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時間:2022-07-18 09:36:54
導語:大學語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大學語文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提高方面占據獨特優勢
(一)擁有思政教育資源,為提高學生思政素質提供基礎性條件。改進與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關鍵是要為學生樹立以理想為核心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以道德規范為前提的道德教育,以愛國為重點的精神教育,以學生整體性發展為最終目的的素質教育。在這些方面中,大學語文都有著獨特而豐富的教育資源。
(二)具有潤物細無聲特征,潛移默化中使學生思政素質得以提高。由于當代大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存在強烈民主意識與天生優越感。這些特征導致單一政治說教與思想灌輸無法對其產生說服力與吸引力,反而使他們反感。但是,大學語文在發揮思政教育作用時,可以避免教育過程中所存在的弊端。一般大學語文屬于語言形式和思想內容的統一體。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作品審美及藝術特色等的闡釋與分析,讓學生能夠深入性理解語言在進行思想表達方面的功能,以此將語文中豐富的思政教育挖掘出來。此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教育效果,可以說是命令式訓誡與枯燥抽象說教所不能企及的。
(三)為學生營造優美篇章,讓學生在享受中提高思政素質。為將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能夠真正懂得馬克思理論,將概念寓于形象、隱晦寓于生動、理性寓于情感、抽象寓于具體,這種語文教育就顯得非常重要。目前思政教學方法與大學生特點導致一些大學生很難對思政課產生興趣。但是大學語文能夠做到,因為大學語文中的內容都是優秀文學作品精選,不但思想性比較強,同時還具有非常強的感染力與可讀性。學生在閱讀時,可以快速進入佳境,從中領悟高尚的道德情操與深刻思想內涵[2]。大學語文廣泛應用以美表志、借美抒情,比如:驚濤拍岸的氣勢、風和日麗的輕靈以及西施浣紗的婉約等,這些向大學生傳達與負載的是思想道德中的情操美、人格美、思想美以及內在美。而大學語文中的“美”,又在潛移默化中激勵與吸引著學生去高揚。
二、大學語文發揮思政教育功能的途徑
(一)提高語文教師思政素質。在發揮大學語文思政教育功能上,語文教師起著主導性作用。要想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受到教育與感染,一方面需要語文教師擁有雄厚知識功底,另一方面語文教師也要具有高思政素質和人格力量。而作為靈魂播種者與知識傳授者,語文老師不能僅提高學生知識素質,卻忽略了思政素質。所以,只有提高教師思政素質,才會準確把握與理解教材中所表達的思想與所描繪的情境,由此才能讓學生進入思政崇高意境,在往復沉潛中滋養甘霖。若非如此,就算語文教材有非常高的教學質量,也會由于不到位的領悟而不能育人。因此,語文教師一定要充分意識到自身思政素質提高的必要性,并將其切實作為教育的一部分去踐行與追求,為教育與引導學生作鋪墊。通過對工作實踐與生活點滴的實踐,提高大學生思想修養,以此達到鑄造優秀思政素質與崇高人格風范的目的[3]。此外,語文教師一定要時刻謹記為人師表,用自己的真善美為學生做表率、樹榜樣。
(二)充分發揮大學生主體作用。要想使大學生語文思政教育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就要重視有效發揮大學生主體作用。語文教師對新教學方法進行不斷嘗試,是語文課堂教學互動性得以不斷增強,并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與教育的主人。為學生創造一個以課堂為中心,并向延伸至人文講壇、社團活動以及課外活動全方位教學環境,同時讓學生自覺創建一個自我教育與學習的優良學風。創建集知識性、趣味性以及思想性于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在網絡互動中,能夠確保學生自我思政教育的實現。此外,還要加強思政實踐,讓學生能夠利用寒暑期時間接觸社會,在親身體驗過程中深化理解與認識相關文學作品,并于日常生活中領悟語文為他們所帶來的思政魅力。
(三)通過優秀文章加強大學生思政教育。大學語文教材可以說是所有功能得以發揮的基礎。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往往只有高質量教材才具有正面進行思政教育的功能。毋庸置疑,從總體上說,我國大學語文教材質量比較高,這就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開展提高大量情理并茂及文質兼美的好文章。然而,現階段我國各文化思想相互激蕩,尤其是部分反動勢力,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將錯誤理念與觀點滲透至大學語文中,導致學生形成錯誤思政觀念。在不斷進步與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學生出現思想政治問題的因素存在多方面,不良社會風氣及多元化的意識形態帶給大學的最大問題是負面影響學生信念與理想的形成,在這種情況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及消費主義等負面追求就會趁虛而入。所以,在大學語文教學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所潛藏的優秀傳統理念,以此對大學生做好人格形象教育與道德情操熏陶。語文教師為學生講解儒家所宣揚的“剛正不阿”與“浩然正氣”的人格精神、兼濟天下的進取精神以及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等,啟發學生能夠學會自我思考,這樣對學生崇高感與責任感的培養非常有利,使學生能夠自覺將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進行緊密結合,最終形成崇高的思政素養。
(四)挖掘傳統革命精神,確保學生愛國教育得以加強。隨著不斷完善的市場經濟與不斷深入的改革開放,我國逐漸出現了城鄉差距大、地區收入差距大、就業形勢嚴峻以及貧富差距大等現象。在諸多問題層出不窮的情況下,很多大學生缺少自我奉獻精神,而且情緒非常消極。面對這種現象,大學語文老師就要深入充分挖掘大學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能夠弘揚優秀傳統道德精神的詞句或篇章,突出奉獻精神與愛國主義,從這些篇章中感染與啟發學生。
三、將思政教育與大學語文教育有效結合
所謂結合,并非就是將思政教育與大學語文教育進行簡單合并,結合是將思政教育與大學語文滲透、協調、互動以及融合成一個整體的有機過程。一方面要注重大學語文的思政導向作用,通過先進文化與理念對大學語文教育進行指導,以此使其思政教育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發揮[4]。另一方面,通過大學語文教育使大學生對學習文化的興趣得以激發,這樣既可以保持兩者特點,而且還能探求兩者在教育效果與教育方式方面的新途徑,尋找思政教育與大學語文結合的共同規律。類似于劉曉哲在《語文的思政教育功能》中所闡述的問題,思政教育作用并非大學語文的主要教育內容,通過大學語文來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那么大學語文的作用和地位就無法并駕齊驅于“兩課”。然而,這并非學術界不重視、不研究大學語文此功能真實存在的理由[5]。反之,若高校可以充分認識到大學語文極大的思政教育作用,并創造條件確保大學語文思政教育作用的實效性與感染力得以提高,這對當前教育界思政教育差強人意局面的改善有著重大意義[6]。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語文一方面能夠使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還能提高大學生思政素養。因此,當代大學生一定要充分認識到,通過大學語文進行思政教育與知識傳授,兩者并不存在矛盾,大學語文教育與思政教育在教學中屬于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的。
作者:苗天宇工作單位: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 上一篇:大學語文創新考核方式
- 下一篇:大學語文教學模式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