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筆山水畫對景創作探究

時間:2022-09-16 05:21:09

導語:意筆山水畫對景創作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意筆山水畫對景創作探究

摘要:本文簡要介紹了廣西地區的山水美景:地區風景獨具特色、山水美景,感受少數民族獨有的藝術魅力,體驗歷史傳承的藝術文化;以廣西地區山水風景為實物,以意筆為創作手法,開展對景創作研究:確定描繪對象、探索實景與藝術的關聯性、總結對景創作的流程與重點內容,試圖為對景創作提供思路,促進對景創作以意筆為繪畫手法,獲取良好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意筆;描繪對象;山水畫

意筆的作畫方式,是利用簡單的筆墨,勾勒出實物的神態,實現藝術作品的創作,借以書法創作者對實物的情懷,以此形成寫意過程。意筆的創作手法,常用于山水畫創作過程中,用以渲染大自然的和諧與美麗,營造優美的意境。山水畫的繪畫方式有兩種,寫生與對景創作,寫生是還原景色實物的繪畫過程,對景創作是以景色參考,描繪具有神似的作品,企圖在神韻上實現與實景相似的繪畫手法。

一、對景創作的研究意義

(一)對景創作途徑具有的優勢。對景創作是意筆山水畫創作的主要方式之一,來源于生活的創作,其作品更易獲得景觀文化的支撐,彰顯作品深度。通過對意筆山水畫對景創作的研究,挖掘出對景創作的多維發展可能性,對表達景物文化進行深入探索,促進作品內容更為飽滿,彰顯人文情懷。廣西地區的地域特點突出,極具風景優美的特點,吸引了眾多創作者,此課題以廣西地區風景為例,研究對景創作途徑具有的優勢:1.廣西地區案例較多,有充足的創作研究空間;2.廣西地區山水有獨特特點,屬于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背景極具特色;3.筆者作為一名廣西人,在廣西生長,了解廣西文化,基本全面領悟廣西風景獨秀,極具俊美的地區,能夠深入開展山水畫分析對景創作的主題。(二)研究側重點。1.研究廣西山水畫對景創作成功案例。2.研究當前山水畫對景創作的技術方法和特點。以此掌握和了解對景創作運用的技巧,為教學和理論研究及今后的創作等做充足準備。3.尋訪國內有代表性的,對廣西地區進行過對景創作的藝術家,開展訪談與交流。在交流溝通中加強對景創作的運用和了解,對其有深入見解。4.對景創作實驗和拓展的思路方法的研究。在深入了解掌握當前對景創作的模式基礎上,從理論上總結研究新思路。(三)文章闡述觀點1.人文情懷賦予山水自然景色的特殊情感以及對畫面效果的積極作用。2.對景創作運用技法存在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特性。3.意筆山水畫對景創作除了景物本身的造型之外更應該關注景物背后的故事創新點。4.研究山水風景與本土文化之間的關聯關系。5.研究廣西地區對景創作運用和拓展的原理與特性。6.研究意筆山水畫對景創作的運用和發展的關系。

二、廣西地區的山水景色

(一)地區特色。位于嶺南的廣西地區,是少數民族集聚地,素有“百越之國”的稱呼。桂北地區的人們多居于山區,促成人們居住的建筑與山水環境渾然天成地相連。山區氣候具有潮濕炎熱的特點,以及較為豐富的雨量,尤其適合杉木、毛竹等植物生長。由此,當地人們充分利用草木資源,以竹木、瓦石為主要的建筑材料,逐漸形成了獨特建筑風格。人們將住所建在高坡向陽的斜坡上,爭取較為寬敞的生活空間,科學利用山區的自然山水環境,建設出極具美觀的造型、優美素雅的建筑風格。正因如此,從遠處遙望,人們居住之所與山林環境完美融合;結合當地的地理結構,人們居所與地形高度吻合,形成了自然山水的美感,為繪畫作品提供了風景素材。(二)山水美景特點。1.桂林漓江,漓江流經桂林市,是孕育于流域的獨具特色、具有絕世秀麗的桂林風景特色,素有“以江為青羅帶,以山為玉簪”的稱謂。漓江風光秀麗,山水清秀,奇石洞穴,是名副其實的美景之地。漓江風景被著名畫家王雪峰,盡數收入囊中,其作品《漓江畫派百家》廣泛流傳,具有高度的觀賞價值。2.柳州融水元寶山:元寶山景區聚居著苗族同胞,在長期的生活中,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碰撞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民族習俗,其民間傳說、音樂舞蹈、民族工藝、文娛體育、自然崇拜、建筑形成以及服飾飲食、待客禮儀等均富有特色。自然保護區內的景觀更是鬼斧神工,巨石圓潤,當地人用他們的智慧與大自然融合,房屋依山石而建,甚至有的房屋直接建在了大石頭上,木質結構的房子經過歲月的洗刷已經有些歪斜,但是依然堅固,融入了當地文化的房屋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成為了當地獨特的風景。3.柳州三江:三江是廣西的侗族自治縣,擁有中國最完好、數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侗族建筑群,在其境內共有風雨橋百余座,鼓樓一百五十余座,有大量的侗族民居建筑群。其中最為著名的建筑“風雨橋”都是以杉木為主要建筑材料,在建時,不用一釘一鐵,只在柱上鑿出無數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銜接,斜穿直套。其堅固程度不亞于鐵、石橋,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損。4.賀州黃姚:廣西名鎮,黃姚是有著900多年歷史的古鎮,發祥于宋朝年間,興建于明朝萬歷年間,鼎盛于清朝乾隆年間。其建筑格局受中國東南地區文化影響空間有次序感,考慮遮陽與通風問題,多使用磚墻,石板街鋪接技術精湛,鎮里為明清建筑。廣西山水風景眾多,其中桂北方向的山水名點有44個,如世外桃源、伏波山等;桂南區域的山水風景欣賞區有40個,如鳳凰湖、青秀山等;桂東區域的山水景點有25個,如浮山、秀水古城等;桂西地區的山水旅游景點有30個,包括德保云山、百色澄碧湖等。眾多的山水風景,成為藝術作品的繪畫源泉,具有寫實與對景創作的藝術價值。

三、以廣西山水美景為實物,利用意筆方式開展山水畫的對景創作

(一)確定描繪對象。國畫作品在開展對景創作時,確定描繪對象較為關鍵,創作者應從自然景色中尋找藝術創作實物,繼而選擇具有藝術表現手法的繪畫方式,將其神韻表達出來。明確繪畫實物,結合較為生動的繪畫手法,形象地展示出實景的藝術風格,形成具有欣賞價值的藝術創作。國畫的藝術創作方式分為:寫實與對景創作。在對景創作中,山水實景有多種表現形式,山丘、湖泊、花草等,意筆在創作時,選擇正確的勾勒方式,實現對描繪對象的藝術創作,是較為關鍵的繪畫問題。描繪內容的確定流程:創作者應全面了解廣西地區的風景特色,包括其山川造型、歷史文化等內容;尋找具有創新意識的繪畫視角、山水風貌、民族氣息等,呈現別具風味的藝術作品。廣西地區的山水美景眾多,確定描繪對象具有難度,創作者應涉足其中,感受自身藝術靈感較強的地區,選擇科學的繪畫視角,展開對景創作,實踐山水畫的藝術創作過程。(二)實景與藝術的連接過程。繪畫藝術與實景,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細微差距,尤其在對景創作中,難以實現景色的全面還原,采取的是勾勒的筆法,與線條的搭配,實現對景創作的藝術繪畫過程。在對景創作期間,實景與藝術的關聯性,成為創作較為關鍵的內容。例如,畫家黃格勝曾言:判斷民居美麗的原則在于山勢起伏、建筑古樸、簡約而風雅。并且表示其選擇廣西桂北風景作為描繪主體,是欣賞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喜歡其中的山水美景。由此發現,黃格勝教授在確定繪畫對象時,更多地關注創作的內涵,讓山水風景與人文素質相關聯,一方面體現著山水風景,秀麗風光,另一方面彰顯著人們與自然共處的和諧畫面,成功地實現了實景與藝術關聯,升華藝術作品的內在價值,為其對景作品增添了觀賞價值,促進欣賞者與其作品進行交流,交流其間存在的山水風景、感受其間蘊含的民族文化。(三)對景創作要領。1.對景創作。著名畫家李可染,曾經提出繪畫理念:繪畫是利用有限的表現方式,展現無限可能的自然事物,任意客觀存在的事物,均蘊含著多種內涵,作家無法呈現描繪對象的所有可能,僅能利用繪畫表現有限的內容。他表示藝術與生活具有不同的地位,寫生創作無法全面還原事物的形態,存在取舍內容,是一種具有仿畫的繪畫手法。而對景創作是利用意筆繪畫手法,以水墨繪畫工具,繪畫載體為宣紙,開展山水繪畫創作的過程,仔細分析景觀實體的樣態與造型,利用夸張與擬人等手法,進行繪畫創作,運用掌握的繪畫技巧,借助對事物的聯想樣態,實現將其描繪的過程。由此可知,對景創作,是經歷畫家全面分析繪畫對象的藝術形態,經過仔細感悟,體驗其存在的自然美,分析其內在的客觀美,加以主觀色彩,形成的創作。例如,黃格勝教授的對景創作作品:《魂牽夢繞元寶山》,此作品是利用的意筆手法,呈現的水墨繪畫作品,采取的是散點透視法的繪畫視角,全面呈現寨子的客觀景色,充分利用國畫的繪畫方式,巧妙應用水墨的藝術創作技巧,將客觀景色中不具有特點的實物,一一剔除,保留具有風景特色的實物,重點勾勒景色的主體內涵,真實呈現寨子的秀麗山景,彰顯其水墨畫的藝術表現價值。黃格勝寫生法的步驟是,首先確定主題,其次考慮如何動筆、意在筆先,胸有成竹,考慮好畫面的構圖、造型的處理直到設計筆墨的基本效果是潑墨還是勾線,以及濃淡輕重的安排等。又如廣西著名國畫家王雪峰,此作者對景寫生利用其現在美術創作的主要形式,其眼前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景色,其自身不具有一成不變的情感色彩,極易被游魚飛鳥各類生物感動,或者被山川河流、各類建筑等實物所感動,美術創作詮釋了其眼前所見與景觀所感,若想從一副新創作中描繪同一景物時,其創作色彩發生了微小變化,或因同一地點所具有的四季特點,由此產生的認知具有差別,隨行伙伴的差異性,多重因素作用下,便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美術作品。2.對景創作的實現過程。(1)對景創作的觀察方法元寶山的青山寨,是依山建成,在視覺維度與繪畫主體確定等方面,具有多重選擇。創作者在進入此地時,應環顧寨子風景,細致品味寨子內部的風景實物、人文景致,比如:風雨橋、谷倉等,以細致入微的視角,尋找具有創作思想的主體,將具有人文生活的實景記錄下來。經過仔細觀察,確定繪畫主體,結合寨子特色,規劃繪畫主體在創作載體的具體方位。選擇一處具有風景欣賞的位置,靜坐感受寨子中的風情與內涵,實現與寨子自然事物進行精神交流,捕捉其中具有創新點的繪畫主體,選擇具有對景創作價值的繪畫主體,比如:木樓、草木等。(2)對景創作實物的取舍方法繪畫載體篇幅具有局限性,無法全面呈現寨子的景色,對景創作的取舍過程,成為評價作品等級的關鍵因素。畫家黃格勝曾言:此作品繪畫期間,其未將事物全面呈現,而是經過認真觀察風景,經歷仔細取舍,選擇具有美麗欣賞價值、具有藝術特點形式的景物,將其較為美觀的形態記錄下來。由此可知:取舍具有一定藝術技能,應經歷仔細觀察景致,分析其中具有創作價值的實物,選擇其具有美觀的藝術形態,將其呈現在畫卷上,完成景致實物的取舍過程。(3)對景畫卷的意境烘托對景創作初期,應做個假設:為實物設定一個表現形式,來展現自身的藝術表達理念,通過景物的創作過程,實現對意境營造的過程。元寶山的青山寨,位于廣西邊遠地區,此地區具有較為淳樸的民風,保留著較為寧靜的勞作與生活方式。此地區創作點集中在:寧靜與淳樸,通過藝術手法與繪畫主體呈現,展現其地區的獨特文化氣息,成為對景創作的關鍵內容。在對景創作期間,為彰顯畫面具有寧靜與淳樸的氣息,應科學排布繪畫主體方位,配合適宜的意筆手法,實現畫卷意境的營造。(4)對景繪畫期間的筆墨應用技巧元寶山青山寨作品的藝術審美價值在于:創作的建筑位于巨石上方,對景創作前期,應具有創作自信,力爭勾勒的線條具有流暢性。創作應以石頭為起點,利用筆墨勾勒其剛勁特點,使用具有力量的長短粗細線條,來表現石頭的干濕裂紋外形。以墨塊橫穿石頭,提升畫面的節奏感,增強畫卷的韻律氣息。木樓的外形勾勒,應以夸張拉伸的藝術手法為主,打破對稱節奏的繪畫束縛,關注飛檐與吊腳位置的繪畫,利用墨筆勾勒時,畫后摩擦,增強畫面的干濕效果,表現建筑物的滄桑感。畫卷內部的實景,應以細致化表現手法,結合專業的水墨繪畫技術,完成創作。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景作品是頗具欣賞價值的藝術表現載體,其充分利用意筆的創作方式,結合廣西地區的獨特風景,呈現出藝術價值的國家作品,應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通過研究對景創作的過程,獲取景致創作的啟示:應科學確定繪畫主體,合理進行實景取舍,關注畫卷的藝術表現內涵,充分利用筆墨技巧,呈現美觀繪畫作品。

參考文獻:

[1]王敏.李可染山水畫的繼承與創新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9年.

[2]張楊.馮建吳山水畫寫生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8年.

[3]左劍虹.漓江畫派畫家個案:黃格勝的藝術之路[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9.

[4]王曉紅.山水畫從對景寫生到創作的思考[D].天津:天津美術學院,2017年.

作者:王廣忻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