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李斯特藝術歌曲的創作特征
時間:2022-10-20 04:20:53
導語:淺談李斯特藝術歌曲的創作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李斯特正是浪漫主義時期杰出的音樂家之一,是著名鋼琴演奏家,作曲家、評論家、指揮家、教育家,他的作品至今還被人們奉為經典。本文主要對李斯特創作的藝術歌曲進行研究,從體裁、調性與和聲、節奏與速度、鋼琴伴奏方面簡略分析他藝術歌曲的創作特征,并以他的藝術歌曲《迷娘之歌》為例。他的作品中強調的戲劇性和對比性,色彩鮮明,加強矛盾沖突,還運用了大量反傳統的和弦應用與調性設置,以此來刻畫人物內心豐富的情感世界。
關鍵詞:浪漫主義;李斯特;藝術歌曲;創作特征
李斯特全名弗朗茲•李斯特(FranzLiszt,1811-1886),是西方浪漫主義時期一位出色的音樂大師,他不僅是一位優秀的鋼琴演奏家,同時還有著作曲家、評論家、指揮家、教育家的稱號,從他手中誕生的作品至今被人們奉為經典。在他的創作生涯中鋼琴作品成為他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如《匈牙利狂想曲》、《b小調鋼琴奏鳴曲》、《音樂會練習曲》、《愛之夢》、《旅行歲月》。除此之外,李斯特還創作了許多交響樂作品,如《馬捷帕》、《死之舞》。聲樂方面李斯特也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既有大合唱作品、重唱作品,還有藝術歌曲。
一、浪漫主義時期西方藝術歌曲繁榮發展
浪漫主義興起于19世紀初期,是歐洲文學藝術形成了一種新的潮流。在文學領域,歌德、席勒、拜倫、喬治•桑等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詩歌。慢慢的這種思潮由文學轉向音樂,被逐漸被音樂所接受,形成了浪漫主義音樂的概念。在音樂領域,舒伯特、舒曼、門德爾松、瓦格納、柏遼茲、李斯特、肖邦等音樂家為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充滿幻想、激情與美感,尊重個性,真實的、自由的表達人的情感。在這一時期,因音樂在沙龍和平民家中大范圍普及,彈琴唱歌成為了人們社交娛樂活動的主要內容,對藝術歌曲創作的需求量增加,藝術歌曲的發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它將“浪漫主義”風格的詩歌與音樂相結合,使其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因藝術歌曲的篇幅較為短小和完整,與語言結合的也十分自然,能在短時間內細致的表現出人們內心豐富的情感變化,被廣大人民所接受并一直流行至今。一提到浪漫主義藝術歌曲人們總會先想到舒伯特,其實李斯特在浪漫主義藝術歌曲創作與發展方面也有著不可泯滅的貢獻,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藝術歌曲。李斯特藝術歌曲的創作很有特色,在吸取貝多芬、舒伯特、舒曼等優秀作曲家經驗的基礎上,還保留了明顯的個人特色,不僅采用具有開拓性的大膽革新手法,還融入了嫻熟的技巧,在浪漫主義時期眾多藝術歌曲中獨樹一幟。
二、李斯特藝術歌曲
(一)李斯特不同時期的藝術歌曲。李斯特一生中總共創作了82首藝術歌曲,他所創作的藝術歌曲有一個鮮明的特征,在音樂的呈現過程中強調的戲劇性和對比性,色彩鮮明,加強矛盾沖突,還運用了大量反傳統的和弦應用與調性設置,以此來刻畫人物內心豐富的情感世界。這些明顯的李斯特式風格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印象主義的特征。李斯特藝術歌曲的創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的開始是1830年李斯特在意大利旅行時,對聲樂領域的創作進行了初次嘗試,創作出了《彼得拉克十四行詩》三首和詠嘆調體裁的《金發的天使》,但這一時期李斯特的創作還是以鋼琴作品居多,聲樂作品的數量相對較少;第二個時期是在1840年之后,此時正是李斯特創作的鼎盛時期,他的音樂活動開始由鋼琴演奏轉換為創作,大量優秀的藝術歌曲在他筆下誕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萊茵河畔》、《在睡夢中》、《羅列萊》、《迷娘之歌》;第三個時期是李斯特定居在威瑪時期,這時李斯特開始在當地歌劇院擔任指揮工作,與此同時,潛心研究音樂創作,創作出了大量的宗教音樂。這一時期所創作的藝術歌曲有《流浪者的夜歌》、《威瑪民歌》、《我輕輕唱歌》、《我熱愛你》、《紫羅蘭》、《盡情歡愛》、《三個吉普賽人》、《何時你我重逢》等。(二)創作體裁豐富。李斯特在少年時期就離開了自己的家鄉匈牙利前往法國,盡管在鋼琴演奏上很早就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他依然意識到文學的重要性,在他進行旅行演出期間,接觸了大量先進的不同國家的詩歌,并自學了文學、哲學及文藝評論。所以藝術歌曲的創作多用浪漫主義時期著名詩人的優秀詩歌作為歌詞,雖然語言不同,但,這些詩歌往往都具有積極向上的特點,如以德國是人海涅的詩歌為基礎所創作的《羅列萊》《你好像一朵花》;以法國詩人雨果的詩所創作的《如有一片芳草地》、《在睡夢中》;以詩人歌德的詩歌創作的《迷娘之歌》、《你如今從天而降》等;以德國詩人席勒的詩所創作的《牧人》、《漁童》等。據統計,李斯特的藝術歌曲中德國詩歌共57首,法國詩歌11首,其他的是意大利、英國、俄國、匈牙利等國詩人的詩歌。在藝術歌曲的體裁方面,李斯特也做到了廣泛涉及,有抒情性的《如有一片芳草地》、《在睡夢中》等;戲劇性的《三個吉普賽人》等;敘事性的《羅列萊》和《謎娘之歌》等。(三)豐富的調性與和聲。李斯特藝術歌曲的創作過程中,極力追求音樂詩意上的表達,采用豐富、斑斕的和聲與調性來表達詩歌的內涵。在和聲編配方面,多運用增三和弦、重屬增六和弦,同時還采用不同音程的模進手法,構成含有變音的調性和弦。在調性選擇方面,選用大量遠關系轉調、離調手法,在曲子內部形成色彩化對比,增加了音樂表達上的緊張感。亞科夫•米爾什坦曾這樣描述李斯特藝術歌曲中的和聲寫作“唯有在克服古典和聲方法并創立新的音響色彩的表現手法時,才能取得積極的效果。李斯特對此心中有數;一開始,他的探索和創新精神就集中在和聲領域。在青年時代李斯特就說過‘我賦予我的和聲以最重大的意義,并特別嚴肅的對待他們。’在這方面,李斯特的天才究竟表現在哪里,三言兩語是很難說清楚的。最引人注目的是和聲的‘色彩解放’,這表現為廣泛的使用和聲色彩并從而豐富了傳統和聲體系”①。(四)變化的節奏、速度。李斯特的藝術歌曲在節奏和速度方面也同樣富有創新和特色。他突破了傳統的固執、僵化、機械的節奏和速度類型。在節奏方面,李斯特認為藝術歌曲在演奏演唱的過程中節奏要相對于譜面表現的更加靈活些,根據情結做自由的拉伸變化。改變固定節拍中重音的位置,長短音的組合,以構成不穩定的切分效果。還會在奇數拍或偶數拍中加入相反的二連音、三連音的不對稱節拍的混合應用;在速度的選擇方面,李斯特根據作品情緒進行了各種變化的速度轉換。根據詩歌劇情的發展適當的進行節奏和速度上的調整,較為準確的表達出了富有生氣的詩意情感。李斯特認為在音樂創作的過程中,速度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應該靈活的運用,使音樂有自由拉伸的感覺。為此他還特意創作出了“tempogiusto”一詞,意為“靈活的速度”;在李斯特藝術歌曲中這些自由的節奏和速度使作品的呈現更加的詩意與戲劇性,音樂的表現力更加豐富。(五)精準的力度控制。翻看李斯特的藝術歌曲,會發現李斯特對音樂演奏中的力度的要求十分精確。在他的z作品中除了ff、mf、pp等常用速度標記,還會用到dim、diminuendo、crescendo等更加詳細的速度標記,對作品進行精準的表達,更好的將音樂中的細節所展現出來。(六)與聲樂相融合的鋼琴伴奏。藝術歌曲在呈現過程中,鋼琴伴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要做到與人聲聲部融為一體,并且在演奏過程中起到烘托和渲染的作用,用音樂來描繪故事情節,刻畫人物形象。每一首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部分都是由作曲家們精心創作而成,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鋼琴聲部的音色、情緒、內容等方面的呈現都要與旋律聲部相融合,相一致。除了在力度上嚴格控制外,還要注意演奏過程中手指的連貫,使音樂在演奏中充分表達出它的寓意。李斯特對藝術歌曲中的鋼琴伴奏要求極高,追求旋律與鋼琴伴奏的有機結合,是李斯特藝術歌曲創作的重要特色。
三、藝術歌曲《迷娘之歌》
《迷娘之歌》(MignonsLied)這一藝術歌曲是李斯特于1842年完成,以詩人歌德的詩歌作為歌詞。在1843年李斯特將其改編為鋼琴獨奏曲,1860年又改編成了以樂隊為伴奏的獨唱歌曲。《迷娘之歌》講述的主人公迷娘是一個意大利女孩,被吉卜賽人所拐騙。后來被德國人威廉•邁斯特所救并收留了她,迷娘對他心懷感恩,將他看做自己的恩人和父親。這首歌是迷娘像威廉•邁斯特講述自己身世的時候一邊彈琴,一邊吟唱的歌。歌中充滿了迷娘對意大利南國風光的贊美和對故鄉的懷念,表達了她對意大利的憧憬和向往。這是一首有變化的分節歌,每一節有主歌、副歌兩部份構成。主歌部分速度緩慢,旋律像吟誦,副歌部分速度較快,旋律線有較大的起伏,情緒也比較激動。李斯特在創作這首藝術歌曲時賦予了它華麗的變音和弦、獨到的和聲進行、個性的轉調手法,使這首作品的音樂表現力更加豐富。《迷娘之歌》中運用了大量的和弦變音通過旋律的改變來順應歌詞的發展。歌曲第一小節的和聲中,最低音為主音升F,升F大調Ⅴ級Ⅴ減七和弦降了Ⅵ級音還原了D,旋律聲部中的倚音升A解決到了升G,這樣一來,就構成了升F與升E,B和D構成了減七和弦。這樣的創作手法使音響緊張而富有表情色彩,表達了主人公希望遠離困苦之地,早回到家鄉的急切心情。李斯特還在《迷娘之歌》中用到了復合和弦,將小三和弦與大三和弦相結合從而形成復三和弦,并且還運用了增三和弦和小三和弦相結合的復三和弦,使音樂有了不同的表現作用。作品在78小節到80小節處的和弦結構是上方升F大調中的Ⅵ級到Ⅳ級,下方是屬七和弦,從縱向上來看是屬功能與下屬功能的復合。由于一個是小三和弦,一個是大三和弦,所以和弦的結構在和聲進行中有了變化,音樂色彩由明轉暗,音響復雜、不穩定,與詩歌中的疑問相呼應。此外,李斯特在《迷娘之歌》中還多次用到了轉調的處理手法,使調性的色彩產生變化用來展現音樂中戲劇性的矛盾沖突。
通過對李斯特藝術歌曲《迷娘之歌》的簡單分析,可以看出李斯特在藝術歌曲創作時的特點,追求音樂的“詩意”,反對藝術的程式化。他注重音樂色彩性的表現作用,在強調色彩性的同時,還不忘與音樂的內容表現緊密相連。在和聲選擇方面,李斯特運用了許多的轉位和弦、復合和弦以及增三和弦;和聲進行方面,在傳統和聲學的基礎上運用了色彩性的和弦對置,增添了和弦間的對比;在作品調性的布局上,多采用轉調、離調的手法,同傳統和聲的調性布局相比更具有表現力。李斯特的藝術歌曲雖沒有他的鋼琴作品耀眼,但在西方藝術歌曲的發展史上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他創新性的寫作手法使他的作品在浪漫主義時期眾多藝術歌曲中獨樹一幟,對后世西方藝術歌曲創作領域的研究有著無可估量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錢康仁譯注.李斯特藝術歌曲精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周薇.西方鋼琴藝術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3]管謹義.歐洲著名音樂集評傳[M].北岳文藝出版社,2000.
[4]陳靜.李斯特藝術歌曲初探[D].上海音樂學院,2007.
作者:吳欣然 單位:河南大學音樂學院
- 上一篇:藝術歌曲《碩鼠》創作技法分析
- 下一篇:山水畫風格在纖維藝術創作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