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典詩詞歌曲演唱的意境
時間:2022-06-20 03:20:10
導語:談古典詩詞歌曲演唱的意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歌唱旋律的高低快慢,線條的流動與起伏變化,節奏的快慢均來源于歌詞,但與歌詞又不完全等同,它是作曲家在精美歌詞的基礎上,運用嫻熟的作曲技巧,給予歌詞以濃郁深厚的情感,讓這些傳世歌詞以不同方式完美地再現與升華,讓韻味和內涵在音樂中獲得展示。古典詩詞歌曲往往都有鋼琴伴奏,鋼琴伴奏必須與歌唱部分一起配合,一起演繹,最終完成適應歌曲相關內容的表演。所以,它不僅僅只是渲染氣氛,也刻畫和補充了整體形象、展示不同層次的環境與空間,而且起著與歌者對話交流、揭示內心、洗滌和凈化心靈等多種復雜而又重要的作用。
中國古典詩詞歌曲表演的最高境界是對意境的追求
中國古典詩詞歌曲“詩”、“樂”、“畫”意境互相融合的獨特性,充分表明了藝術學科之間的互相滲透和融合的特性。對“詩”、“樂”、“畫”進行意境探究,這將成為中國古典詩詞歌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必然環節,是中國古典詩詞歌曲表演能夠達到更高藝術境界的核心所在。
(一)“詩”之意境探求縱觀文學,詩詞里通常是通過語言的行色描述來實現對意境的刻畫,表演者可通過豐富的想像,從詩詞的字里行間的分析體會到意境的真實蘊含。因此,從詩詞文學內涵出發,憑借豐富的想像,把詩詞所要極力表現的意境進行連續式的畫面想像。在舞臺表現過程中,對假設情景的運用更加嫻熟。對于表演者本身而言,只有自己有了深刻的感悟和透徹的理解,才能對作品所蘊涵的深層內涵進行深刻領會,才能在藝術表演中表現得栩栩如生、唯妙唯肖。古典詩詞歌曲《楓橋夜泊》中的歌詞是唐代著名詩人張繼的詩。詩歌描繪的是一個秋晚,在蘇州城外一處楓橋,詩人心懷旅愁,卻深深被江南水鄉迷人,優美的秋夜所吸引,他觸景生情,剎那間領略到如此情味雋永的意境,于是撰寫了這一意境清遠的詩。詩的首句,“月落烏啼霜滿天”,這恰好就是深秋夜半景物的真實寫照。其表露的意象為:上弦月升起得很早,在半夜的時候便己經沉落,于是那時的天空只剩下了一道道灰蒙蒙的光影。這時候樹上棲身的鳥兒由于月落時分光線強弱的變化,被驚而鳴叫,從而給這寂靜的秋夜帶來些許聲響,詩人這靜中寫動的藝術,給人以無窮的遐想。所以,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感全部都體現在這七個字之中。通過這樣的描繪,在特定的秋夜,刻畫出凄清深幽的氛圍,和正處于孤苦愁旅中的作者,那夜,那人,那愁緒,完美地統一。
(二)“樂”之意境探求從音樂學的角度來進行探討,表演者能夠從聽覺這一方面如實地感受以及獲得意境。誠然,在中國古典詩詞歌曲中“音樂”所刻畫的意境與“詩詞”所刻畫意境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在表現形式上還是有所不同的,在相同意境的刻畫、表達上,表演者完全可以從不同角度去體會、思考、領悟到其意境內涵。并且,音樂能夠在詩詞刻畫意境所蘊含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補充,表演者能夠通過音樂的傳達方式來獲取比較多的信息。我們不難發現,“音樂”能夠運用其所特有的表達、理解方式,為表演者給予了其它領悟作品意境方式的契機。舉個例子,若是運用不同的調式色彩、和聲,可以造成不同的音響效果,要是應用旋律線條的上行、下行模進就能營造不同的情緒表現手法等等。所以,表演者從“樂”之境界來探討和把握意境,就顯得非常重要,這也表明了表演者想要獲得與作品所表現一致的意境效果,就必須設身處地,用音色去調整,用情緒去渲染。中國音樂學院的女高音歌唱家吳碧霞在自己的中國聲樂作品專場音樂會上演唱《楓橋夜泊》時,她咬字清晰、純凈,將聲音控制在冷靜、平穩的基調上,極少出現顫音,將夜的靜謐、月的清冷、光與影的交織隨著旋律的起伏和諧的融入聲音的表現中,用完美的嗓音與嫻熟的控制技巧將這此曲的意境與內涵演唱的入情入理,叫人回味無窮。尤其是每一句的咬字與拖腔上,她都是以漸弱的技巧控制聲音,直至聽眾聽不見,仿佛還有余音在耳際繚繞,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境界。在“天”、“眠”、“船”幾個字的拖腔處理上,她采用半聲慢顫音的演唱法,模仿出寒山寺鐘聲的回音,營造出了寒山寺清冷、寂靜的夜景,“姑蘇”二字用模仿蕭的音色“吹”出,聽起來空靈、落寞,將游子清寂、廖寞的心理“吹”入了聽眾的耳中,即使在歌曲的高潮部分“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最高音上,吳碧霞都是有控制地唱出最強音,而后將聲音唱平穩,將情緒引入到尾聲部分,仿佛船舶離岸,槳聲效乃,愈行愈遠。正好像那些音樂家所說的一樣,音樂家的想像力越是豐富,則對事物的感知越是敏感,自然,他的作品也就越能感染人,感動人。由于在詩、樂之意境的探究下,使表演者在視覺和聽覺的運用下,相互感知、配合、協調,極大豐富了藝術的創造力、想像力和感染力,使藝術表演很自然地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
(三)“畫”之意境探求在中國古典詩詞歌曲“詩”、“樂”、“畫”三位一體、意境相融的這一特點中,“畫”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在表演過程中,想像“畫”的多少,也就決定了藝術所能表現程度的深淺。因此,表演又需要以美術的學科角度,來觀察、分析、探究,充分運用想像,從繪畫要依靠視覺來表現意境的這一特點中獲取借鑒價值和意義,把作品診釋得更加真切、生動、鮮明、富有形象。這首藝術歌曲中歌詞描繪的前幅畫面用14個字表達了6種景象,而后面一幅畫面卻僅僅說明了一件事,即:夜半鐘聲。寒山寺,這如醒酬灌頂的鐘聲,在凄清的氛圍里,顯得格外鮮明。前面畫面的描繪盡管己經從許多方面對夜泊楓橋的景色特征進行了表達,但卻不能完全表露它的神韻。在這暗暗的夜里,聽覺己成為人對外界景象事物感受、領會的首位。因此,此時的靜夜鐘聲讓詩人印象深刻。這又將是一個虛實相生、動靜搭配、遠、近景彼此結合的描法,從而使“夜半鐘聲”不但對夜的靜謐進行襯托,而且還對夜的清寥和深永進行了揭示,詩人那種不能言傳的感受都在這畫面之中。從上述中我們得知,“樂”在表現意境時等同于“詩”之表現意境。同理,“畫”在表現意境時等同與“詩歌”、“音樂”之表現意境。因為繪畫是一種視覺上的藝術,與“詩歌”、“音樂”相比較,表現意境時更為直觀而富有色彩和感官,事實上,領悟詩歌、音樂所表現的意境,其實就是把文字、音樂,通過想像等轉化為視覺因素,給人以體悟、意會。不妨把這視覺藝術能夠刻畫意境的特點,將它恰當地運用到表演者身上,再去理解“詩”與“樂”所刻畫的意境,這勢必使得表演者對作品的意境會有更加全面、深刻、明細的把握與認識,這也正是中國藝術歌曲“詩”“樂”“畫”三位一體、意境相融特點的希冀與要求。比方說,對作品里蘊涵的畫面進行想像,領悟出表達意境的虛實相生以及對比呼應,則對處理作品的層次有直接的啟發作用。一幅畫中蘊涵“虛”的東西,通常我們能夠給予更多的想像,會構建出更多的藝術容量。自然,可以運用這一想像,到音樂領域里去,成為處理作品的上好手法,如果作品層次的高低是通過作品中表現出的高潮、快慢、強弱等來體現的話,通過想像的對比,孰高孰低,一覽無余。因此我們必須要掌握“畫”之意境想像,積極探尋、領會在歌曲中歌詞所描繪場景的畫面層次想像和音樂表現層次的畫面想像,這樣一來,才能夠正確地把握情緒的跌宕起伏,調節聲音的抑揚頓挫。畢竟,藝術是互通的,相關聯的。各門藝術創作時所進行的想像,所蘊涵的其他藝術創作的因素越多,就越能表現出自身的優勢。例如,在吳碧霞演唱的《楓橋夜泊》中,無論是音樂伴奏還是演唱者,都極具深厚的文學功底與音樂想象力,歌曲的開頭部分,前奏音樂就己經將全曲的情感基調定下來了,隨著音樂的起伏與深入,演唱者與伴奏完美配合,仿佛將一幅幅水墨畫呈現在觀眾面前。尤其是在每一句的尾音上,演唱者與伴奏采用了詩歌和繪畫中“虛實相生”手法,演唱者將聲音漸弱處理后,鋼琴伴奏模仿古箏的音色及時填入,以伴奏音樂來敘述“言之不盡”的內容,讓詩的意境更加充分的展現,使畫面感得以延續。
“詩”“樂”“畫”意境的融合
綜上所述,中國古典詩詞歌曲除具有“詩”、“樂”、“畫”三位一體、意境相融的特點外,語音特點,以及民族化的音樂等也是中國藝術歌曲的特點。本文著重從文化的角度出發,從語言文化的特點中深層次挖掘出語言、音樂、繪畫的最深層面的意境特點,也就是“詩”、“樂”、“畫”意境相融,且三位一體。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另外兩個特點不重要,只是本文的論述中沒有專門和重點涉及。但理論并不等同于實際,在實際的中國古典詩詞歌曲表演中,表演者要根據其特點進行全面、整體、綜合把握,這才能確保表演獲得堪稱完美的藝術效果。
作者:鄧麗萍單位:湖南大眾傳媒影視藝術系講師
- 上一篇:怎樣加強煤炭企業管理思考
- 下一篇:煤炭企業人才資源開發策略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