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繪畫中運動感表現研究

時間:2022-11-20 11:19:05

導語:巴洛克繪畫中運動感表現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巴洛克繪畫中運動感表現研究

摘要:巴洛克藝術是西方十七世紀流行的一種藝術風格,強有力的運動感是巴洛克繪畫作品的顯著特征,極富有情節性的構圖,扭曲的物體造型,對動感的精準表達,使得巴洛克藝術作品非常容易營造出一種宏偉,氣勢磅礴的感覺。正是由于巴洛克繪畫藝術對于動感的獨特表現,動感也被稱作是巴洛克繪畫的靈魂,這無處可尋又無處不在的運動感,正是巴洛克繪畫藝術得以輝煌的重要因素。巴洛克繪畫對動感研究的影響仍然存在于現在的藝術創作中,本文通過圍繞巴洛克繪畫作品的“運動感”簡要說明巴洛克藝術作品表現運動感的原因,并從構圖的角度說明巴洛克繪畫是通過何種形式去表現他的運動感,巴洛克藝術中的作品協調感對于表現畫面運動感的作用,最后簡單介紹巴洛克繪畫藝術關于動感的研究在后世產生的影響。如今,巴洛克繪畫中的運動與張力表現,仍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而通過分析部分大師的作品去對巴洛克繪畫中運動感表現形式反復研究,我們能夠更加客觀全面的了解巴洛克繪畫藝術。

關鍵詞:巴洛克;運動感;張力;動感

1巴洛克繪畫具有運動感的原因

在巴洛克繪畫中,一個或幾個簡單的動作表現形式是難以將運動感展現在畫布上的。如果將一個正在擺出動作的形態簡單地搬上畫布,反而會失去運動的生氣和活力,給人一種空洞僵直的模樣,如同沒有靈魂的木偶。因此,我們常說繪畫是需要靈魂的,需要的是藝術家強烈的情感,當他們內心的情感因過于豐富無處宣泄時,他們需要強有力的運動形式去表達他們內心的情感,不斷通過夸張扭曲的動態造型將他們的情感釋放出來。而這靠照搬物體動作是無法做到的,因此我們說巴洛克的繪畫是具有致幻性的。例如巴洛克藝術大師魯本斯的畫作《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在畫中不論是男人體還是女人體,背后的馬匹甚至是背景的云,都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緊張的氣氛。在整個畫面中,通過四個扭動的軀體被設計成對角線構圖,我們的視線隨著人物運動的曲線而轉移,夸張的造型便給人一種有力的感覺。畫面的張力支撐著人物張開的四肢,中心呈放射狀,平坦的地面與復雜的運動曲線形成鮮明對比,畫面的傾斜使得畫中的人物呼之欲出,而一種緊張壓抑的氛圍則從畫面中彌漫開來,復雜的人體運動則給畫面帶來了生命力,外觀的強烈動感更像是一種戲劇性的表達方式。我們能從中感到畫家敏感的內心變化。1.1影響巴洛克動感的重要因素—構圖形式。在16至17世紀的歐洲,由于受到統治者和宗教等社會因素的影響,藝術家們的敏感的思維和強烈的情緒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釋放,那時,人們的思想不再安分,他們內心的敏感與不安需要一個宣泄口,用強有力的運動感打破文藝復興所謂理性的寧靜與和諧。在巴洛克藝術的繪畫中,我們說的運動并非單純的指動作,也不僅僅是在畫面上通過事物擺出簡單的運動中的形象來體現的。當我們的目光避開人體交織的這些繁瑣的肌肉線條,不難發現,運動是作為一個發生過程存在的,在整個畫面之中是通過帶有情節性的內容去表現運動,即事物排列組合產生的空間感以及秩序感。我們的眼球遵循著某種視覺規律,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時間和空間的先后順序同樣會對此產生影響,令我們產生一種運動的感覺。在魯本斯的畫作《圣家族》中,畫面中人物眾多,僵硬的模仿動作顯然是不足以表達出運動感。但是魯本斯卻巧妙地運用了視覺,通過戲劇性的構圖,運用對人物擺放位置的理解營造出一種空間。當我們的目光隨著圣母圣約翰,圣朱賽偑和圣安娜的視線望去,仿佛能看到處于畫面中心位置的圣嬰正注視著觀者,這在情節上的安排同時也是一種空間上的順承。讓這幅畫更像是一幕戲劇的縮影,小小的人物在一個更小的空間中運動自如,事物的運動在空間順序上體現出來。美國的藝術心理學家阿恩海姆說過:“一幅畫所包含的力,基本上是通過空間顯示出來的,而這些空間物體的方向,形狀,大小和位置,就確定了這些力的作用點,方向及強度。空間本身的結構狀態就成了這些力的特殊參照構架”。在畫面上各個力點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之下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運動力并且在畫布上展現出來。巴洛克的藝術家們正是將這種運動力表現給觀者,從視知覺的角度來說就是把力的形式通過視覺傳達給觀者的知覺,即使畫面中動作的幅度并不大,但是由于力的點的存在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動感。這種運動感是一種心理層面的反射,作為一件靜物,畫作上的任何形象都是靜止不動的,但是很多時候又給了我們一種錯覺,認為這些事物是真實存在,我們仿佛知道它或者它們下一步要做什么。巴洛克藝術表現它這種手段的方式之一就是一反文藝復興時的穩定和諧,用更加傾斜的構圖去刺激觀者的感官,在視覺上受到沖擊,用復雜多變的結構去表現運動。在帶來激情的同時又有了戲劇性。我們看到的運動,在戲劇性的構圖中是需要主體支撐的,這個主體承擔了整個運動的框架,由主體延伸出去的變化產生動感,其他的次要事物都從屬于主體,由此才能在視覺上產生空間感,延伸感。在此基礎上,運用對角線,平行線,放射性等構圖形式,進一步強化整個畫面的力感。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一書中提到“當一個物體在空間中延續的各個位置加在一起,能構成一條形狀簡單的連續軌跡時,就能從中知覺到一種前后一致的運動。”這種動態軌跡正是藝術家情感寄托的一種表現方式。如果缺失了這條軌跡,巴洛克藝術就失去了它絕佳的動感,反而成為簡單的事物再現,那么巴洛克繪畫也就失去了他最重要的東西。1.2運動感與張力表現。在巴洛克繪畫中,戲劇性構圖帶來的動感與張力顯得相得益彰。繪畫作品中的運動并不是真實存在的運動,這種運動含有一種虛構的成分,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進行的物理性質運動是截然不同的東西。在繪畫,建筑,雕塑中,我們看不到空間上的動作變化,使我們產生運動感覺的是視覺向某些地方凝聚或者隨著事物的外在輪廓而變化,這就是藝術的張力表現。在巴洛克繪畫中,要表現事物的張力并非易事。使用復雜交錯而扭曲的線條,這樣勾勒出來的形狀可能更加具有我們所說的運動感。這些錯綜復雜的線條構成了墻壁上卷動的渦紋,畫面中雄健的人體與混亂的背景。這些線條以傾斜重疊的形式在巴洛克藝術的各個領域都有所體現。巴洛克大師貝尼尼的圣德列薩祭壇:層層疊加的衣褶產生出內在的張力,這種張力仿佛要掙脫這種重疊擠壓帶來的束縛,人物扭曲的軀干被隱藏在寬大的袍子里,那些衣褶似乎貼著人體,又好像有著自己的運動軌跡。這些衣褶相互作用,互相擠壓,收縮折疊而使它本身內在的張力從人物的軀體上凸顯了出來,喬治伯里曼在他的《人體結構繪畫教學》一書中談到衣褶:“褶皺不能看上去似乎是平行的,也不能在方向或體積上出現重復”。衣紋的互相交錯使得作品構成更加趨于完美。整個雕像上方還散發出金色垂直光束,與雕像下方的大理石云朵相映襯,極大地減輕了石料本身給人帶來的沉重的感覺,垂直落下的光束與橫向布置的衣褶產生沖擊,將人物的動感更好的襯托了出來。同時還添加了一定的戲劇效果。貝尼尼并沒有直接雕出女性那柔和的軀干線條,而是精細刻畫寬大袍子上的衣褶,這一作品的整體的運動感因為各個部位的相互重疊而得到了極大地加強。這正是洛克藝術在表現運動力上的另一方式。

2畫面的協調對運動感的相互作用

2.1畫面的協調。在繪畫中如何使作品富有動感?阿恩海姆認為“要想使一件作品富有運動感,只有當作品的所有細節部分的運動與整個構圖的運動嚴格一致時,才有可能”。要表現出運動感,就要主體與細節相統一,細節服從于整體,細節之間則需要互相協調,而不能只盯著某一處細節去刻畫,這種創作習慣容易導致畫面被分割開來,同時動作容易顯得生硬,呆板。其他的背景例如山川云朵的形狀同樣是被機械式地照搬上畫布的,這些形狀顯然違背了我們的視覺印象,這樣一來,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巴洛克藝術家們為什么熱衷于表現作品的運動感。毫無疑問,更加具有張力的作品無疑是打動人心的。任何藝術作品,一旦缺少了事物所具備的張力,那么它就失去了相應的藝術感染力,即使細節刻畫的再深入,也很難引起觀眾的共鳴。委拉斯貴支的《教皇英諾森十世》,教皇保持著一個靜態的坐姿,跟著教皇目光所及,以及邊緣起伏若隱若現的衣紋,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強烈的運動感,仿佛這個目光銳利的老人正盯著注視者一樣。在繪畫創作中用于表現虛實關系的邊緣線仍能傳遞出運動感,能夠表現出衣褶折進去繞出來的張力,但這些運動表現又服從于整體的運動感,我們仍可以看到不管是臉部細節,還是衣紋褶皺,都蘊藏在大體的輪廓線之下,這些局部刻畫能夠展現的張力也都必須通過這個統一的整體張力才能更加具有動感。并且這些細節刻畫都十分精細,又與整個畫面融為一體。可以看出,巴洛克時期的畫家通過對局部細節精心的刻畫,并使其畫面的主體色調相協調,這種部分與整體的協調將整個主體的動感與張力內含在作品中,賦予了作品極強的生氣與活力。2.2色彩對于運動感的渲染效果。巴洛克繪畫中的色彩渲染在整個畫面的和諧之中顯現的尤為重要。色彩作為繪畫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在巴洛克繪畫中的作用尤其突出,濃郁鮮艷的色彩易將畫面的氛圍渲染的更加生動。對于繪畫中的動感表現來說,色彩是一種助燃劑,是一種另類的鏡面反射。它對于觀者的視知覺具有推動作用,我們都知道不同的顏色會使人產生相應的心理錯覺,比如紅色能夠帶給人熱情奔放的感覺,藍色帶來的則是寧靜安逸,德國著名思想家歌德認為在顏色中,如紅黃色能夠給人帶來一種活潑興奮的情緒,并且對人的行為有一定的影響。我們可以認為顏色在心理上產生的影響也會隨著畫面上的整體色調而發生變化。同樣還是魯本斯的《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整個畫面中,紅色系和黃色系占了絕大部分,熱烈鮮艷的色彩容易使人產生一種心理層面的反射,情緒更加容易被調動,就好像我們看到的動作遠遠不止如此。通過顏色的碰撞,產生一種激烈緊張的氣氛。運動感不僅僅是物體造型帶給我們的,盡管在大面積的紅黃色塊之外,還有部分是天空的固有色,但是這并不影響主色調,紅黃色調在起主色調的同時,與形體的結合將整個畫面的運動感表現的更加劇烈。

3巴洛克藝術其運動美學在后世的影響

巴洛克的繪畫大師們所做的不僅是為了將眼睛所看到的通過畫布反映出來,他們對事物的視覺印象遠不如他們想要表達的狂熱的情感。他們在摸索中用強烈的動感來表現自身情緒,在視知覺上給予觀眾直逼心靈的刺激感受。作為繪畫藝術史上的另類發展,它一度在各式藝術作品中賦予人神性,通過戲劇性的構圖,扭曲的身體與光線的變換,將它們極度夸張的呈現在世人眼前,將激烈緊張的氛圍渲染到極致。巴洛克藝術的動感美學并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恰恰相反的是其涉及的領域變得更加的寬泛。在繪畫史中更是影響頗深,對后世的洛可可,浪漫主義,波普藝術等均有深刻的影響,即使是在各種流派主義盛行的今天,巴洛克藝術憑借其表現運動感的卓越技巧在現當代繪畫,音樂,建筑以及戲劇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英國畫家弗朗西斯.培根據《教皇英諾森十世》創作了一幅變體畫,名為《被牛肉片子包圍的頭像》。而在這幅畫中,教皇被兩片巨大的肉片圍著,單從人物形象上來看,很難看出是具有美感的。但是培根卻在不動之動的基礎上,通過另類的表現形式,將對原人物同樣的感受展示在畫布上,這是巴洛克藝術的動感傳承。現如今,仍然有為數眾多的畫家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巴洛克風格的影響,比如比利時畫家拉赫朗德等等。他們在繪畫創作中用靈活多變的表達方式去再現巴洛克的動感美學,在充斥著各式各樣藝術流派的現當代藝術中與巴洛克藝術的創作激情相呼應。在當代藝術生活中,我們需要繼承與發揚巴洛克藝術的精神,在創作過程中要推陳出新,將巴洛克藝術中蘊含的充滿動感的生命力表現在自己的創作之中。

巴洛克藝術在運動感的表達上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通過對巴洛克藝術運動感的分析,不難發現在藝術創作中要表現動感,需要在人體的動態結構,畫面分布構圖,繪畫表現技法上都要具備一定的水準。研究巴洛克的運動感無疑對進行藝術創作的人們是有所裨益的,在研究巴洛克繪畫運動表現的同時對基礎的人體動態、畫面布局構成、運動感通過張力是如何表現的、協調感、色彩的運用、繪畫技巧都有一定的影響。同時,巴洛克藝術在現代音樂,建筑等領域也有廣泛的影響。分析巴洛克繪畫藝術,對現當代藝術創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義。

參考文獻:

[1]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專著,1998.

[2]喬治.伯里曼.伯里曼人體結構繪畫[M].專著,2002.

[3]李友云.媒介對人的影響和人的審美調適[J].美育學刊,2013,(2).

[4]李承來.中華巴洛克建筑的改造[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1,(32).

[5]康潔平.解讀巴洛克服裝風格[J].藝術設計研究,2004,(3).

[6]歐陽麗.書籍勒口的設計與應用[J].藝海,2014(7).

[7]邢瑩.試論洛可可風格與巴洛克風格裝飾音的區別[J].北方音樂,2014,(2).

[10]王一婷.解讀阿恩海姆的“張力”理論[D].河南:河南大學藝術學院,2009.

作者:喻文元 單位:江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