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閱讀教學困境與出路

時間:2022-07-04 09:30:41

導語:大學語文閱讀教學困境與出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語文閱讀教學困境與出路

摘要:信息時代,出現了各種媒介相互融合、共同合作的趨向,大學生的閱讀習慣和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針對當下大學生的功利性學習觀念、碎片化閱讀方式、娛樂化閱讀取向,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習慣,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有效利用媒介融合的技術特征,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閱讀中進入一個自由的精神世界,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媒介融合;大學語文;閱讀教學;讀圖

在經歷了口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電子媒介時代之后,人類開始進入到媒介融合時代。麥克盧漢曾指出,“媒介即訊息。”新媒介的產生會成為直接有效的生產力,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力。新媒介在重塑主體的情感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過程中,對整個社會的生產和傳播活動乃至社會結構帶來深刻的變革。在當下社會,紙質媒介、廣播媒介、電視媒介、網絡媒介等不同媒介出現了相互交融、共同合作的傾向,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在當下知識爆炸、信息開放的情況下,傳統的口耳相傳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大學生的求知需求,而學生手機閱讀的習慣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閱讀經典作品可以引領學生的精神成長,強化道德責任意識,提升人文素養,而在媒介融合時代,如何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習慣來引導學生閱讀作品,便成為令人深思的問題。

一、媒介融合時代的特征

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是從西方新聞傳播界引入中國的名詞,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提出。媒介融合即不同媒介之間的合作和聯盟、交流和互動。“媒介融合是指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電子通訊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組成大媒體業的各產業組織在經濟利益和社會需求的驅動下通過合作、并購和整合等手段,實現不同媒介形態的內容融合、傳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終端融合的過程。”[1]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促成了各種媒介之間相互交融的局面。這些都給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革。(一)從傳播特征上看,自媒體為個體提供了信息生產和共享傳播的新方式。隨著數字科技的發展,人們進入了自媒體時代。個人由被動的旁觀者成為了傳播的主體,人人都是傳播者和接受者,人人都可以做新聞。人們可以借助網絡技術提供的多種平臺如博客、微博、微信、QQ、貼吧、論壇等網絡社區發表自己的觀點。與主流媒體的權威性、一致性不同,人們可以獨立地做出判斷,發出自己的聲音。傳統的傳播方式是由點到面輻射出去,現在已經轉變為由點到點的傳播方式,這種病毒繁殖式的傳播速度是相當迅速的。大學生熱衷于使用新媒體,他們更多地是在QQ、微信等自媒體上傳播信息,記錄生活點滴,展示自我的個性。他們對于新興媒體非常熟悉,因此獲得資訊的速度更快,思維更活躍。(二)從傳播方式上看,媒介融合意味著不同類。型媒介的合作與結盟傳統媒體如出版、報紙、廣播并沒有隨著新興媒體的出現而退出歷史舞臺,相反,借助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舊媒體開始相互合作,在融合不同的傳播手段揚長避短之后發揮著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如廣播與網絡結合之后出現的網絡廣播開始風靡一時,精準的受眾定位和及時的用戶反饋使得這一傳統媒體獲得了新的生機。伴隨著技術的不斷融合,當下社會的文化精神也變得更加開放包容,世俗文化、高雅文化、精英文化與娛樂文化均被技術浪潮裹挾其中。互聯網出現的信息傳播平民化熱潮使得草根文化迅速崛起,在互聯網平臺上出現的是眾聲喧嘩的熱鬧場面。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對抗、相互吸收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我們社會的文化建設才會產生無限的生命力。(三)從媒介用戶來看,人們所使用的接收終端。設備呈現開放融合的特征現代社會中,智能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生活中,處處可見低頭族,他們專注于手機屏幕,隨時隨地可以淘寶購物,關注朋友圈,瀏覽新聞,追劇看電影等等。作為功能強大的手持終端設備,手機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人們會利用一切零碎時間通過手機為代表的數字終端進行娛樂休閑,社交網絡為人們提供了更為快捷方便的交流方式。這樣,原來溫情脈脈的熟人社會逐漸蛻變為陌生化社會,人與人的見面交流越來越少,陌生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埋頭于手機,并不意味著精神的豐富,相反,手機依賴癥顯示了現代社會中人們精神的貧乏和內心的焦慮。

二、大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困境

閱讀是學生搜集信息、獲取知識、認識社會的重要途徑,也是他們涵養身心、獲取審美體驗、提升語文綜合能力的主要方式。閱讀教學是大學語文教學的關鍵環節,現在面臨著十分尷尬的困境。當下社會的浮躁功利之風已經影響到校園,大學生花在閱讀上的時間越來越少,閱讀的質量普遍不高。學生不太經常到圖書館借書,通常是出于消遣娛樂的目的來借閱時下的暢銷小說,閱讀經典作品的寥寥無幾。當下大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功利性教學理念的影響。陳平原先生非常贊同呂叔湘、葉圣陶先生對于教育的觀點,“教育更應該像農業,絕對不能像工業”。[2]大學語文的教育不會立竿見影,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待大學語文教學應像農業生產那樣精心侍弄,不能走向快速高效的捷徑,教育類似于工業生產的思想誤區在現實中屢見不鮮。一方面,學校在設置課程時,將大學語文課程視為雞肋,對于閱讀教學不甚重視。很多學校采取削減課時甚至砍掉大學語文的方式,將更多的時間留給見效快的應用性課程。在課時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師生用于閱讀的時間相應地也會縮減。另一方面,學生出于就業的巨大壓力,會將自己的精力集中于各種證書的考試。作為非中文系的學生,他們只是想順利拿到學分,認為大學語文并不重要,考前突擊一下即可。在平時的學習中,只是敷衍應付,不會主動地去閱讀,無法獲得閱讀中放飛思維的樂趣。其二,碎片化閱讀方式的流行。當下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信息傳播非常迅速,在閱讀方式上,時尚隨意的屏幕閱讀在逐漸取代紙質媒體的平面閱讀。在傳統閱讀中,讀者可以相對安靜地閱讀圖書,在冥想中享受思考的樂趣,在閱讀中尋求詩意,品味人生。而當下的碎片化閱讀融合了圖像、文字、游戲、聲音、視頻等元素,這種跳躍式的閱讀可以自主選擇閱讀的內容,由點及面,同時這種閱讀的互動性很強,可以更好地進行交流。“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產生和滲透的步伐不斷加快……使傳統的受眾角色———被動的信息接受者、消費者、目標對象將終止,取而代之的是搜尋者、咨詢者、瀏覽者、反饋者、對話者、交談者等諸多角色中的任何一個……”[3]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習慣于傳統的閱讀方式,沒有對學生的碎片化閱讀方式進行引導,就會導致學生淺嘗輒止,僅僅成為信息的瀏覽者,無法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度解讀。其三,娛樂化閱讀取向的趨勢。在閱讀文本的選擇上,學生會出于功利性的目的忙于考四六級英語與各種資格證書,除此之外大部分的空閑時間都會用于內容淺顯的“淺閱讀”。在圖書館的借閱中,“一般首選是文學類、綜合類,其次是科技類。一些報刊雜志,由于內容形式活潑、時效性強、加之一定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受到大學生的喜愛,比如《讀者》、《體壇周報》、《環球時報》、《電腦雜志》等。”[4]學生在借閱中非常明顯會受到外界傳媒的影響,在影視改編作品熱播時,小說原作的借閱率會比較高。特別是像《甄嬛傳》、《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誅仙》、《斗破蒼穹》等言情玄幻類的網絡小說非常受大學生的歡迎。娛樂化的書刊雖能帶來閱讀的快感,但這種娛樂消遣的閱讀目的,長此以往,將會遮蔽人們的自由思考和精神追求,在思想上成為井底之蛙。

三、大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出路

在當下社會,學生可以輕松搜索到海量的互聯網信息,知識的傳授已不像以前那樣面提耳受,網絡時代媒體的變革為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非合法化和性能優勢都敲響了教師時代的喪鐘:對傳遞確定的知識而言,教師并不比存儲網絡更有能力:對想象新的招數或新的游戲而言,教師也并不比跨學科集體更有能力。”[5]面對新時期的閱讀教學困境,教師需要轉變角色,不斷學習先進的網絡技術,完善個人能力結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在享受閱讀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人格品性。首先,利用媒介融合的優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麥克盧漢曾指出,“兩種媒介雜交或交會的時刻,是發現真相和給人啟示的時刻,由此而產生新的媒介形式,因為兩種媒介的相似性使我們停留在兩種媒介的邊界上。這使我們從自戀和麻木狀態中驚醒過來。”[6]單純的紙質閱讀或者單調的教師講授都會使課堂變得乏味無聊,讓學生成為“低頭族”。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多種媒介的融合,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心理學家赤瑞特拉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實驗。實驗發現,人們一般能記住閱讀內容的10%,聽到內容的20%,看到內容的30%,聽到并且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容的70%。根據這項研究結果,教師在課堂中要避免滿堂灌的形式,有效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不僅要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還要讓學生積極地思考,通過多種形式來討論和交流閱讀中的心得。例如,在余光中散文《聽聽那冷雨》的教學中,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大聲朗讀文章,這樣才能發現文字的詩意之美,文中的疊字疊句富有音韻之美,長句短句參差不齊,更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感。教師再播放精心制作的課件,伴隨著淅淅瀝瀝雨聲,讓學生感受到冷雨中所寄托的濃濃鄉愁。在優美的意境中,再讓學生討論為什么題目是《聽聽那冷雨》而不是《看看那冷雨》,這樣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的閱讀感受。其次,將讀圖與讀文相結合,指導閱讀方法。提倡經典閱讀,并不意味著完全回歸到傳統的誦讀。教師要努力適應新時代傳播媒體的變化,與時俱進,在教學中將當下的“讀圖”與傳統的“讀文”有機地結合起來。“‘讀圖’既然能上升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標志之一,就必然有其合理和積極的一面。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需要警惕的是替代性的簡單思維方式,即要么主張以圖像閱讀替代文本閱讀,要么主張以文本閱讀來棒殺圖像閱讀,這種極端化的思維模式和顛覆性的‘革命’舉措,在我們的教學改革中并不少見,影響極壞。”[7]在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閱讀文本,感受文字之美,同時觀看圖像,以獲得直觀形象的效果。在教學沈從文的散文《鴨窠圍的夜》時,我先讓學生閱讀文章,分析指出文本通過對水手和吊腳樓妓女人性美的描寫,使這個夜晚更加美麗迷人。一個漫長、寂寥、寒冷的夜,經沈從文的描繪、渲染、想象、點化,火光與雜聲綜合,這個夜晚成了人類永恒的夜,將讀者帶到一個神秘高遠的意境。再通過播放湘西風景的短片,讓學生對于神秘的湘西風情有所了解。通過文本與圖像的兩相對照,閱讀文本可以喚起讀者豐富的聯想和多元體驗,感受到這塊蠻荒之地所蘊含的豐富生命力,而觀看圖像則將抽象的文字具體化,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享受一次視覺盛宴。這樣可以將“讀圖”與“讀文”結合起來,揚長避短,相得益彰,既滿足了九零后學生“閱讀視覺化”的閱讀習慣,又能夠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再次,將教師講授與課堂訓練相結合,提升學生閱讀品味。在信息時代,大學生讀圖式的閱讀方式所追求的只是感官的刺激,出現了閱讀低俗化的趨向。大家所熱衷的是明星的八卦和社會的趣聞,所愛讀的更多地是對文學經典的游戲解構之作和虛無縹緲的言情玄幻類作品。課堂上教師經常照本宣科,教學理念無法與時俱進,自然無法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國學大師章太炎曾經指出現代刻板的標準化教學模式的弊端,“制之惡者,期人速悟,而不尋其根柢,專重耳學,遺棄眼學,卒令學者所知,不能出于講義。習之陋者,積年既滿,無不與以卒業證書,與往時歲貢生等。”[8]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擺脫“滿堂灌”的傳統講授模式,給學生開列經典書目,讓學生有的放矢,在閱讀中不斷地加深思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美感能力。在閱讀教學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加強口語訓練與寫作訓練,注意培養學生感受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在講解屈原的《楚辭•漁父》中,教師可以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朗誦文章,進而分析指出屈原與漁父所代表的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讓學生認真閱讀思考,當面對人生挫折的時候,究竟是選擇像屈原那樣堅持理想,舍生取義,還是像漁父那樣和光同塵,隨波逐流。在討論中,可以聯系學生比較熟悉的當代文學作品(如《平凡的世界》、《滄浪之水》)進行比較分析。在物欲橫流的當下社會,究竟應該像《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那樣潔身自好、堅守信念,還是應該像《滄浪之水》中的池大為那樣放棄理想、向世俗妥協,對于學生的討論不必強求一致的結論,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延伸閱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最后,將移動學習與課堂學習相結合,提高閱讀效率。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網絡技術的成熟,移動學習時代已經到來,隨時隨地學習的理念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在現實中得到逐步推廣。移動學習指的是“學習者在自己需要學習的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通過移動設備(如手機、具有無線通信模塊的PDA等)和無線通信網絡獲取學習資源,與他人進行交流和協作,實現個人與社會知識建構的過程。”[9]課堂學習時間有限,教師可以有效引導學生課下利用智能手機進行移動學習,讓學生自己確定學習內容,發揮學習的自主性,同時學生還能夠自由自在地與其他學習者進行交流,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移動學習是對課堂學習的有效補充,網絡上有大量的慕課、微課,學生可以通過一些教育平臺觀看國內外學者的講課視頻。在網易公開課上就有大量的國際國內名校公開課視頻。學生在手機上可以下載“微信讀書”等app,利用課下時間來進行文本閱讀。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好的學習網站、論壇、相關視頻資料等,讓學生從中發現有效信息,激勵學生充分利用零碎時間進行學習,避免沉迷于大量的娛樂八卦信息中。例如,在學習完司馬遷的《史記•刺客列傳》后,課下可以推薦學生觀看王立群教授的《百家講壇》欄目,搜索關于《史記》的學習資料,利用網絡資源獲取更多關于《史記》的相關知識。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帶來了閱讀方式“由文到圖”的新變化,為大學語文閱讀教學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墨守成規,需要轉變教學理念,融合利用不同媒介的優勢,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長,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美國教育家華特•乃•科勒涅斯克曾經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大學語文的閱讀教學要融會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形成隨時學習、終身閱讀的習慣。

參考文獻:

[1]蔡雯,王學文.角度•視野•軌跡———試析有關“媒介融合”的研究[J].國際新聞界,2009(11):87-91.

[2]陳平原.作為一種“農活兒”的文學教育[A].大學小言———我眼中的北大與港中大[C].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111.

[3][英]麥奎爾.受眾分析[M].劉燕南等,譯.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9-22.

[4]周玲.大學生閱讀需求心理探微———兼談圖書館相關服務工作[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3,23(96):75-76.

[5][法]利奧塔爾.后現代狀態:關于知識的報告[M].車槿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111.

[6][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74-75.

[7]葉黎明,陶本一.“讀圖時代”語文閱讀教學的危機與走向[J].教育學報,2007(3):60-63.

[8]章太炎.章太炎自述1869-1936[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275.

[9]林小云,張志堅.移動媒體時代中的大學語文閱讀教學新探———基于移動學習理念[J].學理論,2014(6):179-180.

作者:程娟娟 單位:山東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