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藝術語言表現研究

時間:2022-09-25 08:40:43

導語:舞蹈藝術語言表現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舞蹈藝術語言表現研究

一、傳統與現代相融合———正本清源”尋中國古典文化之根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起源于原始社會生產勞動的舞蹈藝術,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已逐漸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用它獨特的藝術語言生動地記錄了華夏文化的榮辱興衰,彰顯著傳統文化精神,肩負著傳承傳統文化的歷史重任。該書著眼于中國舞蹈編創中注重形象的傳統,借助舞蹈形象語言的研究,將舞蹈藝術與中國舞蹈文化相結合,走一條健康而具有傳承性的舞蹈創作和發展之路。作者以其淵博學識對中國舞蹈所承載的各種傳統文化內涵進行了分析,從詩詞歌賦、雕塑建筑、舞臺布景等多方面,論述了舞蹈同我國民俗文化、哲學意識、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諸多方面之間存在的千絲萬縷的關系,揭示出舞蹈藝術所蘊含的傳統民族文化精神。本書共六章內容,在第一章中國舞蹈的文化特質中,作者主要闡述了中國文化的“天人合一”、“意象”與“情境”、“神”和“形”、“飛動之美”等重要理論問題,通過對中國舞蹈美學探究得出中國舞蹈美學具有的三大特征:對于“意象”的追求、線的“飛動之美”、形與神的高度統一。在第二章中國舞蹈形象語言的審美品質中,作者論述了“中國舞蹈形象之意象”、“中國舞蹈形象的美育作用”、“舞蹈創作中的形象思維”、“中國舞蹈形象中的再現與表現”、“中國舞蹈形象的精神審美”等問題,指出中國舞蹈的藝術形象所具有的精神氣質是對理想境界的人和事物的弘揚,對真善美的歌頌以及對丑惡事物的批判,在藝術表現中強調人文思想及詩意情懷。第三章舞蹈形象的藝術品質,作者主要從動作方向、語言表述方向、編導主客體關系三個方面,分別討論了舞蹈動作作為表達語言和作為動作的不同,強調舞蹈內在的文化因素是舞蹈“形象”的靈魂,確定了結構在表述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只有顧及到舞蹈語言的舞蹈動作才能產生相應的表述能力。第四章身體運動的空間時間與形象認知,作者在論述舞蹈形象與認知時,大量引用了傳統文化中的“道”、“賦比興”、“立”、“意念”、“大唐氣象”等,指出要想充分理解舞蹈,首先要體味蘊藏在舞蹈背后的文化品質即傳統文化精神。第五章舞蹈形象語言的編導教學,通過大量的舞劇實踐案例,深刻剖析了舞劇中所蘊藉的文化因素,強調學生在實踐中把握其文化底蘊,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通讀全書,不難發現,作者在每個章節的闡述中,或結合悠久的歷史故事,或借助傳統的詩詞歌賦,或通過對經典舞劇作品的探析,清晰地展現出舞蹈與傳統文化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在論述中使讀者潛移默化地通曉了中國古代樂舞風尚及相關舞人傳奇,領略了傳統舞蹈藝術的輝煌與奧妙,感受到了華夏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深刻感知到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審美風尚。可以說,該書是一本舞蹈類著作中不可多得的孕育著中國傳統文化大觀的佳作。

二、案例豐富,內容詳實———全方位探討舞蹈藝術形象語言

“圖文結合”是該書的另一突出特色,尤其在編創、舞劇、演出等范疇下,該書列舉的豐富案例、寫作形式為國內同行進行同類題材作品的編寫提供了借鑒,由此所構建的寫作模式具有很強的實踐與指導意義?;诟髡鹿澋?a href="http://www.ushengzhilian.com/lunwen/yishulunwen/yyyslw/201909/707030.html" target="_blank">研究需求,全書共列舉了46個案例。例如在闡述舞蹈形象部分關于“象外之象”中列舉了舞劇《蘭亭修竹》;在舞蹈形象的精神審美研究中列舉了《梁祝》;在舞蹈編排教學中列舉了中國革命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等。這種結合案例的寫作模式貫穿了全書,從內容與形式上構成了統一的整體,同時,在結合案例之上凸顯了舞蹈藝術語言作為研究核心的針對性意圖,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指出解決方向。以第六章舞劇創作中形象語言的深化為例,在本章最初,作者率先提出結構立意作為舞蹈藝術語言的作用,結合舞劇《原野》的創作及上下場的演出,分析了結構對于形象塑造的關鍵作用,進一步強調舞蹈藝術形象語言對于舞蹈形象及表現力的重要性,倡導用舞蹈語言塑造鮮活而生動的藝術“形象”,以形象來感染觀眾,達到藝術與情感的共鳴。而且,該書在論述不同案例的同時,也注重不同案例的表達側重點。如第二章中國舞蹈形象語言的審美品質中對舞劇《蘭亭修竹》的案例分析中,作者著墨不多,簡單闡釋了其所蘊含的傳統精神———君子氣度,而在第六章針對舞劇《半生緣》,作者用大量的筆墨詳細分析了舞劇表現的承載物———“鏡子”的寓意,從第一幕“鏡子”運用于姐姐的內心刻畫到第四幕“鏡子”運用于妹妹曼楨的舞段,對“鏡子”寓意的變化進行了細致而詳盡的論述。所有案例都沒有脫離對舞蹈形象語言的關注,作者通過對形象語言的研究,明朗了多年來舞蹈創作領域中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問題,指出形式與內容應當統一,突出舞蹈形象的同時,基于舞蹈動作尋找舞蹈表達的言語方式,實現舞蹈藝術情感的表達。該書跳出理論框架桎梏,基于案例分析的寫作模式,不僅對學生認識舞蹈形象、舞蹈語言、舞蹈編創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為相關學者撰寫同類書籍及舞蹈編創提供了借鑒經驗。

三、理論反哺教學實踐,美育陶冶道德情操

該書最大的特點是強調教學與實踐的結合,實用性較強,彌補了傳統舞蹈編導教學僅僅注重形體動作訓練的缺陷,倡導編導人員對舞蹈藝術語言予以關注,提升了學生對舞蹈的基本審美品質和藝術理論的把握。《中國舞蹈編導形象語言研究》一書在教學研究上突出中國舞蹈的傳統文化品質,針對中國舞蹈創建了獨特的“形象語言”的編排技術,并由此產生本土化的舞蹈語言體系,架構起《中國舞蹈編導形象語言研究》應用理論,為中國舞蹈創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與技術支撐。例如,在第五章中,作者從主題動作中舞蹈形象的確立與發展、群舞中主導動機和主題動作的形象、段落中對形象種子的發展三個方面將理論具體應用于實踐教學,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進一步深化舞蹈藝術語言的表現力。在社會效益方面,通過對理論的探究,為編導專業學生提供了體系化與框架化的標準教材,有助于培養專業人才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使得舞蹈編導專業人才的培養走上了更為成熟的軌道,并為今后舞蹈創作獲得廣泛社會認同提供了有效的理論資源與方法。舞蹈教育的重要任務不僅在于動作、形體的訓練,最關鍵的是培養并提升學生的藝術品鑒力,使學生了解舞蹈的藝術風格,從藝術的角度強化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對學生豐富舞蹈理論知識,提高舞蹈審美實踐能力,提升舞蹈教學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該書彌補了舞蹈教學中對舞蹈語言關注較少的缺憾,對充實教學理論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同時充分發揮了舞蹈藝術美育的獨特作用,用舞蹈藝術來塑造美的心靈。該書中優美的舞蹈造型,美妙的儀態呈現,絢麗的舞臺布景,或靜態或動態,猶如立體畫作,使得讀者在閱讀文本內容時得到感官與心靈雙重享受。書中蘊含不同民族的歷史、民俗文化、風土人情、生命形態、生存方式等,開闊了讀者的視野,為中國文化精神需求貢獻藝術美育的力量。通讀全書,該書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理論與教學的相互促進,在提升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起美育作用,潛移默化地陶冶了讀者的情操。該書注重舞蹈藝術形象語言的研究,為舞蹈編導人員提供了一條可供實踐的編創之路;基于豐富詳實的舞劇案例展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全方位探討了舞蹈藝術形象語言,對學生認識舞蹈形象、舞蹈語言、舞蹈編創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為相關學者撰寫同類書籍及舞蹈編創提供了借鑒經驗;找尋中國古典文化之根,使得讀者在字里行間中感知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審美風尚,有利于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以及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符合時展的新需求。綜上,該書值得每位舞蹈藝術愛好者仔細品鑒。

作者:李鑫 單位:玉林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