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藝術生成
時間:2022-04-13 09:39:36
導語:淺析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藝術生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播音主持語言是廣播電視向大眾傳播信息和價值觀的主要工具。播音主持人的語言風格、語言內涵以及語言的影響力已經成為廣播電視的主要符號之一,因此我們需要十分重視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生成。在當下以“接受主體”為主導意識的現代社會,我們需要切實轉變思路,研究消費文化語境下播音主持的語言藝術特征。
關鍵詞:播音主持;語言藝術;接受主體
目前學術界關于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研究主要是以《中國播音學》為中心進行延伸和拓展,主要集中于傳統中國語言藝術的審美訓練以及語言意識的實踐性總結,很少結合當下的社會環境進行實證分析。鑒于此,筆者基于語言學家維特根斯坦提出的“語境-意義”這一語言學理論,重新分析和解讀播音主持的語言藝術生成,從而突破了以往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研究的局限性。
一、消費文化語境下的播音主持語言藝術分析
鮑德里亞基于生產與消費的經濟行為的視角來研究當代的大眾傳媒文化,提出現代的電視廣播是以“接受主體”為中心的消費文化,其中“文化、審美觀點以及市場文化、商品交易進行了隱形的交織,發展成為現在大眾傳媒中的消費文化”。大眾傳媒行業的消費主義以市場和商業模式為基本的邏輯基礎,以滿足“接受主體”的需求為基本原則。語言學家維特根斯坦提出了“語境—意義”這一語言學理論。該理論認為,語言的意義是在具體語言環境以及時代環境下生成的,語境的不同也決定了語言所代表的意義的不同,只有將語言詞匯置于特定的社會環境以及時代環境中才能展示出其內涵和意義。根據上述邏輯,播音主持的語言內涵以及語言詞匯是時代的代表以及精神價值的集中體現。每個時代都會根據其特定的社會現狀以及經濟發展情況而具有特定方向的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而這種思潮無形當中通過播音主持的有聲語言進行傳播。雖然隨著現代傳媒技術以及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的發展,圖片的直觀化展示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播音主持的有聲語言解讀,但是這并不影響播音主持有聲語言傳播的主要地位。播音主持的有聲語言作為精神和價值觀傳播的工具,承載著現實的使命以及政治走向,因此播音主持要想不落后于時代,就必須深刻了解當前的語言環境以及社會文化現實。
二、消費文化語境下的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特征
(一)播音主持語言口語化
在消費文化語境下,電視廣播由之前的“傳者中心”向“接受主體中心”過渡,受眾成為媒介的主要評價者,受眾的語言喜好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電視廣播的生存和發展。現代社會受眾的語言喜好呈現生活化,或者貼近生活的語言傾向,傾向于親和度和交流度。基于此,傳統的字正腔圓的演講式的播音語言口吻已經失去了吸引力。在消費文化語境下,播音主持的語言藝術需要具有人性化魅力,強調和“接受主體”的交流感。針對這一點,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中,主持人文靜將“說新聞”演繹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將播音主持的語言口語化以及語言的交流感有效結合,遵循了現代社會的“接受主體中心論”的傳媒語言觀,實現了新聞報道的生活化,深受民眾的喜歡。
(二)播音主持語言多元化
播音主持語言的多元化正是受眾個性化對于語言的審美訴求。雖然播音主持作為一種社會性的語言,具有極大的代表性以及影響力,但是在消費文化語境下,播音主持也需要擺脫傳統的語言藝術的束縛,拓展自身語言的深度和廣度。例如和朱軍的《藝術人生》相對比,戴軍、李靜的《超級訪問》受眾群體更加寬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戴軍和李靜平和的口吻、生活化的聊天、多元化的語言口氣以及詞匯變化,拓展了《超級訪問》的受眾群體,吸引了不同性格、不同喜好以及不同經歷的觀眾。正是這種語言的多元化使得播音主持語言充滿張力。
三、消費文化語境下的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生成
(一)文化策略
播音主持是文化傳播的使者,播音主持需要通過文化內省策略完成對于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與詮釋。目前隨著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在播音主持行業也存在著泛國際化以及崇拜西方文化的現象,甚至于出現部分播音主持裝腔作勢,諸于港臺腔,或者出現中英文摻雜的現象。這種表面的時尚語言受到大眾的追捧,更加刺激了播音主持對于外來文化的崇拜。這是目前播音主持行業的一大弊端,并且嚴重影響著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對于外來文化,播音主持需要秉持正確的原則。播音主持不能夠一味地崇拜外來文化,應該立足我國傳統文化,正確理解跨文化交流系統,可以采用拿來主義,或者是相互借鑒,也可以辯證地看待我國的傳統文化,但是更加需要尊重的是我國語言的本土化特征。針對這一現象,著名主持人趙忠祥曾說過,“播音主持沒有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如癡如醉的、難以抑制的、發自肺腑的愛戀,就永遠當不好播音主持?!?/p>
(二)情感交流策略
《中國播音學》中指出,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創作需要注重情感的交流與表達。在消費文化語境下,播音主持更加需要注重與“接受主體”的情感溝通與情感交流。針對播音主持的情感溝通與交流,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提升。1.注重與受眾的虛擬溝通在現代社會,傳統的“一言堂”式的主持風格根本不能滿足受眾的需要,播音主持也需要創新性的手段強化與觀眾的溝通與交流,或者完成與受眾的潛意識的溝通與交流。以談話類節目為例,湖南衛視的《天天向上》最大的看點就是主持人之間的對話。其中一個關鍵的特色就是主持人通過一定的事件,構建與受眾進行虛擬交流的情景,并且有不同的主持人充當受眾的角色,從而完成主持人與受眾之間的虛擬交流。這種虛擬交流的成功經驗還在于主持人十分了解受眾的需求心理,并且不同主持人模擬不同的受眾特點進行角色扮演,例如汪涵真知灼見、言簡意賅,歐弟靈活多變,呈現出語言的多元化以及文化的張力等特點。在虛擬情境下,在虛擬人物特點模擬下,主持人之間的虛擬交流帶給受眾極大的真實感與親切感,使節目達到妙趣橫生的效果。2.注重副語言的表情達意所謂的副語言,即除語言這一交流工具之外的,其他可以表情達意進行交流的方式,例如手勢、面目表情、目光,甚至于沉默等。在傳媒行業中,播音主持在進行情感交流時不僅僅需要關注語言本身的力量,也需要注重副語言的作用。魯豫是我國最會使用副語言的主持人。魯豫在進行《魯豫有約》訪談節目時只要嘉賓愿意說話,她通常會保持沉默,或者給予訪談中贊同的目光,或者是單手托腮,對訪談者的談話進行思考,或者是輕微要求給予訪談者真誠的建議,這種恰當的副語言的運用使得整個訪談節目和諧互動,為嘉賓自由發揮、暢所欲言提供了舒適感。并且在訪談節目中,陳魯豫也是一位非常愿意欣賞對方的主持人,這種欣賞來自于真誠的表達。3.語言交際策略盡管隨著客觀環境的變化,播音主持的語言觀念需要依據語境特點進行變化,但是播音主持最根本的語言原則真實性不可以改變。美國語言學家格萊斯1967年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提出語言的主要原則為禮貌準則、質量準則、數量準則以及關系準則,其中禮貌準則是首要原則,質量原則位居其次。對于播音主持來講,語言的信譽度是首要的標準,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播音主持需要尊重事實,表達真實準確。不說不真實的話,不說沒有充分證據的話,在此基礎上提升語言的質量,做到言之有物,這是播音主持提升語言藝術以及語言魅力的根基。
四、結語
研究表明,在現代的消費文化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生成需要符合受眾的需求,注重語言的交流性,需要注重文化策略、情感交流策略以及語言交際策略。
作者:匡宇 單位:煙臺市福山有線電視管理處
參考文獻:
1.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李玉屏.對播音主持情感表達的思考[J].中國科技投資,2016(23).
3.賈佳濱.網絡背景下播音主持模式的創新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6(23).
4.王婷婷.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語言的藝術性探討[J].新聞研究導刊,2016(24).
5.付海戀.傳媒視野下播音主持的特點與技巧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6(13).
6.付喬喬.新聞播音主持中的情感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12).
- 上一篇:播音主持語言藝術的特征
- 下一篇:莫扎特藝術歌曲的藝術特征及演唱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