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戲藝術風格與傳承發展探討
時間:2022-07-25 02:43:45
導語:黃戲藝術風格與傳承發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宜黃戲的發展經歷了數百年,其具有技藝獨特、表演風格鮮明,唱腔簡單而樸實等特點,并憑借通俗易懂的語言以及不斷更新的劇目活躍在全國各地不同的舞臺,某種程度上而言宜黃戲的傳承過程可以被人們制作成我國戲曲演變的軌跡標本。本文簡要分析了江西地區宜黃戲所具有的獨特藝術風格,并進一步探討了其傳承發展的現狀與路徑。
【關鍵詞】江西宜黃戲;藝術風格;傳承發展
宜黃戲舊稱宜黃班、宜黃調,是江西省宜黃、南城、南豐、廣昌等縣以及贛東北、贛南和閩西等地的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宜黃戲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末西秦腔的“吹調”,在清末時期,宜黃戲也逐步吸收了其他亂彈聲腔和劇目,進而形成了一種多聲腔的綜合劇種。
一、江西宜黃戲的藝術風格
宜黃戲在唱腔、音樂、表演、舞美等方面都曾贏得了大眾的喜愛和贊譽,其原因是宜黃戲的唱腔、音樂相對簡單且樸實,人們在欣賞的時候,可以在短時間內了解宜黃戲想要表達的情感內涵以及思想內容。傳統的宜黃戲音樂唱腔是板腔,這是一種確定的基調,而隨著基調中加入一些適當的新內容,板眼的形式也產生了新變化,形成了一種不同結構的唱腔,這種唱腔可以根據宜黃戲中不同的人物形象表達出不一樣的情緒。一般而言,宜黃戲基調的板腔有四種,分別是慢板、快板、散板以及原板,且會根據不同的戲曲環境有所改變。這些板腔既可以相互結合,同時也可以做到互補,以倒板銜接原板、原板銜接散板、正板銜接散板等不同的方式進行組合,其所表達的是宜黃戲在演唱時的不同曲調。而從唱腔的節奏進行分析,則是由散到整、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的,每一種唱腔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突出演唱者的字正腔圓,其所起到的作用是渲染和串聯。宜黃戲的旦角更加善于運用不同的板腔。例如,小生演唱時善于利用真假嗓混合演唱,其他角色則是和另一大嗓進行演唱,這是由于宜黃戲在起源之初由該地區的方言演化而來,甚至有人說其與江湖十八韻有關,然而在發展后期宜黃戲則逐步簡化為中州韻。但是仍舊有很多方言夾雜在宜黃戲當中,其最終以中州韻為基調,也涉及宜黃官話以及普通話的字音。宜黃戲以宜黃地區的方言作為基調,其丑行則仍舊使用地方方言,但是整體唱腔十分規律,這使得宜黃戲能夠仍舊延續宜黃地區方言的結構,而板腔的安排以及唱腔節奏的變化對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人物關系的闡釋,對戲曲整體藝術氛圍的營造都起到了一個決定性的作用,讓人們在欣賞宜黃戲時能了解到不同的劇目,以及其傳達出的中心思想。一般而言,宜黃戲中的大部分劇目都表達了對社會,對未來的期待。這也是當前江西宜黃戲藝術風格的成因之一,宜黃戲的表演方式大多粗獷、大方并且靈活多樣,但是宜黃戲在表演時具有非常強的嚴謹性,需要表演者對唱、念、做、打無一不精,表演者需將其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加以演繹。在宜黃戲的表演過程中,胡琴伴奏可謂非常具有地方特色,通常情況下,宜黃戲的開場多以舞蹈作為主要的表演形式,其中包括加官跳和抬菩薩等,還有一種就是武將霸氣的手撐天,這也是宜黃戲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表演者可以根據角色表演的不同需求,將不同的動物手勢融入其中,給人一種非常獨特的觀賞體驗。除此之外,在宜黃戲表演過程中,打鬧臺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表演習慣,這也是戲劇演出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種表演方式。在演出結束之后,掃臺也是一個非常傳統的環節,在多數情況下,掃臺需要避開觀眾,所有觀眾離場后則需要本次參與演出的演員停下手中的工作,聚集到舞臺中央共同完成掃臺。在多數情況下,掃臺可以分為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武掃”,另一種則是“文掃”。如果在整個演出的過程中演出非常順利,則選擇文掃的方式,如果演出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利的劇情,比如說人物死亡或者是流年不利的劇情,則需要采用武掃,其目的是為了表現宜黃戲祈求平安的這一目的,也體現了宜黃戲中人物角色對社會、國家、未來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二、江西宜黃戲的傳承發展現狀
現如今隨著中國傳統文化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傳統文化,開始致力于分析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積極影響和深遠意義,并且讓傳統文化在當前散發出濃郁的地方特色,旨在規避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步消失。特別是傳統的戲劇文化面臨著傳承危機,隨著人們精神文明的不斷豐富,戲劇逐步被人們遺忘,常見的越劇、魯劇、京劇等都曾經遭遇了瀕臨滅絕的困境,而宜黃戲作為江西地區獨特的、擁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劇種,曾經也是紅極一時,但是隨著社會文化環境的改變以及歷史因素的影響,宜黃戲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的阻礙同樣較多,甚至在一段時間內宜黃戲也面臨失傳的危機。特別是在解放前夕,當時宜黃戲所處的生存環境較為不利,既沒有相關的傳承人,同時也沒有受到大眾的喜愛與關注,已經到了瀕臨滅絕的境地。其后在宜黃戲的發展過程中,僅僅剩下一位表演藝術家以及四位老藝人,這使得宜黃戲在我國差點成為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在改革開放后期,人們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由此地方戲劇也找到了重新發展的機會,宜黃戲得以脫穎而出。基于此,我國不僅成立了專門的宜黃戲戲劇研究工作室,同時也組建了相關的專業演出團體。即便如此,在1989年,我國的宜黃戲劇團仍舊出現了解體,由于老藝人的離世宜黃戲的發展舉步維艱,人員的不斷分散、流失導致宜黃戲并沒有一個良好的長效傳承機制,其因而發展陷入了新一度的困境。當前宜黃戲的小生、丑行等一系列行業角色都出現了后繼乏人、青黃不接的困境。因此,在演出的過程中,表演者無法保證宜黃戲演出的完整性。然而在近幾年,我國政府為了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成效,對宜黃戲實施了搶救性的保護措施。例如,保護所有宜黃戲的老藝人,并對江西宜黃戲的戲劇資料進行全方位的內容梳理、集成,并進一步將資料編輯成冊,或是制作成影音資料進而建檔、保存,以此提高宜黃戲的發展動力,確保宜黃戲的保護傳承取得顯著的成效。當前我國宜黃縣為了響應政府號召,在宜黃縣實驗小學專門開設了一個宜黃戲表演班,其目的是讓更多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有機會了解接觸地方戲劇,了解學習宜黃戲,并在其心中埋下傳承和保護宜黃戲的種子,上述舉措為宜黃戲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得宜黃戲在演出的過程中被注入了全新的血液。
三、江西宜黃戲的傳承發展路徑
(一)完善傳承運行模式
在傳統的戲曲發展過程中,宜黃戲多數情況下是依托傳統的師徒的關系進行傳承,傳統戲曲從業者的人才來源渠道相對較窄,多數都是通過他人介紹而來。但是當前傳統戲曲的從業者則是積極主動參與到相關傳承工作中來,這豐富了宜黃戲傳承人的培養方式,也加強了培養傳承人的創新力度。在傳承宜黃戲的過程中,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大力宣傳宜黃戲,讓更多的人了解宜黃戲,并且致力于吸引更多的繼承人,打破原來宜黃戲僅僅在江西地區較為出名然而在其他地區卻無人知曉的困境。第二,建立專門的宜黃戲少年班,培養宜黃戲少年傳承人。具體而言,可以根據該地區的發展現狀以及實驗小學的教學內容專門開設與宜黃戲相關的表演培訓班,借助該表演培訓班可以拓寬傳承人員的選擇范圍,同時也能加大對宜黃戲傳承人的培養力度,能夠確保更多的人了解宜黃戲,進而挖掘具有潛力和天賦的宜黃戲傳承人。當下想要拓寬人員的選擇面,還需要對地方戲曲的運行模式進行創新,確保宜黃戲能夠長久地傳承下來。當前要想探索出屬于宜黃戲的全新運行模式,需要不斷借鑒現代企業的經驗以及優勢,將現代企業的運行模式引入到宜黃戲中來,使兩者達到有機地統一,進而提高地方戲曲的核心競爭力,在促進宜黃戲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同時確保培養效果得到改善。
(二)立足市場化改革
在宜黃戲改革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堅持以下原則:第一,在確保版權歸屬不出現變更的情況下,允許相關特殊的單位播放與傳播宜黃戲,以此拓寬宜黃戲的宣傳路徑。例如,我國相關出版單位可以制作出有關宜黃戲的音像、影像作品,并且通過新媒體網絡平臺或者電視廣播等大眾媒介來宣傳宜黃戲,進而使其市場效益能夠得到顯著提升,這也有助于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了解接觸宜黃戲。迄今為止,提起宜黃戲很多人可謂全然不知,他們并不了解什么是宜黃戲。這就需要宜黃戲傳承、創作團隊能夠迅速面向市場,拉進宜黃戲與市場的距離,只有上述工作落實才能切實推動地方戲劇產業與國有戲劇產業的有機融合,并且實現兩者之間的合作與互補,進一步促使民營戲劇產業釋放出更強的競爭力,促使戲劇市場變得更加龐大,也能引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鐘情于宜黃戲。第二,當前想要提高傳統戲曲的創作活力以及創作效果,并且最大限度地做好傳統戲劇的發展工作,需要秉承文化開放的觀念,需要讓各地區的文化做到共生共榮。現階段很多地區的文化都處于一種相互競爭但又互相依存的狀態。因而宜黃戲在發展過程中也需要不斷加強創新,利用優秀的地方戲曲文化為自身的創新發展添磚加瓦。在移動互聯網的環境下,相關宜黃戲傳承單位、團體更需要抓住獨特的時機,推動宜黃戲的傳承與發展,使不同地區的人們都能夠了解到宜黃戲這一戲曲種類,促使宜黃戲能夠得到長效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以往宜黃戲無論是在明朝、清朝都是非常著名的一種戲曲,然而在民國時期,宜黃戲則逐步落寞,甚至已經沒有專業的表演班,在新中國成立后,由政府帶領組成的全新的領導班子、全新的表演單位使得宜黃戲重新煥發生機。時至今日,宜黃戲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在文化傳承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需要相關學者與研究者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推動宜黃戲列入我國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且探索其科學有效的傳承路徑,進而提高宜黃戲的發展質量。
參考文獻:
[1]杜舒婷.音樂社會學視角下的江西宜黃戲發展探究[J].傳播與版權,2017,(08):125-127.
[2]孫冬寧,黎玨吟.激活傳統感受傳承——“江西撫州紀念湯顯祖逝世400周年文化活動”的感官體驗構建[J].藝術評論,2016,(07):117-122.
作者:李思雯 單位:南昌理工學院
- 上一篇:民俗文化展演疫情防控醫療救治工作方案
- 下一篇:平面性藝術語言對現代繪畫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