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課程改革與實踐思考
時間:2022-04-27 02:56:26
導語:《大學語文》課程改革與實踐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不僅要傳授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寫作能力以及語言應用能力等,同時也要承擔起培育學生人文素養的重任,這是因為語文課程包含人文性特征、囊括了人文精神、能夠有效促進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為了更好的促進大學語文課程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可以從創新教學方式、完善老師資源,分析社會需求、優化語文課本教材,拓展教材內容,完善教學資源三個方面進行。
關鍵詞:人文素養;大學語文;改革;實踐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快速進步以及社會文化的多元發展,許多外界的文化思想與互聯網文化不斷的涌入到高校校園中,給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較大的影響,許多大學生因此無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思想形態也出現了非常大的變化,心浮氣盛、好高騖遠等負面心態逐漸占據上風。高校在教學活動開展期間,更多的是注重培養學生掌握一技之長,建立扎實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技能,但是對人文素養方面的培養嚴重不足,尤其在一些理工科專業表現更為明顯。許多高校及時的意識到問題的所在,并采取了各項措施加強教育改革,不斷彌補傳統教學中的弊端,加強素質教育體系的創建,發現《大學語文》課程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重新定位與審視《大學語文》課程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同時緊密融合人文素養,加強《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改革,促使語文課程能夠在學生人文素養教育中發揮重大作用。
一、人文素養與大學語文課程教學關聯性分析
(一)語文課程包含人文性特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對大學語文的定位擁有了新的認識,深刻意識到大學語文不僅僅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同時也具有人文性特征,其根源依舊處于人文類教育范疇內,這是由于漢語言的學習影響著人們思想與精神的成長。高校開展語文課程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大學生的活動,改善自身價值的活動,也是實現大學生均衡成長的活動[1]。語文課程教學在大學生健康成長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一方面要保證學生理解和吸收基本的聽說讀寫技能,另一方面也承擔著引導學生塑造正確的審美觀念、思想道德以及健康心理等,也就是說,大學語文課程不僅要教育學生掌握一定的文字技巧,同時也要促進人文精神、思想品德教育等。大學語文課程始終秉承人文性,認為教學的初衷不是為了金錢與名利,而是為了社會新生力量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不斷改善大學生的整體水平與素養,從而為社會發展提供支持。(二)語文課程內容囊括了人文精神。大學語文課程本身就聚集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從本質上來看,漢文字不僅僅充當著交流工具,而是發揮著特殊生命符號的功效,在人與人信息傳達、情感交流中充當著載體的作用。在大學語文課程中涵蓋了許多優秀的文章,都確切的反饋出作家的思想狀態與情感流露,闡述了人道、人權以及人性等,傳達出了對萬事萬物的理解與歸納。大學生在學習與鉆研這些經典作品時,可以從中品嘗到和學習到社會發展以及人生哲理,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良好觀察力與理解力[2]。于此同時,大學語文課程還存在許多有關寬廣胸懷以及高尚道德品質等知識,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的言行都是在特定文化氛圍的基礎上產生的,課堂活動開展是加強大學生心靈的塑造,和育人相輔相成,包含在字里行間的文化內涵是在師生交流與互動中完成的。(三)語文課程能夠有效促進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將語文課程教學延伸到人文素養培養范疇中,一方面能夠在課堂活動中增加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對語文課本內容的進一步理解。現階段,用于我國高校語文教學的課本類型較多,但是總體上差別不大,主體內容均為文學作品,并在其中融入哲學、歷史等類型文章,課本內容自身就充滿了人文內涵。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改革也不斷深化,大學語文課程也在積極的進行教學創新與改革,促使語文課程教學朝向人文類教學方向發展,新教材的編制也是將其視為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范本。所以,語文課程教學不僅要加強學生語文基礎能力與技能的培養,同時也要開展人文素養教育,積極促進語文教學的創新改革,盡可能的發揮語文課程在學生人文素養培養上的作用,確保學生能夠均衡的發展。
(一)創新教學方式,完善老師資源。從現階段大學語文教學現狀來看,老師主要采用灌輸式教學方法開展課程,這樣的模式使得課堂教學內容較為死板,無法有效的改善課堂教學效果,此外,傳統的教學模式還會因為老師個人知識體系出現教學重點不一的問題,比如說文學專業出身的老師通常傾向于對文章內容的鑒賞,語言專業出身的老師主要傾向于語法與詞匯方面的教學,而研究寫作方面的老師更加傾向于對課本文章內容的提煉與應用,基于這樣的情況,使得每個老師教育的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都會產生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夠對文學作品產生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大學語文課程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泛,包含的內容也非常豐富,要求老師要同時擁有寫作、文學鑒賞以及語法等能力,此外也要有良好的人文素養,這樣的要求過于苛刻,絕大多數老師無法達到。為此,必須要對現有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改革,加大多人協同教學、模塊化教學的實施,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各個老師的教學優勢,顯著提高教學品質,另一方面也能夠延伸教學內容,讓學生接受到更加全面的知識,最終達到語文課程教學與人文素養培養雙贏的局面[3]。(二)分析社會需求,優化語文課本教材。現階段,我國高校語文課程采用的教材類型非常多,每個院校都選用了各自的教材,如何保證選取的語文教材既能脫離教學問題,同時又能夠符合人文教育的要求,是各個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上述文章中對語文課程定位以及教學模式進行分析,從中可以得出語文課本內容應當包含下列三項內容:首先是文學作品的欣賞;其次是語言學,主要指口語技巧與語法實踐;最后是寫作類知識,將這三點內容進行綜合編制,確保三者能夠相互結合,強化人文與語言應用的關聯性,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學生的人文素養,另一方面也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與口語交流水平。大學語文課程在進行創新整合與編制時,還需要遵從以下幾個標準[4]:教材內容的選擇要盡可能的與真實生活相關聯,滿足學生的學習習性,標新立異。課本內容的知識體系要明朗,詳略內容要重點標注,著重突出教學重點內容,做到課堂教學和閱讀活動密切相連、知識和賞析相互關聯,促使教材內容更加便于老師開展教學活動,準確把握好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內容,此外,也能夠促使學生形成課前、課中以及課后緊密結合的高效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語文課程學習中。(三)拓展教材內容,完善教學資源。高校為了保證每位學生能夠獲得均衡的發展,在專業課程以外設置了相應的選修課程,而針對學生人文素養培養方面的選修課程設定的標準比較高,一些學生為了能夠在最終得分上獲得較好的成績,在選修課上會更喜愛這種類型的課程。這樣的現象很好的彌補了語文課程由于課時數有限、涉及范圍較窄等原因造成的影響力不足的弊端。所以,高校要充分發揮這樣的優勢,實現語文課程教學與語文知識競賽、寫作、詩詞鑒賞以及傳統文化等聯系起來,不斷拓展語文課程教學內容[5]。
三、結語
語文課程教學不僅僅是一門基礎性課程,同時也要肩負起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任,必須要加強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改革,從教學方式、教材內容以及教學資源等方面進行創新,提高學生語文知識水平的同時,也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張強.關于加強大學生人文素養的調研報告——以天津市本科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建設情況為中心[J].漢字文化,2018(10).
[2]曹麗萍.發揮大學語文的育人功能提高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大學語文教學與高職生人文素質培養的研究[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03).
[3]馬燕.基于課程文化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研究——以大學語文課程文化建設為例[J].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15,3(01).
[4]宋群.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關鍵何在——兼述當前大學語文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發展研究,2006(13).
[5]王麗梅.弘揚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高校《大學語文》教學的誤區和改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09).
作者:林木陽 單位: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 上一篇:統編語文新教材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 下一篇:高校民族預科大學語文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