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高中語文提高教學質量的門徑

時間:2022-11-13 09:23:39

導語:研究高中語文提高教學質量的門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研究高中語文提高教學質量的門徑

語文教師還應逐步摒棄單一的粗放型課堂教學組織管理模式,實行個性化的教育模式,注重個性教育,因材施教,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還應注意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擇業觀、幸福觀等方面的教育,充分發揮語文學科人文性特點的優勢。

一、充分吸收各種知識,增強多元教學意識

扎實過硬的教學基本功需要語文教師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高中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只有具備了文學、歷史、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強化知識多元化的意識,才能在語文教學中游刃有余,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輕松解答學生們提出的問題。所以,高中語文教師應當有著極大的知識量、嚴謹合理的知識結構,擁有綜合的專業素質,才能當好學生的領路人。同時,語文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在面對多元文化碰撞的時侯,要加強對多元文化的重視。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充分吸收人類優秀文化成果,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能力。由于語文教材文本取材具有局限性,教師必須擁有多元化意識,善于吸收各方面的優秀文化,掌握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領略到漢語言文化的內涵,培養學生獨特的審美情操。以教學《極光》為例,這篇文章涉及到了古代神話、電視的成像原理、極光的形成原理等,科學性比較強,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想要講好這節課,就必須具備豐富的歷史神話故事、扎實的地理知識以及相關的物理原理。否則,就很難在課堂教學中輕松解答學生的各種問題。可見,教師擁有廣博的知識既能拓寬學生的眼界,又能為教師個人魅力加分。

二、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創新學習能力品質

教學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教學模式,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并注重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實踐證明: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才能。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提倡充分的民主,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創造表現,鼓勵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看法,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積極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可以圍繞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中心,幫助學生明確自我意識,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中,讓學生在學習中積極的“動起來”。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根據教學任務和目標,精心設計一些符合高中心理特征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進行思考。

三、注重學生自學引導,提升語文教學品質

傳統的教學方式主張通過教師傳授實現學生接受知識、完成教學任務,這種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方法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了,行不通了。教師要有效提高教學品質,就需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所謂自主學習就是一種教師教學為輔、學生自學為主的教學模式。比如教師在進行課堂知識的講授之前,鼓勵學生做好預習工作,預習的過程也是間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有目的的預習工作是養成自主學習良好習慣的有效途徑。以講解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為例,教師在預習之前提出問題:這篇文章是如何體現新月派的“三美”主張的?《再別康橋》美在何處?本文在意象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有那些。讓學生進行自主預習。通過指導式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和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學生在回答教師的課堂提問時,就會相對輕松,課堂效率也會大大提高。這一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雖然品質教學對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對教學品質的貫徹只是停留在表面,效果并不顯著。教學品質和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需要教育政策的引導、社會教育環境的孕育和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從語文教學實踐出發,不斷的總結經驗和教訓,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提升語文教學品質的新途徑、新方法,真正使讓教師和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彰顯個性,實現學生的終生發展,享受多彩學習生活。

作者:湯偉單位:江蘇省平潮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