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應用型教學設計論文

時間:2022-12-03 03:44:59

導語:大學語文應用型教學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語文應用型教學設計論文

隨著:國內應用型大學建設的逐步推進,與之相匹配的教學研究也逐漸摘要:敘事倫理引發個體從倫理認知的角度思考生命問題和人文現象,促使其產生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的心理動機,進而形成知識應用的內在驅動。以敘事倫理為主線的大學語文應用型教學設計將文化素養和語言能力等教學目標有機結合,從闡釋、對話和反饋三個方面重構教學環節,突出從內容到形式上的應用實操,以縮短經典文學作品與當代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其方式構建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設計。

關鍵詞:大學語文;應用型大學;敘事倫理;教學設計

隨著國內應用型大學建設的逐步推進,與之相匹配的教學研究也逐漸深入。對于如何實現大學語文教學上的轉型,以適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是當下大學語文研究的熱點。已有的研究大多從教學的方法入手,將語言文字和人文知識的使用作為手段,在教學的外部形式上加載應用特征,缺少對大學語文應用原理的內在分析。如何讓學生產生心理動機,將積累的語文知識和具備的語言能力付諸實踐,由“內”而“外”地構建應用型教學,是大學語文教學研究值得深入探索的問題。

一、大學語文的應用性與語文應用的心理驅動

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與傳統學術型大學不同:傳統學術型大學以培養高層次的理論研究型人才為主,應用型大學則旨在培養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較強的動手能力及知識應用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為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匹配,大學語文需要朝著應用型教學做適度的轉型。何為大學語文的應用型教學,要回答這一問題,需要從大學語文自身的學科屬性入手。自語文課程在我國開設以來,就存在兩種主流觀點———工具論和人文論,作為語文課程定位的主要依據。這兩種觀點的主次在很長時間里都是學界爭論的焦點。實際上,它們各自對應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都是語文最主要的基本屬性。隨著研究的深入,這兩個基本屬性衍生出了審美性、德育性等其他屬性。語文的應用性也在兩個基本屬性下產生:工具性為語文的應用提供了前提,人文性為語文的應用安排了主要內容和內在規約。筆者認為,語文的應用性可以表述為:個體在受到內在驅動的情況下和人文素養的規約中,使用語言工具進行觀點展示、情感表達和事實陳述。大學語文的應用型教學即是倚重語文的應用性,通過內容與形式并重的方式進行系統的、完整的教學設計,培養學生對母語的接收表達、內容的篩選處理等應用能力。語言接收與表達是以準確度來衡量,評價相對客觀;內容的篩選處理則受到人文精神的制約,受主觀因素影響更多。兩者的實現都需要個體內在的心理驅動。學生內在的心理驅動是應用能力培養的起點,也是大學語文應用型教學的基礎和前提。現有的大學語文應用型教學研究沒能從理論上說清楚如何讓學生產生心理驅動,在解釋構建應用型教學的教學原理時顯得底氣不足。這個問題存在于教學研究中,也存在于大學語文的教學實踐中。

二、敘事倫理的教學作用:從縮短距離到產生內驅

在大學語文教材中,課文大多是古今中外具有典范意義的文本,是文字與內容俱佳的教學素材。從接受美學的原理來看,文本的產生與所處的時代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讀者的接受需要掌握文本誕生的背景。正如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所說的“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文學作品確系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對于當下的大學生而言,要讀懂作品中文字的表面意思或許不難,但要理解文本的內部含義、所處時代的意義以及存在于當下的社會價值,則很不簡單。按照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在現代化生產方式的推動下,當代中國的社會形態和社會關系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且變化仍舊持續著。與之對應的文化,也在這一背景下持續流變,加大了文本理解的難度。此外,作品形式上的升級換代改變了學生的閱讀習慣,存在于紙張上的純文本經典作品已經不能迎合他們的口味。當下社會的傳播媒介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走向了無紙化和數字化,傳播速度變得極快且成本極低。為了加載更多的信息,也為了吸引接受者的眼球,純文字文本的主導地位已逐漸被圖像文字視頻混合的多媒體取代。保留于紙質印刷品的純文字文本盡管可以隨取隨讀,但在新媒介的沖擊下,對當代大學生而言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為了縮小經典作品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不少教師順應信息技術的發展,選擇將文本多媒體化,為文字配上圖片與視頻,以吸引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這種方式在培養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這一重要任務上雖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理想。多媒體素材甚至會轉移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注意力,有喧賓奪主之效。歷史上的經典作品與當代大學生之間雖有距離,但并非毫無聯系。中國文化自“軸心時期”開始,有著完整的脈絡,綿延至今從未斷過。倫理觀,是文化變遷中演變清晰、容易分析且傳承效率較高的部分,也是與人們日常生活關系密切、容易引起思考的內容之一。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倫理觀的形成離不開對倫理本身的思考,而引起倫理思考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通過敘事的手段展示倫理困境。在敘事的引導下,人們更容易進入倫理情景,與文學人物之間發生“共情”,以設身處地的方式去理解人物和社會,甚至為人物尋求突破困境的出路。劉小楓把這種用敘事展示倫理困境的方式稱為敘事倫理:“敘事倫理學不探究生命感覺的一般法則和人的生活應遵循的基本道德觀念,也不制造關于生命感覺的理則,而是講述個人經歷的生命故事,通過個人經歷的敘事提出關于生命感覺的問題,營構具體的道德意識和倫理訴求。”[1]正是從個體體驗出發,讓敘事倫理具有了天然的親和力,與大學生這一年齡段對自我關注密切的心理特征產生了契合,促使他們對文學作品發生興趣,進而縮短他們與經典文學作品之間的距離。敘事倫理能驅使人們表達倫理看法。與理性倫理的固定法則不同,倫理敘事不具有普適性。不同的人在同一敘事倫理情景中會有著不同的判斷,進行不同的選擇。反映在文學作品的解讀過程中,則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通過敘事理解人物的倫理困境時會產生不同甚至是迥異的想法。這些想法是學生由自身出發對文本內容進行思考后的闡釋,其中包含比較、分析、歸納、總結等一系列過程。當他們通過思考形成具體的、個體化的觀點時,在與他人不同觀點的對照下,表達或展示的心理動機便會自然產生。“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一個人在他生命成長歷程中,只要經歷過或體驗過的事情,尤其是對他的內心世界發生過‘震蕩’的事,他就有將其表達出來的愿望”[2]。當時機合適,表述個人的思考結果、與他人討論交流,便成了順理成章的行為。由此可見,敘事倫理借助個體化的差異,激發了學生思考和自我表達的欲望,進而產生了語文應用的內在驅動。來自各地的大學生,對同一倫理困境的思考會深受地方文化背景和個體化經驗的影響,出現的差異會更加明顯,自我表達和溝通交流的內驅也會更加突出。

三、應用型的教學設計

基于以上對敘事倫理產生內驅的原理分析,大學語文的應用型教學設計可以通過對已有教學設計的改造來實現,主要從教學目標、教學環節及考核方式三個部分入手。需要注意的是,此設計的適用對象是具有敘事特征的文本,如大部分的小說、敘事詩和戲劇等。以抒情為主的詩歌、后現代主義小說等,因缺少敘事元素或沒有設置倫理困境,不適合基于敘事倫理的應用型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形式與內容兼顧的應用型導向。教學目標統攝于人才培養目標,是學科屬性、課程特征與人才培養目標之間的交集。根據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結合我國的教育教學實際,大學語文的教學目標通常包括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突出教學設計的應用型,就需要以應用為導向設置這三個維度的目標。在知識與技能這一維度中,敘事倫理對自我表達、思辨能力的訓練、人文知識的積累等方面有積極的作用。在設置知識與技能的教學目標時,可以將敘事倫理的要素融入對自我表達及思辨能力的目標要求中。具體而言,是要求學生在語言表達清晰和有條理的基礎上,內容符合情理并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在過程與方法這一目標維度上,可以要求學生將敘事倫理作為一種方法在學習過程中使用,如要求學生在語言文字表達的過程中采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表達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及對人物倫理困境的認識。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應關注學生對人物及作品內容的道德判斷,如要求學生在了解人物倫理觀的基礎上有立場地、客觀地進行評價并樹立正確的倫理觀。敘事倫理既能作為教學目標的內容,也能對教學目標的設置產生規約。它在教學目標上為學生應用語言文字提供了一種形式與內容兼顧的導向。(二)教學環節:闡釋、對話和反饋。以敘事倫理為基礎的應用型教學環節至少應包含闡釋、對話和反饋三個部分。闡釋部分是讓學生借助敘事從倫理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并以此為切入點掌握文本的內涵;對話部分為學生表述自己的觀點提供機會,用于實現糾正偏誤和交換意見的效果;反饋部分主要是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固化,并反饋給教師,以便調整教學。其中,對話和反饋是實現語文應用能力培養的主要部分,而闡釋部分則是為語文應用提供基礎和條件。對三個部分進行具體的教學設計,可以采用的教學方式和遵循的原則如下。1.闡釋部分。闡釋是對文本進行解讀的過程。教師一般會依循艾布拉姆斯的文學四要素———世界、藝術家、作品和讀者,對作品進行分步驟的介紹,并在一定程度上輔以解說和分析,以便將消化過的知識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作為教學的中心,以傳播信息的方式進行教學。因而,在課堂中,對敘事中人物的倫理境遇和事件的倫理性質所開展的分析往往只存在一種由教師選擇的思路。盡管個別教師為了將文本內容解讀得更加透徹,會有目的地介紹其他解讀思路,但也只是作為襯托項,課堂仍舊呈現“一言堂”的氛圍。從敘事倫理出發,學生能以自己的經驗和認識為起點,進入人物的視角,在敘事過程中經歷事件和感受倫理困境。教師需要降低解讀的程度,從信息傳遞的角色轉變為協助學生處理信息的角色,引導學生由個人倫理體驗進入文本,進而實現闡釋。這一轉變使得教學的中心由教師轉向了學生。為了讓學生通過敘事倫理對文本產生深刻的理解并進入文中的道德情景,教學過程中需要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時間。這對教師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有著更高的要求。方法上,教師可以減少講授法的使用,多采用提問法、談話法、讀書指導法等更具有引導性的方法。2.對話部分。借助敘事倫理進行教學,學生以體驗倫理困境的方式進入文本獲得屬于個人化的感知和認識。為了避免讓個人化的感知和認識出現偏誤,也為了讓語文應用的實踐落地,在課堂上很有必要設置以對話為主要內容的教學環節。以敘事倫理為基礎的對話教學部分,應注意把握三點原則。首先,注意對話的開放性。敘事倫理側重體驗和感悟,而非倫理法則的傳遞。以敘事倫理為基礎的對話,是不能預設標準答案的。學生們一旦獲知有預設的標準答案,便會產生尋求標準答案這一思維傾向,進而導致想法同質化,無法展開有效的對話。其次,保證對話的平等性。當不平等的情勢出現時,對話便容易產生傾斜,交流會因此受到影響而無法深入。因此,教師需要注意在組織學生對話交流的時候,維持一定的秩序,減少人為干涉,營造學生自由發言的氛圍。具體可以以求職面試中的“無領導小組討論”為參考進行設計[3]。最后,注重對話的拓展性。倫理判斷和敘事離不開特定的語境,而語境的形成受所處時代、社會、地理、氣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對話教學環節如果沒有注意到語境的重要性,就會出現以當下的道德評判標準去套用歷史故事的情況,所得的結論自然缺乏客觀性。此外,對話也不應該局限于敘事倫理的范疇,而是從敘事倫理出發去觀察文學作品塑造的世界的各個層面,以拓寬語文應用的范圍。3.反饋部分。反饋部分是指學生通過某種形式完成對所學內容的確認,是一種將認識和能力固化的教學環節。反饋部分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檢查和補缺,也讓教師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不能將反饋部分簡單地看作是課后習題,而低估了它的教學作用和意義。大學語文應用型教學的反饋可以是寫作、小組匯報、演講等多種以語言應用為基礎的形式,同時應與考核配合,以實現更強的導向作用。在進行反饋設計時,應注重學生倫理體驗、敘事表現及表達形式三個方面。在倫理體驗方面,可以觀察學生對文本內容思考的程度;在敘事水平上可以檢驗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在表達形式上,則可以考察學生的應用實踐水平。需要說明的是,在表達形式上,應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權利。以閱讀報告作為反饋環節的主要內容為例,學生的表達可以選擇純文字的形式,也可以選擇圖文并茂的形式,還可以借助演講、辯論的形式。這樣做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以提高反饋質量。(三)考核設計:側重應用實操的過程性評價。應用型教學側重對應用能力的培養,考核方式也應該向應用能力方面進行適當的傾斜。對于語文這門學科而言,內容與形式一體兩面。在設計考核方案時,應擺脫對內容或形式進行單獨檢測的意識。與其他專業課不同,大學語文的實操工具就是語言文字,考核應以語言文字的表達效果和體現的思想為主要對象。應用能力需要通過實踐才能體現出來,對應的考核自然也離不開實踐。實踐本身具有的過程性,決定了過程性評價應該在考核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在考核工具上,對不同評分等級有著明確描述的量規、能檢驗是否完成任務的檢查表等都能起到很好的過程性評價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盡管設計是以敘事倫理為基礎,但考核設計不能局限于敘事倫理這一范疇中,而應當呼應教學目標的各個方面。為了讓學生增強參與的積極性,也考慮到對話部分教學環節的落實,應該適當增加學生的互評。倫理是人文素養的關鍵詞,敘事是語言文字實操應用的主要方式。在以敘事倫理為基礎的大學語文應用型教學設計中,不管是闡釋部分中學生進行的個體體驗,還是對話環節里要求的平等性,都表明教學中心由教師向學生發生了轉移。這是與應用型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特征相匹配的。借助敘事倫理構建大學語文應用型教學設計,雖能很好地解決應用的內驅問題,但適用范圍有限,對于非敘事性的文學作品用處不大。如何構建非敘事性文學作品的應用型教學設計仍需要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劉小楓.沉重的肉身———現代性倫理的敘事緯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

[2]劉慧,朱小蔓.生命敘事與道德教育資源的開發[J].上海教育科研,2003,(8).

[3]田效勛,車宏生.行為面試與無領導小組討論的預測效度研究[J].心理科學,2009,(1).

作者:邱代東 單位:廣州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