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詩語言藝術探析
時間:2022-07-31 09:16:38
導語:山水詩語言藝術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龔自珍、魏源以“龔魏”并稱。龔魏均性喜山水,都創作山水詩以寄托情志。龔自珍于近代山水詩具有開創之功,魏源則具有開拓之功。然而至今尚缺乏對二人山水詩的比較研究。故本文以此為契機,從龔魏山水詩的語言入手,進行品析與比較:龔自珍山水詩的語言瑰麗,色彩絢麗,綺麗的色彩語言中飽含著詩人豐富的思想情感,語言雖瑰麗,但無造作之痕;魏源山水詩的語言質樸,善用白描的寫實之筆,能將工筆描寫和大筆淋漓相結合,兼善對比,突出山川的獨特神韻,語言雖質樸,但無淺易之感。同時,二者山水詩的語言在自然暢達方面又是相通的??傮w而言,龔自珍與魏源的山水詩各具特點和價值。
關鍵詞:龔自珍;魏源;山水詩語言;瑰麗;質樸
龔自珍、魏源都向往自然,喜愛山水,均創作山水詩以寄托情志。他們的山水詩各具特點和價值。大體可分為兩類:審美型山水詩和“準山水詩”。所謂審美型山水詩是指“比較單純地以審美的眼光表現自己熱愛、欣賞自然山水情懷的作品”1,而“準山水詩”則指“詩旨不在于描摹山水,而是以山水為表現感情服務”2、“山水大多與不同的情懷相融相通,或者說山水是作為抒情的背景、媒介而存在的”3詩作。龔自珍現存的山水詩中大多是“準山水詩”,于近代山水詩具有開創之功。魏源則居多是審美型山水詩,于近代山水詩則具有開拓之功。本文擬從龔自珍、魏源山水詩的語言入手,重點分析二者山水詩語言的主要特點亦即差異:瑰麗與質樸。以期以此為切入點,為進一步全面觀照龔魏的山水詩及其異同做鋪墊。龔自珍和魏源山水詩語言的特點多樣,既有瑰麗華美的一面,又有質樸自然的一面。但龔自珍山水詩的創作深受莊子、屈原、李白的影響,頗具浪漫色彩,滿懷奇特的想象力和奔放的激情,其山水詩景象綺麗,色彩絢麗,辭藻富麗,詩歌語言以瑰麗華美為主。而魏源崇尚以真為美的審美原則和貌真寫實的創作主張,他的山水詩長于白描寫實,不堆砌華麗辭藻,避免造作,往往能描摹出景物的真切形象和獨特神韻,不以雕琢取勝,詩歌語言以自然質樸為多。下面將分別探析之。
一、龔自珍山水詩語言的瑰麗華美
“天下震矜定庵之詩,徒以其行間璀璨,吐屬瑰麗?!?這是新安女士程金鳳題于《己亥雜詩》末的著名評論??v觀龔自珍山水詩的語言,大體若程金鳳所述。語言瑰麗,是龔自珍山水詩的突出特征?!懊廊耸迦缁ǘ?,湖波如鏡能照容,山痕宛宛能助長眉豐”5(《能令公少年行》),比喻擬人絢麗多姿,畫面情思柔媚華艷;“重重燕支蕾,幾朵掛釵及?;ㄍ庖怀乇?,曾照低鬟立,仿佛衣裳香,猶自林端出”(《后游》),時空交錯,虛實相生,意境綺麗綽約,情思哀婉纏綿;“如八萬四千天女洗臉罷,齊向此地傾胭脂”(《西郊落花歌》),想象浪漫奇麗,夸張比喻壯麗豐艷,用詞構思不同凡俗;“黑云雁背如磐墮,蟋蟀酸吟蟪蛄和。欲開不開蘭蕊稀,似淚非淚海棠臥”(《哭洞庭葉青原昶》),渲染烘托感情哀慟,比喻擬人意境哀艷;“湖西一曲墜明珰,獵獵紗裙荷葉香”(《夢中述愿作》),視聽觸嗅覺四感官俱全,意象柔媚,辭藻富麗,語言瑰麗。魏源雖亦能將比喻、擬人、夸張、想象等表現技巧運用自如,但其語言自然質樸,意遒筆勁,往往雄渾豪邁而無絢爛瑰麗之感。如“不風不波千萬里,以天為岸山為鲇”(《黃山云海詩》)、“更加夏汛蛟水至,萬馬孰御風濤雷”(《洞庭吟》)等。色彩絢麗,是龔自珍山水詩語言瑰麗的一大特色和表現?!褒徳姵溆乃枷霃埩σ搀w現在語言的色澤變幻上,在思想色彩的不同側面折射為語言色彩的著意點染。”6龔自珍擅長并大膽著意地在其山水詩中運用表顏色的詞語,透過這些瑰麗的色彩語言,我們能更好地洞見詩人的內心,更清晰地理解其思想情感。“黃金華發兩飄蕭,六九童心尚未消。叱起海紅簾底月,四廂花影怒于潮”(《夢中作四截句》其二),此詩構思奇特,語言瑰麗,鮮艷的“金黃色”是詩人花白的發色,一個“紅”字,不僅極其形象地勾勒出了大海的怒吼澎湃,而且也暗示刻畫了詩人熾熱的“童心”,表達了其壯心不已的滿腔豪情。又如《己亥雜詩》第三一四首“丹實瓊花海岸旁,羽琌山似峚之陽”,火紅的果實,玉色的花朵,絢爛地開放在海岸邊。詩人極力地贊賞其隱居地的美麗,艷麗的色彩既是景物的顏色,亦是詩人內心愜意喜悅的色彩。此外還有,“忽聞海水茫茫綠”(《夢中作四截句》其一),表達了思歸之情;“萬重金碧影如潮”(《雜詩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師作得十有四首》其十),暗含了壯志難酬的感傷;“夢斷查灣一角青”(《己亥雜詩》一三八),流露了對好友的思念等。龔自珍山水詩中這些色彩詞的插入,為畫面著上了一層鮮艷華美的色調,語言富于瑰麗,內涵更為深遠。當然,魏源的山水詩中也有色彩的描寫:“遙山白于曉,林樾失翠黛”(《重游百泉四首》其三)、“至奇萬骨峰,至清百折水”(《武夷九曲詩五首》其一)等。但其色彩的運用主要是為客觀描摹景物的需要,并不似龔更為主觀和著意。且魏源也更偏好清淡之色,語言質樸婉麗,畫面自然真切亦不失奇峭生動,大多流露出游山覽水的喜悅之情和對自然山水的贊美。龔自珍山水詩的辭藻色彩鮮艷,富于瑰麗,但很多時候其極力渲染的濃艷背后卻滲透著凄惻和哀傷?!凹t”,是龔自珍常用的顏色。上文列舉的詩句中也多有含“紅”。“紅”作為一種熾烈張揚的色彩,適應了龔自珍表達赤誠童心和真烈性情的需要,是其屢遭困頓窘迫的憤懣怒吼,是其恃才傲物、表情達意追求不同凡俗的個性表現。“春山不妒春裙紅”、“七十二峰峰峰生丹楓”“歸來料理書燈紅”,在這首龔自珍表隱逸思想的力作《能令公少年行》中,他就一口氣用了三個“紅”,足見“紅”的深意和其對“紅”的偏愛。然而,艷麗的“紅”中亦隱含著哀情?!疤一懵涮帲显芬嗉t潮”(《春晚退直詩六首》其二),落花如紅潮,場面雄奇壯烈,顏色瑰麗,心事哀艷;“樽前荇葉白,舵尾茶華紅”(《發洞庭舟中懷鈕非石樹玉葉青原昶》),一白一紅,紅得耀眼,痛得徹心扉,以樂景襯托出了離別的哀情;“一卷臨風開不得,兩人紅淚濕青山”(《補題李秀才增厚夢游天姥圖卷尾》),血紅的眼淚濕透了青山,鮮艷的紅青對照,哀艷的畫面感很強,瑰麗的語言下藏著一顆淚水浸透的心。龔自珍的山水詩“語言瑰麗是其鮮明的特征,是在新的時代感召下,將思想的深沉交由語言亮色去渲染的創舉,也是對李賀語言風格的繼承和發揚?!?其詩歌語言中頻繁出現的艷色,強烈地刺激人的感官,引發讀者與詩人的共鳴。然而其語言的瑰麗并不意味著華麗辭藻的刻意堆砌,而是明暢自然,洗練流利的,并瑰麗與質樸的對吟無繁復雕琢造作之痕。上述所舉即可證明。除了瑰麗的語言以外,龔自珍山水詩中也有少量質樸的語言。如“居然六七里,無境不煙霞”(《此游》其二)、“六月十五別甘泉,是夕丹徒風打船”(《己亥雜詩》一〇八)、“惠山秀氣迎客舟,七十里外心先投”(《己亥雜詩》三一三)等,均是自然質樸之句。
二、魏源山水詩語言的質樸自然
與龔自珍相比,魏源山水詩的語言則是質樸自然的。他善于運用白描的寫實之筆,自然而真切地描摹出山水的獨特狀貌,使之呈現“放倒峰巒紙上鋪”8的立體式畫面。請看《湘江舟行六首》其二:“亂山吞行舟,前檣忽然沒。誰知曲折處,萬竹鎖屋闥。全身浸綠云,清峰慰吾渴。人咳鷗鷺起,凈碧上眉發。近水山例青,湘山青獨活。無云翠濛濛,煙林盡如潑。遙青一峰顯,近青一峰滅。眼底青甫過,意中青郁勃。匯作無底潭,遙空蔚藍闊。十載畫瀟湘,不稱瀟湘月。今朝船窗底,飽閱千崷萃。他年載畫船,鷗鷺無如缺。”9詩人運用白描的手法,舟移境換,細細描繪湘江兩岸重巒疊嶂、青翠欲滴的迷人景色。奇特的想象和擬人化動詞的運用使得景物生動活潑,意境超邁絕俗。全詩語言質樸自然、明朗輕快,于質實中透出一股力度,畫面清奇幽深,婉麗峭刻。與之相類的詩作還有很多,如《粵江舟行七首》、《嵩麓諸谷詩五首》、《盤山紀游四首》等,貌真寫實,不假雕飾,既有全景,也有特寫鏡頭,描繪出山水的獨特神韻,意境奇特超邁,風格奇峭婉麗,予人完整、充實之感。魏源善于將工筆描寫和大筆淋漓相結合,既有真切細膩的描摹,又有對氣勢氛圍的盡情渲染。如《永嘉山水詩補謝六首》其四寫石門洞瀑布,既有工筆描繪:“滿壁蛟螭痕”,又有大筆點染:“谷中鳴百雷,谷外鉆蒼玉”,于質樸真切、形神兼備、繪聲繪色的描寫中噴薄而出一股雄奇超邁的氣勢:“大聲劈天來,千丈壁如覆”、“雄豪化清泚,蒼翠圍寒肅”。想象大膽奇特,比喻形象自然,夸張縱橫開闔,形成了奇特超邁、奇峭婉麗的意境風格?!饵S山詩六首》其三、《登太行絕頂五首》其一、《岱麓諸谷詩六首》等,亦是如此。與魏源相比,龔自珍的山水詩對自然山水的刻畫多為大筆點染,他似乎并不追求形似,而是神到為止。如“九重阿閣外,一脈太行飛”(《春晚退直詩六首》其一)、“靈鷲高華夜吐云”(《己亥雜詩》一五八)、“剩水殘山意度深”(《己亥雜詩》二二七)等,雖時有特寫鏡頭,但少有濃墨工筆細細描摹。同時,魏源強調“造物隨意逞山川,豈必尺寸尋規矩。”10他摹寫山水往往能抓住其特點,從宏觀角度進行大范圍的比較,傳達出不同山川的獨特神韻。如他對粵山的描寫,就犀利精準地抓住了它“砢”、“尖”、“湊”、“怒”、“嫵”的特點,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活脫脫的粵山形象。又如其寫水,“雁湫之瀑煙蒼蒼,中條之瀑雷硠硠,匡廬之瀑浩浩如河江。惟有天臺之瀑不奇在瀑奇石梁”(《天臺石梁雨后觀瀑歌》),大范圍概括,各瀑布對比,使得天臺瀑布的特點更為鮮明突出,并以此特點為主干展開描寫。有時還在同一組詩中進行對比,特點分明,如臨其境。如組詩《三湘棹歌》中的《資湘》、《蒸湘》與《沅湘》,就分別抓住了資江的竹,湘江的水和沅江的桃花各自不同的特色來寫,好似畫龍點睛,頓使各景觀的絕妙處栩栩如生,躍然而現。龔自珍描寫山水雖也能抓住特點,傳得風神,但少有大范圍的對比,故其山川的特點不似魏源那般突出。魏源的山水詩近于寫實的路數,雖然語言質樸,但無淺易之感。他時而營造超邁淳深的意境:“峰耶曰是云,云耶曰是山,山為湖云混,雨后無真巒”(《武林紀游十首呈錢伊庵居士》其一);時而用字新穎,峭拔婉麗:“雨過水聲粗,水滌山容醒”(《武林紀游十首》其四);時而意趣盎然,引人入勝:“溪山喜游人,先遣流泉導。流泉畏出山,十里聲先噪”(《黃山諸谷二首》其一)等。此外,魏源的許多山水詩融入重言疊唱的民歌語言或方言俗語,語言質樸、平民化的同時,朗朗上口,韻味無窮。如“船船燈火船船笛,步步樓臺步步花”(《揚州畫舫曲十三首》其五)、“崖高高,水深深,天蒼蒼,地陰陰,萬松萬石風泉吟”(《游山后吟六首》其三)、“蕩蕩平平地,青青白白天”(《西行雜詩二首》其一)等??傊涸瓷剿姷恼Z言自然質樸,發揚了寫實路數的長處,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其易流于平直淺露的短處,使得其詩呈現奇特超邁、奇峭婉麗的意境風格。雖然也存在有些詩的語言過于質樸傳真、率露平直、缺乏詩情畫意的缺陷,但于其山水詩整體而言,無傷大雅。偶爾也有龔自珍詩歌語言瑰麗的影子。通過上述的品析與比較,我們不僅感受到了龔自珍、魏源山水詩的語言大體傾向于瑰麗抑或質樸,而且在各自特點的分析中,通過與對方的對比,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二人山水詩的差異。盡管龔魏山水詩的語言特點不同,但二者在自然暢達方面是相通的,且無論是龔的瑰麗還是魏的質樸,從實質上都無長短優劣之分,雖有時著墨過濃些而不免有些缺陷,但總體來說是各具特點和價值的。龔自珍和魏源的山水詩既有相似相通,更有差異不同。龔的瑰麗與魏的質樸是二人山水詩語言的主要差異。龔自珍、魏源充滿時代精神的山水詩,沖破了當時山水詩壇詩意詩風日下的格局,成為近代進步詩歌的主流,對清代乃至近代山水詩史有開創或開拓之功。研究他們的山水詩,無疑具有一定的意義。本人以龔魏山水詩語言的主要差異為切入點,發書鄙見,望于讀者了解龔自珍、魏源及其山水詩之異有所裨益。
作者:陳涵薇 單位:暨南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龔自珍.龔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254-576.
[2]劉逸生,周錫韋復.龔自珍詩集編年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44-969.
[3]魏源.魏源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9:5-833.
[4]王英志.龔自珍山水詩與準山水詩初探[J].文學遺產,2004(4):119-127.
[5]沈檢江.“能創”與“叛逆”——龔自珍詩歌語言技巧和形式革新淺議[J].學習與探索,2008(1):193-196.
- 上一篇:朱光潛美學觀對藝術創作的影響
- 下一篇:淺談音樂教學的語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