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借鑒論文:傳統文化對美術設計革新的借鑒與啟迪
時間:2022-02-24 03:25:14
導語:文化借鑒論文:傳統文化對美術設計革新的借鑒與啟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李志宏單位:韶關學院美術系
在如何對待傳統方面,在西方的美術設計界也曾出現過爭議,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之爭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例。現代主義是20世紀20年端于荷蘭,形成于德國,主要設計理念是排除傳統,摒棄一切繁瑣裝飾性,從而追求基本幾何結構造型,于是在20世紀的30年代與70年代的歐美主流派藝術家的設計作品中,很少找到傳統圖形的特征。在現代主義簡潔抽象的藝術風格引領潮流幾十年之后,人們開始感覺到這種作品缺少了些什么,為了補救這種缺少,后現代主義開始從傳統中探討新的思路與方法,尋找現代設計與傳統的契合,主張以裝飾手法來達到視覺上的豐富,提倡滿足心理要求,采用各種歷史的裝飾,加以折中處理,使傳統與設計結合起來。在后現代主義的倡導下,一股復興傳統之風,向世界各地擴散,出現了借鑒傳統的大量優秀作品。可見如何對待傳統問題,并不僅僅是如今我們的藝術家所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世界美術設計界普遍面對或曾經面對過的問題。何謂傳統文化,簡言之就是前人創造的文化。中華民族具有5000年的文明史,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大量的璀璨文化,這些文化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創新、沉積,已經融入到中華民族的民俗、心理等深層的文化之中。我們知道,文化是民族的符號,沒有民族的文化,就沒有了民族的凝聚力,民族的消亡也就為期不遠了。傳統文化在中國人心里的認同感是深層的,不管遇到什么樣的沖擊都很難將它的影響徹底抹去。比如:傳統圖案中的福祿壽喜、招財進寶、龍鳳成祥、蓮(連)年有魚(余)等,蘊藏著深層的人文精神,表征著深刻的民俗意蘊,已在民族文化延續中傳承、延伸了千百年。這些文化在時期曾被作為“四舊”慘遭摧殘,但動亂結束之后,又很快恢復了起來,并在群眾中廣泛傳播,這說明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容易被人為地斬殺,其原因是經過千百年的沉積在老百姓心中已深深扎下根。眾所周知,任何文化的創新,必須依據已有的文化基石,脫離基礎在空地上企圖構建文化大廈是不可能的。現代美術設計的文化環境與傳統的工藝美術有很大不同,它脫離了農耕社會,服務于市場經濟,并借助于現代科技的技術平臺,一方面創造著商品,另一方面也同時創造著文化。
設計作品價值的這種雙重性,決定了產品的功能上雙重性層:其一是滿足民眾的物品的生活或生產工具性使用需求,這是低層次的需求,也是在美術設計的創作中最容易做到的;其二是滿足民眾的文化欣賞需求,這是對設計作品的高層次需求,只有創作出高品位的藝術特質,才能滿足民眾的這一需求。我們知道人們的文化享受受到主體的價值觀念、審美觀念,倫理觀念的制約,而這些觀念又都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所以作為能滿足人們的文化享受的美術設計作品,怎么能夠脫離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延伸去生存、發展呢?事實上,美術設計的著名作品相當多的是在傳統的啟發借鑒下創造出來的,它既是現代的又是傳承傳統的。設計界設計出了許多古為今用的優秀設計范例,這些作品將古典與現代結合得完美無缺,充分顯示出只有把現代設計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才能體現出中國人自己的設計風格與特色。例如:中國聯通的圖標設計,是由一種回環貫通的中國古代吉祥圖形“盤長”紋樣演變而來的,迂回往復的線條象征著現代通信網絡,寓意著信息社會中聯通公司的通信事業井然有序而又迅達暢通,同時也象征著聯通公司的事業無以窮盡,日久天長。標志造型中的四個方形有四通八達、事事如意之意,六個圓形有路路相通、處處順暢之寓,而標志中的十個空穴則有十全十美之含義。中國聯通的司標還有二個明顯的上下相連的“心”,“溝通從心開始”是它的經營理念,它一覽無遺地展示著聯通公司的宗旨:通信,通心,聯通公司永遠為用戶著想,與用戶心連心。總之,這是不愧為現代設計與系統文化珠聯璧合的范例。又如:中國銀行的標志由結了紅繩的古錢幣構成,“紅繩”又構成了“中”字,極為簡練,寓意深刻。鮮明地體現出行業特征,表達了“中國銀行”的含義。既包含了民族精神,又富有現代氣息。之所以在美術設計中有排斥傳統文化的傾向,或許與對“世界水平”、“國際接軌”的一種誤解有關。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人們在國際交往中,希望得到國際的價值認同,這是經濟一體化的合理需求,也是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在同一國際生存空間中的文化產業也不會例外,也會考慮如何達到國際水平,但是我們必須明白文化產品與經濟產品卻是兩回事,經濟產品的技術標準是可以國際統一的,但文化產品卻會隨著接受主體的不同而變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區域、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審美需求,為某一部分人所喜歡的東西可能為另一部分人所不喜歡。如果把設計作品的世界水平誤認為迎合西方藝術的價值標準,在創作中簡單地照抄照搬西方的東西,自然就會排斥對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顯然也不會創作出為大眾所歡迎的優秀作品。對傳統文化的否定還可能與對工藝美術作品制作方法的誤解有關。工藝美術是文化與手工業結合的產物,作品是手工制作的,限制了作品制作效果的精美與大批量生產,其制作技術自然會被現代科學技術所代替。當下電子計算機技術已成為美術設計必不可少的工具,由于使用現代科學技術,作品成為文字與動畫、音響等形態的綜合,使廣告招貼、書籍裝幀、包裝裝潢,環境藝術等方面的制作都可以達到手工制作所不能達到的精美、氣派、豪華的效果。但是,制作方法只是藝術表達的一種工具,由對傳統作品制作方法的否定推導出對作品文化內涵的否定是沒有道理的。在我們消解了對傳統文化的誤解之后,應怎樣理解傳統文化對現代設計創新的幫助呢?第一,傳統文化的藝術思想對美術設計創作的啟迪與借鑒。面對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史,試圖用了了數語把傳統文化的概貌描述出來,的確是一件困難的事,但是中華傳統文化主流的是儒、道、佛文化,應該是無可爭議的,每個中國人幾乎都是在這個文化背景中成長起來的。先秦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對中國人的人文精神的形成有深刻的影響。李立新先生對先秦諸子百家的藝術思想歸納為六類,這就是:華采之飾———孔子的“明道”的選物思想;非樂節用———墨子的反裝飾的造物思想;大智若拙———老子的純樸造物的思想;反樸歸真———莊子自然生態的造物思想;物以致用———韓非的功利造物思想;侈靡消費———管仲的經濟管理的造物思想。[3](P8,P61-65)李先生的概括是否精確,本文不作討論。但是,可以看出,先秦諸子的文化思想特點是雖然表述簡約,但內容豐富、寓意深刻,至今對藝術創作仍然有重要的啟發意義。例如,孔子所主張的以飾“明道”,就包含了藝術為了“明道”的思想,既然要“明道”,就要表達生活,就要深入生活。這些流傳了幾千年的文化思想,在今天看來,與美術設計創作的目的就在于滿足市場需求的理念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致的。又如老子的“大智若拙”、莊子的“返璞歸真”等,這些前人的真知灼見,不僅是給人啟迪與思考的藝術理念,也是千百年來的創作方法。當然,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中的藝術思想,不僅僅包含在思想家的思維成果之中,也包含在形形色色的民間藝術家的作品之中,這些草根文化中蘊涵的藝術思想,至今還在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例如,常見的祈求幸福、祝愿吉祥的傳統圖形,“福祿壽喜”———以蝙蝠、鹿、仙鶴(或松、桃)、喜鵲為象征的作品,“招財進寶”———以趙公元帥、善財童子為象征的作品,連(蓮)年有余(魚)、五子登科等,都是以物寄情,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熱愛。這些藝術思想具有深厚的群眾文化的土壤,借鑒這些藝術思想就會創作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中,任何一件設計作品都有商品價值與藝術欣賞價值兩重屬性。設計作品不同于其他藝術品,創作的目的不是為了單純的藝術表達,而是通過藝術的創作成為人們的生活應用品,從而進入市場實現它的商品價值。人們購買一般商品的目的在于應用某個方面的使用功能,而購買設計作品的目的卻在它的藝術欣賞價值,可見設計作品是通過審美價值表現商品價值的,審美價值是商品價值的構成基礎與條件。審美價值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價值體系,它與審美主體的審美意識有著深層的聯系。同一件作品,不同的審美主體可以能得到完全截然不同的評價,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審美主體的文化背景對其審美觀念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體系是一個以儒、道、佛為主流的整體,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源遠流長,無論宮廷美學、士大夫美學,還是民間美學、市民美學,儒家美學、道家美學、還是佛家美學,都是在中國大地上同源而生,相互交融,共同發展而形成一個民族美學的整體。”[4]中國的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沉淀,在人們的審美價值體系中有著如此重要地位,所以,如果我們要創作出人們喜聞樂見的作品,就不可能完全脫離傳統文化的美學影響。例如,常見的歲寒三友作品的審美價值就是由傳統審美價值的積淀而成。孔子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論語•子罕》)以歲寒松柏喻人格精神,以后由引申出“松、竹、梅”歲寒三友與“梅、蘭、竹、菊”四君子,以物寄情,表達了對堅貞如盤、情操高尚的人格精神的稱贊與肯定,其審美價值延續至今,此類作品仍為人們所喜愛。又如,以道家文化為背景的“五福捧壽”、“群仙祝壽”、“松鶴長壽”,表達了人們期望幸福、珍惜生命、延年益壽的美好愿望,此類審美價值觀念在民間源遠流長。這些都說明,如果將傳統審美價值觀念融入設計作品之中,就會激發人民群眾審美興趣,提高作品的審美價值,從而也就提高了作品的市場價值。第二,傳統工藝美術作品,可以為美術設計提供豐富的素材。傳統工藝美術作品種類豐富,作品無以計數,可以為現代設計提供形形色色豐富多樣的素材。傳統工藝美術大體上可以分為繪畫、雕塑、建筑等若干類型,若再向下一個層次劃分,包含的種類就會更為豐富多彩。例如,就傳統圖形來看,就有繪畫、刺繡、版畫、石刻、圖案、彩繪、雕漆、鑲嵌等。就圖案內容而言,有吉祥圖案、漢字圖案、仕女圖案、花邊圖案、花卉圖案、生肖圖案、瑞獸圖案等。這些豐富的作品,都可以為美術設計所吸收,成為組合創新的素材。例如,2008奧運會火炬接力圖形的設計是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完美結合的典范,它是在北京2008年奧運會核心圖形的基礎上加上中國傳統的鳳紋圖案設計出來的。眾所周知,鳳在傳統文化中的含義為百鳥之王,在五行學說中為火,所以鳳凰被理解為是火之精靈。向上飛升的鳳凰,被設計成為儀態萬方、氣宇軒昂吉祥圖案。傳說“鳳凰涅磐,浴火重生”,所以又是人類自強不息的精神象征。
火炬接力圖形的設計將傳統圖案的祥云紋與鳳紋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虛實相間,亦真亦幻,以現代設計手法表達出中國傳統藝術所特有的剛柔相濟、含蓄優雅、超凡脫俗的境界。火炬接力圖形向世界宣示,2008的奧運是有鳳來儀,祥云繚繞,火之鳳將祥瑞和平的希望傳達到全球各地。第三,傳統工藝美術可以促進美術設計方法的革新。作為美術設計的方法可以分為“硬”的方法與“軟”的方法。“硬”的方法主要指進行創作時用的實物工具,如筆、顏色、電腦、打印機等。“軟”的方法可以指創作的理念、思維方法等。作品設計主要借助于形象思維,在作品或其他事物的沖擊啟發下,產生靈感,創作出作品來。傳統藝術作品的創作思維方法,可以啟迪現代美術設計中的創作,成為一種創作思路。例如,傳統藝術的創造講究“神韻”,創作方法對現代美術設計就有一定的借鑒與啟迪。“傳神寫照、已在阿堵中。”(顧塏之《世說新語•巧藝》)“傳神寫照”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以形寫神”,以極其簡單的形式表達出“神韻”,國畫創作中的大寫意方法,就是這種創作方法的巧妙運用,這種創作方法現代設計簡約方法極為相似。傳統藝術創作講究“形”、“意”、“神”,其創作的思維路徑歸納為:“形”的衍生、“意”的延伸、“神”的承傳———三個類別方法。[5]“形”的衍生方法是指在藝術演變的歷程中,有一些恒常的主題的造型方式,隨著歷史與地域變遷而不斷得到創新。例如鳳紋、云紋、魚紋、渦紋等,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有表現形式,后人的創作是對前人圖形的一種演變,在演變中實現創新。“意”的延伸方法是在傳統的工藝美術作品的創作中,依據圖形的蘊藏著深層的人文象征意義反復描摹、演變、創新,創作出新的作品。例如,鳥紋陽鳥———朱雀———鳳鳥的歷史演變,不僅僅是因為其具有審美意義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圖形符號所表達的吉祥象征意義。“神”的承傳方法也就是“傳神寫照”、“以形寫神”。另外,“以形寫意”、“形神兼備”也是現代美術設計中可借鑒的重要方法。當然,也應該看到,傳統工藝美術作品創作的方法,洋洋大觀,其中也有的過于繁雜,與現代設計要求相差甚遠,雖然如此,將這類方法結合計算機技術進行改造,也可以成為美術設計的方法。總之,當平面設計走向程式化之后,其設計創意的真諦就在于必須具有個性化。個性化其實就是藝術家對設計個性差異的獨到見解,是無限超越自我獨創式的表達。這就需要通過對設計內容,版式等設計元素的重新組合,在演變中尋找個性,創造出設計風格。題材廣泛、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中國傳統文化,就可以為藝術家提供可以參考借鑒的無限豐富的理念、方法、元素,促使藝術家再造出獨樹一幟、燦爛輝煌新的作品。當然,繼承并不意味著簡單地照搬,而是要推陳出新,抵制腐朽文化,把傳統設計的元素融入現代設計之中,以現代化國際化語言來表達,使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設計語言巧妙結合,打造出現代設計藝術的新主流。這就需要,既要反對,也要反對復古主義,避免把對傳統文化傳承、延伸變成對傳統的拷貝。
- 上一篇:本文詩學論文:本文詩學建構理論語境
- 下一篇:探索大時代的死亡與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