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思政教育現狀及策略研究

時間:2022-06-10 09:28:54

導語:大學語文思政教育現狀及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語文思政教育現狀及策略研究

摘要:在全國上下大力提倡“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大學語文課程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成為了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學語文課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高校培養全面發展高素質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大學語文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和問題,針對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教材整合、教學模式創新、教師素質提高和教學評價探索等方面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語文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2017年12月4日,中共教育部黨組教黨〔2017〕62號文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指出:“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程設置,修訂專業教材,完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梳理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自此,“課程思政”進入了我們的視野。這就對大學語文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學語文可以說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包含了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進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民族氣質、民族文化,因此有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1]。大學語文不僅要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交流的能力,還要在人文熏陶、品格養成等方面進行重組和升華,即是挖掘大學語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和思政功能。在大學語文教材整合選用、教學的目標和內容設計、教學模式創新、教師的素質提高、教學評價等多方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培養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自信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新時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大學語文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大學語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課程,它不僅對大學生進行閱讀、寫作和說話等基礎素質方面的培養,而且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體現的人文精神、弘揚的正能量、透露的愛國愛家情懷、褒揚的真善美等等沁潤著大學生的思想。大學語文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土壤,更是踐行“課程思政”理念的重要途徑。然而,在當今高校的大學語文教育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1.學語文日趨邊緣化。目前,大學語文日趨邊緣化。大學語文之所以會面對這種尷尬局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某些高校管理階層、高校師生對大學語文的應有地位不重視,對大學語文所產生出來的教育價值有錯誤估計和判定[2]。很多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過分考慮社會市場的需求,特別是一些應用技術性大學,重視建設特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重心在產業需求、致使一部分教師和學生認為大學語文就是可上可不上的公修課,與專業課相比,大學語言就日漸趨于邊緣化地位。2.語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聯系不夠緊密。在高校中,思想政治課像大學語文一樣,也是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公共課,致使有一部分老師和學生認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應該是思想政治課的任務,而大學語文要著重體現其工具性、應用性、文學性的功能,淡化人文性和教育性的功能,在語文課堂上就出現了不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現象。3.大學語文課堂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枯燥、形式單一。大學語文課包涵古今中外的經典名篇,每一篇文章所傳遞的思政信息都不是單一的,如屈原的《離騷》最主要反映出詩人熱愛國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其中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又能表現出追求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的品質;“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抨擊了茍合取容、投機取巧的社會風氣,表明自己寧肯犧牲也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志;“亦作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表現其堅持真理,獻身理想的豪情壯志……而大學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沒有深刻挖掘文章中所表現的精神品質,不能更好地結合實際分析講解,在授課的形式上會采用命令式訓誡與枯燥抽象說教,缺乏學生的互動參與,缺乏直觀性和實踐性的教學設計。

二.大學語文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1.在大學語文課程中充分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大學語文課程盡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土壤,有其優勢和獨特性,但還是有一些大學師生認為大學語文就是一門聽說讀寫的基礎課,忽視了它對大學生從理想信念、民族情懷、價值觀等方面的引導和教育,對在大學語文課程中充分滲透思想政治教育重視不夠,這就需要大學語文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起來,使其相互滲透、融合。因此,高校要注重大學語文的思政導向作用,通過先進文化與理念對大學語文教育進行指導,以此使其思政教育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發揮[3]。要在大學語文教材選用、教學內容規劃、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成果評價、教學改革、教師培訓等諸多方面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并創造條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實效性與感染力,從而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高效化和語文學習多元化,讓大學語文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產生作用。2.整合教材資源,確定教學內容。大學語文之所以能具有相應的思想教育的作用,其根本原因是大學語文教材中包含了各種具有思想教育功能的文學作品。因此,為了充分發揮大學語文思想教育功能,就有必要對大學語文教材的內容進行改革,適當增加具有較好的思想教育功能的文學作品[4]。目前,大學語文教學中沒有統一的教材,教學內容上也大不相同,要想使大學語文課程發揮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得整合教材資料,慎重確定教學內容,改革大學語文教材,使其順應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首先,要與高中語文教材銜接。通過對高中語文教材的研究,準確把握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需求,有的放矢地選擇教材內容。其次,增加體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篇目。選擇既有文學藝術性,又能體現儒家思想精華、家國情懷、人文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的名家名篇,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中吸收文學作品精華,受到更好地熏陶和教育,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第三,還可選編一些當代流行的文學作品。例如優秀的網絡文學、引人入勝的偵探小說等,這些對大學生來說十分有吸引力,在文學鑒賞的同時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實現大學語文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3.積極創新大學語文的教學模式。大學語文課程要想高效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須積極創新大學語文的教學模式。第一,開展專題研討,加強大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校語文教師要把課堂交給學生,開展專題研討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課下多閱讀文學名著,課上采用合作探究、自主研討的方式探究內容,分享學習心得、交流思想。同時,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引導學生通過查閱文獻或者網絡信息資料,了解國情社情,感受中國精神,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第二,采用多媒體教學,提高課堂吸引力。可以在課堂上播放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事政治緊密相關的音頻、視頻,或者制作一些具有思想性和趣味性的動畫視頻,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效果;第三,利用大學語文的“第二課堂”,舉辦朗讀朗誦比賽、征文比賽、辯論賽等語文活動,以賽促學、以賽促成長;第四,采用研學旅行方式,增長學生的見聞與知識。高校利用寒暑假期組織學生到具有深厚歷史的名勝古跡、紅色革命教育基地等地參觀學習、社會實踐,讓學生在更為具體而又廣闊的空間中體會大學語文的魅力,接受思想政治教育。4.有效提高大學語文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教學能力。大學語文教師不僅需要專業的教學技能和深厚的文學素養,而且大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因為只有具備高超的思想政治素質才能在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以文學作品為基礎,利用各種有效的方法,營造積極的教學情境,潛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學生,真正地發揮大學語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5]。因此,高等教育院校一定要有效地提高語文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質和教學能力。一方面,大學語文老師要加強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學能力。大學語文教師要不斷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并以此為指導,培養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可廣泛閱讀相關理論著作,關注國際局勢和國家時政,多和擔任思想政治課的老師交流學習。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院校要加強語文教師的培訓和研學,提高教師的學術修養、思想政治水平、教學能力和人格魅力,讓老師在學習和授課中感受思想政治的精華和優秀的傳統文化。5.建立健全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適應的大學語文教學評價機制。目前,高等教育院校對于大學語文的教學評價機制最主要是以分數作為衡量標準,一般以閉卷答題考試和開卷寫論文考察的方式展開,而考試內容涉及到思想政治方面的較少,這種簡單籠統的考試評價,存在著評價主客體不明確、評價方式單一和評價范圍小等缺點,不能夠完全真實地反映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更不能夠檢驗出學生在大學語文課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要建立健全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適應的大學語文教學評價機制,一方面要注重學生在大學語文教學評價中的作用,學生對語文課程是否感興趣、是否有效地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利于他們的思想進步和成長成才等都應該作為語文教學評價的依據。另一方面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在語文教學評價中,除了重視教師和學生的作用,還要重視社會對培養人才的反饋、學校領導、教育專家和學生家長等的作用,只有這樣,評價才會有效和客觀。

綜上,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多元化的學科,對思想政治教育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教育部門及教師要不段探索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在教材設計、教學目標和內容、教學方式方法、教學評價等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這些將“課程思政”在大學語文課程中實現形式的具體做法,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聶森.《大學語文》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J].語文建設,2014,32(32):17-18.

[2]李奇年.大學語文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策略研究[J].文教資料,2018(28):28.

[3]李小梅.《大學語文》與思想教育[J].惠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03):187-188.

[4]秦朝暉,傅書華.論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與內同構建[J].教育研究,2012(11).

[5]苗天宇.大學語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解讀[J].語文建設,2014,8(8):13-16.

作者:務 楠 耿紅衛 單位:河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