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歌曲問云兒演唱分析

時間:2022-10-23 04:01:12

導語:藝術歌曲問云兒演唱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歌曲問云兒演唱分析

摘要:徐景新是我國著名的電影音樂作曲家,在藝術歌曲創作上也頗具造詣,他的歌曲創作體現了當代藝術歌曲創作發展的主流。為了更好的表現作曲家的作品,筆者一一聆聽了相關音響資料,查閱了數不多的與徐景新有關的書籍、期刊,對其的生平、創作風格、審美理念等進行了一定的了解,以便更準確的表現他的藝術作品。

關鍵詞:徐景新;藝術歌曲;特點;《問云兒

徐景新,上海市奉賢縣人,國家一級作曲。他經過四十多年的辛勤耕耘為80多部電影、150多部電視劇譜寫了音樂,其中20多部音樂作品獲文化部等嘉獎,同時還發表了十余篇有關電影音樂方面的文章。在藝術歌曲創作方面,徐景新創作了12首藝術歌曲,都收錄在《飛天——徐景新藝術歌曲選》中,《問云兒》就是其中的一首佳作。

一、《問云兒》藝術歌曲創作的特點

(一)詩文韻律的歌詞。《問云兒》這首歌曲的詞作者是臺灣著名的言情女作家瓊瑤,從小受到中國古典文學的熏陶,她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對中國古典文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借鑒。1.歌詞的局勢章法復沓這種一唱三嘆的章法結構在《詩經》等古詩詞中用得最經常,瓊瑤歌詞的創作也很大程度的借鑒了這一手法,她創作的歌詞都運用了這種典型的復沓結構。歌曲中的四問:“問云兒,你為何流浪?問云兒,你為何飄蕩?問云兒,你來自何處?問云兒,你去向何方?”,一唱三嘆,復沓的創作章法,不僅使思念之情得到了強化,突出主題,還能在回環往復的詠唱中,使全詞前后呼應,產生一種整體的節奏感和韻律美。2.歌詞的語言結構中國傳統漢語、漢文化講求一種對稱的美,瓊瑤在其詞創作中也體現了傳統文化講求“對稱美”的特點。她創作的歌詞追求句式整齊、結構勻稱的均衡美,但又有別于傳統漢語言,更加自由靈活。《問云兒》中一段歌詞:“在你翻山越嶺的時候,可曾經過我思念的地方?當你漂流回去的時候,請把我的柔情帶到他身旁。”其中既有變化的美,又體現均衡對稱的和諧之音。(二)民族韻味的曲調。徐景新創作的藝術歌曲,其曲調多以民族調式五聲音階為基調,有濃郁的民族韻味。從徐景新的藝術歌曲中展現出了我國藝術歌曲獨有的風采。1.《問云兒》在歌曲曲調上,引子、尾聲及每段樂段開頭都用到了g小調主和弦中的6、3,也為五聲調式中的羽調式,形成了很強的民族調性感。2.歌曲在引子和A段都采用了平行樂句變化重復的發展方式,起承轉合的結構。其中“平行樂句”是指兩個對稱的樂句,它必須在旋律或者節奏中具有重復對稱的因素。這一樂句結構特點與中國詩歌文學在創作章法、語言結構方面正好契合,詞曲的渾然天成。(三)中西合璧的創作技法。徐景新在增強民族音樂素養的同時,還不斷借鑒西方優秀的作曲技法,將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美更好的展現出來。他在抓住民族語言神韻,把握聲音色彩變化的基礎上,對聲音技巧做了相應的調整,汲取了美聲唱法聲音圓潤且具有穿透力的特點,在歌曲中加入了花腔旋律的華彩樂段,從而使得民族化的藝術風格與花腔技巧二者更加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據了解歌曲《問云兒》被改編為藝術歌曲之前的兩版本都是用純民族或是民族加氣聲的感覺來演唱的,曲調風格上趨向于山歌。曲作家徐景新經過再次潤色之后,借鑒了西洋曲式的創作方式,采用了類似歌劇詠嘆調ABA的結構形式,收尾呼應,音樂曲調也變得更加藝術感,更細膩,更貼近人的內心。在《問云兒》的引子和尾聲部分“啊”“嗚”的抒情唱段作曲家也同樣借鑒了西洋聲樂的作曲技法,采用了音程大跳和連音花腔的寫作手法,加入#4、ь7等變化音,這頭尾兩樂段宛若是歌者與云兒之間的一種空靈的對話,營造出空靈、飄渺的意境,帶給歌者以無限的遐想空間。歌曲尾聲的收尾音6的伴奏和弦不斷變換,最后呈現出明亮的6、#1、3的大三和弦收尾,這種技法也是西洋和聲進行中特有的,在小調旋律結尾伴奏音中加入色彩明亮的大調和弦。

二、《問云兒》情感風格的把握

《問云兒》在情感上可理解為對故土的依戀之情,或是對遠方“她”的思念之情。聲音力度由p-mf-p,p-mf-p-f-p-pp,漸強后又不斷地回落,旋律音高的走勢也是大跳后又不斷的下行,循環往復,好似表現問云者在飄渺的云霧之中屢屢尋覓心中的那份思念,卻是失落而歸的心境。在7-9小節,一個八度大跳后又連續的下行,音響力度由p-f-p,表現了問云者在迷茫的雨霧中望見了一道希望的曙光,卻又被云霧遮蓋而去,飄渺、迷茫。a樂段間奏部分好似歌者的思緒隨著云兒緩緩的飄過重重山嶺,其中的四“問”層層推進,起承轉合,整個樂段滲透著延綿不絕的思念之情。b樂段比前面的四“問”有更加推進了一層,呈現于眼前的景象更加具象,山嶺為近景,云霧更加稀疏,分解式的伴奏音型稍顯急促。“啊~告訴她,啊~告訴她…”這是全曲的最高潮,希望云兒傳達自己思緒的愿望強烈而迫切。尾聲處結構與引子近似,循環往復的漸強減弱,大跳后下行進行,卻又有別于引子,尾聲的收尾音6伴奏和弦不斷變換,力度由弱到強再由強至弱,直至61小節呈現出明亮的6、#1、3的大三和弦收尾,仿佛在迷霧中透出的一絲光亮。尾聲在思緒上少了引子中的迷茫、飄忽不定,更多了一份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向往。尾聲的結束音在唱法上具有一定的難度,要求歌者有較強的聲音、氣息的控制力,微聲起音后漸強,然后又要在高音弱收。

[參考文獻]

[1]施雪鈞.音畫如歌—作曲家徐景新訪談錄[J].音樂愛好者,2006,05.

[2]于慶新.時代性、民族性、可聽性—徐景新訪談錄[J].人民音樂,1995,11.

作者:羅敏 單位:福建省歌舞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