厚的意蘊相契合,要站遠,不再糾纏于視覺感受,而是專注于視覺感受后思想上的觸動,或許可以看出內在的連續和發展。對當代的理解要根植于民族發展史和現實的生存空間。19世紀后期出現的“繪畫即偶遇”,不去計劃什么,也許在下一步偶然的畫面下就會有驚喜。不論是審美意識還是藝術理論,大量、多樣的材料提供了無數的藝術處理方式,而藝術家的創造力則是通過媒介對模糊的思想情感進行表達的能力。宋代美學對于現代有很大的啟示,宋代美學中具有一些和當代藝術相契合的觀念,說明宋代中國畫在當代中西融合背景下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林風眠選擇的繪畫新傳統,是站在西方藝術發展的基礎上融合中國藝術的非連續傳統,起點很高,卻沒有一定強度的實踐和接受群體(因為當時的欣賞者沒有完全從經濟上解脫出來,缺乏一定的審美趣味來指導批評)。而經過徐悲鴻中西融合教育的過渡,現代中國畫成為中國當代藝術不可缺少的推動力。當代藝術現在作為中國藝術的發展潮流,還在徐徐涌動,而作為一種美學,其正確性還需要經過歷史的檢驗。

作為當代藝術的參與者、創作者,我們要把握現代美術作品以最直接的方式表達情感態度,并試圖以最刺激的形象打入人們的精神世界的特點,要以宋代傳統美學的傳統根基上通秦漢,下通當下,學習各朝代的傳統美學、藝術批評觀、創作理念,借鑒全球優秀的文化潮流,在潮流中保持自省,在當代藝術創作中追求個性。高質量的繪畫不僅體現畫家本人的個性,也體現藝術語言的個性,就像林風眠的創作一樣,探尋自己的藝術道路,發現符合當代審美趣味及其不朽的精神歸屬。

作者:閆 浩 單位:西南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