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口語表達能力探索
時間:2022-09-19 09:49:18
導語:大學語文口語表達能力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大學語文》課程中,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非常重要,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個體的成熟與發展,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體現《大學語文》的“工具性”。鑒于學校和學生對《大學語文》重視程度較低、課堂口語訓練受限的現狀,本文立足《大學語文》課堂,將“說話”訓練貫穿于大學語文的整個教學過程,并盡量和文本學習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突出課內訓練和課外讀寫的結合,充分運用課堂演講、即興話題訓練、小組講課和討論、辯論賽、誦讀比賽、課外閱讀、寫作訓練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多維度地創設話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表達欲,來培養、提高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大學語文》;口語表達能力;話題訓練
據調查,就語文能力而言,大學畢業生最欠缺而用人單位最關注的是學生的交際表達能力、邏輯表達能力、聽說理解能力。目前,《大學語文》對如何培養學生聽、讀、寫的能力的探索和實踐較多,相應地對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較少。承擔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任的《大學語文》課任重道遠。
一、《大學語文》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訓練的重要性
(一)促進學生個體的成熟與發展。現實生活中,語言傳達的豐富、有效信息,表達得準確、得體,會直接決定人際交流溝通可能取得預期的良好結果,增強其自信和社會適應性及與人交流溝通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其個性的健全發展。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會促進大學生學業的發展,增強其就業競爭力,為其將來的職業發展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奠定一個良好、和諧的基礎;同時,這種訓練也在精神層面上對開拓學生眼界、陶冶學生情操、滋養學生心靈、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等都大有助益,使《大學語文》變成開放的課堂,大學語文教育即成長教育、社會教育。(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能有效地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容量,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程趣味性,鍛煉學生思維,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思考者、實踐者,教師成為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引領者,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交互式課堂模式,體現了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的教育理念。(三)體現《大學語文》的“工具性”。《大學語文》就課程性質而言,是一門通識基礎課,強調突出傳統文化的認知訓練,突出人文信息的融合,這是課程的“輸入”層面;相應地在“輸出”層面上,即學生習得、掌握了什么,通過什么方式展現、怎樣展現其所學,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直觀地通過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來衡量:“說什么”可以考察學生知識面的廣度、寬度、深度及對社會信息感知、捕捉的敏感性和獨立的思考力、判斷力,而“怎么說”可以考察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和心理素質,可見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是《大學語文》課程考核的一個重要評價指標,而對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進行訓練、培養、提升,也是《大學語文》課程“工具性”的重要體現。
二、《大學語文》學生口語訓練教學現狀
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這是《大學語文》工具性的基本體現。而在課堂上如何將說話訓練付諸實踐,從實際情形來看,還是受到諸多限制:(一)學校和學生對《大學語文》重視程度較低。很多學校將《大學語文》列為通識類的選修課,只在大一時開設,每周2課時,尤其在理工科院校更將之置于弱化、邊緣化的地位,《大學語文》和主干課、專業課相比,學生對其認同感較弱,學習熱情冷淡,課堂上死氣沉沉,“抬頭率”較低,這種先天優勢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教授該門課程的老師成就感、價值感失落,積極性不高,教學上缺乏創意和機智,而教師的懈怠反過來又作用于課堂和學生,其結果可想而知。(二)課堂口語訓練受限。因課時有限,老師出于保障完成授課計劃的內容,還是以經典文章講解賞析為主,傳統的“一言堂”“滿堂灌”是較普遍的現象,這樣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的余地就很小了;抑或有教師在《大學語文》課程講授中單獨劃分出一塊內容作為“口才訓練”部分進行專門的訓練和學習,這不免和教材的文本學習有割裂、剝離的生硬感,教學效果也不理想。
三、《大學語文》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教學探索
近年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立足《大學語文》課堂,將“說話”訓練貫穿于大學語文的整個教學過程,并盡量和文本學習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突出課內訓練和課外讀、寫的結合;充分運用課堂演講、即興話題訓練、小組講課和討論、辯論賽、誦讀比賽、課外閱讀、寫作訓練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多維度地創設話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表達欲,來培養、提高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并將訓練各環節納入課程平時成績的考核體系。(一)課堂演講(平時成績占總評成績的60%,該環節占平時成績的20%)教師講課之前提供給學生的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每個學生有3—5分鐘的演講時間,每次安排3—4人演講,利用一學期的時間,班級每個人演講一次。要求課前充分準備,自由選擇內容,盡量貼近現實生活,可以分享讀書、影視及其他興趣愛好的收獲和心得,或是講述自己經歷過、有感觸的事、物、人等。演講必須制作PPT或有實物展示,脫稿。演講完畢有針對性地討論、質疑、答疑,教師點評。(二)小組講課(該環節占平時成績的20%)第一節課上教師告訴學生講授篇目及對應的時間安排,將班級學生分組,組數等于講授篇目數,分配或抓鬮確定小組講課的時間、篇目。組內推薦組長,實行組長負責制,組長布置任務,督促帶領組員查找資料,小組共同討論思考完成教案。上課時根據教學進度由擔任本節課任務的展示小組介紹各成員所擔任的任務,由主講同學完成講課任務,其他同學以朗誦、課本情景劇或其他方式參與到展示中來。在此過程中,教師適時、適當地糾誤、補充或點評。(三)即興話題訓練(按獎勵分計)話題來源分為兩類:一類是緊密結合現實生活的、趣味性強的話題,另一類是結合具體學習篇目而定的話題。每節課課前教師在全班征集話題,集思廣益,精挑細選后確定3~4個現實性強、學生關注度高、易于暢所欲言或與本課內容契合的話題,在課堂上由展示小組發問,同學們搶答,即問即答,鍛煉學生的語言應變能力。(四)辯論賽、朗誦比賽(按獎勵分計)一學期各組織一次,獎勵表現突出的同學,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五)課外閱讀(該環節占平時成績的20%)“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深厚、寬廣的學識積淀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增加談資。學生可在課堂演講環節交流探討,教師也布置學生課外做不少于兩萬字的讀書筆記,查閱講評,以讀促說。推薦10本閱讀書目:《山海經》、司馬遷《史記》、羅貫中《三國演義》、曹雪芹《紅樓夢》、王國維《人間詞話》、路遙《平凡的世界》、黃仁宇《萬歷十五年》、李開復《做最好的自己》、(英)艾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英)夏洛蒂•布朗特《簡愛》(六)寫作訓練(該環節占平時成績的25%)寫得好不一定說得好,但說得好一定離不開過硬的筆頭功夫。寫作過程鍛煉了寫作者的信息整合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教師結合教學和學生實際生活,一個月布置一次練筆,批改并講評,以寫促說。如“我的大學生活”“那段的歲月”都是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的題目,流露真情實感,體現出大學語文的人文情懷。(注:獎勵分占平時成績的10%,另外考勤占平時成績的5%)。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是受學生身處的環境、自身的性格、表達的意愿等諸多因素影響的,上述針對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也非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見影,只有學生和老師形成共識,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由被動為主動、由無意識到有意識不斷地鑄煉自己,才能取得顯著成效。
參考文獻
駱雁、鹿琳2004《論大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中的說話訓練》,《齊齊哈爾大學學報》第4期。
趙久湘2012《重視說話訓練,大面積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大眾科技》第1期。
韓華2013《開展大學語文課堂演講的實踐與思考》,《文教資料》第36期。
黃春慧2015《基于語言表達本位觀的大學語文教學體系建構》,《中國教育學刊》第2期。
高玉芳2018《簡論大學語文課堂上學生語言交流能力的培養》,《新課程研究》第5期。
肖蓉、王蘭香2018《實踐大學語文的“工具性”——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漢字文化》第6期。
作者:楊澤琴 張金婷 單位:蘭州交通大學文學與國際漢學院
- 上一篇:高職大學語文教學體系分析
- 下一篇:張愛玲作品能否入選語文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