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藝術創作研究
時間:2022-03-26 10:31:14
導語:“全媒體”藝術創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全媒體Omnimedia意為全部的、總的、全能的媒體。全媒體中“全”的內涵不是靜止不變的。當下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改變了傳統的信息生產方式,VR、AR、MR、可穿戴設備等豐富著媒體表現手段,微博、微信、客戶端、短視頻等網絡媒體不斷迭代更新,移動應用、社交媒體、問答社區、網絡直播等新應用新業態不斷涌現,跨時空、大容量、開放性、交互性、移動化等傳播特點,不斷塑造新的受眾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化創作進入“全媒體”時代后在各領域做出響應。
關鍵詞:全媒體;媒介融合;互聯網+;新媒體;交互
一、引言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報社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主持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全媒體時代是個大趨勢,媒體融合發展是篇大文章。把握大勢,當爭朝夕,如何體現善謀善為真功夫?揮毫著文,千頭萬緒,如何落好畫龍點睛這一筆?”這同時也意味著文化創作進入“全媒體”時代。
二、什么是“全媒體”
“全媒體”英文“Omnimedia”,全部的、總的、全能的媒體。隨著科技的發展,傳播手段、媒體形態等的日趨多樣化,媒介之間的關系從傳統的并行發展為相互滲透、融合、深化,從而升華人們對全媒體的認識,“全媒體”從通俗意義上可概括為:綜合運用各種表現形式,如文本、圖像、聲音、光、電,全方位、立體地展示傳播內容,同時通過文字、聲像、網絡、通信等傳播手段來傳輸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在這種傳播形態下,將徹底打破線上、線下的隔閡,打通線下體驗與網絡瀏覽之間的甬道。與“新媒體”概念中“新”這個具有對比性的詞語相似的是,“全媒體”中“全”的內容也不是靜止不變的。當下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改變了傳統的信息生產方式,VR、AR、MR、可穿戴設備等豐富著媒體表現手段,微博、微信、客戶端、短視頻等網絡媒體不斷迭代更新,移動應用、社交媒體、問答社區、網絡直播等新應用新業態不斷涌現,跨時空、大容量、開放性、交互性、移動化等傳播特點,不斷塑造新的受眾需求?!叭襟w”也將跟隨新技術的不斷推陳出新而擴大自己的媒介范疇。5G技術的成熟與大規模應用,將“互聯網+”模式更快滲入到生活中去,還將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信息生產方式、媒體表現手段、媒介傳播形態和新的受眾媒體體驗等。在“互聯網+”模式下文化之間領域融合、媒介混搭、跨界繁殖共生,孕育出許多全新的藝術的形式,這些藝術形式依托于傳統藝術形式而存在,它們的定義不能離開其所屬的傳統媒介的核心內容,新技術的應用對人們生活方式和狀態的改變,促使傳統媒介必須緊跟形勢、適應新時代下的用戶選擇與審美。在這樣的背景下,敏感度極高的文藝工作者們在其各自領域作出了回應。
三、“全媒體”時代下的藝術創作
(一)電影藝術與網絡之間的互動。目前,電影藝術與網絡之間的互動存在于四個方面:第一,電影融入網絡后獲得新的傳播途徑并催生了新的影像藝術——微電影,此電影類型的創作越來越呈現出自下而上的趨勢,如抖音、快手平臺上自媒體的原創系列微電影。第二,網絡文化因素全面滲透影響電影藝術使之呈現網絡化的藝術特征。網絡文化對電影藝術的滲透是全面而深入的,主要表現為:①網絡小說改編為電影已經成為潮流,如贏得高票房的《少年的你》;②由網劇熱度催生出的衍生品類電影,如:由于在網絡上占據極高點播量和討論熱度的網劇《陳情令》而催生的電影《陳情令之生魂》;③以網絡為題材的電影,在這類型的電影中將網絡對于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作為主要討論話題,使這種線上虛擬世界和線下真實世界中的人的雙重戲劇性表達出來,如:《第一次親密接觸》《大搜索》。第三,利用網絡技術的互動性特點,催生的網絡互動電影。在網絡互動電影中觀眾可以通過選擇關鍵劇情點觸發不同的后續劇情,得到由觀眾引發的不同電影結局。如,國內網絡互動電影《畫師》。第四,與網絡游戲結合誕生的互動電影游戲,大約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左右,游戲行業出現了一種全新的游戲類型“互動電影游戲”,類似《底特律:變人》《隱形守護者》《啪貓》這樣的游戲、真人互動電影游戲《深?!返?。(二)美術館、展覽館進入“交互參與時代”。線上美術館、展覽館的出現打破了展覽體驗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引領公眾進入交互參與時代,引發公眾興趣,讓觀眾進入虛擬化的展示空間,720度觀看場景內所有影像信息,全景圖像的立體感、沉浸感更強,觀賞者可通過鼠標和手勢等任意放大縮小、隨意拖動,實現自由漫游,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亦可通過電腦、手機、平板等進行同步展示,打造永不閉館的虛擬場館。與此同時,為了降低線上美術館、展覽館的出現對線下展館所帶來的沖擊,迫使線下展館持續增強線下體驗感,如:在展覽呈現上添加AR等交互技術,增強感官、添加社交軟件分享功能以增強展覽二次傳播等。藝術家AdrienMondot和ClaireBardainne的雙人藝術展《萬物有靈》利用增強現實技術創造了一場令人驚異的幻覺世界。展覽現場融合了數字手段和實體材料,模糊了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之間的界線。這些作品使用增強現實繪畫、全息幻影和大型投影等多種手段,借助HTCVIVE頭戴顯示器和iPad,使觀眾們體驗了隱藏在展覽空間和每個展品中的視覺奇跡。當觀眾通過手機或iPad鏡頭觀看作品時,靜態的平面圖像就動了起來,隱藏在虛擬世界的角色顯)現出來與真實展品互動。他們希望這種新的展覽方式能讓人持續感到“幻想中的數字世界被牢固地建立在真實之上”。(三)舞臺創作新可能。全媒體時代下舞臺創作呈現出以下幾方面表現:1.沉浸式戲劇創作進入黃金時代。在這個人們沉迷于電視、即時分享和虛擬現實設備的時代,戲劇如何去和這些能占據人全部心神的娛樂活動競爭?那大概便要抓住一點:人們的愿望已不僅是做個普通觀眾那么簡單——他們希望被完全帶入到另一個世界。正是這種隱藏的需求推動了沉浸式戲劇的繁榮。沉浸式戲劇把通常戲劇中的“第四堵墻”重塑成了蜿蜒的走廊和熱鬧的舞池,目的不僅是給觀眾帶來一場演出,更是為了創造一種特別的私人體驗。網絡虛擬世界對人類生活滲透得越是深入,侵占的時間越長,就越會激發出一種回歸現實世界的欲望,此時的戲劇創作,也已逐漸脫離傳統的鏡框式劇場,尋找一種更具體驗感和真實感的戲劇發生空間,沉浸式戲劇應運而生。沉浸式戲劇非??粗匮莩隹臻g的設計,旨在創造一個切實的、可感知的環境包圍觀眾,讓觀眾在所創造的世界中產生一種迷失感,并相信自己是劇目的一部分。此外,沉浸式戲劇注重每位觀眾的個人體驗。在探索故事的方式上,觀眾擁有很大的自主權。偶爾,觀眾甚至可以去影響、改變故事的敘事方式。如:經典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沉浸式戲劇秘密影院《007大戰皇家賭場》。2.多技術手段與網絡新內容的加入。戲劇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極高的學科,新技術和網絡內容的加入讓戲劇舞臺創作在形式和內容上提供更多可能性。如:中國原創網絡動漫改編的彈幕舞臺劇《十萬個冷笑話》,是將熱門網絡文化內容改編成舞臺劇的一次嘗試。舞臺劇把這一互聯網內容首次引進到劇場,不僅讓觀眾在現場直接發送和分享觀看感受,實現在場社交,更是首次實現觀眾現場評論與演員劇情表演的同步互動。全媒體時代下的舞臺創作將不同的媒介形態融合在一起形成的新的舞臺表達媒介形式,這不是對傳統舞臺表演形式的拋棄,而是順應時代變化,順應觀眾心理需求的調配整合。
四、結語
“全媒體”系統下的媒介融合不僅推動了傳統媒介的生態變遷,而且敦促文化與文化、文化與媒介、媒介與媒介之間進行不斷質變。當媒介與內容相互達到一個臨界值時會進行一種內部的交融轉化,此時我們便不能輕易地將媒介與內容分開,兩者之間的關系將在“全媒體”的包裹下顯得更加緊密且模糊不清。這也直接地影響著藝術創作的發生,全媒體時代的藝術創作要保持其前瞻性,需要的是打破原有媒介平臺的限制,打破空間限制,使藝術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性與連結性最大化地表現出來。
參考文獻:
[1]周清平.“互聯網+”時代的現代影像藝術[M].新華出版社,2017.
[2]吳聲.超級IP:互聯網新物種方法論[M].中信出版社,2016.
作者:包為躍 張弘 單位: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 上一篇:論地方特色舞蹈元素與作品創作
- 下一篇:文明論與當代文藝創作潮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