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北傳統民居與裝飾特色
時間:2022-11-15 11:42:30
導語:閩北傳統民居與裝飾特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閩北地區地處閩江上游,武夷山東南,西接江西,與江浙比鄰.在民居建筑中由于地理、歷史和環境等因素影響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閩北傳統民居建筑文化,并具有典型的特色.在建筑形態上主要是土木、磚木和磚瓦等結構為主,融合了江南建筑風格和徽派建筑風格,在建筑裝飾上表現出明顯的區域特色.本文旨在總結歸納閩北傳統民居的建筑形態及裝飾風格,為探索古建筑的保護途徑及大力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提供依據.
關鍵詞:閩北;傳統民居;建筑裝飾;特色
閩北鄰近浙南、皖南、贛西等地,地理位置特殊.伴隨著我國歷史上幾次大的移民后,閩北的發展逐漸融合了各地的文化內容,在房屋建筑方面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建筑樣式.閩北古村落建筑民居分布廣泛,遍布閩北十余個縣市,其中以下梅村、政和縣、建甌伍石村、邵武等古建筑民居最為典型并呈現出閩北地區建筑的鮮明地區特色.
1閩北傳統民居的建筑形態
建筑的形態是整體的建筑形制,包括建筑構造、建筑材料的使用及其建筑風格等內容.“建筑之始,產生于實際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著意于創新形式.”[1]閩北傳統民居建筑就是基于當地自然、物理等條件下,逐漸發展并形成具有閩北地區區域特色的建筑形態.1.1建筑結構,土木結構和磚木結構為主.閩北地區的建筑取材于當地建筑素材,并適用當地生活和審美特色,因此,閩北傳統民居以土木結構和磚木結構的建筑為主.閩北的土木結構民居是以土為基,以木為骨.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五行中,“土”代表中央代表承載萬物、養育萬物的大地;“木”代表春天和東方,象征生命與生長的力量,同時土和木最適宜作為建筑材料.因此,中國古建筑大多以土為基,以木為柱或梁作為房屋支架,構建成可供居住的空間.土木結構的建筑是我國傳統建筑的主要架構方式,是我國廣大民居采用的最主要形式.在閩北的傳統民居中,土木結構的建筑主要是全木穿斗結構架構框架,外墻取材于當地的黃土壘砌而成.福建政和縣澄源鄉南部的上榅洋治地更樓就是典型的土木結構的建筑,治地更樓在北宋時期因抗擊賊匪入侵并擒匪首而獲得朝廷賜名“更樓”,清朝時期朝廷欽此“禮儀之鄉”匾額懸于樓上,更樓共三層,屬于碉堡式四方形建筑,也是我國古建筑中的典型的土木結構建筑.閩北磚木建構的民居是磚為墻,木為骨的建筑.磚木結構的建筑是閩北地區建筑的形式之一,以磚、木為主要原料,整體建筑結構呈現出立磚斗砌,木柱板壁,青瓦屋頂.閩北磚木結構建筑外部以高大的封火墻為主,民居都設置了四方天井.磚木結構的民居是下梅民居的獨特風格.如,具有下梅村標志性古建筑鄒氏家祠、下梅村的古民居和鄒氏大夫第等都是典型的磚木構建的民居建筑,另外福建北部邵武中書第也是主要的磚木結構的建筑.1.2建筑形制,一重天井一重廳為主.閩北傳統民居在建筑形式上可分為廳堂、住房和庭院三種空間模式,每種空間模式相互排列構成整體院落,呈現出一重天井一重廳的建筑形制.布局上大多以一條中軸線為中心兩邊基本對稱,且規則、整齊的,具有秩序感和美感.一座民宅內一般以座北朝南的房屋為正房或正廳為中心,兩邊設有廂房、書房等,院落多為天井式,天井下一般都擺設花架、石桌、水池等供養花、休憩.閩北的民居融合了中原地區土坯土墻的住宅形式,布局遵守等級森嚴的封建宗族制度,房屋多為正北朝南一井一廳的形制,大戶民居一般為二廳三進或三廳四進等多進制院落,各院落之間筑有高大的風火墻,各廳堂和房屋有廊道相通.建甌伍石村古民居伍石茶莊就是多進式院落,由三個院落相連,布局以中軸對稱分布,面闊三間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的空地為天井;下梅村的古民居屋宅大多以內庭為中心安排各種功能空間,形成豐富的空間組合層次,除閣樓外,宅屋一般不超過兩層.[2]閩北地區傳統民居的房屋整體布局的結構主要以一重天井一重廳為主但山區的古民居多為兩層高腳厝欄式建筑,二樓為居住室,一樓都為廳或活動區域.下梅村的商戶門店的建筑也多為高腳厝欄式,前店后屋,店門與住屋相連.有的巨富商賈和達官貴人等“三進九棟”式青磚瓦房.1.3建筑風格,融合徽派建筑特色形成區域特色.閩北與江浙比鄰,傳統民居建筑的特點受徽派建筑的影響較明顯.徽派建筑的特點是粉墻(白墻)黛瓦馬頭墻,結構特點以磚石木為原料,木架構為主,木梁承重以磚石土砌墻,堂內雕梁畫棟.閩北傳統民居則融合了徽派建筑的青磚灰瓦或青磚黑瓦、馬頭墻、墻線錯落有致.如,伍石茶莊就是吸收了徽派建筑的特點,黑瓦青磚、房頂有歇上頂、硬山頂和馬鞍等,形成高低相間、錯落有序的江南建筑群落.閩北民居建筑的風格雖受臨近的江西、浙江,受徽派建筑影響較深,但表現出自己的特色.閩北民居周圍外墻常作封檐處理,或以馬頭墻形式出現,但院內檐墻仍作懸山.有的民居雖是白墻黑瓦但屋脊平直只有檐角翹起.如永安安貞堡;庭院的設計上,由于地形條件限制閩北民居也沒有開闊的庭院,采用天井式布局,外用磚砌空斗磚墻作圍護,外觀封閉,具有鮮明的邊界文化特色.[3]
2閩北傳統民居裝飾的特色
2.1裝飾色彩與自然環境完美融合.一個或一組建筑群落的外部面積三分之二的色彩基調的顏色就是這個或這組建筑群落的整體色彩.[4]在建筑藝術審美中,色彩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建筑裝飾中不可缺少的元素.閩北傳統民居建筑的色彩都是以原材料的原色組合搭配形成具有閩北特點的裝飾色彩.青磚黑瓦、白墻褐木等原材料本來的色彩在閩北古建筑中廣泛的應用.因此,閩北傳統民居建筑主要是土黃色調、青灰色調和黑白色調的.保持材料原色的土黃色色調.在福建傳統民居建筑中土黃色調占有較大比重.土黃色的外墻體是福建古建筑的共同特征.福建的南靖土樓、大田土堡等著名的古建筑群都是以土黃色色調為主的.由于建筑本身取材于當地的土壤,用天然的黃土做外墻,福建北部地區的古建筑也有多取材于當地的黃色土壤.這些黃色建筑區域,具有明快和強烈的視覺效果.如,上塭洋治地更樓墻面色都是土黃色.青灰色建筑基調是福建地區傳統建筑的主要色調之一.閩北傳統建筑中的青磚建筑的古村落是保存完整發育較早且具有代表性的地區之一,以青灰色的磚塊為主要建筑材料.受文化深層次的影響是形成福建青灰色建筑的因素之一.閩北地區與江浙地區相鄰,其建筑風格受徽派和江南建筑的影響較深.福建北部古村周寧洋中村、邵武以及武夷山東南部的下梅村建筑群的墻體都是以青磚砌成,墻體大部分呈現出青色,且屋頂都是以青瓦為主要材料的.閩北古建筑主要受徽派建筑的影響呈現出黑白瓦白墻的色調,格調清晰簡樸.建筑的色彩在審美者的感受中是具有性格特點和情感表達的.閩北古民居中青磚墻配以白灰粉墻,青瓦屋面配以古樸的土黃色等青灰色、土黃色和黑白色等色彩,整體上體現清雅簡素,與閩北地區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2.2裝飾題材和內容豐富多樣,寓意深刻.閩北傳統民居的裝飾以雕刻為主,但雕刻的內容不僅是為了裝飾,更多地是想借助于裝飾的元素,表達閩北居民寄托仕途順遂、祈祥納福等隱含的寓意.閩北傳統民居的裝飾題材和內容受我國傳統思想和文化影響,使建筑裝飾圖案的內容和題材更加豐富多彩.有抽象紋樣、花草紋飾、祥瑞動物和人物等裝飾圖案.閩北傳統民居的抽象圖紋遵循形式美的法則,用簡單、靈動富有張力和寓意的想象力把實物或生活中藝術實體升華為藝術美,并應用于建筑中.抽象紋樣圖案有云紋回紋卷草文錦文等,這些抽象紋樣有的是幾何形狀的紋樣,有的是仿生的紋樣.幾何紋樣多用于作為隔扇門的門中心的格蕊圖樣,有圓形、長方形、扇形、方形等.仿生紋樣主要是模仿現實中的事物形成的抽象圖案和紋樣,有云、水、花、草等紋樣圖案.閩北居民中,仿生紋樣應用在木雕中的邊飾上,以修飾襯托整體圖案和作為一組景物的配圖出現.下梅村周氏宗祠門樓就是以云紋為邊框與直角線條相契合,紋理清晰朵朵相應,似花似云,給人以美觀美好之感.以祥瑞神獸作為裝飾圖案.龍、鳳、麒麟等動物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們所代表的吉祥之意也牢牢地根植于人們的意識里.因此,人們常常把具有祥瑞的龍、鳳、麒麟、鶴和鹿等動物作為裝飾圖案雕刻和繪制在建筑中來表達廣大居民的祈福祥瑞的美好愿望.如和平鎮黃氏宗祠的麒麟祥瑞圖,以圓形為整體設計中間雕刻一頭栩栩如生的逼真形象的祥瑞麒麟,周邊配邊靈動飄逸的祥云紋飾.整體結構,渾然一體,畫面既體現了麒麟的靈動,又使畫面整體感更加飽滿.花草紋飾是我國古代先民與自然長期共生中形成的一種最為普遍的裝飾樣式.以花草為主,是我國古代建筑中最主要的裝飾題材.閩北建筑中運用大量的花草裝飾.門樓、梁枋、斗拱、門窗等木質構件中和門枕石等磚石構件中,如李氏大夫第門樓、峽陽鎮民居的梁枋都是用花草紋來修飾,以花葉的婉轉舒展體現建筑美感.人物裝飾圖案.閩北居民同其他地方的人民一樣,把驅災納吉寄托帶具有強大法力的神話人物身上,在閩北的民居中各戶人家都雕刻寓意深刻的字或圖案,而通過雕刻神話人物保佑宅屋吉祥,家人安康.因此,閩北民居建筑中或多或少的都刻有福、祿、壽等美好寓意的字和神話人物.廈門村門樓的“觀音送子”“魁星踢斗”圖案、下梅村參軍第用磚雕的“獨占鰲頭”、和平鎮恩奎門樓上雕刻的“麻姑獻壽”,還有體現人們日常生活的“樵夫磚雕等.2.3裝飾的手法以雕刻為主,形成三雕技術.閩北建筑裝飾風格體現在豐富精巧的磚雕、石雕和木雕上.在閩北傳統建筑中,三雕技術在建筑裝飾應用廣泛,幾乎每個民居建筑中都會應用三雕作為裝飾.三雕技術是閩北傳統建筑裝飾的主要技法,它自然地與青磚灰瓦等融合,使閩北的民居建筑在樸素淡雅中透著精致.木雕裝飾在閩北建筑物中的門窗、屋脊、斗拱、飛檐等都有不同體現.閩北地區盛產杉木,木質較硬,便于工匠雕刻,自然紋理美觀.傳統工匠利用木雕工藝繪制成不同的圖案,有花朵云紋和具有象征意義的圖紋.閩北地區傳統民居中木雕的使用主要體現在門窗、梁架梁頭和屏風屏障等設計和應用上.在我國古建筑中門窗、屏風屏障具有透風透氣或隔離空間的作用.閩北的傳統建筑中在室內屏風屏障幾乎都采用木制結構或雕花或上色等裝飾,既可以達到質感美觀又可以達到溫暖宜居的效果.如下梅大夫第的木雕隔斷就是采用全部木制結構,以門的形式設計成折疊式結構.每扇門經過加工形成各種花格結構,方格中鑲嵌著利用雕刻刀雕出的意義深刻的精美圖案.木雕裝飾技術在古建筑中的門窗中也都有應用.石雕技術是閩北傳統民居著名的三雕技術之一,技術手法復雜多樣.石雕作為閩北地區傳統居民建筑的主要裝飾符號之一應用于柱基和門基上、屋頂的石頭結構上和庭院或廳堂上.武夷山下梅村至今還保留有具有典型特色的清代古建筑群落,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其中鄒氏祠堂是集磚雕、石雕和木雕三雕雕刻技術和彩繪技術為一體的古建筑群.石雕技術利用鑿、刻、磨等手段在石材上進行雕刻圖案,可分為線刻、圓雕、浮雕、透雕等種類.閩北地區石料豐富,色彩莊重,石料天然具有防潮防腐,堅固耐磨等屬性,在閩北傳統民居中常常用于柱礎、門枕石、抱鼓石、臺階以及院落石桌圍墻等建筑構件,并加以雕刻.柱礎是置于柱子和臺基之間的有加固防潮等作用.閩北古建筑的柱礎主要有圓鼓式、基座式、蓮花式等,形狀有方形、圓形、八邊形的,雕刻幾何圖樣、卷草紋、蓮花等線條或紋樣.峽陽鎮大衙和民居柱礎分別圓形和八邊行,在側立面刻以不同的花紋圖樣,都代表吉祥美好的寓意.多用浮雕組圖進行裝飾門枕石,配以紋飾、花葉圖案,線條流暢.有的直接用動物石雕作為守門石,動物的神態和細節雕刻得栩栩如生.下梅村民居門枕石大多都是條石形式,將裸露的表面用浮雕技法雕刻不同的圖案.閩北傳統民居的天井里經常會放置一些擺件比如,蓄水的水缸、石桌、石凳以及院落中的圍欄等都有石雕技術的運用.磚雕圖案在閩北的古建筑上內容十分豐富.我國磚雕技術產生較早,是民間的造型藝術,主要運用線雕、鏤雕、透雕、浮雕等手法加工制作,雕刻出的作品造型精美、圖案生動、畫面的立體感強.閩北磚雕技術融合了石雕加固堅硬的質感的同時也融合了木雕的柔和和平滑,呈現出特有的美感.在閩北地區的磚雕藝術主要體現在大夫第和宗族祠堂等建筑的門樓上和墻面的裝飾上.根據位置不同有門樓磚雕、廊道磚雕、屋墻磚雕等.磚雕在建筑裝飾分以下幾類:一是門樓.在閩北的文化中很重視門樓的裝飾,尤其是宗祠和大夫第的門樓,都是以磚雕為重要裝飾的.門樓磚雕圖案以人物故事及祥瑞神獸構成的組圖為主,搭配以幾何紋樣與花草紋飾等,圖案紋樣十分豐富,或者象征吉祥幸福或表達人民愿望.[5]和平鎮黃氏宗祠門門樓、峽陽鎮百忍堂門樓都是磚雕技術.運用浮雕、透雕和圓雕等手法,刻畫祥瑞神獸、幾何、花草等圖案紋樣,莊重而不沉悶.二是墻面,主要是指分隔庭院空間的檐墻上面.墻面用幾何形狀的圖形,成組地鐫刻或花紋或圖形,其中圖形的內部可根據圖形的形狀雕以不同的花樣紋飾圖案.圖案的雕刻或深入或淺出或轉折,并用浮雕、線雕、圓雕等技法,使圖像形成高低、厚薄、明暗的變化,來增強圖像的立體感和豐富感.如下梅村大夫第的墻面雕塑就是由扇形和圓形內雕刻圖案或人物,磚雕的手法多樣,表象手法或是象征或是隱喻,表達廣大居民美好的愿望和生生不息的追求.磚雕技術和磚雕圖案把閩北的風土人情融于其中,豐富了建筑的美感更能表達當地傳統居民的社會意識以及對美的追求.
參考文獻:
[1]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2]陳艷蕓.閩北傳統民居裝飾藝術研究———以閩北地區的和平古鎮、峽陽鎮、下梅村為例[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7.
[3]柯培雄.閩北傳統民居建筑與裝飾特色研究[J].武夷學院學報,2010,29(4):67-70.
[4]吳素婷,等.福建傳統民居色彩區域性研究[J].建筑學報,2017(4):105-109.
[5]黃靜.閩北傳統民居建筑裝飾符號研究[J].武夷學院學報,2016,35(7):5-9+24.
作者:楊林林 單位:武夷學院
- 上一篇:新農村建設下農業經濟管理對策探析
- 下一篇:高中語文民俗文化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