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論文4篇
時間:2022-08-17 09:14:20
導語: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論文4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一、正確認知古詩詞對于高中語文學習的積極意義
在我國的歷史文化中,詩詞是偉大的民族瑰寶。古詩詞映射了燦爛文明的古代文化,古詩詞以其優(yōu)美的旋律和深厚的意境,延續(xù)流傳到今天。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人文精神。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語文科目都以其豐富的內(nèi)涵,受到廣大師生的喜愛。古詩詞是人文精神發(fā)展的代表。我國的古詩詞能夠千古流傳,是因為古詩詞是時代變遷的結果,從多個角度反映了時代變遷的影像。《詩經(jīng)》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楚辭》印證著人文理念的升級。古詩詞是靈魂的沉淀,是文化的積累。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可以從根本上塑造學生的人格,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古詩詞對語文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是我國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閃光之處。
二、重視教學過程中的精神與審美追求
古詩詞教學中的核心手法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精神享受。語文是思想的集合,語文在思想內(nèi)涵上,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人性的光輝。例如李白的詩浪漫而寬闊,杜甫的詩蘊含了人間真情的濃厚,陸游的詩展示著家國情懷。古詩詞會從一個又一個角度,提高學生對于精神世界的認識,從個性層次上突出審美的追求。我國的教育重視愛國主義思想,重視人性的善良與生命的價值。古詩詞教學中,學生能夠通過語句的凝練,迸發(fā)出情感的訴求,融入到情感的世界中。這對于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身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xiàn)。
三、運用朗誦促進語句的理解
朗誦是學習古詩詞最為恰當?shù)姆椒ā9旁娫~優(yōu)美的旋律,朗朗上口的詞語,會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目光。通過朗誦能夠逐漸深入到詩詞的核心。教師在課堂上運行朗誦的方法,能夠引導學生體會出詩詞所要表達的含義。例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表達的是喜悅的情緒,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表達的情感是憂思。岳飛的“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表達的是悲壯,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是豪放的心胸,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凄婉哀傷。朗誦能夠感受到作者的心態(tài),能夠更深入的體會到詩詞所要表達的情感。朗誦需要長期性與深入性。四、創(chuàng)建思想與詩詞意境的和諧統(tǒng)一古詩詞的優(yōu)美不僅自語詞語的婉轉悠揚,更在于詩詞中體現(xiàn)出的意境。詩詞的意境美是教學中的難點。如何讓學生體會出詩詞的意境,需要教師積極進行點撥。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中,教師就要以當時的歷史背景為參考,通過輔助的知識,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通過詩詞的宏偉氣魄,感受驚濤拍岸的景象,體會作者對國家對民族的深厚情感。創(chuàng)建思想與意境的統(tǒng)一,需要創(chuàng)建教學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教學的情景。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在意境與思想的統(tǒng)一中完成蛻變的。五、延展知識體系,擴大閱讀范圍高中語文課本上古詩詞涵蓋了多個類型,不同的語體,不同的古詩詞類型,給予了教學豐富的背景。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能力,實效教學效果的根本性推動,就要在固定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擴大古詩詞教學范圍。例如充分發(fā)揮鑒賞的作用,增加個性化體驗。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選擇優(yōu)秀的古詩詞作為參考模板,通過影視作品,或者影視音樂,直接或者間接的展示詩詞中蘊含的能量。高中詩詞鑒賞有利于學生增強對古詩詞的感悟能力,對歷史的發(fā)掘能力。提高教學實效性,就是要從教學范圍上,教學程度上,教學體驗上綜合教師與學生的發(fā)展?jié)摿Γ瑥慕逃哪繕撕徒虒W的過程,增加語文教育對于人性發(fā)展的促進作用。
四、結語
高中語文教學一直教學過程中的基礎。高中語文教學水平?jīng)Q定了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高中語文延續(xù)了小學和初中的內(nèi)容,也提高了語文課程的難度。古詩詞在高中語文課內(nèi)容中占據(jù)一定份額,這是文化發(fā)展的需要,也是語文課程傳承的需要。提高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實效性,不能以單純的成績來衡量教學效果,而應該以學生對古詩詞的感悟為衡量標準,以學生的實際接受效果為參考標尺。古詩詞教學需要受到更多的關注,古詩詞教學是語文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古詩詞飽含的情感和藝術才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
作者:董澍霖 單位:舟曲縣第一中學
第二篇
一、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在教學中的問題
1.功利化教學
高考已經(jīng)將古詩詞鑒賞教學的性質(zhì)完全改變,原有文化傳承的意義已經(jīng)消失殆盡,并且已經(jīng)發(fā)生著從內(nèi)而外的功利化轉變。(1)不注重培養(yǎng)能力。在鑒賞教學中,教師只強調(diào)詩詞鑒賞的技巧性內(nèi)容,而且所強調(diào)的內(nèi)容更加偏重于答題技巧,根本沒有關注到古詩詞的具體內(nèi)容。尤其是在高三的階段,在古詩詞鑒賞方面,教師強調(diào)最多的是考試內(nèi)容以及考試技巧,各種速成鑒賞技巧層出不窮,在這種情況下,對古詩詞的學習基本忽視了其中的深厚文化內(nèi)涵,古詩詞鑒賞的本質(zhì)意義完全被功利化扭曲。(2)功利化教學的主要表現(xiàn)就是,片面地追求古詩詞鑒賞的數(shù)量,并且從題型的角度出發(fā),更多地是為了能夠貼近高考的題型,在這種情況下,基本就不存在對古詩詞進行深入領會以及細致的鑒賞。在這一過程中,完全忽視了古詩詞的本質(zhì)屬性,僅僅將其作為一項考試內(nèi)容來對待,無視了這一項內(nèi)容學習需要遵循的客觀規(guī)律,無視了內(nèi)容的屬性,喪失了詩意的內(nèi)容,成為一項需要通過機械方式進行學習的考試內(nèi)容,完全喪失了古詩詞鑒賞的終極意義。
2.學生地位被忽視
古詩詞鑒賞從總體上來講應該屬于一門文學藝術,在這一范疇中,更強調(diào)的是每一個人的主觀感受。在這一過程中,針對相同的詩詞內(nèi)容,會由于人不同的知識積累、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理想情懷,而產(chǎn)生不同的情感體驗以及心理感受,這樣一來才使得古詩詞鑒賞發(fā)揮作用,使學生能夠領會更高層次的情感和意境。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于古詩詞基本不會產(chǎn)生投入的感覺,在標準答案的限制下,學生很難通過自身對詩詞內(nèi)容的領會和思考產(chǎn)生獨具特色的差異化感想。這樣一來,這種形式的學習,其本質(zhì)性意義已經(jīng)完全喪失,學習成了一件僵化機械的事情,對古詩詞鑒賞成了一件與生疏的外科手術相類似的事情,已經(jīng)脫離了文學鑒賞的范疇。在對李白的作品《贈汪倫》進行講解時,通過“桃花潭水”這一形象的比喻,將兩人之間的情感淋漓盡致地進行了表達,通過具體的事物來表現(xiàn)抽象的情感,從而增加了這首詩的美感。
3.教學方式單一
教師在鑒賞教學的過程中,只是通過刻板的形式進行教學,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教師本身就不具備古詩詞鑒賞的基礎,不能夠對詩詞內(nèi)容進行深刻領會,理解不了古詩詞中蘊含的深遠意境,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只能通過簡單粗暴的方式進行刻板僵化的鑒賞教學,從而在高舉權威的情況下,推進整個鑒賞教學的進程。在這些條件的限制下,教學形式呈現(xiàn)出了必然的單一、陳舊、刻板,課堂氛圍也必然十分沉悶,而且了無生機,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很難產(chǎn)生濃烈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根本不能夠對相關內(nèi)容進行充分領會。這樣一來,學習只能停留在文學鑒賞理論層面。具體來講,在針對白居易的經(jīng)典作品《琵琶行》進行鑒賞教學的過程中,作者通過幾個意境深遠的意象來象征音樂中的具體聲音,如急雨、泉水,還有大珠小珠和私語等等,通過文字將音樂的內(nèi)容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從而使得《琵琶行》顯現(xiàn)出了別樣的韻味和美感,通過閱讀仿佛感受到了琵琶聲在響。
二、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的具體方式
1.明確教學思路
葉圣陶先生針對文學鑒賞已經(jīng)給出了明確的看法,教師需要通過對學生的合理引導,明確教學的整體思路,在這種情況下,就能夠明確思路對于閱讀鑒賞的重要意義。針對古詩詞鑒賞,由于其沒有完整的故事背景,語言方面與散文不同,十分簡略和跳躍,內(nèi)容也十分委婉含蓄。意象是古詩詞的精髓,代表著一首詩詞的靈魂,只有對意象進行充分領會,才能夠對詩詞進行全面把握。具體來講,在對蘇軾的經(jīng)典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應該在學生對詩詞內(nèi)容進行詳細了解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相關問題,能夠引發(fā)學生對于詩詞內(nèi)容的思考,如“找出詩詞中意境深遠的意象”“對詩詞內(nèi)容所表現(xiàn)情感進行充分體會,并表達出來”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能夠在對相關問題的思考基礎上,更進一步領會詩詞內(nèi)容,并且能夠深入詩人的內(nèi)心,對詩人的情感充分領會,從而深刻感受蘇軾內(nèi)心的蒼涼和悲壯。
2.強化課外誦讀
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在這種價值觀的引領下,人們更加注重對于詩詞的誦讀,這對于詩詞鑒賞來講也同樣重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通過督促性措施,使學生強化對相關詩詞進行誦讀,在課內(nèi)篇目的基礎上,增加課外篇章的背誦,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增加相關內(nèi)容的積累。具體來講,在將課內(nèi)篇目李清照的經(jīng)典篇目《醉花陰》講解完成后,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將李清照的其他經(jīng)典作品給學生進行具體的展示,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對于李清照進行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夠對學生的了解加深,學生可以對李清照的情感體會得更加細膩和深入。在完成背誦之后,還應該組織學生進行深入的探討和交流,每一個人都將自身想法以及感受進行充分表達,在此基礎上,學生就能夠逐漸豐富自身的認識,并對于李清照的認識變得更加形象和具體,并且對李清照的詞能夠更細膩地體會。在鑒賞《鵲橋仙》時,通過詩人深情的手法將自身情感娓娓道來,通過傳說來強化中心思想,并突如其來地進行一聲深情而猛烈的吶喊,從而成就了千古名句,對人們的內(nèi)心形成了長達千年的沖擊。
3.積極開展活動
激發(fā)學生對于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是強化學生進行古詩詞鑒賞的基礎條件,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應該充分利用各種形式的機會,使學生能夠通過相關活動進行學習,并且能夠在活動中逐漸發(fā)現(xiàn)詩詞的美妙之處,詩詞朗誦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朗誦能夠通過聲音上的抑揚頓挫將詩詞中所蘊含的情感進行深情并茂的表達,并通過學生點評使學生對詩詞情感內(nèi)容理解得更加全面。學生可以按照杜甫的經(jīng)典詩歌《絕句》進行嘗試性創(chuàng)作,學生可以通過聯(lián)系自身生活,將自身對生活的感悟映射到詩歌中,學生就能夠學會從作者的角度出發(fā)對詩詞內(nèi)容進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對于古詩詞進行鑒賞學習,在某種程度上肩負著文化傳承的使命,但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以及高考的巨大壓力下,古詩詞鑒賞已經(jīng)在教學過程中逐漸變質(zhì),淪為了功利化的教學得分工具,在這種情況下,就應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積極改善。
作者:黃姝萍 單位: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一中
第三篇
一、創(chuàng)建情境,讓學生能夠在意境中體會詩詞意象
高中語文詩詞鑒賞的主要目標有兩個:一個是讓學生通過學習詩詞,從而了解詩詞,積累一些文學知識,提高文學素養(yǎng);另一個是讓學生在欣賞詩詞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詩詞中所表達的意象,明白詩人的內(nèi)心所想,并準確地把握詩詞中所表達的中心內(nèi)容。而在詩詞鑒賞的教學中,讓學生置身于詩詞所營造的意境之中,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身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授課的時候,要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要善于創(chuàng)造情境,把詩詞的內(nèi)容和情境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到詩詞中。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有許多,最常見的就是利用多媒體投影儀,來為學生創(chuàng)造詩詞的氛圍。比如,在《蜀道難》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播放后人拍攝的蜀地的面貌,讓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能夠感受到李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體會到這位豪放派詩人的瀟灑、放蕩和不羈,并深刻地了解到“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艱險情境。又如,在學習《春江花月夜》這首詩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用多媒體投影儀來播放《春江花月夜》的畫面場景,讓學生在觀看中感受到江南春夜的清麗,并體會到那些游子對閨中婦女的思念之情。多媒體的展示可以給學生帶來感觀上的沖擊,比教師按部就班地讀課文念注解的教學效果要好得多。此外,教師也可以用音樂來創(chuàng)設情境。音樂是一種最為直觀的表達方式,讓學生以音樂為背景來欣賞詩詞,他們能夠快速進入詩詞的世界,體會詩人的情感,從而把握詩詞的主題思想。
二、通過角色體驗,讓學生達到情感的共鳴
分角色朗讀課文是教師在上語文課時經(jīng)常采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學生通過扮演角色,朗讀課文,可以感受到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在高中語文詩詞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理解詩詞內(nèi)容和了解詩人生平簡介之后,再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在朗讀詩句的時候,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詩詞中的人物,感受詩詞中所表現(xiàn)的意境,從而掌握詩詞的中心思想。比如,在學習《一剪梅》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了詩歌的大致內(nèi)容之后,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根據(jù)詩歌的內(nèi)容,通過扮演李清照,可以體會到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活動。“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反復吟誦這句詩歌,學生可以感悟到李清照當時哀傷痛苦的心和對世事無常的無奈之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學生用李清照的口吻將這一句詩歌朗誦出來,他們心中的無奈之感和相思之情也會油然而生。通過角色扮演,學生可以和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拓展渠道,豐富學生對意象的認識
詩詞鑒賞,最重要的就是意象的認識。學生只有具備了豐富的意象知識,才能夠從容不迫地分析詩詞,掌握詩詞的具體內(nèi)容和中心思想。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有多種方式能夠豐富學生對意象的認識。第一,教師可以在日常的授課過程中,將詩詞中常見的意象進行分門別類,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意象所代表的不同含義。如,“梅”一般代表的是堅強,百折不撓,逆境等意象;“柳”則代表著分別和傷感。學生在掌握了這些意象的基本內(nèi)容之后,也就可以很快地了解詩詞的意思了。當學生了解了詩人一般會用月亮來表達思念之情后,他們就會明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意思。當學生掌握了江水代表時光的流逝和綿長的愁苦時,也就很容易理解“一江春水向東流”所抒發(fā)的情感了。第二,教師也可以采用諧音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更加便捷地了解意象所代表的內(nèi)涵。比如說“柳”與“留”同音,一般情況下,如果詩句里面出現(xiàn)“柳”,那么就是代表留下的意思。第三,教師還可以利用事物的某些特征,引導學生記憶意象的含義。比如,松樹四季常青,是不畏嚴寒,不怕風霜的典范,在詩詞中一般象征著品格高尚的人。梅花在冬天開放,是堅強之花,一般象征著堅韌不拔的人格。
四、反復閱讀,可以活躍思維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流傳至今,是有一定原因的。在詩詞的學習中,通過反復閱讀詩詞,可以讓自己的思維更加靈敏,可以激發(fā)自己的想象力,將詩詞中描述的場景連接成一個完整的意境。比如,在《一剪梅》這首詞的學習中,學生通過多次閱讀和朗誦的方式,能夠將詩人筆下描寫的景物印在腦海中,并構成一個充滿哀愁和思念的意境,從而深刻地體會到詩人淡淡的憂愁。總而言之,在高中語文詩詞鑒賞中運用意象教學的方式,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養(yǎng)成品味詩詞的良好習慣,能夠從外到里,感悟詩詞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
作者:李霞 單位:江蘇省濱海縣明達中學
第四篇
1.通過朗讀詩詞找出意象
古詩詞的字里行間都體現(xiàn)了意象,能讀懂意象就已經(jīng)邁開了鑒賞詩詞的第一步。要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讀懂、讀準古詩詞,讀懂并非是對整篇古詩詞說的,而是指詩詞中的字和詞。讀準是專門針對古詩詞的字音,特別是一首古詩詞里面有很多多音字、通假字等需要讀準其正確的字音。在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的過程中,只有弄明白多音字及通假字的音準,才能真正體現(xiàn)朗讀的效果,進而更好地理解。例如在高中語文《蜀道難》里的一句:“噫吁晞!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是一句統(tǒng)領全文的句子,使詩人豪放的情感充分得到體現(xiàn),學生朗讀這一句的時候要有聲勢一些,讀出豪放的感覺。這些詞句融入了散文語句的特點,表達了詩人對蜀道難的驚嘆,且這樣驚嘆的情感是非常強烈的。本來“噫吁晞”已經(jīng)能夠表達驚嘆之情,再加上使用“乎”、“哉”等延長音將驚嘆之情渲染得更強烈。在讀詩詞的時候要注意領會意象,詩詞里面的意象是需要通過詞語、句子結合體現(xiàn)的,所以在分析、度詩詞的時候,老師應該教學生使用自身的思維方式把散亂的物象整理形成詩詞的意象。
2.創(chuàng)建情景感受意象
2.1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
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僅通過朗讀詞句從字面上理解什么是“大江東去浪淘盡”或者“驚濤拍岸”等壯觀的情景是遠遠不夠的,而且會有一定的難度,如果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能夠展示赤壁景觀的視頻和圖片,以此引導學生從詩詞里體驗險怪、感受洶涌,并配以想象力,就能簡單地將詩詞中浪花拍打石壁而四處飛濺的場景直觀地展現(xiàn)于學生面前。又如杜甫的《登高》一詩中,老師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的方式把和杜甫相關的畫面播放給學生觀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詩人寫此詩的內(nèi)心世界及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再加上對詩歌反復朗讀更能使學生體會詩人當時艱難潦倒的感受。
2.2將自身感受與詩詞本身的意蘊進行對比
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自身感受與文中體現(xiàn)的蘊意相比較,充分理解詩詞。同學之間應互相交流感受,因為每個學生對一首詩的理解有所不同,而與詩詞本身要表達的意蘊相比看,每個學生理解的意思肯定會存在差異性,所以此時若通過對比、交流的方式就可以把詩詞本身的意蘊完整地表達出來。例如《鵲橋仙》一文,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及“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進行自我理解的對比,讓學生從本質(zhì)上將作者要表達的情感理解透徹。
3.實施有效的拓展來理解意象
要很好地把握意象、理解意象,是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積累并非一蹴而就的,同時這是一個持續(xù)豐富歷程的過程,該過程轉變成由書本與生活相結合、由課內(nèi)延伸至課外。在高中語文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重視對學生向課外拓展的引導,讓學生對意象的理解、把握程度在課外拓展中得到提高。
3.1重視學生的積累
學生要了解并掌握不同的意象代表的含義就要注重積累。比如菊花是高潔、堅貞的意義,在詩人元稹的《菊花》一詩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宋代詩人陳亮的《梅花》中,梅花就有頑強、高傲的含義。除此之外,蘭花、主治、杜鵑、蓮花等也是古詩詞中常用的物象。學生在日常學習中要注重積累這些物象所指的含義,才能在詩詞鑒賞中輕松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3.2重視諧音的運用
在詩詞鑒賞中還要重視諧音的運用,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諧音豐富詩詞的意象。一般情況下,會有一些詩人利用諧音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例如“柳”的諧音就是“留”,詩人寫作時通常會借用“柳”體現(xiàn)挽留的意思,所以折柳送友人的習俗才會出現(xiàn),在李白的《折楊柳》和柳永的《雨霖鈴》里就充分地運用諧音體現(xiàn)不舍之情。又如“蓮”的諧音就是“憐”的意思,在南朝樂府《西洲曲》里就利用借助“憐”的諧音體現(xiàn)女子對男子的思念和純潔的愛情。
4.結語
意象是詩詞的靈魂,如果老師利用意象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詩詞,經(jīng)過長期的鍛煉,學生在面對某些生疏的詩詞時,就可以對其進行鑒賞,理解詩人表達的意思,領悟其感受。利用意象教學的方式能使學生形象貼切地理解、鑒賞詩詞,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促進高中語文詩詞教學的順利開展。
作者:魯慧芳 單位:赤峰市寧城縣職教中心
- 上一篇: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論文
- 下一篇:高中語文教學評價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