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肖斯塔克維奇鋼琴作品的藝術風格

時間:2022-06-05 03:06:30

導語:談肖斯塔克維奇鋼琴作品的藝術風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肖斯塔克維奇鋼琴作品的藝術風格

斯塔克維奇的音樂作品形式豐富多樣,內容多彩多姿,既有純管樂的,也有標題音樂的,還有聲樂器樂的。在二十世紀,交響人才輩出,各自崢嶸成勢,而肖斯塔克維奇則和斯特拉文斯基、普羅科菲耶夫一起,代表了二十世紀俄羅斯音樂的巔峰,并且是以全部作品表現當時蘇聯美學風格的唯一的集大成者。確實,肖斯塔克維奇的鋼琴音樂作品在西方交響樂歷史上享有崇高的藝術地位,長期受到藝術家和廣大聽眾觀眾的喜愛,為歷代音樂藝術研究者所青睞。他一生創作了眾多的鋼琴作品,最后一部作品編號為147號,僅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就各有詩五部,在眾多的作品中,有三十多部作品獲獎。肖氏的創作,體裁多樣,題材廣泛,音樂構思和發展規模宏大,大型的,標題性的作品(包括交響曲)占主導地位。他的音樂語言極為復雜和異乎尋常的大膽。電影音樂和歌曲的風格淳樸、明朗、清澈。總之,對各種各樣的主題形象———悲劇性的、喜劇性的,他都有極大興趣和收獲,他的音樂既充滿感情又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如果說,鋼琴藝術表現了人類藝術的深邃,那么,肖斯塔克維奇的音樂作品則集萃了鋼琴音樂作品的藝術精華,成為一座藝術美的豐碑。那么,肖斯塔克維奇作品的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在哪里呢?

肖斯塔克維奇的鋼琴作品風格

肖斯塔克維奇的鋼琴作品主要有:鋼琴奏鳴曲2首:(1)C大調(OP.12),(2)b小調((OP.61);前奏曲24首(OP.34);前奏曲和賦格曲24首(OP.87);鋼琴協奏曲2首;鋼琴幻想舞曲、圓舞曲等等。從藝術審美的視閾觀賞,他的鋼琴音樂作品主要表現出虛實相生的空靈意境之美、情景交融的詩情畫意之美、民族精神的個性風格之美、蘊藏深邃藝術張力的悲劇之美和深刻內涵的戲劇之美。

1.虛實相生的空靈意境之美

所謂虛實相生,是對我國山水畫中的意境概括,在山水畫的意境中,尺寸所及似乎很遠,遠遠超過畫幅的有限尺寸。其實,有限畫幅是實,所涵蓋的意遠,是虛,欣賞山水畫似乎的遠近都在虛實變幻之中。這就是一種空靈的意境。肖斯塔克維奇的鋼琴藝術也具有類似的虛實相生的空靈之美感。他的鋼琴音樂作品中,體現出時而由近及遠,逐漸離去的意象,時而又遠而靠近,近在咫尺,給人以不斷變化的空靈之感。[1]這可能是因為肖斯塔克維奇借助音的停頓造成了延宕,給一些單音或和弦由一些較長的時值,這就由聽覺轉換出視覺感受,讓聽眾產生了時空無限曠遠的感覺。此外,他通過停留,讓豐富的和聲停留在音符的停頓中,這樣就會造成意象上的動態的虛實感。比如他的作品《#F大調前奏曲》(OP.13),中等速度,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為主,中間穿插了跨越3個小節的同音連線,產生出動態感,產生空寂、深邃的意境。這首曲的音樂,變化強烈,讓人產生特別深刻的印象,而這些變化又無法預測,讓人只能產生幻想和虛構。這都是他依托樂曲的突然變化、停頓和和聲組合等,來表現他的真情實感,化為音樂形象中的虛實互相變幻的意境。是的,空靈虛幻也是一種意境,造成這樣的意境之美并不容易,需要作者有深厚的藝術感觸和嫻熟的空白表現,讓現實感時而靠近,時而遠離,留下空白給聽眾揣摩,這就形成了一種空白、空靈。這種空靈美的產生,有源于他內心獨白的巧妙寄托。肖斯塔克維奇所處的時代,是蘇聯的恐怖時代,他時常受到官方的批判和壓抑,因而產生委屈和不滿,而這些又都無法直接表述,因而只能借助藝術,來表白自己。這就容易留下一串串的空白畫面,讓聽眾自己去再創造,形成了空靈之感。他的許多日記式的弦樂四重奏中,就讓人處處可以聽到使人難以理解的獨白式的、撲朔迷離的喃喃自語。在他的鋼琴《圓舞曲》(OP.2)中,更是把這種空靈美發揮得淋漓盡致:開頭的整整27小節都是以左手的空八度和單音來演繹,力度很弱,速度是中等的快板。以完全獨白的形式,盡情傾訴,使得意境顯得逐漸悠遠。實際上,這種虛實相生的空靈意境,正是與作者自身的生活經歷相關。許多不可實狀的內容,可由空白代替,在獨白中給聽眾留下一連串的自由發揮,與東方美學相似的空靈的意境由此而生了。

2.情景交融的詩情畫意之美

肖斯塔克維奇的鋼琴曲中,有大量的作品展現出情景交融的詩意美。意境的產生不是無中生有的,而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和寄托。對祖國的厚愛,對人民的深厚感情,使得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深沉的愛意,因而作品就有了對生活的真情實感。肖斯塔克維奇的鋼琴音樂,大多具有民族風情畫的意味,他用豐富而勃發的情感,發現和表現自然的美,借助鋼琴的聲音,抒發對祖國山水的厚愛。祖國山水的美質與作者深厚感情的交融,就形成了藝術形象的詩情畫意,讓人獲得典型的審美化的意境感受。這種民族情感、祖國情感的強烈抒發,驅離了各種陰霾,代之以鮮活的意象,讓人感到生活富有詩情畫意,在困難中獲得安慰、辛酸中得到休憩,巨大的愛的情感,加上對生活美景的憧憬,就構成了情景交融的詩情畫意之美。事實上,肖斯塔克維奇蒙受了許多的困窘和壓力,人生的許多階段并不暢快,但他從不遺棄祖國,從不移居國外,而是選擇了對祖國的真情實感的寄托,他同情受苦受難的人民群眾。他的《c小調第二圓舞曲》(選自《爵士組曲》)中,左手以二聲部的方式表現出輕快地圓舞曲節奏,右手的旋律流暢柔美,氣息悠長,有著俄羅斯典型的音樂元素之美。他的《西班牙舞曲》更是輕快優美。旋律在右手以連續十六分音符在高音區傾瀉而下,左手以八度的分解和弦伴奏,演繹了西班牙舞的熱情奔放的特質。正是作者內心的坦蕩與情感的交融,才組合成了陰霾洗去的詩情畫意的情景交融的藝術美質。

3.民族精神的個性風格之美

愛國和衛國奮斗,本身就是一種民族精神的體現。肖斯塔克維奇本身就有著強烈的民族精神,而通過自己的鋼琴音樂作品,這種民族精神就獲得了更為熱烈的展現。更為可貴的是,他所具有的獨特的藝術個性和藝術風格,又使得這種民族精神獲得了不同于其他的個性化展現,于是,肖氏的鋼琴音樂的藝術風格,又具有一種展現民族精神的個性風格之美。肖氏的這種民族精神的展現,是強烈的。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從第一樂章開始,便突破了協奏曲由樂隊開始的常規形式,而改成由鋼琴單獨奏出既安靜又沖動的段落,把哲理性蘊藏在意境之中。在藝術創造上,當作曲家傾注全身心的力量去創造音樂意境的時候,意境也必然表現出作曲家自己的特質,包括他的精神個性、思想氣質、生活經驗、社會理想、審美追求、藝術才能和綜合修養等,這一切組合起來,一起升華為博大的人格力量,體現在作品意境中。可以說,肖氏的作品,盡管有著濃厚的情景交融的詩情畫意,但又不是簡單的情景疊加,而是把人格和理想融匯在意境中的,這樣的藝術作品,就升華了人生詩意化的境界,即有著彰顯著民族精神的個性風格之美。肖斯塔克維奇的鋼琴作品的個性化的展現,是淋漓盡致的。在《第七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中,肖斯塔科維奇從總譜29號的第四變奏開始,在低音提琴和大提琴撥弦演奏的基礎上,增添了鋼琴聲部,如同烈火一般熊熊燃燒,高超的技法支撐起強烈的個性,風格猛烈。在60號之后的副部主題的再現部分,旋律中出現了很多的臨時升降號,在鋼琴和弦樂的襯托下,音樂寬厚凝重,展現了肖斯塔克維奇獨特的藝術風格,展現了俄羅斯民族在災難下的不屈精神:就是哀悼,也是緊握拳頭的。他借助創造性的發揮,構建起深廣的樂曲意涵,配之以巧妙的樂器,這樣多元組合,就把自己的個性化風格融入到作品中展現出來,產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4.深邃藝術張力的悲劇之美

悲劇藝術的表現是多元的,至少有幾種:形式本身是悲劇;表現的故事具有悲劇性;精神境界所體現的悲劇。悲劇表現的過程和結局也各有不同。如果說,貝多芬在《命運交響曲》中所表現的悲劇形式,是對命運的反抗,而肖斯塔克維奇的鋼琴旋律特征是對悲劇命運的忍受。另外,肖氏通過節奏的流動性和穩定性特點,讓樂曲短促停頓下來,使得音與音之間的時間和流程受到限制,這種限制是一種壓抑,承受著壓抑,并以意境展現這些壓抑,就使得作品具有悲劇性的意味。在一個高音介入后,新的令人激動的節奏出現,使旋律音型獲得了節奏生命,旋律與節奏的組合,構成了音樂形象的悲劇性典型。

肖斯塔克維奇作品的悲劇之美,是他作品中所蘊藏的深邃的藝術張力,并通過對不公現實和命運的悲劇性忍受,把悲劇意識潛藏起來,因而醞釀了深厚的悲劇張力。這種悲劇之美的形成,是與作者自身的經歷有關的。據說,肖氏一生中,多次受到不公正的譴責。1936年1月,斯大林觀看了肖斯塔克維奇的歌劇作品《麥克白夫人》,大發雷霆,抨擊歌劇的內容意識極度不良,完全不符合“蘇維埃音樂”的標準。于是,《真理報》受斯大林指示,組織攻擊這部歌劇和肖斯塔克維奇,當時的作曲家們紛紛附和而放棄現代主義,這個時期的蘇聯音樂的主流追求是必須直接而易懂,并且表達對政權的無限忠誠,而肖氏沒有隨意附和,被批判是必然的。在第五交響樂完成后,肖斯塔克維奇覺察到他的音樂地位已漸入險境,果然,1948年肖斯塔維奇和普羅科菲耶夫再度被批評為形式主義和現代主義,直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才解除了政治和文化上的緊張。這些人生中的遭遇,無一不是悲劇性的桎梏。盡管作者以極大的忍耐度過了這些險惡的灘涂,但心靈上當然是感到失落的,通過藝術形式回答各種責難,借助藝術張力來抵抗這些否定,是生活的悲劇性經歷,于是才有可能使肖氏作品展現出深邃的悲劇之美。[3]如《第五交響曲》,它以“一個蘇聯作曲家對外界公正的批評的回答”面世,一般都認為這部交響曲與貝多芬、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響曲》都是屬于人與命運較量的同類作品。實際上,作品內容深藏玄機,細聽之后感到它是一部悲劇性的交響曲。第一樂章上下跳躍的主題新鮮特別,宣泄作曲家的悲憤痛苦,與嚴酷現實的沖突,幾番掙扎最終只能訴諸無奈的期待。在第三樂章里,以三個互補的主題深切地傾訴對受苦受難者的同情,也表達了作曲家本身的沉痛,結尾時豎琴和鋼片琴組合的主題,似淚珠滴落,感人至深。第四樂章是明朗的快板,兩個主題相互遞增至一個又一個的高臺,可見掙脫苦難之艱辛,在強有力的鼓號聲中痛快淋漓地宣泄出來。這是官方所希望的結果,也是他對今后創作充滿信心的宣告。

此外,在肖斯塔克維奇的鋼琴作品中,還體現了珍貴的大眾化和平民性特征,和強烈的戲劇美色彩,因而為俄羅斯老百姓所喜聞樂見。加上肖斯塔科維奇作品所具有的個性鮮明的藝術美特征:咄咄逼人的沖擊音型;極富張力的悲劇氛圍,怪誕機智的幽默反諷;憂郁感傷的哀歌慢板等等,這些珍貴的價值和藝術魅力,組合成富于個性化的獨特風格。肖斯塔克維奇的藝術作品是不朽的,而惟有獨特的風格才能使作品不朽。

作者:廖西琳單位:江漢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