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類高校美育創新研究

時間:2022-03-10 10:01:10

導語:綜合類高校美育創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綜合類高校美育創新研究

摘要:文章從“藝術實踐校園行”這一實踐活動的創新開展入手,探討了綜合類普通高等學校中藝術類專業學生與非藝術類專業學生之間合作共贏的重要意義;根據藝術類學科專業的特殊性,提出藝術類專業學科實踐與校園文藝活動的有機結合,兼顧藝術實踐與校園文藝創作。提供新式平臺,切實創新加強高校美育工作,落實藝術專業學生在校園中學習,在校園中實踐的一體化培養。

關鍵詞:綜合類高校;美育工作;藝術實踐

“美育,稱美感教育。是運用藝術美、自然美和社會生活美培育受教育者正確的審美觀和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近代中國,第一次將美育置于教育學角度論述的是著名學者、思想家——王國維。他將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相提并論,明確提出美育是培養“完全之人物”所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內容。可見,美育是審美與教育結合的產物,美育工作是教育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由于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準,在美育工作的發展上我們要一直前進,保持高度的時代特色。在人的全面發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教育集中的高校中,加強美育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而美育工作的創新也是順應發展的。

一、“藝術實踐校園行”活動

1.藝術實踐校園行的綜述與背景。藝術實踐校園行是為了提升在校大學生的藝術素養,促進學校精神文明建設而舉辦的一系列主題活動。近年來,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一直提倡藝術走進校園的系列活動,以促進在校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藝術實踐校園行屬于中國礦業大學首創,是建筑與設計學院音樂系近年來加強教學改革和服務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三年來,音樂系努力發揮專業特色,將音樂學專業學生選派到各學院開展校園文藝指導工作,服務我校校園文化建設和大學生藝術素養的提升,通過指導新生合唱比賽、指導教師合唱比賽、指導各學院文化藝術社團建設、協助策劃和排練各項文藝演出的策劃編導工作,受到各學院師生的廣泛好評。為了更好提升質量,音樂系將其設置為《校園文藝策劃實踐》課程,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表現形式,即由藝術專業學生指導非專業學生共同呈現出一個節目。2.藝術實踐校園行的內容。首先本課程設置在4-6學期,每學期1個學分,共96課時。按照每學期16周計算,每周應安排2課時的策劃實踐活動,具體實踐內容和時間可根據各學院的實際情況而定。其次,根據各學院確定藝術策劃實踐的具體時間。在專業教師和各學院負責教師的共同指導下,以導演、組織者、策劃者或幕后工作者的身份進行實踐,以各學院大學生為實踐對象,在節目編排、社團排練、舞臺舞美和舞臺表演等方面進行藝術策劃指導。最后課程考核包含實踐報告和展演兩部分,評價由專業評委評價和用戶評價共同參與。3.藝術實踐校園行的意義。藝術實踐校園行是主題系列活動,高校為促進其發展有藝術環境、藝術平臺和師生參與度三個關鍵因素。首要環節是營造一個健康有益的藝術環境,音樂作為藝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意義就是我們生活和心情的調節劑,也是我們心靈的彼岸,精神的家園。其次是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能夠展現自己的平臺,這個平臺不僅能夠很好的鍛煉音樂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能與其他學院增強藝術交流,發掘文藝積極分子,促進校園文藝氛圍與質量的提升。最后至關重要的環節是提高師生的參與度,經過前兩屆的宣傳和我們所取得的成果體現,我們活動的節目質量穩步提升,許多老師和同學對下一屆“藝術實踐校園行”活動的開展充滿期待。

二、“藝術實踐校園行”在美學教育中的創新作用及其影響

為了提升我校大學生藝術素養,繁榮校園文化生活,我院連續三年積極開展“藝術實踐校園行”主題活動,受到了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為藝術實踐校園行活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此項實踐活動為提升學校大學生藝術修養,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搭建了良好的平臺,意義重大。我們舉辦“藝術實踐校園行”活動,預期活動能對學校校園文藝方面產生如下幾點影響:第一,涵養學校學生的人文情懷,音樂系的師生努力發揮專業特色,讓音樂得到更好的宣傳,拉近了各學院之間的距離,為校園文化起到了推動作用。第二,這項活動改掉以往死板的教育方式,讓學生們切身體驗,是我校藝術文化的一大突破。第三,將音樂學專業學生選派到各學院開展校園文藝指導工作,服務我校校園文化建設和大學生藝術素養的提升,受到了各學院師生的廣泛好評。音樂藝術美育在生活和學習上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僅具有內容美,還具備形式美,不僅能使大家在精神上得到充分的享受,還能在情感上感染大家,通過各種途徑對人們造成影響進而陶冶人們的情操起到教育作用,將美育發揮到極致。學校藝術教育已經成為學校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和內容,我校首次將音樂藝術與美育相結合,組織藝術實踐校園行的活動,希望對學生們產生如下幾點影響:第一,讓學生們認識到音樂的力量,從而提高自身對音樂藝術的感受、理解和創造能力。第二,幫助學生們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提高綜合文化修養,使其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第三,在音樂美育上進行創新,把此項活動當作一門課程,通過節目和舞臺的編排實踐來表現音樂對廣大學生的影響,使學生們在實踐中收獲音樂知識,親身感受音樂帶給自己的樂趣,進而實現美育的作用。此項活動在節目形式上豐富多樣,大家對待活動的態度積極熱情,參加活動的人數越來越多,借此機會發掘了越來越多喜愛音樂和舞臺表演的學生。在藝術實踐校園行活動中廣大學生應增強合作意識,特別是音樂學專業的大學生需要培養多能型人才,要增強創作與合作意識,并且改變原有的“一專”培養模式,培養一專多型的人才,科學合理的利用此項活動,對于音樂系的學生來說,在排練和組織節目上增加了寶貴的經驗,對藝術實踐校園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讓更多的同學對音樂藝術進行深入了解,從而實現音樂藝術美學的教育,讓音樂在校園里得到了更好的發展。音樂對大學生的美育作用是潛移默化的,讓廣大學生積極響應和參加此項活動,在此過程中積累許多音樂理論知識以及舞臺表演能力,通過舞臺表演豐富自身的情感表達,充分感受由音樂藝術而產生的美,使學生們的思想得到升華。所以說,音樂藝術在美育中的功能是非常強大的,是值得重視的,應將美育融入到音樂藝術當中,充分發揮其在音樂藝術中的積極作用。

三、第三屆“藝術實踐校園行”活動參與人員相關數據分析

我們對參與第三屆“藝術實踐校園行”活動的部分人員進行了問卷調查,并作出如下分析。1.參與活動人員的性別統計。在調查的148人中,男生有84人,約占調查學生的57%;女生有64人,約占調查學生的43%。調查的學生是由各個學院的參賽表演團體組成的,他們都是分配到各學院的藝術指導在所帶學院中招募而來,這種以參賽學院團體為單位,對所有參賽學院進行人員調查的總和式調查方式能夠較為完整和真實地反映參與本活動演員性別的整體狀況。從本活動調查對象的性別來看,體現在中國礦業大學第三屆藝術實踐校園行參賽人員性別上的數據,男性略大于女性,有14%的值差。調查數據說明,參與本活動的男女差距不大,在綜合類理工科為主的男女比例2:1的高校中,男女基數差距大我們將之相比較,參與活動人數男女差值只有14%。由此觀之,女生在文藝活動中的參與度對比男生會更高,但是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在校園藝術文化活動中都有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參與活動人員所在年級統計。在調查中,我們把參與活動人員的所在年級進行了區分,有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類。更具調查表所反映出來的人員的年級區間,我們看到,大一年級91人,大二年級44人,大三年級12人,大四年級1人。從參與活動人員所在年級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大一年級的學生是參與本活動的主力軍,說明在剛入大學時期同學們課業壓力相對較小,課余時間相對較多,同時對文藝活動有很大熱情,對感興趣的活動有抱著來學習的心態,希望學到相關的知識和經驗,有許多嘗試的想法,因此有大量的大一學生報名參與。(2)大二年級的學生相較大一年級的參與人員較少一些,但在總的人數中,大二年級也占據較重要的部分。大二年級課業較繁忙,本身參與的文藝活動都有效仿大一年級的意愿,有相對的固定性。但是本活動還是吸引了不少大二年級學生參與。這些同學被新穎的模式所吸引,并不是一個單純的自主排演節目參與比賽,許多同學表示對活動主辦方分派藝術指導來牽頭排演節目的做法有很大興趣。(3)大三年級的學生數量少,參與的學生都是校園文藝活動中的積極分子,對文藝活動有很大興趣,有自己的專長,有意愿積極展示自己。(4)大四年級的學生則更加稀少,本次調查對象中只有一位來自大四的學生。大四年級面臨畢業,有許多繁忙的事務所以很少再參與校內的文藝活動。這位同學的參與是本身有優秀的能力,在其院藝術指導構思節目中被學生們推薦,因此這位同學參加了本次活動。3.參與節目演出經歷統計。我們調查148名參與本次活動人員曾參加節目演出的經驗,得出如表數據。本次活動是首次參與節目演出的人員占29%;這個數值還是比較高的。在大學期間才開始參與節目演出的人員占比48%,這個問題的統計來自于本次活動開辦與學年第一學期,大一新生剛入校經歷軍訓后會有一系列的文藝類比賽活動,各學院人員需求量大,大部分同學都能夠接觸到,部分同學就是通過入校后接觸到的豐富校園文藝活動,從而參與節目演出。大學前就曾參與過節目演出的人員占23%,大部分大學前就參與過節目演出的人員都有過藝術類技能學習的經歷。4.對本次活動提出的相關意見我們積極的向參與本次活動的同學們收集對活動的意見,整理了148位調查人員所提問題頻率最高的前三個意見。提出頻率最高的意見是希望能有更多的舞臺實踐機會,希望類似的活動能多多開展,提出我們活動與校園文藝活動中常見的歌舞比賽不同,是一次非常實踐的體驗,從過程中得到學習。其次是希望可以得到更多的專業指導,有同學例舉了希望得到更多聲樂方面的技能指導。這樣的意見也正體現了同學們有著對音樂技能的學習需求。頻率排行第三的是希望能提供訓練場地,由于“藝術實踐校園行”活動不是社團組織,不屬于藝術類學生組織機構,并沒有分配專門的場地。且各學院都有參與人員,而非藝術類專業學院沒有標準的排練場地。我們也希望在活動一屆屆的舉辦下,能在校園中形成固定的影響力,能得到大家更多的目光,慢慢為“藝術實踐校園行”活動組建更多的設施與資源。通過對第三屆“藝術實踐校園行”活動中抽取的148位參與人員的問卷調查和統計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三屆“藝術實踐校園行”活動中男性比重略高于女性,男性是我校校園文藝活動的主要群體。但基于我校男女基數差異大來分析,女性群體對校園文藝活動的參與度更高一些。參與人員的所在年級分布上呈現的特點是大一年級學生占比最高,是校園文藝活動主要的參與群體。大二年級學生占比位居第二,但由于經過大一一年的學習和培養各方面素養都有所提升,也是參與校園文藝活動的骨干人員。大三、大四年級學生由于各方面因素,占比較少。由此可見,大學期間的文藝活動參與人員主要在大一、大二年級,人員流動較快,常有大一學生剛接觸學習,進入大二還能繼續參與,到大三大四年級便很少參與校園藝術活動的例子。所以高校對學生的文藝培養十分重要,營造一個好的文藝氛圍,為學生提供好的自我展示平臺,提升文藝素養、審美能力,是高校美育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本次活動參與人員大部分都是在大學期間才開始參與節目演出,之前沒有過專業舞臺的演出經驗,這群占到參與人數中絕大部分人數的同學們,積極參與本次活動,在藝術指導的幫助下呈現好的節目效果,也為自己積攢演出經驗。

四、結語

通過“藝術實踐校園行”活動的開展對音樂學專業學生培養專業素養和提升校園文藝素養的啟示研究,來幫助我校對非藝術類專業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更好地發揮音樂學專業學生對本校藝術人文素養的提升的正面作用,積極引導音樂學專業大學生參與這樣的活動,積極培養和鼓勵非藝術類專業學生學習和參加這樣的活動,從而推動加強校園音樂文化活動的發展。但最主要的還是要在音樂學專業大學生培養計劃中提出校園文藝節目實踐板塊,針對綜合類高校大學生,與之相結合的校園文藝生活作出思考,提出優質化創新意見,從文藝類實踐教學方面采用校內合作的形式,在學校的政策允許下對當下的美育工作提出創新思考。

作者:唐小潔 鄧婉玉 趙璇 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音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