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語文閱讀教材呈現思路
時間:2022-05-06 09:55:31
導語:蘇教版語文閱讀教材呈現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教材呈現方式為綜合立體式
在進行語文課程改革后,專家對原來的教材編排方式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原來的編排主要是把同樣的文體安排為同一單元,認為這種編排方式較為簡單。以單篇的文章為中心,單元內部沒有聯系。單元的文體和知識點相同,容易給人留下呆板的印象,知識點教學出現重復。蘇教版語文教材在編排上主要以主題為單元。蘇教版高中語文閱讀教材在編排上具有自己的特點,教材編排具有綜合立體的特點。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同一個主題下面包括多個學習板塊,板塊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其次,增設了積累以及應用的環節,在主題語境中,學生能夠進行思考、探討,開展活動。編排體現了創新精神,在主題環境中學生能夠學習語文,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教師可以借助教材開展綜合性的學習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積累與應用”部分,根據專題內容,進行綜合性的學習,與以前單篇教學相比,具有很多優點。對板塊之間層次關系進行預設,教材更加系統化,體現了教材的進步性。蘇教版語文閱讀教材在處理各板塊之間的關系時,也出現了問題。主要是板塊和文本主題相關,主題之間沒有內在的邏輯關系,板塊在設置時,無法體現主題。以“月是故鄉明”單元為例,分成兩個板塊:漂泊的旅人和鄉關何處。教學參考中提到后一個板塊是對前一板塊的拓展,但是,仔細考慮,鄉愁與旅人兩者沒有層次上的關系。在這個單元中,教材所選擇的文章是和鄉愁相關的,文章需要進行深入的學習。幾篇文章相對獨立,在關于主題的學習方面沒有體現層次的深淺。筆者對此問題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教師通常忽視板塊之間的層次性問題。教師在忽略主題進行教學時,只是針對單篇的文章,導致綜合立體設計沒有達到實際的效果。以專題來進行單元劃分,編者的意圖在于在每個專題下面分設幾個板塊,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學習。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效果并不理想。
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
教材的板塊比較多,可以為教師提供多種教學的方案,很多板塊前面以星號標注,教師能夠自由的選擇。但是,從實際情形來看,多數教師對此沒有進行選擇,仍然按照原來的方法進行板塊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沒有落實彈性機制,板塊的設計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以“向青春舉杯”方案A為例,在學習《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這篇文章后,主要是對人生的追求進行思考。在“活動體驗”板塊,設置了多道題目,其中的一道題目是馬克思提出職業選擇所遵照的原則。方案B是《我的五樣》,開展活動,進而感悟生命的意義。設置的題目,其中之一是對文章兩句話的理解。練習題主要是以文本為中心,教師在講解練習題時,很容易跟著書本的內容,沒有自己的見解。進行活動體驗,體現的是選擇性,路徑不同,但是,目標是一致的。在教材中,如果板塊前標注星號,主要是讓教師進行自由的選擇,編者在此處犯下錯誤,在教材中提倡層次之間的內在聯系,又說明可以供自由刪選。
三、探究性的呈現方式
蘇教版高中語文閱讀教材在設計上注意探究性的學習。通過設置探究的環節,能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用大量的篇幅設計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問題探究”“、活動體驗”“、積累與應用”等都有體現。在“文本研習”中,學生能夠閱讀到經典性的作品,為學生創造閱讀對話的環境,學生能夠參與到閱讀對話中,相互交流讀書體驗,重點在于增強學生對文本解讀以及鑒賞的能力。“問題探討”環節主要是注重培養學生發現與探究問題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探究的引導,設置具有價值性的問題,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深入進行專題的學習,在探究的過程中,發散思維,培養創新意識。“活動體驗”環節主要是以人文內涵以及學習的要求為中心,根據學習材料,語文活動體現出多樣性以及豐富性,學會體驗以及思考,提升語文素養。筆者通過調查發現,在探究性的呈現方式上同樣存在問題,“問題探討”中的問題不具有探討性,只是結合文章的內容進行簡單的分析。部分問題具有探討的價值,但是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不能進行探討。首先是因為探討所需要的資料沒有提及。其次,對于探討沒有提供相應的指導,以“珍愛生命”專題中的“積累與應用”板塊為例,提到關于“文眼”的問題,對于“文眼”進行探究性的學習,關于文眼研究的資料比較多,在搜集以及整理資料時,需要多種方法。利用“文眼”對散文作品進行分析,教師需要進行指導。教師的能力相對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教材應當多提供一些資料。此外,為降低探討問題的難度,編者在應用策略時存在一些問題。學生的個人能力有限,對于復雜的問題不能完成探討,編者主要是降低難度,沒有提供相關資料,探討問題失去意義。
四、閱讀鑒賞的方法更加明朗化
蘇教版高中語文閱讀教材注重閱讀方法的介紹。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講解閱讀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夠得到提高。在“月是故鄉明”單元中,提到了“評點法”,學生結合“評點法”,加深了對文章的認識。在《慢慢走,欣賞啊》以及《筆落驚風雨》兩個專題中,教材對閱讀的方法進行了集中的展示。《慢慢走,欣賞啊》主要是向學生介紹鑒賞散文小說的方法,提供閱讀的相關知識以及閱讀方法。在《筆落驚風雨》單元,借古典詩文向學生梳理詩文閱讀的過程,學生能夠學到鑒賞古詩文的基本方法。從搜集的例子觀察,教師多數沒有采用鑒賞性的閱讀方法,重要的原因在于教材缺乏方法指導。以評點法為例,只有在“漂泊的旅人”課后習題中有所涉及,缺乏詳細的介紹。學生在運用評點法的時候,不能充分地把握評點法的要點。教學參考書中解釋,在進行評點的時候,必須注意整體和局部的關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寫作的目的;在點評的過程中,注意和其他人的交流。基于此,教材應當增加這方面的內容。編者編寫語文教材主要是為語文教學服務的,通過進行分析,蘇教版高中語文閱讀教材的呈現方式有明顯的改善,對于存在的問題,需要研究者不斷進行分析、完善。只有語文教材的編寫質量有所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才有保證。
作者:施影影工作單位:江蘇省江安高級中學
- 上一篇:高中語文教學創新模式分析3篇
- 下一篇:水利局辦公室工作計劃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