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華喦繪畫的藝術風格
時間:2022-06-05 03:45:42
導語:探討華喦繪畫的藝術風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華嵒的繪畫深為時人所愛,成為當時畫壇的主流。此后,華嵒在藝術領域中的影響日益加深,在藝術界的地位也不斷上升。可以說,華喦繪畫的藝術風格與藝術成就對晚清乃至近代繪畫的發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不可忽視。
華喦繪畫的藝術風格
華嵒是一位才能廣博的畫家,花鳥、人物、山水兼擅,并都能突破陳習,具有自己的風格體貌,這在清代畫家中并不多見。華嵒用筆銳中有鈍、巧中有拙、曲中有直、斷中有連,其行筆特點是多順拖、少逆托,多裹筆、少鋪毫,惜墨如金、干濕結合,五色中求統一,惜墨勝于潑墨。其畫設色妍雅而鮮麗,布局工穩,多空白,虛中求實,表現出獨特的意趣和風格。在寫意花鳥畫中,華嵒注重采用獨特的視角,善于把四王山水畫中的干筆枯墨皴擦技法運用到畫禽鳥的羽毛上來,所繪羽毛蓬松、輕盈,具有筆致的韻味。華嵒的筆法特點兼多家所長,既學習石濤的瀟灑遒勁與惲南田的輕柔明快,又學習八大山人的簡潔凝重,而改變其濃重冷峭,增益其滋潤柔和,同時還兼容宋人的工致、元人的秀逸,并吸收陳淳、周之冕的離披歷落,最終形成了他松秀、靈巧、率意、迥勁的筆性。在墨色的運用上,華嵒善用漬、染、濺等法,多以濕筆勾皴樹石,以濃墨破淡墨染葉濺石,兼以干筆枯墨提醒,枯潤相生,通過豐富的墨色層次造就畫面空間的深度感和墨韻的韻律感。
在山水畫中,華嵒擺脫了清代畫壇推崇南宗、抑貶北宗的偏見,吸取各家各派的技法語匯,不拘一格,從而形成了簡率、松秀、迥勁、雋逸的主體風格。其山水畫主要源自惲南田、石濤、王蒙三家。筆法上吸收惲南田清逸、松秀的特點,濕中帶干,淡而有層次;石法和樹法則明顯學習石濤,筆墨由早年的尖峭、繁瑣和工整轉向圓渾、簡約與率放,直逼石濤神韻;山水畫構圖的重疊深邃,筆法的綿密緊凝,氣韻的沉郁蒼茫,又頗得王蒙的神髓。在設色方面,他繼承了南宗畫家黃公望和董其昌的傳統,學習他們小青綠設色,創作形成青綠沒骨山水的別調。同時還參用米點云山法,大膽地將米點山水和青綠山水結合起來,既有色彩的明艷感,又含迷蒙、流潤的筆墨趣味。構圖方面他則從北宗畫家唐寅、李唐直至馬遠那里學到了堅實的造型能力和嚴謹、周密的構圖技巧,吸收斧劈皴、倒掛皴(馬遠法)、長筆斧劈、長折帶皴(唐寅法)等入山水畫體系中。而在人物畫中,他吸收了馬和之“螞蝗描”、“蘭葉描”的線描法,由早年的勁拔、工細,轉向圓潤、宛轉,行筆也增加了起伏抑揚的變化,衣紋由緊勁調暢變為疏朗寬松,人物臉部刻畫也不像以前那樣精細入微,代之以疏放的簡筆,其晚年的人物畫含有松秀、柔韌、含蓄、靈巧的筆墨韻味。
總體來看,華嵒繪畫的藝術風格中帶有一股文人畫家的氣息,“文質相兼而又能超出畦畛之外”是華嵒繪畫藝術風格與表現技法的主要特點。他受到文人畫家講求筆情墨趣的感染,用心研習黃公望、王蒙、倪瓚、董其昌、石濤等知名前輩文人畫家的用筆所長,筆墨特點逐漸由細致嚴謹朝內蘊飄逸的方向轉變。與一般的職業畫家和民間畫師相比,其筆墨風格更顯得精練、文雅、含蓄,也更多筆致墨韻,這些形成了他藝術風格中“文”的內涵。華嵒常懷敬畏謹嚴之心,一貫主張從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尋找繪畫素材,主張形似和神似的統一,主張寫人、狀物、抒情的統一,更清醒地意識到增加學識修養和磨練繪畫技藝以推進創新的重要性,這就構成了他藝術風格中“質”的一面。因此,華嵒以“文質相兼”的藝術風格,創造性地把畫師畫和文人畫的特長巧妙地結合起來,“超出畦畛之外”,不同凡響。
藝術風格形成的原因
(一)文學方面的熏陶從其好友徐逢吉的《離垢集補抄》一書中可以看到,華嵒一貫重視加強個人學識修養,始終堅持讀書,不斷學習,提高自身修養。華嵒閱讀的涉獵范圍極廣,既有儒家、道家、佛家經典,又有各代歷史、文學等。除了靜心讀書外,華嵒還非常注重與朋友交流學習,根據現有的史料我們可以得知,華嵒在22歲到達杭州后很快就結識了一批富有才學的文人,如忘年之交詩人徐逢吉;以讀書、吟詩為樂的文人蔣雪樵;老名士吳石倉;以詩文、學術在當時非常出名的厲鸚等。總而言之,他們都是出身下層的文人,最能深切體味人間悲苦,同時又不貪圖榮華富貴,甘于且樂于在詩文、學術中平靜、平凡地度過一生。一方面,他們身上有老莊和佛家的隱逸出世之風,生活灑脫飄逸;另一方面,他們又對黑暗現實有著清醒的認識,絕不向當權者低頭,也絕不同流合污。所以,這樣一批有骨氣、有品行的文人對華嵒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僅體現在學識上,更體現在思想品格的形成上。因此,在后來的人生中,華嵒堅持讀書守拙,視富貴如浮云,深信只有安貧樂道之人才能品味人生真意,浮華之人反而不會珍惜點滴中的美好。可以說,正是在徐逢吉等一批名士的影響之下,華嵒的繪畫才逐漸脫離了“匠氣”,具有了“靈氣”。在其內心,理性與感性變得更加圓融,對外在世界和內心精神的表達也變得更加暢闊、舒展,加之品格的提升,為其后來取得詩、書、畫三絕的成就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繪畫友人的影響華嵒一向主張師法前人,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就是馬和之,而馬和之往上可以追溯到吳道子,所以,華嵒也算得上師法名人了。除了馬和之,華嵒對夏圭、劉松年、馬遠、藍瑛、王繹和戴進等人也多有學習和借鑒。華嵒曾經在杭州居住,與當地的畫家多有交往。杭州具有悠久且富有特色的繪畫傳統,也曾為南宋畫院故址,浙派繪畫一度非常流行。在杭州,與其交往最密的畫友當屬鄭岱。鄭岱擅長畫仕女和花卉,但卻能畫得遒勁而不婉轉,表現出鄭岱柔中帶剛、不從流俗、特立獨行的品性,這無疑深深感染了脾性相投的華嵒。后來,華嵒又到揚州廣泛交游,認識了不少的知名畫家和詩人,其中就有高翔、金農等后來同為“揚州八怪”的書畫家,這說明華嵒此時已經成為職業畫家中頗有影響力的人物,而與著名文人、藝術家的交往也表明華嵒受文人畫家的影響正越來越深。不過,華嵒是個頭腦清醒的藝術家,他從來不會簡單地模仿,而是不停地將外來收益轉化為自身血肉,用以再造自我的獨特風格。
(三)藝術修養的影響其一,重視對外在事物的觀察和理解。華嵒向來重視觀察和體悟,對于自然萬物更是充滿向往和喜愛。他曾經在自己創作的很多畫冊上都標記過創作因由,如外出游玩,或者是在自家庭院內偶得一景,又或者偶有感悟時,便會立刻作畫記錄,這充分反映了華嵒對大自然的熱愛及對美好事物的珍愛,也表明華嵒已經具備了足夠的繪畫技能和借景抒情的藝術自覺。其二,重視貼近生活和深入大自然。華嵒喜歡山川風物,喜歡天然的美景,在大自然中每每樂而忘返,同時也對風情民俗很感興趣,這在他的《離垢集》中多有記述。華嵒時常會到鄉野之中采風,回到寓所后再憑借記憶進行書畫和詩文創作,觀其畫、品其文,莫不妙趣橫生、跌宕生姿,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其三,重視繪畫對人生的能動作用。華嵒曾經自況“筆端刷卻世間塵,能使江山面目新”,這說明其藝術思想已然有了質的變化。他已經認識到,不能簡單、機械地摹寫外物,而應經由自由的筆觸來抒發理想和志趣。刷新江山面目所表達的正是對黑暗現實的憤懣和渴望改天換地、還世間以清明的豪情壯志,這就足以使得欣賞者心潮澎湃、意氣風發,進而起到陶冶和啟迪之功。可以說,對繪畫和人生意義的探討也是華嵒藝術思想中的重要閃光點。
綜上所述,華嵒的藝術風格令人贊嘆,而對其成因的探討也發人深省。與一般民間畫者和職業畫師相比,華嵒的繪畫脫離了“匠氣”,藝術風格更加精煉,也更富有表現力;而相較于某些文人畫家來說,華嵒的繪畫藝術則更加平易、更貼近普通生活、更接“地氣”,也更富有藝術技能和功力。總之,華嵒的繪畫藝術雅俗共賞,風格文質相兼,不愧為一個具有標本式研究價值的藝術大家。
作者:劉源波單位:臨沂大學沂水分校
- 上一篇:李煜與李清照愁情詞的比較
- 下一篇:談水墨動畫片的類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