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比唱經在舞臺藝術創作的呈現
時間:2022-10-23 09:42:18
導語:釋比唱經在舞臺藝術創作的呈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羌族是一個古老而具有神秘感的民族,其“釋比唱經”又是羌族口傳文學中更為神秘的藝術形式,但這樣具有雙重神秘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文化沖擊、遺漏傳承等現實困境;釋比,作為這項藝術的核心人才,也面臨高齡傳承、無人為繼的局面面對古老藝術形式的凋零,將其搬上現代舞臺,通過新藝術形式對古老文化進行重新演繹,在保留其文化特征和精髓的前提下,發揮現代舞臺藝術的傳播優勢,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貢獻力量,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關鍵詞:羌族;口傳文學:釋比唱經;舞臺藝術
“釋比唱經”是羌族口傳文學的一個分支,主要在四川省阿壩等地區流行,入選了2006年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引起了社會各界關注但由于“釋比唱經”作為羌族口傳文學之一,受語言局限、無本傳承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傳承人較少,且傳播度也較低窄運用現代藝術平臺將其傳播出去,可以讓人深入了解“釋比唱經”這一原生態藝術
一、“釋比唱經”的傳承困境
“羌人頂天頂,羌人多來頂頂又頂”這是“釋比唱經”中較為常用的唱詞,到訪過阿壩地區的很多人都曾聽過這種原生態文化傳承形式,是西羌地區的文化標志之一(一)“釋比唱經”的主角作為羌族民間文學、口傳文學的一個重要分支,“釋比唱經”起源于古羌族早期的宗教祭祀和主流文化生活直至現代,“釋比唱經”中仍然保存了大量的宗教祭祀與政治文化色彩它是羌族哲學、神話、民族史詩、民間文學的傳承,保留了大量的古代羌語資料“釋比唱經”主要是通過作為羌族祭祀的釋比以演唱經文的方式,對重大事件進行祭祀與傳承,對日常生活進行記錄,以使羌族文化得到流傳①由于“釋比唱經”的主要傳承人是釋比,在運用舞臺藝術來呈現“釋比唱經”時,釋比當然就成為劇目的核心角色,成為整個舞臺的核心那么,釋比在“釋比唱經”乃至整個羌族口傳文化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釋比是羌族文化與知識的集大成者,也稱為“許”“比”“釋古”等②由于“釋比唱經”起源于古羌時代,是遠古先民對于自然和社會的認知,后經歷史演變逐漸豐富起來,可以說釋比在繼承“釋比唱經”這門技藝的同時,實際上繼承的是羌族古老的文化與歷史,是羌族原始文化與宗教文化的傳播者,是一部羌族的“活歷史”那么在舞臺藝術作品中,釋比無疑是整個劇目的主角,也是整個劇目傳播效果的保障因此,無論是在“釋比唱經”中、在整個羌族文化中、在現代化的舞臺表現形式中,釋比都是極其關鍵的角色(二)“釋比唱經”的傳承困境“釋比唱經”的傳承主要是指釋比的傳承釋比在傳承過程中需要經過嚴格的挑選,由于羌族的以口傳文學為主的文化傳承形式,屬于有經無書的情況,因此需要超常記憶力的人才能勝任,同時還需要拜師學藝,短則三年,長則九年,出師者屈指可數可以說,釋比的傳承培養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釋比在唱經時不僅僅要表達經文意思,更需要符合羌族唱經的韻律,與音樂歌曲、戲曲演唱皆有所不同也就是說,專業演員未必能夠代演釋比的角色,而真正的釋比又缺乏舞臺表演經驗從演員角度來看,“釋比唱經”的舞臺藝術呈現存在一定的難度此外,“釋比唱經”在當前的傳承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難:一是僅靠口頭傳播,繼承人無法全盤復制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基于“釋比唱經”有經無書的傳承方式,完全依靠傳承者的記憶力去一段、一句地復制,很難達到全盤復制的效果,且傳承者具有個體差異,直接影響了傳承效果二是釋比文化愈久彌舊,傳承中難免有變異現象和遺漏之憾事同樣考慮到“釋比唱經”有經無書的傳承方式,在傳承過程中極度考驗傳承者的記憶力,這樣就使得一些篇章或唱詞在傳承過程中、在傳承自己的記憶中發生變異或遺漏的情況三是時代變遷和現代文化的撞擊,使釋比傳承可能后繼無人由于現代文明的沖擊,有本傳承的形式已經成為當前文化傳承的主體形式,且由于傳承內容較多、傳承文化也需要不斷發展、融入新的知識范疇,很多羌族青年不愿意再傳承釋比文化,而更愿意接受新的文明形式,使得釋比傳承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四是釋比文化的傳播者年事漸高,相繼離世,沒有傳承下來的經典及絕活相繼失傳,成為永遠的謎和遺憾特別是在經歷了汶川大地震后,“釋比唱經”的傳承幾近中斷利用舞臺藝術的現代傳播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決“釋比唱經”的文化傳承問題,但仍然存在藝術創作融合的問題
二、“釋比唱經”藝術呈現
釋比是羌族文化中的重要人物,被譽為溝通神、人、鬼的橋梁③羌族的一系列大事記,包括婚嫁、法事、宗教活動等,都離不開釋比的身影,而釋比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釋比唱經”,通過唱經的形式記錄歷史、記錄時代、記錄英雄與神等等,為羌族歷史的延續發展盡職盡責(一)“釋比唱經”的表演形式要通過舞臺形式來展現“釋比唱經”就需要演之有物,通過舞臺藝術表現手段來展現一個劇目,才能稱之為一臺完整的舞臺表演活動也就是說,要通過舞臺展現“釋比唱經”,則需要圍繞“釋比唱經”的主要活動進行再現與適度創新,但前提是緊緊圍繞“釋比唱經”的原生態活動根據其經文內容不同,“釋比唱經”主要應用于三個重要場合:一是敬神場合中運用的《上壇經》,從經文內容來看較為嚴肅莊重,主要進行“請神”“酬神”“還愿”三項活動,分為正經和副經兩大部經文二是人事活動中運用的《中壇經》,從經文內容來看更加溫和、生活化,以祈福居多,主要進行“婚禮法事”“喪葬法事”“還愿”三項活動,分為序經和正經兩大部分經文三是鬼事活動中運用的《下壇經》,以祭祀居多,主要進行“驅鬼”“送鬼”“驅邪”“招魂”四項活動,分為開壇經和正經兩大部分,與《上壇經》一道都是用于古羌族時期政治與宗教生活的主要活動原生態的“釋比唱經”活動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羌族傳統文化生活,也保留了羌族人民的原生態生活,為舞臺藝術再現與創新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為舞臺藝術創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二)“釋比唱經”的藝術特色從“釋比唱經”的分類可以看出,它融合了羌族文化的主要藝術表現形式,深入羌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文化活動之中,是羌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之一“釋比唱經”的應用場合較為廣泛,與羌族的多項文化藝術都有結合,也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特色從“釋比唱經”的表現形式來看,涵蓋了說、唱、跳、技等藝術形式,是羌族文化藝術的重要展現形式一是“說”“釋比唱經”雖然被譽為“唱經”,實際上采取了誦念經文的形式,而與傳統意義上的演唱不同釋比所唱的經文是羌族在漫長歷史發展中自然形成的原生態文化,與藏經、佛經都有所不同,它是古代祭祀敬神等政治與宗教活動的演化,是一種有經無書的經文,無論是記憶還是傳承,無論是內容還是說唱方式,都極具羌文化特色二是“唱”“釋比唱經”中的“唱”與羌族歌曲中的“唱”有所不同,也具有說的成分,即要將經文按照羊皮鼓所敲的鼓點韻律吟誦出來,要求釋比一邊唱經一邊敲鼓,且所敲鼓點的韻律與唱經韻律匹配,對釋比的音樂才能與演奏才能也有一定的要求三是“跳”“釋比唱經”中的“跳”雖然與羌族歌曲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薩朗舞中的經典之作“取火種”,就是釋比在法事過程中常跳的一種舞蹈,再現了羌族先民為生存向天取火種的勇氣與智慧;再如薩朗舞中的“頌神禹”是對遠古先神的敬畏,這是釋比在法事與宗教活動中常跳的舞蹈四是“技”“釋比唱經”實際上是對釋比個人能力的要求,對于各項法器的制作與維護,如羊皮鼓的制作與修護等工作,都需要釋比來完成另一方面,在一些法事活動中還需要釋比在唱經的同時完成一些手工技藝,比如還愿會中常見到的剪紙技藝,需要釋比用麥草、擦能等材料剪出各類動物形狀,用于祭祀活動“釋比唱經”在羌族文化中是獨具特色無法替代的文化形態,通過舞臺藝術來呈現“釋比唱經”,則需要充分了解其藝術特色與表演形式,才能有的放矢地運用現代舞臺藝術對“釋比唱經”進行演繹、傳承
三、舞臺藝術的創作
最好的傳承就是演繹,而最好的演繹是保持原生態,在合理范圍內進行適度的改編創新盡管羌族口傳文學具有集體創作和流變性的特點,但在舞臺藝術的創新演繹中,仍然要堅持保留“釋比唱經”的原貌,包括表演形式與經文內容(一)原生態實景演出原生態實景演出是我國獨創的一種實景舞臺表演藝術形式,近年來各地較為流行通過戶外或戶內搭建舞臺,將原生態民俗文化的真實形態進行合理的藝術加工,主要通過舞臺聲、光、電等特效效果的運用,將原生態表演形式放大到舞臺上,營造立體的舞臺視覺效果,使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延展原生態藝術形式的感染力與藝術表現力“釋比唱經”中包涵了大量的羌族遠古流傳下來的“請神”“酬神”“還愿”“婚禮法事”“喪葬法事”“還愿”“驅鬼”“送鬼”“驅邪”“招魂”等活動,這些活動本身具有神秘感與儀式感運用舞臺背景、聲音與光電結合的效果,再現古羌族與現代羌族人的生活形態與民俗文化變遷,營造時光穿梭之感,以激發觀眾的好奇心與觀賞情趣;另一方面整個實景演出的核心是以“釋比唱經”的不同活動濃縮而來的,重要在于展現唱經文化的特色與儀式感,滿足舞臺演出及通俗性傳播的要求總之,實景舞臺表現形式的最大優勢可以使“釋比唱經”這種古老技藝更加通俗化、大眾化,尤其適合羌族以外觀眾的欣賞,對傳播“釋比唱經”和羌族口傳文學能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二)釋比文化劇展演我們在認真記錄、傳播“釋比唱經”的同時,不應該忘記為其傳承付出一代又一代人心血的釋比即使在當前不斷推進羌族口傳文學的記錄工作時,在努力改變有經無書、口口相授的環境下,我們仍然不能忘記或者說在舞臺藝術的重新演繹中摒棄釋比的作用應當在介紹“釋比唱經”古老而神秘的藝術形式同時,解讀更加神秘的釋比及釋比文化,將“釋比唱經”文化搶救工作升華釋比文化與“釋比唱經”文化是相應而生的,可作為舞臺藝術的另一種表現內容,或者作為推廣“釋比唱經”文化的另一種形式釋比文化劇的創作,是以釋比這個職業和人物角色為核心,通過現代話劇、舞劇、音樂劇等形式相結合,創作新型的實驗劇形式,將“釋比唱經”的各項法事、宗教活動串演其中,從釋比人培養、日常生活與文化傳承的角度,展現羌族的釋比文化展演的形式可與民俗或非遺文化交流的途徑在不同地域上演,通過展演促進“釋比唱經”及釋比文化的傳播
作者:李韻葳 單位:阿壩師范學院
- 上一篇:構建全過程分析化學實驗考核體系
- 下一篇:淺談電視播音主持人語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