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特色大學語文課程構建初探

時間:2022-06-10 09:30:46

導語:海洋特色大學語文課程構建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海洋特色大學語文課程構建初探

【提要】本文分析了海軍高等院校構建海洋特色大學語文課程的現實意義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設計和教學方法手段,旨在為海軍高等院校海洋特色大學語文課程構建提供可行性策略與參考。

【關鍵詞】海軍生長軍官學員大學語文課程

一、海軍高等院校構建海洋特色大學語文課程的現實意義與教學目標

海軍作為以海洋為主要活動舞臺的戰略軍種,是國家力量的重要象征,當前我國正值建設海洋強國、發展強大海權的歷史機遇期,隨著國家利益的拓展,海軍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更加凸顯,使命任務不斷向遠海大洋延伸,這就要求海軍官兵應具備強烈的海洋意識。海軍生長軍官學員是未來的海軍軍官,而作為具有鮮明海洋特色的軍種高等院校,海軍高等院校可以說肩負著培養未來海軍軍官的重任,努力培養學員的海洋情懷,激發學員認識海洋、熱愛海洋的強烈情感,才能夠培樹學員經略海洋的壯志雄心,從而在未來的海戰場上,忠實履行維護局國家海洋權益的神圣使命。大學語文作為生長軍官本科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的人文科學課程,在民族文化傳承、人文素質教育等方面具有著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特別是大學語文,不同于義務教育和高中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在教學過程中學科涵蓋寬泛、實踐性很強。因此教學的具體內容組成,并不是千篇一律、一個模式套用的,而應當是要依據實際教學需要,根據各教學單位的性質特點和各受教者個體的實際有側重、有針對性地組織進行。著眼海軍院校的人才培養實際和大學語文課程作用特點,海軍高等院校可以運用好大學語文課這一重要載體和平臺,將海洋文化教育與大學語文教學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其人文熏陶、激勵功能,圍繞培養海洋情懷這一目標,通過富有海洋特色的語文教學,引導海軍生長軍官學員在語文學習的同時,吸收與傳承海洋文化,培養其“知海、懂海、愛海、護海”的海洋情懷,這對啟發海軍生長軍官學員自覺繼承和發揚海軍“愛艦、愛島、愛海洋”的優良傳統,激發其熱愛海軍事業、矢志捍衛海權的理想追求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海洋特色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

作為生長軍官本科教育階段的一門人文科學基礎課,大學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學科屬性,因此,與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海洋觀課程有所不同,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側重點仍然要放在對經典文本的解讀與賞析、對語言的欣賞和對文學審美的感悟。因此,要實現以海洋情懷為內核、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大學語文教學目標,就必須在遵循語文學科屬性的基礎上,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地幫助學員培養海洋情懷,而能夠發揮這一功能最好的手段,就是利用文學這一切入點,在大學語文課程中融入海洋文學的教學內容,建立以大學語文教材和課程為主,海洋特色文學教材和課程為輔的教學內容體系。(一)收集、編寫海洋文學系列課程教材。大學語文課程教材編寫一直是教學屆最受關注的焦點問題。徐中玉、溫儒敏等一批著名學者都分別編寫了許多有影響力的經典教材。在強調通識教育的今天,不同高校也都結合各自學科背景選擇或是編寫與之相適應的大學語文教材。大學語文教材自1979年至今已經出版使用近兩千種,但是將海洋文學融入其中的教材卻寥寥可數,浙江海洋大學編輯出版的海洋特色《新編大學語文》和海洋人文通識系列教材中的《中國海洋文學十六講》和《外國海洋文學十六講》是目前僅有的融入海洋文學內容的大學語文課程教材,此外,朱自強主編的《海洋文學》(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對古今中外海洋篇名作進行專節分析有一定教學參考價值,但對中國現當代海洋文學解讀方面顯得薄弱,只介紹了冰心、王蒙、鄧剛三人的少量作品。丁玉柱、牛玉芬主編的《海洋文學》(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收錄了古今中外的海洋文學簡介數百篇,有資料索引價值,以上三本各有長處,可資借鑒。事實上,中國現當代海洋文學還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優秀作品,而作為培養未來海軍軍官的海軍高等院校,更應結合自身軍種特色、專業特點,在語文教學中鮮明地體現海洋特色,但根據筆者調研發現,目前海軍高等院校大學語文課教學實踐中幾乎沒有涉及海洋文學相關的教材或參考書目,這一領域目前處于空白狀態。因此,編寫適應海軍高等院校教學需求的海洋文學系列課程教材,是構建海洋特色大學語文課程體系的當務之急。余中先教授曾對各國文學作品進行分類,在海洋文學方面,梳理出海洋與神話、海洋與愛情、海洋與冒險、海洋與征服自然、海洋與幻想、海洋與烏托邦、海洋與游記、海與象征、海邊生活等。海洋文學系列參考教材可以借鑒這些主題,將中西方優秀海洋文學作品分專題模塊進行收集和編撰,為海洋特色大學語文課程提供豐富教學參考。(二)在教學內容中增設海洋文學作品閱讀與賞析。海洋文學是海洋文化和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文學因與大海淵源,獨享這一神奇神秘浩渺無垠的自然恩賜,也使自身的主題與眾不同,撼動心靈。海洋文學映射著人這一主體與海洋的神交和感應,顯現著大自然贈與文學、奉獻于人類的無窮魅力。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海洋文學攜帶著人類歷史的基因,以各種形式誕生。與陸地文學完全不一樣的藍色文學,成為人類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獨特的一部分。中西方文學都有很多以海洋為主題的優秀文學作品,內容上,或描寫海洋的自然景物,或借大海之景抒發作者情懷,或表現人類海上生活和斗爭,或反映人類對海洋的幻想、探索和征服等;形式上,又涵蓋神話,傳說、寓言、詩歌、散文、童話、小說、報告文學等各種文學體裁,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將這些海洋文學作品融入到文學作品賞析閱讀和文學史梳理研習教學中,通過引導學員閱讀、賞析古今中外經典的涉海類文學作品,促使學員更加深入地思考文學與海洋的關系,發揮經典文本的文學價值,使學員獲得思想啟迪、提升文學修養,陶冶審美情操。(三)開設海洋文學系列選修課程。在大學語文課程為主的基礎上,開設海洋文化系列選修課程,豐富海洋特色教學內容。第一,開設“西方海洋文學史”課程。通過為學員介紹中西方海洋文學的發展歷程,從而“以史帶文”,為學員打開了解海洋文化的窗口。文學既是生活也是歷史,我國海洋文學源遠流長,綿延數千年。先秦時期,中國寫海之作已陸續問世,海洋文學初露端倪。兩漢魏晉南北朝,獨立而完整的海洋文學作品逐漸增多,藝術表現力迅速提高。唐宋時期,中國海洋文學已初現繁榮景象,全面反映中國日益發展的海洋活動,題材豐富,詩詞的海洋藝術表現已十分完美,創造了許多影響深遠的海洋審美意象。元明清時期,參與海洋文學創作的人群迅速增多,漸趨民間化,作品數量急增,海洋敘事文學得到長足發展。受中國社會變動和社會思潮影響,中國古代海洋文學作品或描寫海洋生物,或幻想海洋仙人,或以海洋為背景講述奇聞異事,成為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獨具特色的藝術記錄,充分顯示了我國人民開發和利用海洋的智慧和能力,表現了中國海洋文化深層的思想底蘊。中國現代海洋文學在繼承古代海洋文學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又呈現出嶄新面貌。而西方國家獨特的島國或瀕臨海洋的地理位置、大規模的航海和海上探險活動使其歷史、文學不可避免的和航海、海上探險、海上征戰、海外貿易、海外擴張和殖民等內容緊密相連,海洋文學的發展更為成熟,優秀的海洋文學作品層出不窮,更是為人們展示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海洋畫卷和一個奇幻的海洋世界。古今中外海洋文學發展的歷史,折射出人類豐富的海洋文學傳統,承載著海洋民族在不同歷史進程的精神與理想,通過全面系統梳理我國及西方海洋文學史,使學員更深入地了解我國及世界海洋文明的發展,培塑海納百川、融通中西的胸懷,同時在對中西方海洋文學所呈現的不同特征的感知中,開闊全球化眼光,培育大國海軍應有的品格與廣博的海洋情懷。第二,開設海洋文學與海軍文學創意寫作課程。創意寫作(CreativeWriting)是文字創作作為形式、以作品為載體的創造性活動。創意寫作出現于美國上世紀三十年代,興起于美國二戰后,是為解決退役軍人就業問題而創設的一種實用性寫作訓練。因為當時的退伍軍人隨文化基礎較差,但他們親身經歷、親眼目睹過戰爭,比作家更有切身體會,因而他們的寫作更真實更具有說服力。著名華裔作家湯亭亭曾開設退伍老兵寫作工作室,教退伍老兵寫回憶錄,成為創意寫作的一種成功嘗試。簡而言之,創意寫作就是“展示,而不要講述”,寫作者需要把那些可以付之于文字的感官經驗捕捉到紙面上來。海軍高等院校駐地基本位于沿海城市,加上軍種特性,學員對于大海的感受較其它軍種院校更為直觀。因此,可以利用這一獨特駐地優勢,在對海洋文學作品的深度閱讀與賞析的基礎上,引導對于文學創作具有熱情的學員多接觸海洋、結合自身作為海軍學員的感受和體驗,發揮自主創作的積極性,進行海洋、海軍文學作品創作,從而達到培養海洋情懷、鍛煉寫作能力的雙重目標。

三、海洋特色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方法、手段

除了設置海洋特色課程外,還應運用多樣化形式,拓展海洋特色語文教學平臺,讓學生從多種渠道感知海洋文化,體驗海洋賦予人類的無限、雄偉、壯闊的審美感受,以及基于海洋環境而形成的博大精神文化。(一)注重運用信息手段展示海洋文化。建設海洋文化專題網站,開辟海洋文學、海洋影視、海洋音樂等專欄,邀請專家以慕課的形式開展海洋文化系列專題講座,安排學員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以此作為課堂知識的強化與拓展,為學員接觸海洋文化開拓更廣闊的視野。(二)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通過第二課堂活動的形式,增強學員對于海洋文化的實踐感知。如參加全國大學生海洋文化創意設計大賽,舉辦校園海洋文化節,組織開展海洋主題征文、朗誦、演講比賽,邀請駐地涉海類高校師生進行海洋文化交流,結合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員創建認識海洋、參與海洋文化交流的良好機會,搭建全面感受海洋文化魅力的平臺。(三)充分發掘駐地海洋文化資源開展實踐教學。海軍高等院校駐地多為沿海城市,都有其因海而興的歷史并各具特色。沿海城市的歷史文化,就是海洋文化的一個縮影,既有著海洋文化歷史傳統的發揚光大,又有中外海洋文化的交流融匯,人們的海洋觀念、海洋意識相對來說比較強烈。沿海城市寶貴的文化資源、風土人情、海洋景觀為海洋特色大學語文課程提供了豐富的實踐課堂,是學員直觀地感受海洋文化、培養海洋情懷的最佳實踐途徑。海軍高等院校可充分利用駐地海洋文化資源,為大學語文課安排實踐教學環節,通過組織學員參觀駐地海洋博物館、海洋公園、尋訪當地漁村漁民、參加駐地海洋特色文化活動等,了解當地海洋文化歷史的發展和獨具海洋特色的民風民俗,并將所感、所學、所知進行系統整理,形成文學作品、調查報告、采訪手記等,通過實地考察,既能讓學員感知到生動鮮活的海洋文化,又能幫助學員提高語言運用和實踐寫作能力。

總之,構建海洋特色大學語文課程,是當前海軍高校大學語文教學的一個嶄新課題。運用好大學語文課這一重要載體和平臺,將海洋文化教育與大學語文教學結合相結合,充分發揮其人文熏陶、激勵功能,圍繞培養海洋情懷這一目標,通過富有海洋特色的語文教學,引導海軍生長軍官學員在語文學習的同時,吸收與傳承海洋文化,對于提升大學語文教學的針對性、展現海軍高校語文教學特色,培養海軍軍官深厚海洋情懷和文化傳承意識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朱驊2017《“對分課堂”在“海洋文學”課程中的實踐與效果》,《教育觀察》第1期。

倪濃水2014《涉海類高校大學語文特色教學探索以浙江海洋學院為例》,《教學研究》第3期。

柳和勇2010《中國海洋文學歷史發展簡論》,《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期。

李瑞山2007《論大學語文的課程方向與內容構建》,《中國大學教學》第6期。

樓蘭2015《海洋文學作為大學語文課程資源開發的研究與實踐》,《科教文匯》第9期。

作者:鄭曉靜 王民生 單位:海軍潛艇學院基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