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歌曲演唱技藝研究

時間:2022-07-28 09:23:22

導語:藝術歌曲演唱技藝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歌曲演唱技藝研究

摘要:舒伯特在其短暫的生命中創作了600多首藝術歌曲,被譽為“藝術歌曲之王”。《巖石上的牧羊人》是蘇伯特在去世前一個月創作的藝術歌曲,本文通過對舒伯特晚期所創作的藝術歌曲《巖石上的牧羊人》進行研究,從《巖石上的牧羊人》的創作背景進行分析,介紹其創作手法和創作風格,闡述演繹該作品所應具備的演唱技巧,為演繹藝術歌曲《巖石上的牧羊人》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藝術歌曲;《巖石上的牧羊人》;演唱技藝

舒伯特(1797-1828)在短暫的31年的時間內創作了600多篇藝術歌曲,為世人留下了大量優秀的文化遺產,舒伯特留下的藝術歌曲作品產生的藝術魅力,影響了近三個世紀的藝術歌曲創作,奠定了藝術歌曲繁榮發展的基礎。蘇伯特的藝術歌曲將優美的旋律融入到歌詞之中,使音樂與詩歌完美的結合在一起,確立了浪漫主義藝術歌曲創作典范的地位。《巖石上的牧羊人》是蘇伯特在去世前一個月創作的藝術歌曲,是蘇伯特為女高音、鋼琴與單簧管所作的藝術歌曲,這首歌曲不僅具備典型的藝術歌曲的特征,同時也體現了舒伯特成熟時期的高超作曲技法和完美藝術構思。在歌曲中蘊含著清新淳樸擁有古典意味的音樂結構,同時也把浪漫時代的和聲處理和抒情的自我表現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在傳統的鋼琴伴奏下配合單簧管進行伴奏,使歌曲增添了更多的迷人色彩,同時烘托了演奏意境,讓人聲、單簧管、鋼琴有機的形成一個整體。

一、創作背景

《巖石上的牧羊人》創作于舒伯特生命的后期,也是舒伯特最后一部作品。提起這部作品,不得不提的就是《天鵝之歌》,也就是蘇伯特在1928年8月到10月選取的幾位詩人寫的14首歌曲,后人經過整理編輯成冊,該冊的名稱即是《天鵝之歌》。由于《巖石上的牧羊人》創作完成于1928年10月,與《天鵝之歌》為同一時期的作品,很多學者認為,這首歌曲的寓意是“天鵝在臨終前,能夠預見自己的死亡,這種幸福的本能讓他們能夠仰天長嘯,高歌一曲然后幸福的離開這個世界”,因此這首歌曲稱之為舒伯特真正意義上的“天鵝之歌”。在此之前的作品,蘇伯特的藝術歌曲通常以短小精悍著稱,而《巖石上的牧羊人》全曲長約12分鐘,一共是349小節,因此顯得這首藝術歌曲的篇幅相對較長。蘇伯特在該曲中選用的伴奏工具是單簧管和鋼琴,用單簧管展現牧羊人的號角,用鋼琴體現了聲樂伴奏的效果,再配合曲中女高音所特有的華麗花腔唱段,宣示春天的來臨,使藝術結構更加的豐富。這首藝術歌曲聽起來就像是一支歌劇詠嘆調,把戲劇性與歌唱的精湛技藝完美地體現出來。

二、《巖石上的牧羊人》藝術分析

《巖石上的牧羊人》按照歌詞內容進行劃分,可以整合為三個部分。每一部分充分展示了詩歌本身所具有的律動性,蘇伯特在創作此作品時,運用音樂讓詩歌充滿了深刻的思想和內涵,使詩歌擁有了音樂的元素。用音樂的角度去分析《巖石上的牧羊人》可以看成是復三段結構體系,每一個樂段中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這種超強的手法,將每一段具有自己風格和特色的樂段有機的聯系在一起,保持了音樂的連貫統一性,這種手法使樂段銜接中不僅沒有變得冗長,反而讓聽眾產生一種探險的感覺?!稁r石上的牧羊人》的首段為如歌的小行板,38小節的前奏和一個單三部曲式a+b+a1構成,鋼琴在g小調中把全曲的序幕拉開,為牧羊人號角的出現營造出朦朧的意境,在此后的單簧管吹奏出牧羊人由遠及近的音符,為傾聽者展現出了高低起伏的態勢,以及牧羊人由遠及近的出場畫面,在首段中單簧管的旋律與鋼琴的和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樂曲產生更為豐富的聽覺效果?!稁r石上的牧羊人》的第二段為憂傷的小行板,c+d+e三部分構成了中段,旋律在小調上開始,這一段的調性色彩,更符合舒伯特作品的藝術風格,表達了蘇伯特喪失愛情的痛苦,這一段中讓牧羊人的悲歌通過鋼琴的和弦展現出來,此時單簧管的旋律化成了牧羊人無奈的嘆息?!稁r石上的牧羊人》的末段為激昂的小行板,這段樂曲是由f+b1+(f+b2)的單三部曲式構成,這一段有自己的前奏和尾段,就像獨立的歌曲,在歌曲中描述牧羊人在春天中快樂的唱歌,表現了牧羊人充滿無限希望的內心。此時的單簧管不再單純的對人聲進行陪襯,而是升華到與人聲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使聲音的旋律顯得更加完整。

三、《巖石上的牧羊人》演唱技巧

在演唱《巖石上的牧羊人》中,必須把演唱技巧和演唱情感有機的融入到一起,音樂的情緒非常重要,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發揮自己對音樂的想象力,將自己融入到音樂所描述的意境之中。(一)首段的演唱技巧。首段是如歌的小行板,在首段中,旋律以琶音式的大跳為主(如譜例1),音域跨度比較大,因此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要做到能夠發散自己的思維,擴大自己的想象力,將自身融入到音樂的意境之中化身為牧羊人,跟隨音樂的情緒進行調整氣息,使聲音能夠在轉換的過程中做到自然無痕來應對首段樂曲中不斷出現的變化音,使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能夠注意音準,在情緒表達的過程中能夠通過聲音表達牧羊人對于愛情的渴望,使音樂的美感通過聲音完美的表達出來,彰顯詩歌所具有的美學特征。譜例1:(二)中段的演唱技巧。中段較為憂傷,體現了舒伯特喪失愛情之后憂郁的心情。在這一段的演唱中,演唱者要運用憂郁的聲音去表達歌曲所賦予的悲傷情調,運用氣息進行調節情緒,將帶有律動性的聲音融入到琴聲之中,將牧羊人內心孤獨和落寞的情緒通過聲音和琴聲的協調統一展現出來。在這段中,氣息的運用具有很大的挑戰性,不僅要應付情緒的變化,同時這一段很多句子都是延綿悠長,需要在演唱的過程中進行強弱處理,所以,這一段是對演唱者運用氣息功力的挑戰。因此這一段的演唱需要演唱者擁有良好的氣息支撐和能夠掌控聲音變化的能力,同時也要求演唱者在演唱這段的時候能夠做到用心去感悟樂曲中鋼琴起伏的律動,讓聲音跟隨律動進行流淌,把牧羊人落寞的感傷演唱出來。(三)末段的演唱技巧。末段情緒相對比較高昂是牧羊人憂郁的情緒過后出現的激情高昂的情緒,在演唱的過程中,演唱者要注意歌曲中的情緒變化,要求在演唱的過程中演唱者要掌握聲音的力度,確保演唱的過程中氣流的流暢度,使聲音更加流暢,使聲音更加有節奏感。同時演唱者的情緒應當比較飽滿,使聲帶處于一種放松狀態,使聲音避免因為緊張而出現的突發狀況。末段由三部分組成,第一小段需要演唱者從中段憂郁的情緒中走出來,以積極的心情去迎接這一部分的高潮段落的過度階段,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要注意逐漸加強愉悅的情緒,聲音力度同時也做到逐漸加強,正確的用聲音表現出牧羊人踏入征程中的喜悅之情。第二小段是演唱者走出憂郁情緒后積極向上、樂觀的精神狀態,所以這一段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能夠唱出鮮明的節奏感,通過演唱表現出牧羊人積極樂觀的情緒。第三小段屬于末段的尾奏部分,這部分整體速度較快,相對來說演唱系數相對擴大,因此這一部分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時對音量的控制和氣息的把握更加嚴格,要求演唱者能夠不斷的做好氣息的調整,用全部的激情去演奏高音,使作品擁有一個完美的結尾??傊谘莩稁r石上的牧羊人》時,只有詳細掌握蘇伯特在創作這首歌曲時所賦予的牧羊人的心境,然后挖掘牧羊人的內心情感,尋找一種正確的心境去準確的表達牧羊人的真實情感,才能將自身的感情與牧羊人之前的感情融為一體,使作品在演唱中得到升華。

四、結語

蘇伯特是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的領軍人物,在他短暫的生命中創作出來的作品為后世藝術歌曲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巖石上的牧羊人》運用了更多的藝術表現手法,通過和聲色彩和音區之間的相互變化刻畫了牧羊人的音樂形象,采用多樣的配器手法,通過短短的十幾分鐘就把牧羊人的人物活動通過歌曲展現出來。

參考文獻:

[1]牟曉娟.藝術歌曲的風格特性與歌唱處理———以舒伯特《巖石上的牧羊人》為例[J].藝術評鑒,2017,(19):8-9.

[2]金晶.舒伯特藝術歌曲《巖石上的牧羊人》D.965分析與演唱[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6年.

[3]王婭.舒伯特藝術歌曲《巖石上的牧羊人》解析及演繹[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9(03):120-124.

[4]王婭.藝術歌曲《巖石上的牧羊人》解析及演繹[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9年.

[5]戰書博.舒伯特《圣母頌》中的人性化體現[J].北方音樂,2010,(10):8-9.

[6]王琳琳.從外國藝術歌曲的發展看鋼琴伴奏的作用[J].音樂生活,2009,(10):60-61+59.

作者:劉玲 單位:四川音樂學院聲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