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閱讀模式的建構
時間:2022-09-30 09:21:22
導語:高中語文閱讀模式的建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合作探究閱讀法
新課標指出:“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探究能力是一項必備的技能,不論是在高中課堂上,還是在職場工作中,探究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探究過程中,可以提升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可以拓寬我們的知識面;經過探究得到的知識,對于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知識的掌握也就更加牢固。如何在閱讀課堂中進行探究呢?
1、對文章的探究
一篇文章,包含了創作的時代背景、作者、文章內容以及文章的啟示等,學生在學習文章的過程中,不僅要探究文章的內容,更要進行其他方面的探究。文章創作的時代背景往往能揭示文章的創作目的,在大時代背景下,文章的創作目的幾乎是相同或相似的。通過探究一篇文章的創作背景,能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在學習其他相同創作背景下產生的作品時,便能更加準確地推測出它們的創作目的。其次,作者的生平經歷對文章的思想也有很大的影響,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會夾雜個人的思想情感,文章有時候也是他們自己的情感寄托。探究作者的生平經歷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中心,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例如《紅樓夢》的創作便是曹雪芹真實生活經歷的再現,了解曹雪芹家族的落敗到他鋃鐺入獄,能更好地把握《紅樓夢》的文章創作主線,體會作者寄予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
2、文章間的比較探究
文章與文章之間都存在著相同點或不同點,通過對文章相同點的歸納與不同點的對比,探究文章寫作的規律與技巧。例如:在學習柳永的《雨霖鈴》時,從句中的“殘月”這個意向出發,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月”的探究。搜集整理具有“月”的詩詞,如:王維的“明月”、姜夔的“冷月”、李清照的“滿月”、李煜的“秋月”,通過探究不同的“月”,找出引用不同的“月”意象的原因,體會不同的“月”分別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習運用意象表達情感的寫作手法。
二、想象閱讀法
想象閱讀法,顧名思義就是在閱讀過程中運用想象力理解、體會文章。高中階段學生的想象力極其豐富,在閱讀中運用想象力,既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學生對文章內容產生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講授《祥林嫂》和《阿Q正傳》時,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想象祥林嫂和阿Q在生活中的原型,培養學生的形象感、增強學生對祥林嫂和阿Q這兩個人物的理解力。在古詩詞的學習中,也要充分運用想象力。例如:李白的《將進酒》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句詩可以讓學生想象黃河奔騰不息的畫面,感受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氣勢。中國的古詩,本身就具有很強的畫面感,一句詩就是一幅畫,所以,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更適宜引導學生發揮他們的想象力。
三、結合”閱讀法
語文“四結合”由最初的“識字、查字、編碼、打字”發展到現在的“學科教學改革、創新精神培養、實踐能力訓練、信息技術應用”。“四結合”的語文教學理念為閱讀教學模式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傳統閱讀模式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在課堂教學上具有充分的主動性,這就使得教師忽略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四結合”閱讀法要求教師在閱讀過程中鼓勵學生進行發散思維、自學質疑、會話表達。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做到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相結合。多媒體計算機的發展為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提供了可能性,多媒體的應用,使得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閱讀內容,加之多媒體是圖片、動畫、聲音、視頻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對教學信息快速掌握的能力。總之,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教學的重要目標,加快閱讀模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已經成為語文教學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
作者:廖德全 單位:四川省達川第二中學
- 上一篇:高中語文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
- 下一篇:慶祝建國66周年活動方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