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樂教育語言藝術論文

時間:2022-08-07 10:20:38

導語:高校音樂教育語言藝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音樂教育語言藝術論文

一、音樂藝術教育應以語言為基礎

高等院校的音樂語言藝術教育,能讓大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鑒賞過程中,默默地接受音樂藝術文化的洗禮。作為大學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該讓大學生多了解和掌握音樂語言藝術,因為它不僅能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且還能增強他們對祖國的熱愛,樹立一種正確的人生態度,追求高尚的人生目標。音樂和語言所要展示的概念、思想和形象能使人們更深入地了解一切客觀事物及其細致復雜的內容,并使音樂形象所顯現的聲音內容以及與內容相應的全部聯想更明晰起來。語言是工具,是手段,人們利用它進行相互交際,交流思想以達到互通、互動、互相了解。正如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一書中所說的:“它不僅體現了一定的藝術形象思維并能同時通過語言藝術去影響聽眾?!币魳氛Z言藝術還是需要表演的藝術,它必須通過人的聲音演示,把藝術作品的思想內容傳達給聽眾。這樣,作為音樂藝術作品的演唱者首先必須對作品有所了解,對作品語言進行分析,理解并掌握作品的主題,然后還要對歌詞所要抒發的感情或敘事進行分析,對它的結構在作品表現內容上、語言風格上、音樂旋律所表現的特有音樂色彩上,以及如何以聲情并茂為原則,將聲樂藝術作品進行藝術再創造進行全面的分析??傊?,正如許多歌唱家所感受的那樣:“所有歌曲的表現都必須通過語言、文字來描述內心的情感活動,許多細致生動的表演都有賴于對文字的了解和對語言的掌握。那深刻巧妙的一剎那,常常是產生于字里行間的會心感受?!弊鳛橐粋€演唱家,沒有語言知識,沒有分析語言和表現語言的能力,就算有再好的嗓音,也是不可能完美地表現作品的思想內容與藝術形象的。語言既是聲樂藝術作品的基礎,同樣也是音樂作品聲樂演唱與教學的基礎。

二、不同音樂語言藝術形象對大學生的音樂感染力

音樂語言藝術是時間性的藝術,是聲音的藝術形態,它在時間的流動中體現出聲音塑造的各種藝術形象。它通過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人們的生活與思想情感,從而體現出藝術作品的主題意義。音樂藝術形象是歌詞、語調、音響與音樂作品旋律的結晶體,是通過擬形、擬情、擬聲等表現手法,運用一切音響化手段,以情似、神似的描繪,來創造音樂語言藝術美的境界。同時在誘發人們豐富的想象力中,使人們通過聯想創造出美感的詩情畫意,產生出聽感的形象反映,以及情景交融的內心視像。這樣,音樂化的語言藝術形象性越強,人們的聽覺形象的聯想性也就越鮮明、豐富,音樂語言藝術的審美價值也就越高。要創造好音樂語言藝術形象,就必須把握音樂語言藝術形象的造型功能與作用,從而提高音樂藝術形象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就音樂語言藝術形象的表現特點來看,它具有以抒情性或敘事性為主的兩大類。但由于作品歌詞的內容與人物形象的表現方式不同,以及情感的不同變化,在音樂藝術上也就有了明顯的差異,同時也就出現了不同的音樂藝術形象的聲樂體裁。從廣義上看,以抒情性為主的聲樂作品體裁包括進行曲、頌歌、舞蹈歌曲、詼諧曲、勞動歌曲、諷刺歌曲以及搖籃曲與小夜曲等等。即使是以敘事性為主的聲樂作品體裁,也絕不是完全沒有抒情性的藝術作品成分。中外不少聲樂藝術作品的體裁和形式,實際上都是以抒情性與敘事性相結合的,例如:我國的大型聲樂套曲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以及著名的法國歌劇比才的《卡門》等聲樂作品體裁都是如此。

一般來說,音樂藝術形象常常以確定性或非確定性的主人公來直接抒發思想感情,來表達主人公內心的愿望、理想、追求、憂傷、愛憎、歡悅……它凝聚著不同情感的性格特征,以生動的聲樂語言藝術形象來演唱和反映現實生活。具有確定性的抒情主人公,往往是具有鮮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他一般是在一定故事情節變化或規定的場景中抒情性地歌唱,這主要表現在中外歌劇聲樂(包括戲曲聲樂)、敘事歌曲、曲藝聲樂以及具有故事情節性的電影聲樂插曲中。例如:中國歌劇《洪湖赤衛隊》中女主人公韓英的“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這個抒情唱段,是該劇第四場的核心唱段。此時的韓英身陷敵人的牢房,她不被敵人的嚴刑拷打而屈服,也不為彭霸天偽善利誘所動搖。就在這時彭霸天抓來韓母,妄圖以母女之情來軟化韓英,殊不知母女同心堅定不移,誓死不從。這一段對唱,即唱出了母女對往事的回憶,又有浩然正氣、視死如歸的抒情唱腔。從“娘的淚水似水淌”開始,前后共五個大的段落與層次,音樂聽起來起伏跌宕,旋律盡情地抒發,表現了韓英對革命的一往情深。其次,在敘事性歌曲、歌頌性歌曲以及曲藝聲樂的藝術作品中,也有很多確定性的抒情主人公。敘事歌曲與曲藝聲樂藝術作品是以歌唱故事為主的聲樂作品體裁。從藝術作品的容量上看,敘事歌曲演唱的是短小故事,而曲藝聲樂藝術作品則演唱的是較長的故事。從藝術作品的曲調來說,曲藝演唱更具有地方色彩,是以敘述性為主的歌唱性藝術,表達得自然也同樣蘊含著強烈的抒情成分。它既可以第三人稱來演唱故事(可以說是非確定性的主人公),也可以把敘述與代言結合起來,以第一人稱進入角色來代替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歌唱。例如歌曲《在松花江上》是作曲家、戲劇家張寒暉作詞作曲的一首敘事性抒情歌曲。歌曲表達了“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后流亡的人們對故鄉的懷念和堅決要打回老家去的悲壯意愿。敘述著“九一八”事變后,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流離失所、流浪在關內的悲慘情景,以及人們對美麗富饒家鄉和爹娘、同胞們的思念。這是作者對偉大的祖國、對民族的熾熱感情和以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譜寫而成的傳世藝術精品。歌曲雖然音域跨度不是很大,但演唱有一定的難度,它適合男女聲各聲部的演唱,演唱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聲音條件調整音調的高低,以便能較好地發揮聲音表現歌曲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此外還有電影、電視插曲的演唱,例如故事片“海外赤子”,整部作品共有八首插曲,圍繞著影片主題,在規定的情景下,用抒發、渲染、烘托來展示主人公的內在情感。其中像“我愛你,中國”“珊瑚頌”“孟姜女”等男女聲獨唱的電影插曲,都是影片人物在特定情節下演唱的抒情性歌曲。如“我愛你,中國”是20世紀70年代末期作曲家鄭秋楓和詞作家瞿棕為影片“海外赤子”所創作的幾首影片插曲中最為出色、動人的民族藝術歌曲。演唱者高昂悠揚、圓潤委婉,形象地抒發了作者對祖國無比的熱愛和深深的眷戀之情。激發著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海外赤子的愛國熱情和興國壯志。男女高音的演唱高亢明亮、激越輝煌,充分展現了歌曲的藝術風格和演唱特點,借以抒發人們內心的情感,塑造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

三、藝術體裁與藝術形象

無論采取什么方式,都是詞與曲的有機結合,在音樂情感與形象的表現上,都具有與之相適應的體裁,隨之就產生了不同的聲樂藝術形象。(1)進行曲。這類作品的音樂特點是結構整齊規范、節奏鮮明有力,以二、四拍子出現,表現軍人行進的形象,強調重拍,附點節奏較多。從內容上看有戰斗進行曲、行軍進行曲、體育進行曲、迎送進行曲、葬禮進行曲等,大都以齊唱和合唱的形式來表現。“黃河大合唱”“國際歌”“解放軍進行曲”“一二三四歌”“義勇軍進行曲”“打靶歸來”等等都體現了這種特色。進行曲旋律雄壯激昂,節奏鏗鏘有力,十分鮮明地表現了集體主義人物形象。它歌頌了中國人民前仆后繼、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歌頌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歌頌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榮歷史;歌頌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革命風范,它喚醒了人們對祖國每一段激情歲月的回憶。進行曲情感豐富,朗朗上口,便于廣大大學生傳唱,又能使學生得到藝術的熏陶和美的享受。(2)搖籃曲與小夜曲。這兩種類型的歌曲也是比較典型的抒情歌曲。搖籃曲曲調安穩平靜,節奏整齊,旋律起伏不大,速度舒緩,力度較弱,常為女聲演唱,能創造出一種靜謐安詳的優美抒情效果。如東北民歌“搖籃曲”、舒伯特的“搖籃曲”、比才的“西班牙小夜曲”、柴可夫斯基的“暴風雨中的搖籃曲”、印度尼西亞的民歌“寶貝”等都具有這種藝術形象特點。小夜曲源于歐洲19世紀,由于一般是在黃昏、夜晚或清晨所演唱的情歌,因此得名。小夜曲曲調柔美細膩、悠揚婉轉、風格舒展,富有詩情畫意。(3)歌舞曲。歌舞曲是結合舞蹈動作表演的載歌載舞的藝術作品,一般具有鮮明的節奏性和動律感,具有民族與地方獨特的濃郁風格,體現著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民間歌舞曲有陜西民歌“插秧歌”、東北民歌“新貨郎”等,根據歌舞曲的旋律特點來創作的歌曲“甜甜大家園”“阿里山的姑娘”等,也都具有歌舞曲的藝術特色。在演唱這類歌曲的過程中,能使大學生們對美好生活充滿了向往。(4)敘事歌曲。這類歌曲主要以敘事為主,在敘事中抒發歌詞大意。一般的敘事歌曲篇幅容量比抒情歌曲大些,但比曲藝中的說唱的敘事又小些,在情節上沒有復雜的變化,它更集中地選擇一個生活側面去演唱一個完整的故事。它主要著重人物形象和思想性格的刻畫,規定情境更加明確。曲調以敘事性的口語化見長,沒有較大幅度的旋律起伏,通俗流暢,悅耳動聽。以上簡要介紹了一些音樂語言藝術形象的具體表現體裁,這種類型化的說明并不足以全面概括音樂語言藝術形象的表現。即使同一類體裁也有細致入微的差別,同時對音樂語言藝術形象的把握還有其他許多因素,諸如音樂形式、風格的具體體現等等。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通過紅色歌曲傳遞價值觀,更容易被大學生所接受,更能激發大學生的審美愛好,并且在素質教育中逐漸成為一種更有效的形式。由于紅色歌曲有深厚的大眾基礎,同時又具備了容易學唱的優勢,這種形式和內容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更具操作性,更能培養大學生熱情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審美情趣。

四、豐富音樂語言藝術的聯想視像,喚醒大學生對祖國激情歲月的回憶

音樂語言藝術的音響形象在傳導過程中,對歌唱者來說,通過聲音情感與音響色彩來描述聽覺形象,而歌唱者在演唱過程中通過對音響的接受,能夠感受到聲音藝術形象的具體鮮明的圖景,這樣唱與聽都要通過藝術想象與聯想,創造與感受到藝術聲音傳出的內心視像,只有這樣,才能圓滿地完成聽覺形象的藝術創造。因此,想象與聯想的內心視像的創造與表現,就成了音樂語言藝術形象塑造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手段。想象與聯想。任何一種藝術創造都離不開想象與聯想,這種具有創造性的心理活動,關系著藝術的生命。因此,高爾基在《文學論文選》中說:“藝術靠想象存在。”聲樂藝術要抒發強烈的情感,展示出瑰麗多姿的詩情畫意,就需要更加豐富的想象。想象分創造性想象與再創造性想象,創造性想象是不依賴現成的音樂藝術作品的描述,獨立地創造出新的藝術形象;而再創造性想象則是根據已有的藝術作品的描述,再復述創造出的藝術形象。聯想則是通過相近、相似的藝術形象或情感的聯系類比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就聲樂藝術的創造來看,歌詞的創造屬于創造想象。通過創造藝術想象,在構思中才能夠把生活中的各種人物、場面、情節、圖景……在作者頭腦中生動鮮明地顯現出來。例如《北京頌歌》就是詞曲作家通過表達我國各族人民對首都北京的敬仰和贊頌之情,集中了多種民族音調的風格,以巍峨莊嚴的氣勢、親切柔和的情感、精悍豐富的藝術形象、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完成了這部優秀的藝術作品。這種創造想象的構思成果所塑造的文學形象,也就為曲作家的文學再創造想象與曲調創造想象奠定了基礎。音畫與視像。“音畫”就是音樂的音響構成的圖畫,它是憑聽覺的想象和聯想,在內心中產生的一種非直觀的視覺圖像,我們把這種聽覺想象與聯想構成的圖像,稱為內心視像。凡是人的感覺器官可以觸及條件反射的心理活動,都可以構成想象和聯想,從而產生相應的內心圖像。聲樂語言藝術形象在音響的流動中所描述的聲音形象,是語言藝術及其音樂旋律聲響的媒介在聽覺中形成的。比如具有濃郁江南民族風味的《太湖美》,它親切簡約的歌詞,再配上委婉悠揚、明朗清新的曲調,把太湖清亮明澈、嫻靜秀美的美麗景象呈現在人們的眼前,給聽眾帶來美好的情調和意境。隨著音響的流動,在人們內心也激蕩或放映著一幅連續的圖像: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紅菱—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總之,它憑借著演唱者或欣賞者的經歷、感受、修養、體驗、情趣來創造和聯想出各自的內心圖景。演唱者調動的聲情語態描述得越清晰,欣賞者的形象接受與內心視像反映也就越鮮明,聲樂語言藝術形象的感染力也就越強。

總之,無論是“擬聲”或“擬態”都可以增強藝術聲態形象的感受與體驗,從而使聽覺的內心視像更加豐富準確、鮮明生動。這樣就要求演唱者盡可能地加強對詞曲結合的語言藝術形象的分析,捕捉到一切可以捕捉到的音響性藝術形象,并調動一切聲情語態技巧,去完成音樂語言藝術形象的塑造。紅色歌曲作為一種特殊的音樂語言藝術形象,不僅可以使大學生的產生藝術聯想,提升大學生的藝術修養,而且能夠喚醒大學生對祖國激情歲月的回憶。(1)紅色歌曲歌頌了中國人民前仆后繼、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歌頌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歌頌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榮歷史,歌頌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革命風范。它普遍具有豪邁激情的曲調,激動人心的旋律,鏗鏘有力的音樂節奏。(2)紅色歌曲是對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民族獨立、民族解放、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的真實總結。它情感豐富,朗朗上口、便于廣大人民群眾傳唱。(3)紅色歌曲不是抽象的政治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極富情感色彩的紅色文化。它代表了中國近現代社會各個時期的綜合藝術,讓人們在了解祖國歷史的同時,又得到了藝術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作者:陳曉工作單位:沈陽工程學院基礎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