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學語言藝術研究

時間:2022-04-13 09:48:04

導語:音樂教學語言藝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教學語言藝術研究

摘要:音樂教學語言不同于其他學科,是建立在音樂語言和教學語言的基礎上的。音樂教師可巧用教學語言的魅力來煥發音樂課堂活力,表現在審美取向上,音樂教學語言要充分體現藝術性、情感性;在具體形式上,音樂教學語言要充分追求多樣性、實效性;在師生關系上,音樂教學語言要充分力求互動性、參與性。

關鍵詞:教學語言;音樂課堂

教學語言是傳遞知識、交流信息的媒介,是師生交往的第一要素。教師的教學語言能力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果。”當前,面對音樂教育形勢的重大變化,學生對音樂審美體驗需求的不斷提高,如何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巧用教學語言魅力,煥發音樂課堂活力?這是本文要論述的重點。

一、審美取向上體現藝術性、情感性

古人云:“凡音者,生似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音樂教學語言是教學藝術的基本組成部分,音樂課程的審美體驗價值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可見,語言必須是發自說話者的真實感情,才能夠成為大家心靈的使者,打動聽話的人。課堂中,音樂教師的語言美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藝術享受,音樂教師可用富有藝術性的語言為音樂課“畫龍點睛”,為音樂形象“推波助瀾”。在音樂課《江南好》教學片段中,執教老師讓學生欣賞一組江南風景圖片后提問:圖片中屬于我國什么地方的景色?在學生回答完后,教師用了這樣的一段教學語言來總結過渡的:“這是江南古鎮的風景圖,淡雅清新,純凈秀麗,有著女性般的柔美和委婉。江南,是個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的好地方。自古就有許多文人墨客被江南美景所陶醉,借景抒情,留下了無數美文和詩篇。”接著揭示課題“憶江南”。從現場學生的反饋看,他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教師貼切優美的教學語言引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情緒鋪墊好以后,在后面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能緊緊地抓住學生的心,教學游刃有余。在接下來的教學環節中學生吟誦“憶江南”。學生在教師語言的感染下,很快走進藝術情境,抑揚頓挫的吟誦富有節律、韻味和樂感。學生在感受體驗江南之美景的同時加深了對本課音樂的體驗,學生始終處于音樂審美的享受過程之中。

二、具體形式上追求多樣性、實效性

人們常說“言傳身教”,言傳是第一位的。盡管音樂教育的手段和途徑豐富多樣,但其中最常用、最便捷的仍是教師的課堂語言,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無法替代的。由此可見,研究教學語言的多樣性、實效性,是提高音樂教學效率的必由之路。1.啟發式語言。“令人驚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在日常教學中,平庸的教師只是敘述,好教師講解,優秀的教師示范,偉大的教師啟發。啟發的實質就是使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用啟發式的教學語言使學生了解相關的音樂知識,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自覺地主動的思考問題,引導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渴望,使他們融會貫通地掌握音樂知識。在欣賞《滇彝民歌》一課時,在學生學習體驗“海蔡腔”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設問:“老師彈奏鋼琴曲《水草舞》片段,你能有用肢體語言來表現這段音樂帶給你們的感受嗎?”同學們隨著音樂有的晃動身體模仿水草的姿態,有的用手模仿水波蕩漾的姿態,也有的身體左右搖擺,跟著音樂搖曳身姿。接著教師又問:“剛才同學們都嘗試著用各種各樣的肢體動作模仿了水草的姿態,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也有一種樂器可以用來模仿水草搖曳的姿態,你們猜猜是什么?對了,就是我們的嗓子。接下來我們就來欣賞彝族獨特的唱腔海菜腔的視頻。”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思考的興趣,學生通過聆聽、感受體驗和解了“海菜腔”的聲腔特點。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巧用啟發性的教學語言,含蓄蘊籍,耐人尋味,發人深思。2.直接式語言。直接式語言主要體現在教學語言的精煉、不啰嗦上,開門見山,幾句話進入主題,并馬上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語言的精煉需要教師獨到的眼光一針見血地分析問題、取舍問題、找到打開問題的突破口。在斯美塔那的《沃爾塔瓦河》的欣賞教學中,執教老師沒有采用以往先介紹作曲家與作品創作背景,再聽音樂談感受的傳統模式,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直接走進以音樂“這是一條怎樣的河流?”學生隨著舒展激情的旋律,靜靜地聆聽、思考、想象,聽完后學生非常踴躍,爭先恐后的回答:“是一條寬廣的河流”;“是一條波瀾壯闊的河流”;“這是一條融入民族精神的不朽之河”……在教學中教師將一些毫無意義和思維坡度的提問統統丟進了垃圾桶,這樣直接式的語言簡單直接,同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效果。3.生動性語言。語言和音樂都同屬于聽覺的藝術,它只對人的聽覺產生刺激,長時間的平鋪直敘必然會產生聽覺上的審美疲勞。因此,富有生動性的教學語言能將抽象的音樂知識變得妙趣橫生。如在欣賞管樂合奏《祝你快樂》一課時,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欣賞樂曲的同時認識管弦樂隊的“成員”。為了讓學生能分辨出各個樂器的名稱,執教老師說:“這樂隊看上去是滿臺的樂器,令人眼花繚亂,其實也就是四大家族:老木家、老銅家、老弦家、老打家。他們中間有兩家是靠‘吹’出名的,有一家是靠‘拉’歌唱的,有一家是靠‘打’才聲震四方的。他們家家又分大、中、小件兒……”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生動風趣的教學語言吸引了學生,讓學生覺得饒有興趣,輕松的記下了管弦樂隊的組成。接著教師再通過引導學生聽辨、感受樂器的不同音色,啟發學生根據樂器音色的特點設計樂器家族成員。許多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很快的列出了生動有趣、各不相同的樂器家庭成員,如:長號是“爺爺”、圓號是“爸爸”、小號是“兒子”、長笛是“女兒”等等,為后面的聽辨樂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4.鼓勵式語言。英國文學家莎士比亞說過:贊賞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渴望得到陽光,學生的回答總是希望得到教師的贊揚和鼓勵。教師在評價學生時,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鼓勵,多一些贊揚,不僅能逐漸建立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能營造和諧、愉悅寬松的教學氛圍。在歌唱教學《捉迷藏》一課在感受二聲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提問:“同學們,四季的變化真的像捉迷藏一樣,現在我把四季藏在歌曲里,請你們仔細聆聽,比一比誰的小耳朵最靈,猜一猜它們躲到哪里了?”教師在范唱中加入襯詞,讓學生聆聽后回答加入的襯詞以及襯詞的位置。接著,請同學們按照老師的形式也加上恰當的襯詞。學生甲:春天藏在花叢中,后面加入了“哈哈”。這時教師恰當評價:“你的創意仿佛讓我們看到小朋友在明媚的春天甜美的唱歌。”教師這親切的教學語言,鼓勵學生參與音樂活動,不僅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而且創設了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接著更多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適時創造,課堂氣氛熱烈。在音樂教學中,教師用真誠和藹的語言與學生交流,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友好、認同的親切情感,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激發學生的求13知欲望。

三、師生關系上力求互動性、參與性

語言是師生交往、互動的方式,教學語言互動的核心是師生作為平等主體之間的坦誠相見、相互關照、相互包容。在單向傳播的課堂中,有些教師寧愿讓全班學生保持沉默,也不讓學生進行語言交流,在這樣的教學課堂情境中,教師充當的是“演講者”的角色,學生則成了“沉默的羔羊”,只能被動的吸收信息。課堂中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狀態,教師就必須鼓勵學生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暢所欲言,這種語言交流不僅在教師和學生之間,而且還應該在教師和學生群體之間、學生個體之間展開,使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教學中來,在參與過程中激發自己的興趣,在參與中體會到參與帶來的樂趣,這樣才能形成持久的音樂學習追求。比如,在學習了一首歌曲之后,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對歌曲的感覺,為什么喜歡,又為什么不喜歡?在學習了歌曲《保護小羊》之后,教師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從歌曲中,你知道了什么道理?學生都知道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要伸手幫助,還有說不要在危險的地方……在學習歌曲《數蛤蟆》之后,教師和學生用音樂的旋律一問一答:兩只蛤蟆幾張嘴?幾個眼睛幾條腿?那么,三只、四只呢?還有在欣賞《春天悄悄來臨》時,教師就讓學生先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在春天里會發生的故事,比如柳樹發芽、冰雪融化等,它們會說些什么呢?他們是怎么樣來臨又是怎樣離去的呢?有的學生的想象力特別豐富,他們的故事幾乎都能打動感染其他的同學。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運用優美、有效的教學語言,深入學生的心靈,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藝術效果。在教學中如何巧用教學語言魅力煥發音樂課堂活力,努力使音樂教學成為一門真正的藝術教學,還有待我們音樂教師在不斷的實踐中作進一步的探索研究。

作者:李可 單位:無錫市梁溪區教育局教研室

參考文獻:

[1]曹理等.音樂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49.

[2]滕守堯主編.藝術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中國音樂教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