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三語文講解的忌與重
時間:2022-03-28 09:04:00
導語:探索高三語文講解的忌與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考試是對課堂教學效果檢測和反饋的重要方法,試卷講評則是考試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高三階段,專題訓練和綜合測試顯著增多,語文講評課成為整個高考語文復習的重要一環。一堂高效的語文講評課,既能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鞏固知識,再次強化、完善知識體系,又能幫助老師了解學情,反思教學情況,改進教學方法。
關鍵詞高三語文;課堂教學;講評課;教學方法
觀察目前的高三語文講評實際,暴露出“老師講得辛苦、學生記得辛苦”、“老師天天講,學生次次錯”的現狀。如何避免學生下次考試犯同樣的錯?如何提高語文講評課的效果?結合近幾年的高三語文教學實際,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一些嘗試。
一、高效的語文講評有“三忌”
(一)講評忌“延時”
每次考試完,許多學生喜歡相互詢問答題情況,也期待早點看到評分標準,這些現象都表明,每個學生都希望盡快知道自己的測試結果。如果試卷能及時批改,及時講評,學生會以積極的心態和強烈的求知欲去聽老師的評講,并積極思維,反饋效果較好。相反,假若講評拖拉延時,學生對未知解答已失去了興趣,甚至有的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已找不到試卷,可想而知,這樣的講評只能讓學生心生倦怠。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人的遺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點,可見,評講及時,能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學生知識的獲取起到鞏固深化的作用,否則,收效甚微。
(二)講評忌“包辦”
許多老師誤認為講評課就是教師糾錯解疑課,學生只需認真聽記。也有老師認為語文試卷本身容量較大,若讓學生參與講評,就難以調控課堂節奏。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希望你們要警惕,在課堂上不要總是教師在講,這種做法不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自己的都東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東西。”新課改也要求“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若能給予學生在課堂上表述自己思維過程的機會,或者讓學生對錯誤率較高的題目小組討論,代表講解,學生就容易暴露解題思維存在的問題,教師適時加以引導、糾正、總結,學生對所考知識更加深印象。但是,若課堂只是“一言堂”或“注入式”,缺少學生的思考與參與,最終學生也只是課堂的“記錄員”而已,課堂枯燥,評講效果大打折扣。
(三)講評忌“平均”
語文試卷本身容量較大,若教師逐一細致講解,平均用時,估計一張試卷需講三課時甚至更多。部分老師誤認為講得多、講得全,學生掌握的知識也就多。但實際表明,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講評課只會使優等生聽得昏昏欲睡,而學困生則心不在焉。這樣的講評缺少針對性和實效性。筆者認為,講評課切忌從頭到尾,面面俱到,而應該是有所選擇,有所側重。教師應在講評前認真統計各題的錯誤率,細致診斷學生的答案,講評時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對癥下藥。主次分明的語文講評課建立在學生強烈求知欲望上,集中了學生易錯處和典型錯例的分析,就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加深印象,從而提高講評效果。
二、高效的語文講評有“三重”
(一)講評重“拓展”
高三的語文試卷命題特點一般都是高考考點知識的再現,但由于受卷面、時間等限制,一套試題不可能對所學的每一個知識點進行全面的考察,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評時不能就題論題,告知答案,而應從“點”出發,把“面”帶出來,做到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進行分析講評,使學生在相關知識的區別和聯系上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模擬卷的現代文閱讀中,經常會考查“某一節”或“某一段”的藝術特色。例賞析“干凈的樹枝上也結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瓊衣,朔風一吹,發出有如碎玉的聲響,那是一宗不可模擬不可復制不可言狀的絕響”這段的表達特色和表達效果,答題示例是從“修辭”和“五官”的角度去鑒賞的,若老師只是依據參考答案的角度去評講的話,學生只知其一,不知全面。若講評時教師能注意拓展延伸,綜合近幾年的高考真題和模擬題,幫學生總結出鑒賞的角度還可從語言的風格、選材的典型性、表現手法(例07江蘇卷《麥天》)、表達方式(09江蘇卷《上善若水》)、觀察視角的變化(2010江蘇卷《溜索》)等角度考慮,那么學生就能歸納總結出一類題型的規律。重“拓展”的語文講評能加強高三總復習的系統化,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提高課堂效率。
(二)講評重“回歸”
很多老師認為“教材無非是例子”,高考語文不會直接考察語文書上的內容,所以講評時不善于引導學生從已知知識中提取信息。其實,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卷,基礎知識和文言文知識點的考查都依據現行課本。例如,08年江蘇卷考查的文言實詞“聽”“度”分別源自蘇教版必修五《陳情表》中的“聽臣微志”、史記選讀《刺客列傳》中的“盡失其度”,09江蘇卷考查的文言實詞“屬”“率”分別源自江蘇高考必備篇目《岳陽樓記》中的“屬予作文以記之”、必修三《六國論》中的“率賂秦也”。教師每次講評試卷時,若能聯系課本所學知識,學生對新學知識才能理解深透,也更容易加深這個知識點的印象。例如,在評講2010江蘇卷文言實詞“歸”“庶幾”時,教師就可聯系必修五《項脊軒志》中的“后五年,吾妻來歸”、《陳情表》中的“庶劉僥幸,保卒余年”。回歸課本,找到“原型”的講評課,會讓學生意識到“題在書外,理在書中”,也就不會將課本“束之高閣”。
(三)講評重“規范”
很多學生失分的原因并不是知識性方面的問題,而是答題時規范意識薄弱,尤其在回答閱讀題時,把想到的全在寫上,密密麻麻,缺乏條理性,讓閱卷老師“大海撈針”。高考評卷特別強調得分點意識,若學生表述含糊不清或不能切中要害,得分就少甚至零分。這就要求老師在每次講評模擬試卷時,一定要強化規范意識,避免使學生的“隨意”成為習慣。
當然,“教無定法”,語文講評課方法多樣,形式靈活,只要通過講評,使學生感到“考有所得、評有所獲”,我想都應該是一堂高效而務實的講評課。
- 上一篇:國企開展創先爭優會議紀要
- 下一篇:群眾工作會議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