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閱讀大學語文論文

時間:2022-02-03 09:33:00

導語:批判性閱讀大學語文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批判性閱讀大學語文論文

一、批判性思維與批判性閱讀

批判性思維是英語CriticalThinking的直譯。critical源于希臘文kriticcos和kriterion,kriticos即對事物發問、理解、分析和判斷的能力,kriterion即標準。從語源上來看,該詞暗示“基于標準的有辨識能力的判斷”。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思維技能,沒有學科邊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像的論題都可從批判性思維的視角來審查,批判性思維也是一種人格或氣質,既能體現思維水平,也凸顯現人文精神。美國社會學家威廉•格雷厄姆•薩姆納在《民俗論》(1906)中談到:“批判是對已有的各種觀點接受之前必須進行的審查和質疑。通過批判來了解他們是否符合事實。批判性能力是教育和培訓的產物,是一種思維習慣和能力。批判性思維是人類應具有的基本能力,男女都應該接受這種訓練。”批判性閱讀是西方國家為培養批判性思維而提出的一種閱讀模式,是讀者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來辨別文本中的事實與觀點,判斷并評價作者的寫作目的、觀點和語氣,探究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內涵、意識形態,明確作者所要表達的真實意思,并形成讀者自己的看法。批判性閱讀的實質是批判性思考,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批判性閱讀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重要途徑,批判性思維又是批判性閱讀的前提。

二、大學語文教學中批判性閱讀現狀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甚至發展中國家委內瑞拉,都把“批判性思維”作為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為實現這一目標,包括語文在內的大學課程目標均應超越對學科知識的簡單的認知性掌握,必須培養學生在多元文化條件下批判性和創造性分析的技能。我國的語文教育歷史久遠,一個人所接受的規范語文教育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開頭是啟蒙階段,以識字教育為中心;其次是進行讀寫的基礎訓練;再次是進一步的閱讀訓練和作文訓練。”語文教學往往與文學、倫理學、經學、哲學、史學等雜糅在一起進行。直至1903年,始設“中國文學”一科,這一般是被看作語文獨立設科的開始,是語文課程的前身。新中國成立后,語文教學被進一步規范化。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進一步明確了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基本特點;三個維度的課程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大學語文課程在承繼中學母語教學的基礎上應該有所拓展、有所創新,在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這個核心概念的同時,筆者認為應該把批判性思維訓練作為大學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目標。要想實現這一目標,主要是要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在中小學階段,語文教學實際上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禁錮了學生的思想。在應試體制下,語文教學都要有一個唯一的標準答案,而筆者認為,語文教學很大程度上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所謂的標準答案只能使學生千人“一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語文教學最大的特點應該是培養人之思想,應試體制下考出來的大學生很多人恰恰被磨滅了這一點。誰都無法否認,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起到絕對重要的作用。新西蘭學者史蒂文•羅杰•費希爾在《閱讀的歷史》的前言里說:古往今來,不論長幼,誰都無法否認它的重要性。對古埃及的官員來說,它是“水上之舟”;對于四千年之后心懷志向的尼日利亞的小學生來說,它是“投射到幽暗深井里的一縷光”;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它永遠是文明之聲……此乃閱讀。語文閱讀重在個性化,但標準答案卻成了個性閱讀的鐐銬,心靈的愉悅、自由和滿足,一千個讀者眼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標準答案的禁錮中是很難實現的。到了大學階段,很多學生依然慣性地依賴著所謂的標準答案。比如要他們寫篇小論文,很多人第一反應是“老師,要多少字”;考前復習,很多人的要求是“老師,給我們劃重點答案吧”;上課一被提問,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掏出手機上百度。缺乏批判性思維,使部分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嚴重萎縮。

三、批判性閱讀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實現

(一)培養學生熱愛閱讀的習慣與德、日、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人閱讀率偏低,閱讀內容偏窄。據中國出版科學院2008年的一份調查顯示,中國人均年閱讀量不到兩本圖書。鑒于此,讓大學生在學校中就養成好讀書的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個人的閱讀是寂寞的,對于沒有閱讀興趣的大學生來說,共享與激勵是培養他們閱讀習慣的有效手段。這就需要教師利用課堂、宿舍、湖邊、山頂等校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場地,積極組織“閱讀沙龍”、“閱讀分享會”等交流活動,也可以舉辦“讀書辯論”、“讀書心得演講(征文/手抄報)”等比賽活動,讓學生們在分享和交流中收獲閱讀帶來的激情和快樂,真正體會到看書不僅僅是為了“快餐式”的消遣或“功利性”的解題,更重要的是對知識的探尋、是對人與物的思考、是自我人格的塑造和提升。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批判性閱讀是一種自主性閱讀、個性化閱讀,它需要建立在閱讀者個性批判性思維的基礎上。孔子云: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對于讀本所展現的思想觀點、文化內涵,批判性閱讀既不能盲目地全盤接受,又要虛心地吸收其精華,隨后再“悟”出自己的思想。它培養的是獨立之人格。由于每個學生的感受能力、價值觀等都存在局限,所以他們很難對文章作出完全公正的判斷。作為教師,首先要允許學生帶著個人的偏見來大膽說出自己對文章的判斷和感悟。教師要做就是給予他們必要引導,而不是強硬的灌輸;要盡量避免學生在一知半解的基礎上評論或判斷文章的好壞,而是讓學生在正確評判標準之下獨立進行更多的反思,從而有效提升閱讀質量。

(三)鼓勵學生的挑戰精神批判性閱讀活動中的批判性往往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敢于批判文章的內容或觀點,并明之以理;二是敢于向權威提出質疑,甚至直接批判教師的觀點和錯誤,并言之有據。針對學生的這種挑戰精神,教師應及時鼓勵、細心呵護,并與之展開相關閱讀體驗的交流和討論,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觀點;鼓勵學生不迷信權威,敢向課本說“不”,敢向教師說“不”,敢向權威說“不”,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發展自己的創造潛能。鼓勵學生的挑戰精神不只是限于以上兩個方面,同時還應鼓勵學生敢于挑戰自己,學會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批判性閱讀必須依賴于獨立思考,而獨立思考就意味著不能簡單地依賴權威或現成的定論。要鼓勵學生從應試思維的“模板式”閱讀中走出來,不僅要敢于挑戰他人成見,也要敢于挑戰自己的固化思維,積極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四)靈活的考核制度大學語文作為一門課程,最終還是要對學生進行考核,是要有成績的。如果還是采用一張試卷定優劣的形式,估計面對這種終極考試,學生還是很難放開思維來學習,難免又落入“死記硬背”的應試窠臼。這顯然不是大學語文教育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能力的本意。大學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的,一是課程所涉獵的內容不能只限于教材或限于傳統篇目,而應根據社會發展與學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調整和補充,做到彈性開放,不強求一致;二是學習方式要從課堂聽講為主轉變為課堂聽講與課外閱讀并重,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大學語文的教學目的。針對這種開放性的課程性質,該門課程的考核也應是開放性的:一是要減少以記憶為主的客觀題比例,二是要打破一張試卷定優劣的形式。當教師把學生的閱讀論文、閱讀心得、平時閱讀交流討論時的反饋或表現也納入考核成績時,學生自然就會沖出“標準答案”的枷鎖,將批判性閱讀作為一種動力、一種習慣了。

四、結語

如果說傳統灌輸式閱讀是教師向學生奉送真理,那么批判性閱讀就是教師教學生發現真理;傳統灌輸式閱讀,是一種外在強加給學生的被動式積累學習,批判性閱讀則是一種主動的吸收,是在批判中吸收、在反思中自我教育的過程。大學時代是學生集中學習的最后時期,是系統接收學校教育的關鍵時期,要使學生成為知識的主人,教會他們學會質疑、敢于批判、懂得吸收,作為教育工作者定是責無旁貸。大學語文教學應鼓勵學生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批判性閱讀,以培養獨立之精神,創新之能力。

作者:卓如董廣鈞張桂玲單位: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