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繪畫藝術風格差異文化基因分析

時間:2022-10-30 05:05:27

導語:中西繪畫藝術風格差異文化基因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西繪畫藝術風格差異文化基因分析

摘要:文化是人類精神活動及實踐活動的產物,具有傳承、創造和發展的特征,而繪畫藝術是一種常見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文化的產物與載體。本文首先梳理了中西繪畫藝術在風格上存在的差異,其次分析導致繪畫藝術風格差異文化基因,最后提出通過跨國交流與融合來減小中外文化藝術隔閡,從而順應全球化思潮發展趨勢。

關鍵詞:繪畫藝術;國畫;油畫;文化基因

中國傳統文化是來自于古代中原地區的華夏文明,形成了由語言、風俗、藝術、信仰、倫理、價值觀等組成的文化體系。西方文化主要指歐洲的基督教文明,其在工業革命之后變得強勢,逐步向全球各個角落擴張,并在近現代與中國傳統文化發生過持久的碰撞與交流,但并未實現深度融合,尤其表現在繪畫藝術方面,兩種繪畫風格的差異性遠大于共性。

一、中西繪畫藝術風格的差異

中國的繪畫藝術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與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審美觀、價值觀和藝術方法相聯系。雖然西方繪畫更接近現代藝術,但其本質上是以歐洲文化為底蘊,是世界文化藝術的一個子類別,與中國繪畫藝術的風格存在明顯差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思維方式與審美

國畫的思維方式重視抒發作者內心的情懷,對于物象表面的描繪以抽象為主,追求“神似”“韻味”“意境”,在布局上以“中庸”“和諧”和“儒雅”等思想為指導。如元代名畫《富春山居圖》全篇寫景,深層次的主題是反映作者的人生態度、精神追求和哲學思想,甚至有政治上的訴求與流露。西方油畫的思維方式同樣是表達作者的內心情感,但更重視對物象表面的描寫,追求“真實”的視覺效果。如法國畫家米勒的《拾穗者》,描述的是19世紀中期西歐農村的秋季實景,主題是通過畫面直接表現當時農民生活的艱辛與困苦。另外,中西方審美觀和認知系統不同,導致繪畫審美的差異,既表現在作品創作方面,也表現在對作品的鑒賞方面。

(二)藝術表現力

國畫以毛筆、墨水、礦物顏料、植物顏料等為基本工具,線條和筆法等藝術表現力突出。古典水墨畫運用簡捷的線條和筆法,素雅而單一地著色,卻能表現出豐富的人文氣息,配以詩歌、書法、印章,讓作者內心的“詩情畫意”躍然于紙上,從而含蓄地表達情感,不刻意強調個性與自我。西方油畫使用的工具比國畫復雜,特別是在顏料運用上,五顏六色、色彩斑斕是油畫的基本元素,光度、色度、明暗度、冷暖度、表面塑造和板塊構造等烘托主題內容。油畫通過多維度、多層次對比,表現物象的真實與形象,能直接反映作者追求的藝術表現力和個性特征。

(三)創作理念與方法

在創作理念上,西方傳統油畫根植于雕塑和建筑,而我國傳統國畫根植于文學和書法。油畫追求的是真實感和工藝性,如立體效果、空間效果和符合科學原理等是油畫創作的指導思想;國畫追求的是意境美、韻味美和形態美,畫中有虛有實,源于自然而不拘泥物態本相是常見的創作理念。在作畫方法上,國畫注重通過構思布局和虛構物象來烘托主題,如山水畫利用布白和守墨兩種手法,就能在畫紙上實現空間的合理布局,也可以虛構物品、風景或人物,因而不乏有篇幅巨大的國畫。油畫側重于客觀性的寫生,畫面布局來源于真實視覺,比例有一定規律性,因此,西方油畫一般都有明顯的焦點,如達•芬奇的作品《蒙娜麗莎的微笑》,其焦點是畫面主角淡淡的微笑,塑造了當時上流社會女性典雅和恬靜的生活狀況。與國畫相比,油畫不追求宏大篇幅和高升意境,其往往采用焦點透視法,將畫面上的主題描繪得更加真實與精致。

二、中西繪畫藝術風格差異的文化基因分析

中國的儒家思想對塑造中華民族的倫理文化產生了奠基性作用,而西方是以《圣經》為核心的西方基督教文化,結合古希臘人的理性精神,形成了自身整全自洽的倫理文化體系。比較中西方的文化基因,其中,以哲學、文學和美學對繪畫風格影響最大。

(一)哲學思想

繪畫中始終存在著抽象性因素,具象與抽象是不可分割的,其中,具象來自于現實,抽象來自于哲學思想而衍生的文化藝術。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源自儒、釋、道,經過幾千年的融合之后,“道德”“仁義”“禪宗”“人與自然和諧”等,不僅是理論思想,也是指導人們處世的哲學思想,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影響著繪畫藝術。西方的哲學主要源自古希臘,西方人認為哲學是“愛智慧的學問”,因此,與中國哲學的理論思想不同,西方哲學更加看著與科學相結合,如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和阿基米德的幾何學,對后來的科學理論研究有啟迪作用,也對文化藝術的發展影響深刻。

(二)文學思想

南北朝時期的著作《文心雕龍》系統地論述了我國傳統文學的主流思想,總結出“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的文學理論。藝術原本是文化的分支,繪畫藝術又是藝術的一個子類型,因此,我國的繪畫與文學思想關系密切,即更重視情感因素,理性因素處在次要地位。西方文學主要受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的影響,早期西方文學形成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文派,繪畫風格以寫實、寫生為主,此后又衍生出抽象畫派,繪畫中的抽象性元素成為藝術家宣泄內心情緒的方式,總體上,理性文學對西方繪畫藝術發展的推動作用更大。

(三)美學思想

美學家宗白華在《詩(文學)和畫的分界》中認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命題和追求,認為各藝術門類在審美感受上是相通的,如古中國的國畫、茶道、戲曲、舞蹈等藝術形式,追求“雅致”“唯美”“意韻”風格的作品占多數,并且把“善”視為美的核心,看重情感與理智的統一,視“和諧”是美的最高境界。西方繪畫的審美趨向是“愛”,以愛為真、以真為美,“愛”是西方美學的核心,看重真實和理性,把“認同”看作美的理想境界。正因為中西審美思想的不同,中國畫寫意的繪畫風格,西方人難以讀懂;而西方人寫實、抽象的繪畫風格,中國人也感到不容易理解。

三、全球化背景下中西繪畫藝術的融合

中國長期有排斥外來文化藝術的觀念,古代藝術家認為國畫通過水墨產生的墨色淋漓的效果,可表現出宇宙的混沌氣象,是中國繪畫藝術的精神所在。西方繪畫藝術同樣是人類文明的優秀代表之一,隨著全球化思潮的推進,不同文明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與融合有利于人類和諧發展。

(一)融合的條件

19世紀開啟的“西學東漸”思潮,帶動油畫在中國的傳播;20世紀啟動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的當代藝術家們在結合中國傳統美學理論的基礎上,對油畫這一完全不同于中國傳統藝術形式的藝術語言進行了一次全面性解讀;2010年,中國開始有組織地開展對外文化傳播活動,陸續建立中美人文交流與合作、中英人文交流、中法人文交流、中德人文交流和中外多邊人文交流等機制,跨國傳播傳統文化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家推動的中外文化交流給中西方文化藝術融合奠定了基礎,基于此,民間的跨國文化交流融合程度也不斷深入。

(二)融合的價值

中國畫和油畫有相似性和差異性,近代以來,中西方兩種文化相互影響所產生的同構因素使現代繪畫最終走向融合。中西繪畫藝術的融合對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不言而喻,一方面促進中外友好交往,另一方面促進中外文化藝術的互相借鑒。此外,中西繪畫藝術的融合也有一定的商業價值和教育價值,因為不管是中國的國畫,還是西方的油畫,起初都屬于高雅藝術范疇,即平民基層學習的機會很少,也缺少較高的欣賞水平,隨著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藝術培訓學校興起,有條件的家庭送子女學習藝術課,學校結合國畫和油畫進行教學,對培養綜合性文藝人才意義非凡。

綜上所述,造成中西繪畫藝術風格差異的根源是文化基因的差異性,中外不同文化之間“不可交流”的對抗性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在中西方文化藝術交流過程中,提高彼此的文藝作品認同度是首先要克服的困難。此外,利用現代科技工具和人文交流機制,對外推廣我國的繪畫藝術,也是一種減小中外文化隔閡的新形式。

參考文獻

[1]王健.淺談中西繪畫審美之不同[J].汕頭大學學報,1998,(3):32-60.

[2]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3]靳浩輝.儒家與基督教倫理文化比較的邏輯體系——中西文化對勘視閾下的倫理之思[J].社會科學家,2017,(11):77-78.

[4]朱旎.具象繪畫中的抽象性因素[D].武漢:湖北美術學院,2017.

[5]趙崢嶸.解構與重組——試論具象繪畫中的抽象因素的意義[J].美術觀察,2016,(8):66-67.

[6]梁家琳.中西方繪畫的審美認知差異研究[J].作家,2015,(22):209-210.

[7]黃浣塵.淺談藝術創作中審美情感的作用——由中西繪畫對比而引起的思考[J].美術向導,2009,(1):79-80.

[8]孔祥鳳.論中國繪畫中的審美意象[J].美術界,2013,(7):73.

[9]于婉瑩.中國畫和油畫的差異與融合[J].美術教育研究,2016,(19):31.

作者:張宜靖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協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