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建設中大學語文教學探究
時間:2022-06-10 03:38:36
導語:校園文化建設中大學語文教學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發揮高等職業院校大學語文課的重要作用,使其成為建設具有新時代特色的校園文化的有力抓手;改革大學語文課堂教學和考核方式,以適應新時代校園文化建設需要;把大學語文作為有效載體,促進校企文化有機融合;整合補充大學語文課程內容,弘揚地域特色文化這四個方面,對高職大學語文課的教學進行研究和探索,供高職教育的管理者和實施者參考。
關鍵詞:新時代;高職校園文化;大學語文
為了適應新的時代需求,全國各地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紛紛創辦了眾多的高等職業院校。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甘肅省也不例外,截至2019年,甘肅省共建立高等職業院校達27所之多,位于甘肅東部的平涼市也于2016年建立了平涼職業技術學院。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重要的新生力量,而校園文化建設是實現高等職業教育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路徑之一,能夠使高職教育更有活力、張力和底蘊。平涼職業技術學院在建校之初,就非常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學院的工程設計、建筑施工、規劃布局等,為學院的校園文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礎;學院環境優雅、景色宜人,成為平涼市不可多得的一道靚麗的人文景觀。但校園文化的軟件建設有著積淀性及長期性的特點,急于求成或急功近利都可能會于事無補甚至事與愿違。如果沒有合適的途徑和恰當的抓手,校園文化建設常常會流于雷同化或同質化,無法取得與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相適應的校園文化建設成效。因此,探尋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式方法至關重要,而大學語文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學課程,只要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就可以使其成為校園文化建設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手段。
一、發揮大學語文的重要作用,使其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有力抓手
大學語文是高等院校人文和文化教育的主要學科,被許多高等院校列為基礎課和必修課。它不僅對學生的人文文化知識的儲備和技能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功能,而且對校園文化的建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就高等職業院校而言,大學語文的人文和文化教育不能僅局限于課堂和課本之中,而要發揮其潛移默化和觸覺細膩的教育特點,潺潺滲透到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生活當中,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目前高職教育的現狀來看,人文和文化教育的缺失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而缺少人文和文化精神的教育顯然是不完整的教育。如果民眾的人文素養和文化素質較低,必然阻礙國家民族的進步和發展。在高職院校的課程中,大學語文最能體現出文化和人文精神培養的要求。通過大學語文課程理論和實踐教學及其他的文化活動,可以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宣傳愛國主義思想,培養人文情懷,繼承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以及現當代文化,借鑒國際優秀文化,讓學生逐漸具備必要的人文素養和文化素質;學生人文素養和文化素質的提高又能促使校園文化建設更加順利地開展,從而使二者良性互動,最終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學生在這種校園文化的影響之下,能夠不斷地拓展自己的思維,豐富自己的情感,以更客觀的眼光看待社會和世界,進而逐步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比如,師生可以走出課堂來到校園,系統地觀賞校園的文化硬件建設。平涼職業技術學院的校園建筑規劃按照中國傳統建筑軸對稱設計,功能布局上分“三院六區”,道路網格分“三縱九橫”,著名的“學院八景”點綴其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參觀學院的認知館,了解學院文脈緣起于柳湖書院的100年歷史文化傳承。師生在觀賞談論中可以感受濃厚的文化氣息和人文情懷,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被文化和人文元素所熏陶、啟發和教育。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大學語文的教學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是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有力抓手。
二、改革大學語文課堂教學和考核方式,適應新時代校園文化建設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學要突出課程的實用性和實踐性,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因此,高職大學語文有必要根據新課改的相關思想,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改變目前以教師為主體的陳舊教學方式,增加學生的參與度。這樣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參與進來、活躍起來。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運用諸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創設情境、說話練習、辯論活動等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教師還應讓大學語文的教學更貼近現實生活,使學生盡可能深入地了解實際生活和現實社會。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入當前的社會問題、熱點人物、重大事件的探討等教學環節,引導學生積極關心和關注國家、社會、民生,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家國情懷。高職大學語文教學還要重視開放式教學方式的合理運用,如把課堂內教學和課堂外教學相結合,使系統教學和專題講座相配合等。比如,2019年國慶期間平涼市新建的博物館開館,吸引了社會各界數萬群眾參觀。學校也可以分批組織學生到博物館參觀考察,感受新建博物館建筑規模的宏大,文化氛圍的濃厚,促使學生學習了解平涼歷史文化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2019年11月,平涼職業技術學院舉辦了“一帶一路•2019中高職貫通培養論壇”,這既是一個討論培養人才的論壇,也是一次適應新時代、響應國家號召的文化宣傳活動。這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應該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使其感受文化的魅力。又比如邀請社會學、人文學和文化學等方面的專家學者,通過舉辦專題講座等形式拓展學生的學習途徑,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文化背景。還可不定期舉辦一些和人文文化相關的競賽、比賽及活動,如征文比賽、辯論比賽、演講競賽、情景劇演出等,多方面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營造更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從而使學生在參與中受到潛移默化地影響,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人文情懷。目前,許多高校的大學語文仍采用傳統的考核方式,這種考核方式實際上已對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形成了阻礙。因此,有必要對大學語文的考核方式進行改革。高職大學語文的考核可以實行動態的考核評價方式,即考核重點從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考核轉變為對學生綜合人文文化素質和實踐能力的考察。這樣能夠促進學生在實踐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促使學生深入地探究文化,從而實現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文化素質的目標。比如,教師可將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況及參與各種校內外文化活動的情況記錄下來,并結合學生的考試成績進行綜合考核評價。這樣的考核評價方式更能適應并能促進新時代校園文化的建設。平涼職業技術學院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嘗試。
三、讓高職大學語文成為有效載體,促進學校與企業文化有機融合
高等職業院校的就業性導向和職業化特點已成為引領校園文化建設方向的重要風向標。有的高職院校在對學生宿舍、教室、實驗實訓室等的管理上,有意引入企業管理模式,對校企文化融合進行了有效的嘗試。有的高職院校對大學語文課程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以推進學校企業文化融合和校園特色文化建設。這些做法值得借鑒和學習。高等職業院校應該把大學語文的課程內容作為有效載體,把課堂內和課堂外的教學作為主要陣地,著力促進學校和企業文化的有機融合。把課程內容作為有效載體,主要指在大學語文教材編選中,可以編入適當篇幅與就業、創業、職業、職場相關的各類文化和文學作品,體裁上以小說、詩歌、哲理思辨性散文、影視戲劇片段等為主。這樣,可以使學生感性地了解和認識未來的社會和職場。編進適量的相關應用文寫作知識當然也是有益的。但是,有的高職院校把大學語文教材簡單直接地劃分成文學作品和應用文寫作兩個類別,其中還編進很多行政公文的寫作內容。這樣機械地把應用文摻入大學語文教材中,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大學語文藝術性、文學性和人文性的異化,同時,也是對其工具性的不適當強化。實際教學中,由于學生不是員工、學校也不是職場,在很有限的教學時間之內使學生學習很多以后未必有用的應用文,或者不合實際的安排進很多行政公文寫作內容,這種紙上談兵、閉門造車式的教學不合適。這些不重情感重技能、不重藝術重技術的教學內容,實際上根本不屬于大學語文的范疇,因此也無法實現大學語文應有的文化傳承及創新的使命。這種彎路我們必須引以為戒,盡量避免。就平涼職業技術學院而言,一方面可以對學生的管理和大學語文課程內容的改革進行各種有益的嘗試探索,一方面也可以嘗試讓學生走出大學語文課堂、讓企業人走進大學語文課堂,讓學生與企業進行文化的交流和互動。比如可以組織學生就近參觀新世紀集團、宏達國盛集團等平涼著名的大型企業。這些企業管理理念先進、文化氛圍較濃厚,企業文化有特色。新世紀集團的內部刊物《新世紀》和宏達國盛集團的企業歌曲《宏達國盛夢》等值得學生們閱讀和欣賞。也可以邀請這些企業文化有特色的企業人走進校園、走進大學語文課堂,講解交流各自企業文化的建設和成就。這樣,既可讓這些著名的大型企業了解學院“一機兩翼八輪驅動”的專業建設體系,可能為將來學生們的就業提供幫助,也可使師生們直觀地感受和學習企業文化的獨特內容,促進學校與企業文化的有機融合。
四、整合補充高職大學語文課程內容,弘揚高職校園地域特色文化
高等職業院校是地方性學校,弘揚地域文化是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責任和義務,大學語文應該把弘揚和傳播地域文化作為課程建設的重要理念。以文學作品的形式把地域文化引入校園,不僅弘揚和傳播了地域文化,而且豐富了高職校園文化。此外,高職院校本地學生人數占比較高,弘揚地域文化,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促使校園文化建設更具特色。因此,可以對高職大學語文的課程內容進行適當整合,精選補充地方歷史文化的相關內容。以平涼地區為例,平涼有著較為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蘊、豐富的歷史文化故事,有影響的文化名人眾多。許多歷史文化名人都給我們留下了優秀的詩文。比如:西晉著名學者、醫學家、中國針灸學鼻祖皇甫謐,安定朝那(今平涼市靈臺縣)人??赡芎芏嗳酥涣私馑幾摹夺樉募滓医洝?,奠定了我國針灸學的基礎,其實,其詩文也有很大的成就,如他編撰了《玄晏春秋》《逸士傳》《高士傳》《帝王世紀》等,皆重于當世。他在我國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有“詩仙”之譽的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其祖籍是隴西成紀,就是現在的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一說甘肅天水市秦安縣,有爭議),其作品收錄在《李太白集》傳世。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雖是河南滎陽人,卻是平涼的女婿,在平涼生活期間,曾寫下許多詩篇,如以平涼涇川為背景的著名詩作《安定城樓》等。與李商隱合稱“溫李”的著名詩人溫庭筠也曾在平涼留下《回中作》等詩作。唐代著名詩人張籍也有關于平涼涇川的詩作《涇州塞》。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趙時春是土生土長的平涼人,其關于平涼的詩文更多,如《游崆峒記》《夜歸儀州》《華亭雨霧》《平涼府志》等。還有紅色歷史人物,如紅二十五軍政委吳煥先在長征途經平涼,南渡汭河時遭到國民黨軍的突然襲擊,經過激烈戰斗,最終(1935年8月21日)壯烈犧牲在涇川。有些當代文化名人的作品也有一定的影響。如:中國辭賦家協會理事、當代詩人青桐居士(丁紅宇)以學院校訓“崇德、篤行、強技、創新”為韻,以學院校標中的崆峒山、涇河、玄鶴為背景意象,創作的《平涼職業技術學院賦》。全國著名職業教育專家、教育部高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課程建設研究院院長、平涼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姜大源專為學院題撰的《學院賦》。由中國著名音樂家、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陜西省文聯主席、平涼人趙季平作曲,甘肅省文化廳副廳長周奉真作詞的平涼形象歌曲《神仙留戀的好地方》(央視大型自然人文紀錄片《西北望崆峒》主題歌曲)等。這些歷史文化名人和當代文化名人的故事和作品,經過精選之后編入大學語文課本,可以拉近學生與平涼歷史文化的距離,使學生感受到一種文化的自豪和親近,也容易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加深對學校和家鄉的感情。這樣的大學語文課程內容和教學,大學生是樂于接受的。如此,大學語文成為弘揚和傳播地域文化、避免校園文化雷同化或同質化、建設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的有效途徑和手段。綜上,高職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既要符合大學語文的學科標準,又要遵循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規律,同時要使其在新時代特色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應有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敏.大學語文教學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J].中國校外教育,2016(01).
[2]王馨.新時期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困境與創新[J].語文建設,2014(08).
[3]曹毓民.試論地域文化與地方高校特色辦學[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09).
作者:戴軍福 單位:平涼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語文教育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探析
- 下一篇:小學語文教育中素質教育的實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