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課堂案例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05-02 10:19:53
導語:大學語文課堂案例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語文是體育院校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其教學目標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使用母語的基本能力,也擔負著承傳民族文化和塑造學生精神世界的使命。與體育專業(yè)各門術科課程相比,大學語文課程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整體培養(yǎng)具有特殊價值。提高體育院校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實現(xiàn)大學語文教學的立德樹人使命,實施課堂案例教學是根本保障。
[關鍵詞]立德樹人;體育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案例教學;文化素質
體育院校的獨特性在于“體”的發(fā)達,這是學生發(fā)展的基礎性前提。但同時,很多學生又弱于文化和“心”的層面。體育院校的學生大都長于運動,短于文化科學知識,缺乏對文化知識的熱愛,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由此,體育院校總的教育教學改革目標就應定位在“文明其精神,野蠻其身體”上,主要是通過諸如大學語文類的課堂教學途徑“文明其精神”,培養(yǎng)出“文質彬彬”的“君子”。
一、體育院校《大學語文》課的“人文性”取向定位
《道德經》有言,“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應法道法自然,順應自然規(guī)律。《易經》亦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說的是治國家者必須觀察天道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以明時序;又必須把握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倫秩序,使人們的行為合乎文明禮儀。大學語文課擔負著傳授文學知識、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力和陶冶情操的任務。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教學字、詞、句、章,學會聽、說、讀、寫,以表達思想,溝通人際,更要讓學生明察社會、洞悉人生,成為“文質彬彬”的“君子”。這是大學語文的人文價值。(一)提升體育專業(yè)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體育之研究》有這樣的論述:“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茍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體育院校培養(yǎng)的是身心全面發(fā)展的體育人才,既要具有“野蠻其體魄”,更要文明其精神。體育院校大學生之特殊性在于長于體育素養(yǎng),而疏于文化課的系統(tǒng)學習,要實現(xiàn)體育院校大學生“文明其精神”,我們各學科都要發(fā)揮作用,其中《大學語文》不可或缺。《大學語文》課程承載民族悠久的文化,一篇篇美文、一首首經典詩詞、一句句警言構建了超越有限生命的精神世界,滋潤著青年大學生青春的心靈。孟子“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是天地間大丈夫不屈的人格魅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代詩人高潔傲岸、安貧樂道的修養(yǎng)。《大學語文》在提升體育院校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義的內容———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新文化。”這是建國前提出的。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司馬遷創(chuàng)作的通史《史記》,上自三皇五帝,下至與其同時代的漢武帝,既是一部輝煌的古代史,又是一部精彩的文學著作,也是一部展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巨著。在教學中,引導大學生熱愛讀書,讀《史記》,讀先賢名著,繼承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三)使學生的“知、情、意”和諧發(fā)展《大學語文》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與技能”,也要教“過程與方法”,通過這個“過程與方法”來滲透“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讓語文課飽滿起來,讓學生的精神世界充實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知、情、意、行的過程就是德育過程。知:是學生對道德知識和規(guī)范的認識,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情: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思想情感;意:即意志。意志是人們自覺克服困難的心理過程,我們平常所說的勤奮、吃苦、自制、毅力、奮斗都是意志的具體體現(xiàn)。意志是成才的重要保證,因而也是成才的一個必要條件。貝多芬說:“卓越的人的一大優(yōu)點是:在不利與艱難的遭遇里百折不撓。”一個人具有堅強的意志,做事情就不會半途而廢,而是自覺地選擇適當?shù)姆椒▉砜朔щy,直到實現(xiàn)目標。比如丘吉爾一次被邀請講成功秘訣:第一,決不放棄!第二,決不、決不放棄!第三,決不、決不、決不放棄。通過語文教學,使學生既要學會認知,也要學會思考;既要懂得鑒別,也要懂得欣賞;既要發(fā)展理性,也要發(fā)展情感。
二、體育院校《大學語文》以往教學改革的實踐及問題
《大學語文》有總的目標要求,既有工具性的目標,也有人文性的目標,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具體而言,對于體育類院校的學生主要就是幫助學生積累詞匯,填補知識點,夯實語文基礎;引領學生欣賞美文,理解要旨,涵養(yǎng)人文情懷;最后訓練學生演練口語及書面語,提高表達能力。《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明確,在實踐教學中,我們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首先,在教學內容方面,針對體育院校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對《大學語文》教材內容理解比較困難的現(xiàn)實,采取依托教材、有序拓展的方法。主要從兩個維度擴充內容,以便于學生學習理解。一是充實時代背景材料。文學作品的背后是作者,作者的背后是時代。要想真正走進作品,就需要走進作品所處的時代。如講解《大學語文》課本中李煜的《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就需要教師對北宋初年中國社會的諸方面做以介紹,讓學生了解“五代十國”大割據時代,李煜25歲嗣位南唐后主,詩文書畫音樂均有很高造詣。風流才子,帝王身份,生活奢華,39歲國破為宋軍所俘,國破家亡后,李煜在詞里毫不掩飾地抒發(fā)他的亡國之音。如: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否則學生就難以理解李煜貴為一國之君,何恨之有?二是拓展知識基礎。“文、史、哲不分家”。《大學語文》課的綜合性,要求教師以課文為支點,縱橫文史哲,才能讓學生深入理解教材。例:《大學語文》中的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篇詞的講解,就應補充介紹宋詞的常識知識,宋詞與音樂、與宋代文人的閑適生活以及宋代文化的特點等,從而便于學生走進宋詞的世界。其次,在教學方法方面,針對體育院校學生的特點,盡量多采用直觀教學,使學生能基于形象,形成共鳴,陶冶情感。正如辛棄疾所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把審美主體的感情切入客體,然后借染有主題感情的客體形象來揭示審美主體的內在情感,詞人之情,青山之貌有相似之處,青山美,我亦美。我看到青山美,說明我內心有美。美的事物、美的人情熏陶著正在成長的大學生內心,一個人內心充滿美,即使現(xiàn)實中有假惡丑,也難于登堂入室。講解《蒹葭》詩:“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其教學中結合了鄧麗君《在水一方》的音樂視頻,結合歌曲,講解此詩意境。這首抒情詩意蘊朦朧,洋溢著對“伊人”的執(zhí)著追求和真誠的向往及求之不得的無限失望、惆悵心情。結合音樂視頻感染學生,并由此詩升華到一個理性的高度,即世間各種可望不可及的人生境遇莫不如此。在體育院校《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上述嘗試和努力,雖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總體不理想。一是教師在努力發(fā)揮著主導作用,而學生的主體性大多數(shù)并沒有發(fā)揮,學生的參與性很差。二是學生的知識或許增長了一點,但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并沒有發(fā)生太多改變,大學語文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對學生真善美的熏陶,遠沒有達成應達成的使命。立德樹人任重道遠。經過對課程和對學生的不斷研究思考,認為體育院校的大學語文課必須減少課程內容,必須把案例教學作為課堂教學改革的突破點。
三、體育院校《大學語文》課堂案例教學改革的新探索
基于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的需要,目前國內大中小學都在倡導和實施案例教學。案例教學在一定意義上已經成為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一種趨勢。(一)案例選擇原則不同的學院、不同的專業(yè)、不同的學科,其課堂的案例教學是應該有差別的,本質是一致的,差別只應是形式上的差別。案例教學離不開具體的案例。其關鍵在于案例的選擇。案例的選擇至少應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一是案例選擇要符合受教育對象的年齡特點、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所學專業(yè)的特點。二是案例的選擇要符合課程教學目標。案例的選擇不是隨意的,要和所教授的課程目標相契合,偏離或者游離課程目標,或者不能很好支撐課程目標,都不是好的案例。三是案例的選擇要堅持積極性和經典性。教師所選擇的案例應是鮮活的、意義積極的,或者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能對學生有所啟迪,或者鮮活的事例對學生有所激勵、有所警醒,案例還應具有恒久的價值、普適性價值。總之,體育院校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體育專業(yè)的特點以及其文化知識的基礎等因素,制約著《大學語文》教學案例的選擇。(二)《大學語文》課堂案例教學改革的幾點嘗試案例教學怎么實施,不應該是教師在課堂上結合課程內容僅僅舉幾個例子了事。案例教學無論如何要使大學的課堂發(fā)生改變,要充分激發(f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總體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要把教育教學的目標潛移默化地融于學生的成長中。一是教師根據學生的數(shù)量把每個班的學生分成5到6組,每個組設一名組長,建立自己的微信群,老師也在每個小組的微信群中。老師在講解每次課程前,不僅請學生先閱讀所要學的篇章,同時布置案例任務。二是教師要給出案例選擇原則。第一,要緊緊圍繞課程篇章,支撐課程教學;第二,要具有哲理性和思想性;第三,對大學生確立未來的人生目標或者職業(yè)理想具有積極的啟發(fā)和引領價值。根據老師所給出的案例選擇原則,每個小組要根據所學篇章準備兩個案例,各個小組課下討論,課上每個小組選出兩位同學向全班同學匯報案例,每個案例的講解要求不超過5分鐘,要準備發(fā)言提綱,要講案例而不能讀案例。然后是同學討論提問和教師點評講解總結環(huán)節(jié)。最后評出一到兩個經典案例。經過一年的案例教學,課堂發(fā)生明顯的變化,即不再沉悶,學生也不逃課了,學生語言能力、辨別是非能力以及辯論批判能力都獲得了明顯提升,尤其是學生的思想情感都受到了很好的熏陶和影響。偏娛樂性的案例、思想傾向有問題的案例也幾乎再沒有被學生搬到課堂上。“登山千條路,共仰一月高”,不管是大學語文或是其他課程,雖然科目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讓學生通過各門課程的學習,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豐富情感,涵養(yǎng)道德,形成完善的人格。《大學語文》課程案例教學改革是實現(xiàn)上述目的的重要手段。
作者:張秀芳 單位:吉林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早期文稿》編輯組.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湯廣全.高職院校學生方法核心能力培養(yǎng)困境:表現(xiàn)、原因及策略[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6(2):28-32.
[3]徐中玉.大學語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喻問瓊.案例教學法在實踐運用中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21):46-47.
[5]趙玉環(huán).高職院校思政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案例教學法的應用[J].知識經濟,2010(22):108-109.
- 上一篇:如何有效使用語文教材
- 下一篇:人文素質培養(yǎng)與語文人文性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