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化中園林藝術風格論文
時間:2022-05-13 09:24:11
導語:農耕文化中園林藝術風格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農耕環境觀與園林自然觀吻合
在農耕文化的農事活動中,對自然條件有極大的依賴性,自然條件直接影響了人們的生存與發展。農事活動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決定了人們對周圍的自然環境特別敏感,這在潛意識中使得人們開始關注人事活動應該注意與自然節奏相互合拍,逐漸形成“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觀念,這種生存本質將人與自然相互聯系,人只是作為自然中微小的一個部分,人應該效法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并形成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觀,指導人們行為。在園林藝術的建造中,盡量選用自然之物,如:木材、山水、植物、動物等,以求能夠真實原本的再現自然。將對大自然的概況和升華的園林藝術熔鑄與園林藝術中,園林藝術中常常會有小溪、河流,在假山中有樓閣的映襯,從而創作出小橋流水、一片祥和的自然風光,使得園林從整體到布局都包含著較為濃郁的詩情畫意,達到自然山水與精神藝術的和諧統一。在自認和諧的融合中真實反映出了中國園林的藝術美。除去對自然環境的依賴,中國的農耕文明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私有生產,這一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使得中國傳統園林包括私家園林都屬于基本上的都是庭院的模式。這使得文人、士大夫在自己的園林中孤芳自賞、自我陶醉。古代庭院的私有性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了園林在選址、布局方面的自由性,基于園林建造的美觀,園林選址通常依山傍水,在極小的尺度內酣暢淋漓的再現自然美,它突破了狹隘的有限空間,令人產生廣袤的自然意境。
1.2農耕生活觀與園林田園風格吻合
古代園林的設計和使用的主要人群是文人、士大夫,這一群體一般都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及崇尚自然的生活情緒。因仕途道路的不順暢,生活面臨的煩惱與失望,讓他們逐漸將感情寄托在園林的“清凈”世界,巧妙地將精耕細作所表現的“田園風光”廣泛滲透于園林景觀的創造中,甚至延伸為造園風格中的主要意象和審美情趣。農耕閑情逸趣的生活觀念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園林田園風格,提倡這種風格的大部分是在宦海沉浮的官場中得不到精神滿足的文人與士大夫,他們想要忘卻官場生活的爾虞我詐,將生活寄情于園林藝術中。農事是天下之根本,古代歷代帝王都提倡耕戰,下詔勸農,鼓舞天下農夫勤于耕種,對于皇家園林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勸耕重農的環境設計,如頤和園如意莊主體建筑樂農軒,崇尚農事;圓明園設有“北遠山村”、“多稼如云”,都是以農村為題材的造景。承德山莊的東南部,地肥土厚,清初曾開辟為農田,瓜圃、桑麻千頃,果實累累。這一中國古代傳統的戀農情節都對園林農作產生重要的影響。
1.3園林表現手法與農耕的農事思維相吻合
農耕的農事活動對自然及土地強烈依賴,它要求人們必須適應自己的發展,容不得過多的非分之想。先人總結的自然經驗對農業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古人講求“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的生活需求,這一原始的生活需求不具備科學性的思考,但正是這種直觀生存需要形成了人們的思維習慣及思維方式,這一以自然經驗為生活導向,“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感情與思想必須借助于外在事物進行形象的表達。這一思維方式的滲透,創造出來極高的藝術思想與境界。園林藝術在此基礎上,為了滿足人們的感官享受將無限的遐想熔鑄到對園林的藝術追求中,以期能夠在其中窺探到歷史的命運及人生的奧秘。我國的古典園林藝術具備較強的民族特色傾向,對于古代文人而言,在官場宦海沉浮之后都想回歸自然、回歸本真,因此,他們在對園林進行建筑時不可避免的會將自然融入其中,他們或寄情山水,托物言志,以小見大,都意在為自己今后的安貧樂道,鑄造世外桃源的生活。農事活動遵循時間周而復始的變化,在此基礎上先民總結出了與農事活動嬉戲相關的時間歷法,歷法的出現直接地體現出華夏民族的農耕思想,歧視后人周而復始的思維觀念,再加上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中華華夏民族的保守思想,可以看出,我國的古典園林在建筑的過程中深受這一保守思想的影響,中國古典園林的雛形最早出現在商朝甲骨文的記載中,囿是一個方框圈圍著3、4株草或樹木,象征園內草木繁盛之景,方框表示周邊有圍墻,植被用垣墻圈起來。秦漢以來,無論皇家園林、私家園林還是寺廟園林都無一例外的建造圍墻。從實際來看,我國古代園林隨著農業經濟的嬗變經歷了萌芽、生成、發展到全盛階段,園林藝術不斷得以升華和發展。在古代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中,民眾講求付出就有收獲的質樸品質及務實精神,這種心理趨向在儒家學派的影響下不斷的增強,在中華民族的民眾中根深蒂固,演變成一種習慣和實踐的準則。體現在古典的園林藝術中,主要是對建筑材料的選擇,中國古典園林在建筑的過程中講求“實”,因而在建筑材料的選擇上多用木材和土石,而以木材的利用最為突出。我國的古典園林中,其建筑主體幾乎都是用木架結構但對內墻外墻沒有做硬性的規定。并且園林內部的建筑物運用了靈活及隨意性,將千姿百態外觀形象融入其中,獲得與山水共融的世外桃源,同時將建筑物空間與自然的整體空間進行融合,形成與眾不同的園林藝術美。
1.4農耕科技觀與園林保護觀念吻合
在長期的農事活動中,人們根據實踐經驗掌握了農作物的生長與栽培技術,使我國種植業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一農耕文化體現在園林藝術中便是對園林中的綠化植物進行養護,園林中的植物之所以能夠營造出大自然的美感完全在于對植物的養護的到位。園林中植物類型、品種較多,因此根據植物不同的生長需要和特定要求,及時采取施肥、修剪、防治病蟲害、灌水、中耕除草等技術措施。同時在植物養護的過程中還應對植物扦插、嫁接,使之具有更良好的生長空間。在植物繁盛的園林中,不可缺少動物的映襯。中國園林動物起源于早期先民的狩獵活動,在舊石器時代,先民靠打獵來生存。并且古代對家畜實行的“野放”,使之能夠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覓食、野宿、野交。這一思想體現在園林中便是在園林中飼養動物,最早在園林中飼養動物的是皇家園林,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發明了原始農業,在耕種飼養和采集的活動中,人們依據長久以來的對動物觀察的習慣經驗,將幼小的動物及沒有捕獵的雛獸圈養起來,出現了最早的馴養動物,比較小的私家園林繼承了這種動物飼養方式,但是在實際的馴養過程中還依靠一定的生活經驗對動物進行飼養管理,使得園林中的飼養的動物能夠適應原始野生的特點,古代先民的飼養動物的思想對園林藝術產生重要的影響。
2農耕文化對中國古典園林藝術風格的影響
2.1中國神話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影響
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靈感首先來源于中國古代的神話,在遠古社會人類祖先借助神話來解釋生活解釋不了的自然現象,中國園林中的仙境反映出古人的思維模式,在中國古典園林之后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史記•封禪記》記載,繼秦始皇之后,漢武帝又在長安建宮內鑿太液池,池中仿海上三神山,這一神話思想直接促使了我國的古典園林中“一池三山”手法的誕生,這一手法的誕生對我國皇家園林的布局產生重要的現實意義,既豐富了我國豐富的景觀層次,又能夠在空曠平淡的無窮中幻化為更為無窮無盡的景觀特色,又能夠顯現出超凡脫俗的美感。在神話仙境的影響下,中國古代歷史上很多園林藝術運用到這一思想,并且對園林的取名也頗具仙境意味,進行空靈、縹緲的意味。
2.2中國民俗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土民情。農民在辛勤的農業生產勞動中,總是用實用的態度去審視周圍的農耕世界,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之下,農民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家庭安康祥和,所以在對園林建造的過程中會講求風水、地理位置。風水理論是建立在中國傳統的哲學思辨基礎之上,它包含了風水思想,代表建筑領域中的一種吉祥文化。當前我國大多數的私家園林正門是東南朝向,這主要是因為在風水思想中,東南面為“青龍門”,語寓意為財源滾滾。這些民俗都對中國古代園林的建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2.3中國文化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影響
幾千年來的農耕文化孕育出較為深厚的農耕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直觀性、象征性、經驗性都長期的孕育在中國的藝術思維領域只能夠,而且還發揮著特殊的審美功能。我國的古典園林是在中國古典文化的滋養下逐漸發展起來的。中國古典園林的建設大部分由文人采取,他們在園林的建設過程中容易將園林與園林文學藝術相互結合,并對我國園林美學的標準起到了推動作用,中國讀點園林多以山水畫的意境為出發點,在加以歌詞詩賦,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詩情畫意,中國文化對中國的古典園林有著較為深遠的影響。
3結語
農耕文化對園林藝術風格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是對農事活動進行的升華與總結,并且還能夠體現中國華夏民族的人民當時的生活水平。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象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有著現實的參考意義。
作者:聶昕單位:湖南商學院
- 上一篇:中外室內設計藝術風格論文
- 下一篇:中外裝飾藝術風格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