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學科系統的架構

時間:2022-10-27 04:06:50

導語:中國藝術學科系統的架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藝術學科系統的架構

本文作者:高永亮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廣播產業研究所

藝術是人類的一種特殊實踐活動,藝術學就是研究人類藝術實踐活動產生、發展、變化及其規律的學科。藝術學科體系是關于人類藝術實踐活動系統知識的總和。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藝術學在我國是舶來品,在理論體系、學科架構、思維模式及研究方法等方面,中國藝術學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的影響。正如有學者指出的,中國藝術學體系是“以西方藝術學的知識體系為基礎,再調和中國傳統和其它文化的藝術學實際(比如把書法加進去等等)而形成自己的藝術學知識體系的”①。人類的藝術實踐活動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藝術實踐活動又具有鮮明的個性。因此,在批判地借鑒、吸收西方藝術學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和時代特征以及本土藝術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不斷探索中國藝術學科體系內涵、外延和基本構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兩大體系:中國藝術學科體系內涵

藝術學科體系由關于人類藝術實踐的全部知識構成的。正如馬采先生所說:“藝術學就是研究關于藝術的本質、創造、欣賞、美的效果、起源、發展、作用和種類的原理和規律的科學。這是藝術學的目的,同時也是藝術學的意義。”②整個學科體系基本內涵包括藝術史論和藝術創作實踐與應用兩大體系。

1.藝術史論體系

如果把藝術學科比作一幢大廈,那么藝術史論體系則是整幢大廈的基石。作為一種特殊的人類實踐活動,藝術屬于社會歷史范疇。它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并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發展、變化與消亡。人類藝術史與人類社會史相伴相生。考古學的發現證明,數萬年前的原始人類就已經開始了早期的藝術實踐活動,直到今天,藝術實踐在人類社會任何一個發展時期從未間斷過,而且正在繼續,并將一直繼續下去。從某種意義上講,一部人類藝術史就是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超越萬年的藝術史為人類社會留下了無比豐厚的藝術遺產,積累了極其寶貴的藝術實踐經驗,這些都為今天和以后的藝術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提供了豐富的學術營養和思想資源,具有重要的理論參考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因此,藝術史是整個藝術學科體系中的第一塊基石。具體說來,中國藝術學科體系中藝術史部分主要包括帶有一定普遍性的人類藝術通史,如中國藝術史、外國藝術史等;以及具有鮮明個性色彩的門類藝術史,如中外音樂史、中國書畫史、西方美術史、中外雕塑史、中外建筑史、中外戲劇史、中外舞蹈史、中外電影史等。藝術理論是在梳理和總結人類藝術史和藝術實踐的基礎上,對人類藝術實踐活動的起源、本質、特征、功能等基本原理和規律的歸納、概括和抽象。藝術學理論體系主要研究藝術的本質、藝術的起源、藝術的分類、藝術欣賞與藝術批評等內容,具體學科包括藝術學原理、藝術美學、藝術哲學、藝術批評學、藝術類型學等。藝術史論體系奠定了藝術學科體系的基礎,是整個藝術學科體系的血脈和靈魂。沒有藝術史論體系,藝術學科體系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藝術創作實踐與應用體系

藝術史論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在梳理和總結人類藝術實踐規律的基礎上為藝術創作與實踐提供理論借鑒和指導,進一步推動人類藝術實踐的創新、發展和繁榮,進而創造出更多、更高質量的藝術作品,讓人們在獲得審美愉悅和藝術享受的同時,心靈得到凈化,性情得以陶冶,人格更加完善。藝術史論研究最終要回到藝術創作實踐中,沒有對藝術創作實踐與應用的關注,藝術史論研究就成了紙上談兵、空中樓閣。如果說藝術史論體系是藝術學科體系建設的基礎和邏輯起點,那么藝術創作實踐與應用體系則是藝術學科體系建設的目的和旨歸。具體而言,藝術創作實踐與應用體系包括對音樂、舞蹈、美術、書法、設計藝術、戲劇戲曲、電影、廣播電視藝術等各門類藝術創作規律、創作技法、創作方式的研究。

作為一個整體,藝術學科體系內涵包括藝術史論和藝術創作實踐與應用兩大體系。具體到每一個門類藝術學科,其內涵也主要由這兩個部分組成。如美術學科體系里既包括中外美術史、文物鑒定與修復、民間美術研究等史論研究內容,也包括中國畫、油畫、版畫、壁畫、雕塑等美術應用研究與實踐等部分相關學科。戲劇戲曲學科包含戲劇戲曲發展史論的教學與科研,以及為戲劇戲曲編導、表演舞臺實踐的教學與科研。前者是戲劇戲曲學的主導、核心部分,側重于學習、研究中外戲劇史、戲劇理論、戲劇批評、比較研究,兼及劇場建設、舞臺設計、戲劇管理,著眼于從案頭藝術、舞臺藝術、綜合藝術等不同角度,對中西戲劇戲曲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后者是前者的衍生與輔助環節,包括劇本編輯理論與實踐、戲劇導演理論與實踐、舞臺設計、燈光技術、化妝技術等具體內容。

藝術設計學科包括藝術設計史論和藝術設計創作及制作系統的教學、實踐與研究。前者主要研究藝術設計歷史脈絡、藝術發展規律、美學流派表現、理論方法呈現等內容。后者主要包括藝術設計思維訓練、三大構成規律的學習、設計素描、色彩課程的學習、專業方向課程的學習、設計實踐類課程的學習等內容。電影學科包括電影歷史及理論與電影創作及制作系統的教學、實踐與研究。電影歷史及理論系統,主要研究電影藝術歷史、發展演變規律、美學思潮、理論方法等內容。電影創作及制作系統,主要包含電影藝術創作規律的探索和電影藝術制作技巧的提升兩大范疇,涵蓋了編劇、導演、攝影、美術、錄音、剪輯、動畫、管理等全部的電影制作部門。此外,音樂學、舞蹈學、書法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等其他門類藝術學學科體系內涵也同樣主要由史論體系和創作實踐與應用體系兩大部分構成。

二、四大部類:中國藝術學科體系外延

藝術學科體系外延包括所有關于藝術史論體系和藝術創作實踐與應用體系的相關學科,主要有一般藝術學、特殊藝術學、邊緣藝術學、新興藝術學四大部類。一般藝術學即探索人類整體藝術實踐活動普遍規律的學科,包括藝術理論、藝術史、藝術美學、藝術哲學、藝術批評學、藝術類型學等關于藝術學基本概念、基本范疇和基本理論的學科。特殊藝術學即門類藝術學,包括音樂學、美術學、舞蹈學、戲劇戲曲學、設計藝術學、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及最具民族特色的書法學等。邊緣藝術學即藝術學與社會學、心理學、符號學、人類學、文化學等人文社會科學交叉形成的藝術社會學、藝術心理學、藝術符號學、藝術人類學、藝術文化學、藝術教育學、藝術傳播學、藝術管理學、藝術經濟學、藝術考古學、藝術文獻學、藝術倫理學、藝術法學、宗教藝術學、比較藝術學等藝術學邊緣學科。新興藝術學即探索和研究以電子計算機、互聯網、3D、激光全息等為代表的新興科學技術與藝術創作實踐相結合產生的諸如計算機藝術、視頻藝術、全息攝影藝術、交互藝術、虛擬現實藝術、網絡藝術、動畫藝術、立體電影藝術等新興藝術的學科。

以上只是對藝術學科體系外延大致輪廓的粗略勾勒。藝術學科體系外延十分豐富,而且藝術學科本身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動態體系。隨著藝術創作實踐的發展和藝術研究的逐步深入,藝術學相關學科和領域得到將逐步拓展,更多新興藝術學科將不斷產生,藝術學科體系外延將永遠處在發展、變化和不斷豐富的動態過程中。例如,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趨向,“美術”的邊界不斷模糊,美術學科體系的外延正在不斷拓寬。傳統意義上的美術,各門類間有著明確的“質”的界定,根據不同的審美觀念而確立審美價值。相反,排斥美術的門類劃分,把美術與日常生活的元素不加區分地融合為一體,美術的價值不再以審美價值為重要標準,而成為思想、概念的載體,成為“美術”新的意義。當今社會進入了“圖像時代”,在影像高度發達的時代,繪畫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和同化。繪畫與影像的結合有了更多的可能,這不僅改變了獲取信息、掌握規則的基本方式,也使得繪畫的本質與形式經歷了重大的改變。美術學科出現了跨學科的特點:藝術開始尋找媒介表達“觀念”,裝置藝術、偶發藝術、行為藝術以及多媒體藝術借助造型藝術歸入觀念藝術的范疇。公共藝術專業的觀念和方法開始向社會公眾靠攏。新媒體藝術隨著信息科學及電子技術的進步,綜合了影像、網絡、計算機交互式媒體以及其它藝術材料而生發的新興藝術,進一步模糊了“美術”的邊界,打破了人們習以為常的視覺傳達方式,突破了傳統的審美準則。新世紀的十年時間里,卡通、flash動畫和電子游戲互動又成為新媒體藝術不斷使用的最新手段,成為集聲、光、電、圖形為一體的綜合知覺藝術,將“美術”納入一個更為立體、豐富和真實的空間,實現了藝術表達的新途徑和新內容。這使得美術學科的外延越來越寬泛,學科間的交叉組合日趨明顯。再如戲劇戲曲藝術,其綜合性決定了戲劇戲曲學學科外延的廣闊性。就戲劇戲曲的一度創作———文本而言,隸屬文學研究的范疇;而就其二度創作———舞臺藝術來說,它又與音樂、舞蹈、造型、舞美、燈光、呼吸發聲等密切相關,因此與音樂學、美術學、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等鄰近學科互相交叉、互為參照、互相影響,并且與生理學、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傳播學等非藝術類學科建立了密切聯系。因此,戲劇戲曲學教育體系中,不但有編劇理論與創作實踐、戲劇學、外國戲劇、中國戲曲史論、中國話劇、戲劇導演理論與實踐、戲劇(影視)表演理論與實踐等專業方向,而且還有舞臺設計與理論、舞臺服裝設計與理論、舞臺化裝設計與理論、舞臺燈光設計與燈光技術、舞臺美術歷史與理論研究、舞臺美術繪畫造型與理論、電腦美術設計與理論、舞臺設計(繪景)與理論、戲劇管理等相關領域的拓展。由于戲劇戲曲藝術特定的教化、娛樂功能,其外延還延伸到“教育戲劇”或曰“戲劇教育”領域,對特定人群的社會化角色設定、角色扮演、角色轉換等給予藝術支持。

人類社會自進入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日新月異,新興技術對藝術創作的影響日甚,科技與藝術的結合越發緊密。不斷產生的新技術在藝術創作中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必將導致更多新興藝術形式的產生。對這些新興藝術形式進行理論上的梳理、總結和研究,將成為藝術學科體系的組成部分。此外,隨著對文學、歷史學、哲學、美學、社會學、人類學、教育學等相關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逐步深入,藝術學與這些學科的交集也會越來越多,更多的邊緣藝術學科將層出不窮,這些都將不斷推動藝術學科體系外延進一步開闊、拓展和豐富。

三、五大原則:中國藝術學科體系基本構架

國內最早以學科建制的方式提出建立藝術學的倡議者是張道一先生。他提出的藝術學科體系建構方式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③此后,研究者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對藝術學科體系的基本構架提出了各自的設想,這為藝術學科體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我們認為,在建構藝術學科體系時,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出發,都應堅持以下幾條基本原則:

1.民族性與包容性相統一

架構中國藝術學科體系的根本宗旨是通過較為完善的學科體系進一步推動中華民族藝術理論研究、藝術創作及藝術人才培養,進而實現民族藝術的不斷發展和繁榮。因此,堅持民族藝術主體性是建構中國藝術學科體系的基本前提。在藝術學科體系建設中決不能對國外(尤其是以歐洲、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和地區)藝術理論及藝術創作成果不加選擇地全盤吸收,按照國外藝術理論架構中國藝術學科體系。另一方面,堅持民族藝術主體性并不是要夜郎自大、因循守舊、固步自封,對西方藝術理論和藝術創作成果一概盲目排斥。而是要在堅持民族藝術主體性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和時代特征,批判地吸收、借鑒國外藝術理論和藝術創作成果中能為我所用的內容,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國藝術學科體系。這一原則要求在中國藝術學科體系建設過程中要采取國際視野、比較視野,在藝術史論和藝術創作體系中要兼顧中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2.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

藝術學科體系中的普遍性指通常意義上所說的一般藝術學,即關于藝術的起源、本質、功能,藝術創作規律、藝術鑒賞與批評等藝術學基本理論問題。這是對人類全部藝術實踐活動本質及規律的抽象、總結、歸納和提煉,對各門類藝術理論和藝術實踐具有普遍適用性,是整個藝術學科體系大廈的理論基石,是藝術學科體系建設的邏輯起點。同時,人類藝術實踐活動形式豐富多樣、千差萬別,各門類藝術理論和藝術實踐之間又存在一定的差異,在理論研究和藝術創作上均體現出鮮明的個性。因此,在藝術學科體系建設中要努力實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對一般藝術學和門類藝術學一視同仁。遺憾的是,無論是在學科體系設置上還是在教學實踐中,重門類藝術學輕一般藝術學的現象普遍存在。人們常常將藝術學等同于門類藝術學,用門類藝術學代替和遮蔽一般藝術學。

3.理論性與實踐性(創作)相統一

恩格斯曾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④這句話同樣適用于藝術學。藝術品是人類藝術實踐最重要的呈現方式,一談到藝術,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藝術品和藝術創作。正因為此,重創作實踐、輕理論研究的現象在藝術界、藝術教育領域甚至社會各界普遍存在。一些的藝術家對藝術理論家不屑一顧甚至嗤之以鼻,他們從來不認為藝術理論家屬于真正藝術家行列。從藝術史角度看,人類最初的藝術實踐先于藝術理論出現,但藝術理論一經產生,便不可避免地對后來的藝術實踐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一點從亞里士多德的《詩學》、賀拉斯的《詩意》到康德的“三大批判”、黑格爾的《美學》,再到中國古代的“謝赫六法”、《文心雕龍》、《文賦》、《詩品》等理論成果對后世藝術家及其藝術創作的深遠影響中可見一斑。誠然,從個體角度看,確實存在才華橫溢、卓有成就但沒有多少理論積累的藝術家,也確實存在學術修養深厚、理論功底扎實但對藝術創作一竅不通的藝術理論家。但對于一個民族藝術整體而言,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二者不可偏廢。沒有藝術理論的支撐,藝術創作難以繁榮發展;沒有藝術創作實踐,藝術理論永遠只是紙上談兵。因此,藝術學科體系建設中一個重要原則就是要在夯實基礎理論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強藝術創作實踐。

4.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統一

在原始社會,人類就開始了最初的藝術實踐活動。直到今天,人類的藝術實踐從未間斷,并且會一直繼續下去。藝術實踐伴隨著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從某種意義上講,藝術史就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在藝術學科體系建設中,對各民族藝術史的梳理和總結對藝術理論研究和藝術創作實踐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和借鑒意義。同時,人類社會本身處于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過程,人類藝術實踐活動的方式、手段、表現形式也隨之不斷發展、變化。任何一個時代的藝術理論和藝術創作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因此,藝術學科體系建設過程中,在梳理歷史、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必須與時俱進,對新興藝術表現形式、新興藝術理論等要給予足夠的關注,實現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

5.哲學性與科學性相統一

藝術學是從美學中獨立出來的學科。美學原本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因此,在思維方式、話語表達、研究方法上,藝術學與哲學頗為相似。或者說,很多時候藝術學理論更像是哲學理論。有些藝術理論家確實從哲學中受到了很多啟發,逐步形成和發展的藝術學理論,如蘇珊•朗格就是受恩斯特•卡西爾的哲學符號學理論影響,提出了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⑤這個著名定義。有些藝術理論家原本就是哲學家或美學家,如亞里士多德、賀拉斯及近代的康德、黑格爾等。哲學的理論、方法和視角,為藝術學理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源。近年來,科學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并開始滲透和影響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新興科技催生了許多新的藝術手段和藝術樣式,藝術與科技結合得越來越緊密。以電影為例,對電子計算機技術、新媒體技術、3D、IMAX等新興技術的應用,讓《泰坦尼克》《2012》《阿凡達》等好萊塢大片給全世界數以億計的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聽享受,科技成為電影藝術發展的助推器。這到底是藝術的成功還是科技的成功?到底是藝術利用科技還是科技向藝術滲透?亦或科技本來就是藝術?無論如何,科技對藝術的影響越來越深,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因此,藝術學科體系建設從研究對象、學科設置到對研究方法選擇上,都應該注重哲學性與科學性的統一。

綜上,我們認為,中國藝術學科體系基本構架應當包括一般藝術學、特殊藝術學、邊緣藝術學、新興藝術學四個分支,每個分支都包涵一些相關具體學科,整個藝術學學科體系基本構架如下:(1)一般藝術學:包括藝術學理論、藝術史學、藝術批評學、藝術美學、藝術類型學、藝術哲學等。(2)特殊藝術學:包括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含書法學)、設計學等。(3)邊緣藝術學:包括藝術社會學、藝術心理學、藝術符號學、藝術人類學、藝術文化學、藝術教育學、藝術傳播學、藝術管理學、藝術經濟學、藝術考古學、藝術文獻學、藝術倫理學、藝術法學、宗教藝術學、比較藝術學等。(4)新興藝術學:包括計算機藝術、視頻藝術、全息攝影藝術、交互藝術、虛擬現實藝術、網絡藝術、動畫藝術、立體電影藝術等。需要指出的是,該體系不是一成不變的、靜態、封閉的體系,而是一個動態、開放的學科體系。四個分支學科下面列出的具體學科只是目前該分支下主要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學科,并不代表該分支學科僅僅包括列出的這些具體學科。隨著藝術實踐和藝術理論研究的發展,一定會有許多新的具體學科不斷產生,整個藝術學科體系處于不斷豐富、發展和變化的動態過程中。

在這樣的基本學科架構下,具體課程設置應力求符合上述五個基本原則。如關于藝術史論、門類藝術等方面,既有中國藝術史又有外國藝術史,既有對中國藝術理論問題的探索和思考也有對外國藝術理論的引入、借鑒和研究,既研究中國各門類藝術理論與實踐也注重研究和借鑒國外各門類藝術理論與實踐的成果,體現民族性與包容性的統一;整個學科體系中既有藝術學原理這樣梳理、總結人類藝術實踐活動普遍規律的課程,也有音樂學、美術學、舞蹈學、書法學、戲劇戲曲學等探索人類具體的、個別的、特殊的藝術實踐活動規律的門類藝術學,體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學科設置上一方面重視哲學、藝術學、美學等基本理論,另一方面在門類藝術學中注重對藝術創作方法、創作技巧、創作能力的加強、改進和提高,體現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在關注音樂、舞蹈、美術、戲劇戲曲等歷史悠久的傳統藝術的同時,上述藝術學科體系架構中還囊括了計算機藝術、視頻藝術、全息攝影藝術等新興藝術,體現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最后,在研究視角、思維方式、研究方法上,我們提出的藝術學科體系基本架構中,既有傳統的哲學式思辨研究,也有現代科學的定量研究,既關注藝術哲學問題,也關注諸如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3D技術等,不斷推動和改變人類藝術實踐活動的新興技術的產生、發展及在藝術實踐中的運用體現哲學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四、結語

作為關于人類藝術實踐活動系統知識的總和,藝術學科體系的基本內涵包括藝術史論和藝術創作實踐與應用兩大體系。與這兩大體系相關的所有學科構成了藝術學科體系的外延。正因為此,藝術學科體系外延十分豐富和廣闊。隨著人類藝術實踐的不斷發展,日新月異的新技術在藝術創作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同時隨著藝術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新興藝術形式和新的藝術學相關學科將不斷產生,藝術學科體系的外延和基本構架將一直處于不斷豐富、發展和變化的動態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