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語言藝術在“主持人群”的運用

時間:2022-03-01 10:36:15

導語:戲劇語言藝術在“主持人群”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戲劇語言藝術在“主持人群”的運用

摘要:有多位主持人組成的“主持人群”可以讓一檔節目的多元化氛圍在現場被時刻調動起來,將節目主題一步步推向高潮。多位主持人的角色配合,也應遵守主角和配角的關系。因此,戲劇化的語言能夠通過多位主持人不同意蘊和形象的表述,展示出語言藝術的博大精深與精煉等特征。幽默、莊重等舞臺表現力在不同節目上穿插使用,可以讓“主持人群”充分調動起現場觀眾的參與熱情以及預透節目內涵推動節目的進程。正確掌握戲劇語言藝術是每個主持人應知應會的基礎專業知識。也是讓參與“主持人群”的主持人提升自身專業素質不可或缺的渠道之一。

關鍵詞:戲劇語言藝術;“主持人群”;語言應用

在統一節目的表演進程中,有多位主持人通過語言交流的形式參與節目主持的形式被稱為“主持人群”[1]。近年來,“主持人群”形式已經被各大電視臺廣泛采用,并成為固定的集體創作的典型范例。“主持人群”在參與節目活動中所使用的現場語言與戲劇語言高度契合,對兩個領域具有相同特征的語言形式進行研究,有助于提升“主持人群”語言運用效果,增強節目的趣味性和價值。

一、戲劇語言藝術的特色彰顯

(一)語言豐富精練性。首先,戲劇表演中,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戲劇臺詞往往顯得精煉、意有所指,配合戲劇臺詞的肢體語言也都突出體現戲劇化舞臺效果,從而實現戲劇臺詞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戲劇語言不同于生活用語,它更需要內容所指的豐富,借助物體道具、燈光以及臺詞內容的穿透力,糅合舞臺現場氛圍、角色的情感調動,以此達到戲劇語境所要求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語驚四座”“弦外之音”的境界。其次,戲劇語境所使用的語言,都具有高度濃縮,強調語言的能指范圍而非語言所指的狹義范圍[2]。讓受眾在享受舞臺語境所烘托的效果時,將耐人尋味的臺詞反復推敲,逐步解開語言能指的本質內容。許多經典戲劇中,那些蘊含豐富人生經驗和哲理的臺詞都具有能指范圍廣闊的特征。因此,戲劇語言豐富性、能指性,可以借助肢體語言提高語言表現力。(二)語言思想含蓄內斂性。時效性與“抗衰老性”是經典戲劇共有特征[3],世界范圍內那些精彩雋永的戲劇都能經得住生活語境的考驗。首先,語言和聲音作為戲劇重要的舞臺載體,它蘊含著人物內心情感,還表現為肢體語言的精神所指。只有聲音與肢體語言完全承載了角色意蘊,才能夠在思想層面上打動受眾的心。欲語還休為受眾留下思考延展劇情的空間,可以看做是戲劇化語言的應用常識,在調動受眾情緒和參與熱情上,能夠起到誘導作用。其次,戲劇臺詞能指的豐富性,可以通過簡單的臺詞語句將其所承載的思想語言表達出來。(三)語言形象多變性。戲劇語言之所以被稱為“藝術”,是應為在戲劇語境中,臺詞是角色人物的化身,可以引導跌宕起伏的情節向戲劇核心運行[4]。形象化的語言、形象化的肢體語言可以增加受眾的視聽沖擊效果,可以讓戲劇語境深入人心。聲情并茂的臺詞感染力可以將人物內心世界外化為客觀對應物。表演中,人物所演繹的物象和物象內在品質,在聲音、色彩以及道具等輔助下,極度還原生活場景,彰顯人、物、事的對應關系。其次,戲劇語言藝術更加注重語句的修辭方式,多重修辭方式給予臺詞更多的變化可能。夸張、對比、明喻、暗喻、擬人等,可以將人物情感寄托于客觀對應物,將高度抽象化的戲劇語言給予立體形式,更容易被受眾所接受。(四)語言諧謔趣味性。詼諧、戲謔化的戲劇語言,是為了突出人物性格和調動戲劇化的喜劇效果。它利用人物內心對外在事物情感的變化,或嘲諷或詼諧或自黑式的語言風格,表達出某種滑稽效果,通過詼諧、輕松的喜劇語境調動現場氣氛。戲劇表演過程中,通過人物臺詞、肢體語言和服裝道具等的塑造,或者語境旁白等形式,對正在進行的喜劇語境進行戲謔化建構,讓受眾感受戲劇語境氛圍,感受戲劇語境中的喜劇元素和內涵,從而完成人物所承擔的戲劇表演任務。其次,戲劇語境人物互動時,喜劇色彩背景下的人物對話也都帶有詼諧元素,因此,人物的對話交流其實就是在戲謔化前提下完成的喜劇包袱的拆解過程。真正的喜劇往往都具有悲劇色調,那些戲謔化的臺詞在受眾發笑后往往會讓他們陷入深思,反思臺詞所延展劇情的內涵和現實中的所指范疇。

二、戲劇語言藝術在“主持人群”節目中的應用

(一)以主客體關系調控角色語言尺度。一臺節目,主持人就是這臺節目的主人,相對應的“主持人群”也就是升級版的家人,而那些受眾以及表演嘉賓就是被主人邀請來的客人。不管主持人群中的各位主持人的串詞是否和諧還是“沖突”,都不影響主人與客人之間的關系。在特定主題下,鏈接節目各環節的“主持人群”在節目語境背景中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臺詞”進行戲劇化互動,以活躍現場氣氛和推進節目主題內涵為表現原則。在此原則下,“主持人群”要根據節目的進展需要,避免多角色引導性語言過長所帶來的語境混亂性沖突[5]。避免主持人與表演嘉賓間因串詞原因所導致的本末倒置。通過戲劇語言藝術,在短暫的時間內將節目引向主題,循序漸進的打開節目各個節點,把節目語境所預設的情節效果層層展開,把握節目的情感走向,合理調配“主持人群”的角色投入效果。首先,可以根據主持人主持特色預設角色出場時間,優化“主持人群”資源在節目中的應用,以“本我”的姿態行進在節目語境之中。其次,要協調好與其他主持人的臺詞關系,及時糾正自身與“他人”主持人的臺詞沖突。與戲劇表演藝術相同的臨場發揮和調整的語言把控力,是“主持人群”中每一位主持人都應遵守的服從整體和大局的原則,根據節目語境變化隨時改變既定臺詞內容和角色預設。(二)以語言感情色彩正確節目氛圍。“主持人群”作為節目主人,是掌控節目進程的關鍵因素,“主持人群”中的人物關系不同于生活中的人物關系,已經超出生活常識的人際關系范疇。“主持人群”優于單一主持人的優勢在于語言性互補,和優化資源后的倍數級調動現場氣氛的能力。因此,以語言元素烘托戲劇藝術的戲劇藝術語言,能夠發揮其強大的現場調動能力,把語言與思想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并通過主持人之間的語言與肢體語言互動形式,提升節目表現力。“主持人群”中的每一位主持人對不同語境下的情感表達都應有全面的掌控能力,并能在節目開始前的預設中做好多重情況下的語言表達準備。其次,還應在主持人語言互動和肢體語言互動中,反映出節目內涵與心理變化等元素,以協調的語言組合,突出強化節目主題,充分調動現場受眾與節目之間的互動氛圍,讓多元化語言形式成為節目中的亮點。(三)以靈動語言拓展主題思想。“主持人群”中的主持人之間的語言互動,不會因互捧或者“互懟”使得節目現場出現尷尬境遇,反而會因彼此之間的語言互動為現場貢獻意想不到的喜劇效果,甚至會因語言互動將現場氣氛推向更高潮。多位主持人參與的“主持人群”能夠為節目增加互動性和多維性,能夠為節目添加戲劇化效果。首先,每位主持人應通過形象化的語言,將抽象的節目串接具象化,為表演嘉賓進行熱場。簡短的嘉賓履歷介紹可以是主持人之間互相配合完成,也可以是主持人與嘉賓之間的語言互動,將介紹與表演節目預熱融合。通過“主持人群”的語言表現力,能夠在第一時間將受眾帶入到節目語境。其次,主持人或主持人之間的充滿暗示性的語言或者“潛臺詞”等形式,可以避免因語言互動上契合度不夠帶來的失誤。(四)以強化語言表現力帶動節奏感。節目開始前,“主持人群”中的每一位主持人都會有角色預設和任務分工,彼此之間的語言互動會構成節目建構中的支撐性節點。主持人之間是任務互補,從而逐步進入到多元化節目語言互動交流,調動現場氣氛。“主持人群”的主人地位主動節目流程,將線性節目進程展開為多點進行,并用中性語言調整多點行進速度。由于在“主持人群”不存在主角與配角,因此,要控制主持人語言表達疊加而帶來的節目引導性混亂態勢的出現。因此,每位節目主持人要盡量采用精煉語言模式,用相對較短的語言組合完成預設任務,避免應語句繁復而帶來的主持人之間語言互動中的語境沖突。戲劇語言藝術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主持人群”應有的任務模式,它的精煉與簡潔能夠提升語言表現效率,保障語言組合質量對節目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保障節目的推進頻率與節目表演預設時間的有序推進。“主持人群”要明確集體任務目的性,以語言和互動語言為舵盤,掌控節目進度與節目質量。

“主持人群”學習并應用戲劇語言藝術,是優化主持人資源,掌控節目進度與質量的保障。充分運用戲劇語言藝術,能夠提升節目整體質量與藝術效果,提升表演現場氛圍。通過掌握戲劇語言藝術和技巧,可以提升主持人個體素質和團隊操守精神,能夠為受眾貢獻高品質視聽藝術享受和節目體驗。

參考文獻:

[1]寧春艷:《科爾泰斯戲劇語言的時空構建:文本解讀<森林正前夜><西岸><孤寂在棉田>》,《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20年第4期。

[2]王曉婧:《電視調解節目主持人語境元話語的順應性分析》,《外語與外語教學》,2020年第4期。

[3]景義新,韓雨坤:《非正式語境下的多重話語共存與文化認同:<非正式會談>對談話類節目的創新分析》,《中國電視》,2020年第7期。

[4]王飛:《小劇場話劇<老爸,開門>的戲劇語言解析》,《四川戲劇》,2020年第2期。

[5]李永:《把握戲劇語言,領略藝術魅力:<屈原>(節選)分析》,《語文建設》,2019年第9期。

作者:汪琦 單位:湖南女子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