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曲》寫作背景與創作特點解析
時間:2022-03-10 09:15:38
導語:《夢幻曲》寫作背景與創作特點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作曲家羅伯特•舒曼是浪漫主義時期的代表之一,他所開創的標題性鋼琴小品套曲體裁,既豐富了同一時期的鋼琴音樂創作,同時亦成為其個人的經典標志之一。本文從舒曼與其夫人克拉拉的愛情出發,從創作背景到創作技術,全方位地剖析其鋼琴套曲《童年情景》當中的經典曲目———《夢幻曲》。
[關鍵詞]舒曼;克拉拉;童年情景;夢幻曲;鋼琴小品;作曲;音樂創作
羅伯特•舒曼,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是浪漫主義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早年學習法律,后專攻音樂,由于手指受傷而放棄成為鋼琴家的夢想,轉身投入到音樂創作之中,并在聲樂套曲、交響曲、鋼琴小品等多個領域中均有建樹;而另一方面,舒曼創辦了《新音樂雜志》,以虛構的“大衛同盟”組織的名義撰寫了大量音樂評論及文章,在當時社會產生了極大影響,同時亦贊揚了同時代諸多才華橫溢的作曲家(如肖邦、勃拉姆斯等),對他們的個人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縱觀舒曼自身的音樂創作,既有歌曲集《桃金娘》、聲樂套曲《詩人之戀》《婦女的愛情生活》等聲樂作品,同時還創作了四部交響曲、一部清唱劇、兩部協奏曲等大型體裁作品。然而提起舒曼的音樂創作,最有代表性的要數其首創的鋼琴小品套曲了。這些套曲往往是由一個總標題下的若干首鋼琴小品組成,每一首都短小精悍、精雕細琢,并配以相對應的標題,這種討巧的創作方式在當時引起廣泛關注,同時引來諸多作曲家的紛紛效仿。舒曼以此方式,接連創作了《蝴蝶》《大衛同盟曲集》《狂歡節》《童年情景》等流傳至今的經典作品,而下文將會對鋼琴套曲《童年情景》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夢幻曲》做較為詳細的介紹分析。
一、舒曼、克拉拉與《童年情景》
“總之,我真的感到像是又回到了少年時代,我匆匆寫下了30多首迷人精致的小玩意兒,從中選了13首合起來命名為《童年情景》。我相信你會喜歡它們,……它們都有小曲題,如《驚嚇》《火爐旁》……,還有一些類似的名稱!總之,它們只需要一瞥即可會其意,它們像泡沫一樣輕盈……”[1]這是舒曼1838年3月17日寫給正隨父親在維也納巡回演出的未婚妻克拉拉•維克的信中所描述的內容。在此之前,舒曼與克拉拉的父親———弗里德里希•維克(同時亦是舒曼的老師)之間,曾爆發過一場爭執,因而弗里德里希也強行中斷了這對戀人間的接觸。在克拉拉隨父巡演期間,狂怒的舒曼留在萊比錫,除了思念克拉拉,他無心他用,創作了一系列鋼琴作品,除了這套《童年情景》,還包括《大衛同盟舞曲》《幻象小品集》等。而收到作品后,克拉拉亦回信說道:“你的《童年情景》是題獻給誰的?它們的確是屬于我們兩人的,難道不是這樣的嗎?我簡直不能無時無刻不在想它們……我恨不得立刻就到明天,能再次演奏它們……”[1]從以上一系列的書信記錄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當時舒曼與克拉拉之間熾熱的愛戀,同時亦可以感受到舒曼在《童年情景》中注入的情感寄托。而這對戀人也于1840年,通過法律手段沖破了來自家庭的阻撓,正式結為夫婦,成為音樂史上的一段佳話。
二、《夢幻曲》———《童年情景》中的經典代表
《夢幻曲》為《童年情景》套曲的第七首作品,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甚至稱其為舒曼最耳熟能詳的作品也不足為奇,時至今日,依然經久不衰。下文則從創作的角度出發,以傳統作曲技術的“四大件”,即曲式、和聲、復調、配器四個維度,較為細致地對這首作品進行剖析。(一)精致傳統的曲式結構《夢幻曲》。全曲為經典的單三部曲式,結構圖示如下表:A段為方整型的兩句平行樂段。第一句為F大調,四小節,開頭點出樂曲的上行跳進旋律動機,結束于屬和弦;第二句為四小節,與第一句開頭相同,通過對動機的音程擴大進行展開,在結尾處轉至屬調C大調,形成轉調樂段,但緊接著又通過低音的運動回歸主調F大調,并引出B段。B段為方整型的兩句平行樂段,展開型中段,在保留A段動機的基礎上對調式調性及音程運動等方面進行發展。第一句為四小節,開始為F大調,通過對旋律動機音程的壓縮轉為g小調,并通過屬七到主的解決結束于g小調;第二句為四小節,可以與第一句形成移調關系,只在個別音程做了細微調整,以bB大調開頭,轉入d小調,并以屬七到六級的阻礙終止作為結束并轉回主調F大調,引出再現。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句的第二小節,上行四度跳進至bB音達到樂曲最高點,而此位置,也近似于全區的黃金分割位置,足以看出作曲家的精心設計及深厚功力。再現段為變化再現,但基本保持了A段的樣貌,第一句為原樣再現,第二句為四小節,在A段第二句基礎上,不再轉調發展,保持原調,并以收攏性樂段的方式,完滿終止于主調主和弦。整首樂曲材料統一,各個聲部運動相互交織且獨立,同時又不乏豐富的調性色彩變化,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特征,在有限的單三部曲式基礎上,營造了一個安寧溫暖的氛圍。(二)色彩豐富的和聲設計。整首鋼琴小品在結構上以極其精練的方式呈現,而和聲方面則在古典主義和聲范疇內進行了諸多變化與創新[2],同時深刻體現了舒曼爐火純青的音樂控制能力。全曲雖為小型曲式,但調式調性的變化多達六次,這種小型曲式中頻繁轉調的現象,雖然在如今已經司空見慣,但在當時的浪漫主義中前期的時代,仍可算是一種大膽的嘗試,尤其是在其單三部曲式的中段,總共八小節的樂段結構容量之下,竟多達四次調式調性的變化,這充分體現了作曲家極強的創作控制力。與此同時,從宏觀角度來看待整首作品的調式調性布局,將B段第一句結束看作樂曲中心點的話,暫且忽略A段結尾的臨時轉調,整首作品的調式調性布局則可以看似為一個清晰的對稱結構,如下圖所示:此種設計不知是否是作曲家刻意而為之,但即便是無心之舉,至少也是其長時間創作積累下來的潛意識經驗,這也為整首作品的和聲設計埋下了一顆回味無窮的彩蛋。(三)復調化的聲部線條。《夢幻曲》之所以成為經典,其溫暖流暢的旋律可謂功不可沒,亦可以稱作是主調鋼琴小品的典范。但如所有偉大作曲家一樣,在華麗的主調外表之下,舒曼強大的復調創作思維亦在作品中有明確的體現。例如,在A段第二句最后兩小節,雖然旋律線條始終未中斷,但核心動機四音組在鋼琴的多個聲部中形成類似卡農式的連續運動,最后于低音組形成低音線條級進下行,既將調性轉回主調,同時又引出了后一展開樂段。而此類的手法,在B段的兩個樂句中同樣多次出現,既簡單有效,又使得全曲更加統一。而除此明顯的復調手法處理之外,在整首樂曲中,幾乎所有聲部都具有其獨立存在的意義,由此也在傳統的浪漫主義主調創作之上,將復調化的聲部設計體現得淋漓盡致。(四)樂隊創作思維的體現。說到《夢幻曲》與配器的關系,很多人會覺得較為詫異,它分明是一首鋼琴小品,又與配器有何關系?但當我們縱觀全曲,仔細分析其各個聲部之間關系及運動方式時可以發現,此曲的創作蘊含著清晰的樂隊化思維,這也是《夢幻曲》長期作為各大音樂院校學習配器的必練曲目的重要原因。整首作品,從第一小節低音F起,則將所有音樂層次清晰地展現出來,旋律、低音、和聲層及其中的對位或輔助聲部,每一層次都極度明朗,甚至可以讓人瞬間從鋼琴音響聯想到弦樂組,或管弦樂方面的聲音分配,而在樂曲中,類似第二小節的左手大跨度琶音,第六小節的右手大拇指雙音等等,都是作者在傳統鋼琴演奏基礎上而進行的聲部擴展,從而豐富低音及和聲層,使其擁有更為豐富的音響效果。時至今日,《夢幻曲》改編的各種器樂合奏版本已屢見不鮮,如弦樂團版本、管弦樂版本、室內樂合奏版本等,均受到樂迷們的追捧。可以說,這份成功,與《夢幻曲》自身樂隊化思維的鋼琴創作設計是密不可分的。
《夢幻曲》作為浪漫主義時期鋼琴小品的典范,可以說它既是時代化的,亦是私人化的。時代化是因為它是舒曼所開創的標題性鋼琴小品中的代表,是整套《童年情景》中“黃金分割位置”的點睛之作,以其樸實內斂而又不失精巧的高超設計,成為一個時代不可磨滅的經典;而另一方面,它又是專屬于舒曼與夫人克拉拉的,是二人浪漫愛情的“結晶”。也許正是這雙重的屬性,才真正成就了《夢幻曲》的偉大。
作者:馬為驍 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 上一篇:試析表演藝術在播音主持創作的運用
- 下一篇:漫瀚調藝術特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