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訓練品質培養論文
時間:2022-05-13 05:20:00
導語:閱讀訓練品質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現代文閱讀理解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和思維過程。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具體說來大致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要根據現代社會閱讀教學的目標,激發學生的閱讀需求心態,確立起一種超越興趣的閱讀觀;第二,運用整體論、系統論、信息論的基本原理,強化整體觀念,培養學生對讀物載體的整體感受和把握;第三,樹立創造意識,加強高層次閱讀能力的培養。
***
現代文閱讀理解是語文測試研究的一個熱點,也是高中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大量研究表明:閱讀理解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和思維過程,它既有認知的參加,也有情感的參加,更伴隨著緊張的思維活動。因此,要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閱讀訓練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顯得尤為重要。
良好的思維品質應包括思維的自覺性、思維的條理性、思維的嚴密性、思維的整體性、思維的創造性等方面。就當前語文測試和高中閱讀教學的實際,我以為在現代文閱讀訓練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把握以下三點至關重要。
一、激發需求心態
閱讀應該是自覺的。自覺的閱讀必定有強烈的閱讀需要,它是培養閱讀思維品質的有效動力。
當前中學生,特別是剛從初中升入高中的學生,他們對現代文中的文藝作品,諸如小說、散文、戲劇的閱讀,自然饒有興趣,這類文章無論是人物或情節,均有較強的感染力,適合青少年的閱讀心理特征,能滿足他們的閱讀欲望。到了高中以后,文藝性的作品盡管仍然需要加強閱讀,但是在教材和一些閱讀測試訓練中增加了不少抽象的說明性和議論性的文章。對這類文章,一般的高中學生往往引不起閱讀的興趣,思維躍動不起來,而恰恰這些文章具有特殊的功能,對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的發展能產生潛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社會學家認為,任何閱讀都要受到社會要求的制約。閱讀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就是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過程。目前,在校高中學生的現代文閱讀是一種專門的理解型閱讀訓練。近幾年來,高考試卷中現代文閱讀所選的材料,基本上是現當代能夠反映人們日常生活閱讀實際的文章,材料的內容多種多樣,有歷史的、現實的;自然的、社會的;形象的、理論的。材料的文體也不拘一格,其中尤其是議論性和說明性的文字占有相當的比例。因為隨著科技發展的社會化、現代化,將來的高中學生不管是學文的,還是學理的,不管是進入高一級學校深造,還是走向社會工作,均要接觸這一類的大量的文章。朱自清先生曾經說過:“實際生活中說明文和議論文比敘述文和抒情文用得多。高中與大一的學生應該多練習這兩體文字;一面也可以訓練他們的思想?!盵1]對朱先生的這一見解,中學語文教學研究專家顧黃初先生曾有一段精辟的闡述:“朱氏強調說明文和議論文的訓練,一是由于這兩體文字最能顯示學生的思路的清晰度和嚴密度,二是由于它們在實際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2]兩位先生談的雖然是作文的問題,其實閱讀也是同樣的道理。
訓練這類現代文閱讀能力,正是社會現代化對語文教學提出的課題在閱讀教學中的反映,同時也體現了高中閱讀教學應著重于理性思維訓練的指導思想。鑒于此,現在好多國家都在閱讀教學中強化這方面的訓練,并以此作為測試學生讀書能力,進行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因此,對于進入高中學習的學生,教師很有必要引導他們審視一下自己的閱讀動機和目的,要從現代社會對閱讀教學的需要入手,對自己的閱讀內容作適當的調整,確立起一種超越興趣的閱讀觀。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引導學生問問自己,在閱讀方面,你好什么,樂什么;閱讀的好與樂是否還停留在感官的刺激上,有否注重理性的思維;明確為什么閱讀,以及閱讀對于自己能力的培養,跟未來社會的發展有何聯系。這樣,閱讀的動力就能由興趣到樂趣,再到志趣,這是閱讀的心理素質產生質的飛躍的標志。有了意志的作用,閱讀訓練才能進入高度自覺的境界。為此,除了主要利用好教材上那些“例子”進行訓練外,每學期還可以有目的地選編一些文質兼優、短小精悍、貼切生活的典范文章,按教學大綱的有關要求,按序列編擬一些訓練題,經常讓學生去閱讀,去歷練,不斷激發學生自覺需求心態。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思維品質的關鍵性一步。
二、強化整體觀念
現代閱讀教學論研究者劉守立先生曾經說過:“閱讀心理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認識的心理活動過程?!盵3]整體與局部,宏觀和微觀,是當代許許多多學科共同關注的課題。重視并妥善處理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的關系,使局部功能服從于整體目標,從而取得理想的整體效益,這正是現代系統論的重要觀點。而閱讀理解中的整體性思維,說到底,就是對閱讀載體能夠整體把握。因此,這一理論對學生現代文閱讀思維品質的培養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強化整體性思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強調對讀物本身整體的直接體驗和感受?,F代文的閱讀訓練,一般是以篇為單位進行的,是立足于全篇這一整體的。我們平時反復強調的“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意思也就是說,文章是個有機的整體,不能孤立地去理解它的字詞句段,也不能只摳只言片語、個別章節,獲取雜亂零碎的知識與信息,而要善于從總體上去駕馭它,把握它,理解它。閱讀的精力應放在揣摩作者意圖,著重抓住文章的主要精神、內容要點、思路脈絡這些全局性的問題上。這些問題抓住了,理解了,字詞句、層次關系、表現方法這些局部性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或者起碼可以說為正確解決局部性的問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所以,現代文的閱讀訓練遠不是語文基礎知識的簡單相加,它的基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具有讀懂一篇篇難易程度與所學教材大體相當的各類體裁文章的能力,關鍵在于教會學生綜合運用語文各個單項知識及其技能去讀懂一篇篇文章。這一教學目標,在近幾年的閱讀訓練材料和高考試題中有較為集中的體現,小到對一個詞語、句子的理解,大到對某一段落、某一信息內容及表現手法的理解,都要求放到一定的語言環境中,放到一定的思維流程中去思考。比如考查修辭手法,不僅要從狹義的辭格上去認識,而且要從語義上直至從作者的感情、寫作的意圖等方面去理解;考查某一段材料的內容,就要聯系其他的材料,研究它們之間嚴密的邏輯關系。
可是每次練習或高考,仍有不少學生忽略整體感受,他們重文句輕篇章、重局部輕整體,缺少統覽全篇、整體把握的思維方法,缺乏整體性思維品質,有的只是對某些具體問題的認識,對某些局部的理解,沒有把材料各組成部分的情況合在一起,進行整體性的研究,領會其通篇的內容和形成,得出整體性的結論。所以說,要使文字信息的傳輸發揮有效的整體作用,一定要幫助學生糾正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性思維方式。
2.著眼于訓練題設計的整體性?,F代文閱讀訓練用于檢測的題目,都是從所提供的閱讀材料中產生的,而提供的閱讀材料一般是有機的整體。因此,題目的設計必然聯系整篇文章。這就決定了題目設計的整體性。在各類練習、測試題內,盡管涉及的知識面很廣,要考查的能力很多,題型變化很大,但在訓練與測試時不可能也不允許包羅萬象,面面俱到,所設計的題目只能依據文章的重點、難點和特點作整體設計,使之既有重點,又能反映文章的全貌。訓練與測試,自然要牽涉到語法、修辭、邏輯、文學等方面的知識,但考查這些知識往往與考查運用這類知識的能力結合起來,是為理解與鑒賞文章服務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比較準確地測試出學生讀懂一篇文章的實際能力,而學生思維的整體性品質才能得以培養。
可是,不少學生缺乏良好的思維品質,不能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礎上,了解發問要點同閱讀材料之間的聯系,拿到文章,一讀題目,就急急忙忙到文中尋找信息,結果不是選擇片面,就是判斷失誤。由此可見,著眼于訓練題設計的整體性,必然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必然有利于對學生整體性思維的培養,從而形成一種能力。
3.注重訓練程序的整體優化。學生在現代文閱讀訓練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大問題是急于求成,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東一榔頭西一棒,結果欲速不達,收效不大。整體教學理論及其實踐使我們認識到,按照閱讀理解的過程與規律,規劃訓練程序,優化閱讀效果,同樣需要整體性思維。閱讀訓練的程序一般分為“兩部分”、“三階段”。
“兩部分”是指分項訓練和綜合訓練。先談分項。閱讀中不重視文章的整體是不對的,它無異于舍本逐末,但如果因此而輕視局部——詞語句段的理解,也必然影響對文章全局的把握。所以,我們在強調閱讀教學目標的過程中,還應該把視線投向影響整體性閱讀能力提高的各個方面。分項訓練仍應注重整體性原則,區別在于它的目標單純。有人形象地把篇章閱讀比成一臺復雜的機器,把包含在篇章中的每一單項的知識,比成大機器上分解下來的一個個簡單零件,并且指出,對這些“零件”的認知,不能離開整個“大機器”。這是經驗之談。為此,學生頭腦中首先必須了解“大機器”的“構造”以及“工作原理”,同時,還必須經常裝有一份“零件清單”,當看到閱讀材料需要思考問題時,立刻能從“清單”上發現激發思維的“機器零件”。比如:怎樣根據語境理解詞語、句子的含義,怎樣正確理解段落的含義,怎樣概括具體的內容,怎樣理解抽象、含蓄的內容,怎樣梳理繁復的內容,怎樣明確指代的內容,怎樣把握關鍵的語句,怎樣分析作品的結構、層次,概括作品的中心思想,評賞作品的寫作技巧,怎樣準確地評價文學作品,怎樣進行比較閱讀,等等。這些局部訓練顯示了有序性,局部優化了,就能為取得閱讀的整體高效益打下堅實的基礎。“綜合訓練”是指在分項訓練的基礎上進行的將點連成線的全方位的理解訓練,即由語文形式到思想內容,到表現手法直至表達效果的探索。綜合訓練方式多樣,不拘一格,一般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考查閱讀能力。無論是分項,還是綜合,都顯示了閱讀訓練的有序化。這種有序訓練在整體性的原則指導下進行,必然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個階段”是指閱讀訓練中思維發展的三個基本過程,包括“認知”、“選要”和“簡縮概括”。這三個思維層次都是有計劃地在分項和綜合訓練中由淺入深地逐一展開的,關系到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罢J知”必須整體認知,它是理解的前提,讀者要正確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就需要有一定的識字量和詞匯量,能夠理解較為復雜的句子,根據具體語境推斷字義和語義,讀完一個段落或一篇文章,能夠明白寫了什么。“選要”是整體制約下的摘要,就是能夠在文章中盡快地判斷和選擇出重點詞句語段和全文的內容要點。這一能力對準確而又快速地理解文意,提高閱讀效率來說,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昂喛s概括”是對整體的簡縮概括,閱讀時不僅要明了文章蘊含著哪些信息,而且還要善于對文章中的信息進行提煉、篩選,并用自己簡括的語言反映出來,或對加工概括的答案(選項)作出選擇,它包括以句或段為整體的簡縮概括,也包括對全文的簡縮概括,既有淺層概括,也有深層概括。
綜上所述,現代文閱讀整體優化訓練的全過程,體現了由淺入深、由分到合、循序漸進的規律,學生思維的整體性品質,在這一系列訓練中逐步得到培養。
三、樹立創造意識
最高層次的閱讀能力集中表現在對讀物的評價鑒賞上,能夠很好地體現思維的創造性品質。對讀物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進行評賞,除了要有正確的價值觀、豐富的基礎知識、敏銳的語言感受能力外,還需要具有一定的創造意識。閱讀中的創造性思維是相對于接受性思維而言的,具體地說,就是在理解讀物思想內容和表現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就原文的篇章結構、寫作技巧、語言特點以及思想內容的高低優劣,來一番“評頭論足”,作出自己中肯的分析和評價,提出新的見解,從而獲得具有創造性的新認識。比如,評賞文章,能道出人之所未道,這就是創造性思維;再如,從閱讀文章中發現了別人未發現的問題,而確實是問題,這也是創造性思維。
近幾年,高中現代文閱讀材料中均有一定分值的評賞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品質之所以必要,不單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審美情操和認識能力,也是正確接收信息,真正“消化”信息,并從中得到借鑒,以提高自己有效地輸出信息的本領所必須的。人的大腦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器,一般來說,對外界的信息總有所選擇,有所加工,這就取決于每個人的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優劣了。閱讀訓練中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具有發現問題的意識。閱讀應該堅持獨立思考,認真仔細地分析研究,既注意發現其中的妙處,認真學習和領會,又注意發現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甚至是不足或不妥之處。其關鍵是不迷信、不盲從,改變固有的思維定勢,特別是對名家名篇更需要有這種態度。因為人們對于事物認識從深度上或廣度上出現某些不足是很自然的,表述中出現疏漏或含混現象也是難免的。教師要引發學生在無疑處見疑,在有疑處無疑。學生如一時不能發現問題,教師應運用各種方法加以啟發,讓學生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比如有篇題為《南郭的出路》的文章,其中一段,作者在分析和否定了一種錯誤態度之后,提出還有一些人則是牢騷滿腹,怨天尤人。這種態度對不對,沒有下文。接著作者通過比較,說:“生活中的南郭沒有學好真本領,除了主觀因素,還有若干客觀因素。”寫這些是為了說明什么呢,未加交代,語意殘缺,甚至給人造成這些人牢騷滿腹,怨天尤人是“情有可原”的印象。在閱讀這段文字的時候,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指出其毛病所在,接著要求學生在恰當的地方補上兩句話,使其表述完整,并簡述理由。補充什么?加在何處?為何要加進這兩句話?學生思維活躍,并且各抒己見……??梢?,善于發現問題,對于培養創造性思維品質具有直接的影響。
其次,需要發揮想象力??茖W家說一切創造性的活動都離不開想象。學生在閱讀中善于聯想,具有一定的智力活動的強度和廣度,促進思維能力的增強,就能不斷有所創見。如閱讀材料中的短短一句話、一個素材、一個情節,常常意有未盡之處,在符合原文寫作意圖的條件下,開動腦筋,展開想象的翅翼,思考更為廣泛的問題,或大膽設想,增添補充擴展一些內容,或用不同的方式,改造原有的材料,這對于深透理解原文大有益處,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再次,要有強烈的撞擊意識。閱讀文章的時候,朝著與常規性思考方向相反的方向即逆向去分析思考,評價總結,則經常可以從兩種截然相反的想法的撞擊之中獲得新想法,認識到常人不易認識到的問題,提出不同于一般人的創造性見解。如對閱讀材料中的用詞、造句、構段、表述、情思主旨、風格語言等,均可從相反的角度去思考;為什么必須這樣,而不是那樣,或不能那樣;如不這樣,將會怎樣。經過這樣的反思,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定能逐步提高。
最后,要有發散思維的能力。蘇軾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無一同?!崩斫馐挛?、分析問題也是這樣,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事物,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閱讀的時候,不是朝著一個方向研究、分析,得出一個結論,而是朝著幾個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問題,最后得出不止一個的正確的結論。這種發散思維是進行創造性閱讀時用得最多的一種思維方式。對閱讀訓練中關于內容和寫法的思考,常常需要運用發散思維去作出多元而準確的理解。
注釋:
[1]朱自清《寫作雜談》第1078頁,開明書店1945年版。
[2]顧黃初《略論朱自清的語文教育思想》,載《揚州師院學報》1988年第3期。
[3]劉守立《“大而化之”閱讀教學觀芻議》,載《中學語文教學》1994年第4期。
- 上一篇:縣級基建投資審計探討
- 下一篇:基層效益審計經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