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藝術歌曲長相知音的韻之美
時間:2022-02-16 09:13:51
導語:古代藝術歌曲長相知音的韻之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長相知》的作曲者是石夫先生,是由他按照漢樂府詩《上邪》所開展創作的樂曲。整首歌曲的篇幅并不長,但是通過對《長相知》的研究探析,我們不難發現作曲家的用心良苦,其中體現了他精湛的作曲技法。通過優雅的旋律和完美的搭配,表達出了古典詩詞歌曲的意境和不同的情緒色彩。結合長相知的創作背景以及漢樂府詩的相關資料,筆者將從詞曲唱這三個方面對《長相知》的古典韻味進行探析。從而幫助其他后繼者更好地去了解歌曲的創作,來把握歌曲的意境和古典韻味的創作。
關鍵詞:意境;創作;古典韻味
一、引言
《長相知》的歌詞歷史悠遠,源于2000多年前的漢樂府《鐃歌十八曲》中的第十五首《上邪》。從歷史文化淵源上來講,可謂是源遠流長。而當代的詞曲創作者石夫先生根據歌詞,結合中國傳統五聲調的滑音潤腔,對原有曲目《上邪》進行創新、創作,外加曲作者本人的悉心雕琢和鋼琴伴奏,使得整首曲子從開頭到結尾,都展現出了優美的古典韻味。如果說古典詩詞為我們留下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珍貴文化寶藏,那么我們今天在繼承和發揚時要合理、有效地改編就是傳承的重要方式。可以對詩詞的內容意境與涵義進行更加符合時代需求的創作,從而讓它煥發新的活力,成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對此,筆者將結合漢代詩詞的創作情況與今天時代需要何種文藝作品來對《長相知》的音韻之美展開討論。
二、詞的古典韻味
(一)短章之神品
《長相知》取自2000多年前的漢樂府《上邪》,《上邪》原名《善邪》,摘自《鐃歌十八曲》第十五首。從名字來看,講的是盟詛之詞。通俗來說,也就是叫做結盟訂約之際的誓言。今天大多數人在解讀這首詞的時候,都認為這應當是女子的情歌。那么從時代分析來看,《上斜》大約出自西漢年間。而兩漢在經歷了三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的時代變遷后,距離我們今天已經超過2000多年了。那么,其中的詞句或是樂章,相對于今天的時代都已經有了較大的不同。因此,我們今天可以對它進行鑒賞品味學習模仿再創作,卻無法再將其原封不動地運用于今天這個時代。所以要對這首詞進行重新改編和傳承的話,首先我們要鑒賞詞中蘊含的古典之美。《上邪》隸屬漢樂府中鼓吹樂,在鼓吹的過程中,融入了鐃的應用。而這種樂器,因為在軍樂中用于安慰士兵,緩解他們的思念家鄉之苦。為此,所創作的曲目以鐃歌或短簫鐃歌為主,歷經漢代所遺留下的多種辭曲,如《木蘭辭》《出塞》《入塞》等,都是屬于當時的軍樂。從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漢代崇尚武力,經常開展軍事活動的一些跡象。從篇章整體幅度來看,雖然《上邪》的內容并不長,但是其中表達的內容情感真摯、想象豐富、氣勢豪邁。反復誦讀之后,我們可以感受漢代作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文化多姿多彩、大氣磅礴的一個王朝的歷史感和悠久感。所以前人有評價《上邪》是“短章之神品”。
(二)詩詞的涵義
作為軍樂中常見的鼓吹樂曲,《鐃歌十八曲》歷史悠遠。從詩詞的具體內容來看,主要講述的還是和戰爭有關的事情。但是從漢代軍樂中來看,唯有《有所思》和《上邪》成為例外,因為這兩首詩的著力點在男女之間的感情,而非戰爭敘事的描寫。從詞中我們可以看到,開篇通過女子對上天的呼喊,《上邪》抒發的是一種女子對男子的堅貞不移的感情,尤其是后面的兩句,“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非常明確詳細地將誓言的內容和自己的心情一通表達了出來。和中國長久以來所保持的相對含蓄傳統、冷靜的思想有所區別,這首詩中的女子,其情感和想法相對于其他作品而言,無疑是熱烈大膽、敢愛敢恨的,這也成為本首詞的一大亮點。并且在詩詞中還通過列舉五件有違天理的事件,山無陵、江水竭、冬雷、夏雪、天地合,以此闡明自己的堅貞不移、忠誠之心,這些顯然是作者想通過這些超常理的事件來表達自己忠貞不渝、生死不離的愛情觀。而山無陵,江水竭,天地合,這些詞的用法也一直延續到了現代,在瓊瑤的作品中我們也能看到。所以筆者認為,正是如此忠貞不移、情比金堅的愛情觀,才會進入《鐃歌十八曲》,用于軍樂中,也才能打動當時士兵的心,即便流傳千年,放在今天,對于我們來說依舊是極大的沖擊。古代連年戰役、戰火連天,新婚別離的男女舉不勝舉。那么,女子在苦苦等候自己丈夫的時候,往往就會用《上邪》這樣轟轟烈烈的誓言來表明自己對于愛情的信心和決斷。所以說《上邪》作為一首軍樂它表達的女子思夫的情緒,是直接而明了的,也更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三、曲的古典韻味
(一)傳統曲式
《長相知》短短4句話,24小節,其中引子占了兩小節,第一句中有三個小節,第二句中有六個小節,第三句八個小節,第四句則為五個小節。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句中的小節長度是不同的。編曲采用4/4拍和2/4拍交替使用的方法,使得整首曲子變得更有韻味。以民族傳統調式———C羽調式為依托更加增添了幾分獨特的味道在其中。期間,石夫先生將羽音和顫音融入其中,從徵音bB到角音G和宮音bE再到羽音C,突出角音,注重羽音,小三度的跳進,讓整首曲子變得更加柔和纏綿,感受到愛情之美。像是宮音B到羽音C一樣,也是小三度跳進。全文中一共出現了七次。而且所發揮的作用堪比純音程中的純四度、純五度、純一度和純八度,都會讓聽者感受到一種開朗和諧舒適的色彩感受。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種作曲的方法,在一些整體情感色彩以歡快為主基調的歌曲中,會呈現出相當多的方式,像是黃自作曲的《踏雪尋梅》中,我們就不難發現這種方法的使用。與之不同的是,小音程中的小三度,所傳遞的更多是一種暗淡、柔美、輕柔的色彩感。它不似前者,給人更加積極向上的感受,反而表達出的是更加柔和以及纏綿的情緒。經典影視作品《紅樓夢》中的插曲———《紅豆曲》為了表達這種柔和纏綿的情緒,也經常使用小三度跳進的語音。用此來表達林黛玉哀傷以及惆悵的一種情緒抒發。
(二)戲曲元素的借鑒
通常來說,音樂和旋律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有音樂的地方就會有各種旋律的存在,那么旋律在今天又可以稱之為曲調。而在我國的傳統戲曲當中,曲調往往又被叫做唱腔,簡單來說就是腔。那么我們在研究中國傳統戲曲的過程中就不難發現,唱腔由于是唱詞和旋律的統稱,那么從文學表達上來看,其中的文學內容又可以叫做詞曲或唱詞。而唱腔的音樂部分則被稱作唱腔旋律或曲調。將其進行一個概念上的區分,也是為了后文中能夠更好、更清晰地進行表述,旋律結構分類又稱腔行,傳統的西方曲目分析中,旋律走向通常被稱為旋律音型,將音樂跌宕起伏、寬度大的稱為大山型,相對而言音樂幅度小、寬度小的稱為射線型,在國內按照昆曲唱腔,旋律結構類別,根據旋律的走向也分為了直線型和移動型等多種旋律。接下來筆者就《長相知》中的唱腔旋律結構類型展開分析討論。1.直線型《長相知》曲目中有類似于昆曲中的應用守法,其中曲目中第20小節“長相知啊”,其骨干音從高到低,與昆曲旋律分類中的直線型基本一致,由于音高從高往下走,和昆曲唱腔旋律分類中直線型基本保持一致。這樣處理主要是為了在作曲中將感情傳遞出來,做一個發泄式的表達,但這種直線型的表達也不是一瀉千里式的,而是做了轉折,通過鞍橋型的旋律來將旋律作了向下迂回從而讓原本發泄的情感百轉千回,出現了藕斷絲連的感覺。2.鞍橋型《長相知》中的第23小節“長相知”骨干音,形似倒行橋梁,和昆曲唱腔旋律中的鞍橋型較為一致。那么從表現手法來看,《長相知》的曲譜在作了向下迂回后,也在其他位置作了向上迂回的處理,其實鞍橋型的特點就是首尾音相同向上或向下迂回,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效果。同時作曲者還加入了徵音起到帶腔的效果,從宮音下三度到羽音從而讓結尾處聽起來令人回味無窮。總的來說鞍橋型的處理使得曲子和昆曲中的字少腔多、細膩玩轉的效果更加接近,讓人能夠體會到女子的溫柔和對感情的不舍。
四、唱的古典韻味
唱歌是發聲中的一種特殊的形式。人在發聲過程中,就必須依賴聲帶的震動。然后通過聲帶的震動來實現氣息的輸出,所以一個人的聲音的音色音調音量等都是由氣息來決定的,這也是唱歌是否動聽以及唱歌技法的一個根本所在。中國古代關于唱歌的典籍中已經認識到了氣息的重要性。其中強調如何運用氣息,在同發聲相比,顯然要多得多。像中國古代典籍中就有類似于“善歌曲必先調其氣”之類的記載。那么也就是說,只有先學會利用好你的氣息,你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歌者。為此,進行國內古典詩詞歌曲演唱時,可以模仿古代常有的運氣方法。這樣不僅能夠更加貼近古人創作歌曲時的心態和想法,也能夠將歌曲更好地演繹出來。而采用靈活多變的運氣方法組合,對于有效把握歌曲意境并將其正確地表達出來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作為一名優秀的歌者,應當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氣口,通過柔順、緩收等表現手法來表達歌曲中的豐富情感。例如《上邪》中邪字竟有九拍之長,這時即便是一名優秀的歌唱者,如果不能合理地安排換氣的話,那么即便勉強唱下來,也無法完整地表達歌曲的意境,甚至還會因為勉強堅持不放棄而導致歌曲的意境遭到破壞。假如強行一口氣唱下來的話,那么,就很容易導致因為中途不換氣而造成的中氣不足,歌唱時咽喉上提,喉部肌肉緊張,導致最后的歌唱效果欠佳。可以模仿吳碧霞老師演唱時,通過八音符的換氣手法,當氣息充足的時候,往往能夠讓歌者更加有效地表達出曲作的韻味。但是,只是簡單地換一口氣就可以了嗎?后面的氣息就不需要做任何變化了嗎?當然不是這樣,吳碧霞老師不僅做了換氣的處理,還在之后的下一個音符數收緊了氣息。又進行了一定的弱化,并且突出了最后一個小節的聲音處理。如果只是單純地進行換氣兒,沒有在之后的歌唱中進行氣息處理的話,那么旋律的優美和歌曲的意境,也是難以表現表達出來的。像是其他版本,由于歌唱氣息的控制不如吳碧霞老師的版本做得完美,所以在聽覺上也就多少欠缺了一點意思。除了良好的氣息運用以外,精準地咬字也是必不可少的,今天無論是在播音主持中還是戲劇表演中,精準地咬字總是能給觀眾帶來良好的體驗。前人已經提出,曲子演唱中,除了腔調要純正,字清也是擺在首位的,所以我們也能看出古人對于發聲準確字音清晰的重要性,只有字音清晰,才能帶給聽者正確舒適的體驗。因此,在歌唱的環節中,歌曲中的每一個字都需要仔細推敲,它占的時長以及重輕音等細節也都需要提前規劃好。像是歌曲中的第一句上,耶字有九拍之長,要怎樣準確地吐字且一直到最后的結尾,還要保持在九拍內的整個音調的清晰可聽,而不會轉變為其他的母音,這些都需要歌唱者有著豐富的經驗才能處理好。所以,精準的咬字是中國傳統戲曲傳承千年以來的一個基本的要求,也是重要的要點所在。例如,吳碧霞老師能夠很好地應用此法,所以她所演唱的曲子不僅帶有戲曲的味道,也讓人聽得如癡如醉。
五、結語
《長相知》作為我國經典的古代詩詞轉化成現代作曲的優秀作品,筆者通過當中的詞曲唱詳細地分析了《長相知》的古典韻味,并且意識到一首優秀的作品并不是簡單就能寫成的,它不僅需要作曲者反復地推敲與思量,也需要其本人具備足夠的文化底蘊和優秀的審美能力,才能為我們呈現出一首堪稱驚艷的作品。尤其是針對古典詩詞,歌曲的創作,不僅要傳承保留其古典韻味,也要能夠和時代大眾的喜聞樂見相結合。因此怎樣將詞曲唱三方面更好地融會貫通,就要求作者對詩詞創作的歷史背景進行深入挖掘。不僅要了解詩詞創作的背景含義,體會創作者寫作的情感等,而且在創作歌曲的時候,更要和歌曲所表達的意境和情緒相一致,充分表達意境之美。而在演唱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對氣息的運用和咬字要清晰,還要使用抑揚頓挫的手法等,只有把各方面都做好、做充足、做踏實,才能給聽眾最極致的享受,才能更好地把握住古典詩詞中的古典韻味,從而創作出不負時代的優秀古典詩詞歌曲作品。
作者:蘭義
- 上一篇:多信息融合技術在故障診斷的應用
- 下一篇:紫砂石瓢壺陶刻裝飾藝術風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