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內容選擇分析

時間:2022-11-05 10:57:51

導語:高中語文教學內容選擇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語文教學內容選擇分析

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閱讀教學內容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進行內容選擇時,要以教學目標、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學情、課程資源和教師個人特長為依據,同時要注意所選內容的語文性、創造性和趣味性,有懷疑精神,要有所取舍寧精勿多。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閱讀教學內容選擇

一、問題的提出

語文教師在聽課或研究不同教師的課堂教學時,常常會注意到一個現象:面對同樣一篇課文,不同的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或教學角度可能不同,尤其是一些比賽類型的課,大家會選擇一些很特別的內容,抓取一些非常別致的切入口。這種現象恐怕是其他學科所罕見的。對語文教師來說,當面對一篇課文,如果說只是照本宣科地教學的話,就可能會發現有很多可以講的內容,有時講授一篇特別有內涵的課文,會覺得突然身入寶山,到處是閃爍不已的金燦燦的寶貝,以至于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中國教育報》刊登的潘新和的《表現與存在:語文學再出發》指出,教育部高中課標調研組在進行了大范圍調查后,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生對語文教學的評價為所有學科倒數第一[1]。導致此結果,原因眾多,但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是在教改中有一些策略性偏差,以致語文教學問題依然故我,沒能得到根本的解決。一些老師很關心“怎么教”,其實對于大家來說,“教什么”才是更重要的問題。教學內容的選擇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顯得尤為重要。以下筆者談談對高中語文教學內容選擇的一些看法。

二、選擇教學內容的依據

簡單說來,教學內容就是教學活動中的學習活動。那么,選擇教學內容需要依據哪些要素呢?1.教學內容由教學目標來統攝。教學目標是教學內容的靈魂,教學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肉身載體。把教學內容等同于教學目標,就會失去具體的操作策略。教學目標既然是教學內容的靈魂,那么教學內容就必須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換句話說,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實際上要考量“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達成,更要考慮課程標準所提及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大語文學科核心素養。2.教學內容需考慮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教材所選的文章都是教材編寫者按照一定的意圖并以一定的序列組織起來的。比如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分為“向青春舉杯”、“獲得教養的途徑”、“月是故鄉明”和“像山那樣思考”四個板塊。因此,教師在上這些板塊的課文時,勢必考慮到課文所在板塊的總體精神指向。有時同樣一篇課文,如果被放在不同的板塊里,那么選擇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路徑就會有所不同,這絕不算駭人聽聞。3.教學內容的選擇需照顧學生的學情。美國著名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的扉頁上寫道:“如果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2]日本學者把教師的教學能力界定為這樣一個公式:教學能力=教材把握力×兒童把握力×指導技術力×精神能量[3]。由此可見,對學情的了解有多么重要。教學是一項很復雜的工作,所涉及的維度很多,學情顯然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在平時我們聽到一些課,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不可謂不深,他們把文本提升到很非常高的程度,仿佛有點像大學老師。但遺憾得很,一堂課下來,學生的認知和教師完全是兩個世界,學生根本難以“接招”,最后就變成教師在灌輸,在自彈自唱,在自我陶醉。他們忘記了,僅關注文本是不夠的,好的課堂是師生共舞的天地。我們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必須時時刻刻心里存著學生:學生會怎么看待這個問題?我的這個設計會不會有些不切實際?我要講的這個內容會不會學生已經掌握了?同樣一個文本,拿到學力好的班和學力的班,效果肯定不一樣,這要求因材施教。選擇內容時,可以按照“最近發展區”原理,選擇一些對學生來講既不是太容易又有一定挑戰的內容。比如浙江省桐鄉市高級中學的楊大忠在給學生上“《水滸》欣賞”課時,考慮到小說章回太多,內容繁復,如果完整地閱讀原著,恐怕就會影響學生其他內容的學習,于是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水滸》中許多情節涉及地理方位的描述,重點閱讀書中有關長江以北和長江以南的地理方位的情節,看看小說對這兩處地理方位的描寫有何特點,從中能夠發現什么問題。因為考慮到這個問題仍有點大,楊老師特地為他們劃定了閱讀范圍:對長江以北地理方位的描寫集中在第十六回、第三十六回和第四十九回,對長江以南地理方位的描寫主要集中于宋江打方臘的故事中;告訴學生,如果對小說描寫的北宋時期的地理區域不太了解,就可以參考《中國歷代地圖集》[4]。4.教學內容的選擇需結合課程資源和教師個人的特長。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對選擇教學內容的啟示是,必須把語文學習與生活打通,只有這樣,教學才是有溫度的而不是死板的,也就是說,要善于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為我們服務。新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為滿足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多樣化和選擇性的需要,必須增強課程資源意識。”“課程資源建設和學生的學習活動關聯密切,既是師生動態運用資源的過程,也是不斷生成資源的過程。”對于不同地區的教師來說,他所在地的課程資源可能有所不同;對于同一個地區的不同教師來說,他們各自所能掌控的課程資源可能會有所不同;對于同一個教師,他在不同的教育階段所擁有的課程資源也可能有所不同。如此,教師自然應當用好所擁有的課程資源,以期有利于教學。另外,不要忘了,每一個教師都是不同的個體,每一個教師都有擅長的事物和不擅長的事物,我懂音樂,你會填詞,我擅長朗誦,你文筆老到,這些都是我們獨特的東西,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不可能不受自身資質愛好的影響。教師千萬不要做那些很不擅長的事情,不要講授自己都不相信的東西。

三、選擇教學內容的幾個注意點

教學內容的選擇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好的事情,筆者認為除了要依據以上幾個要素之外,還要注意以下事項。1.所選內容要有語文性、創造性和趣味性。高中語文沒有嚴整的知識體系。高中語文教學,除了必要的認字識詞之外,很難說必須掌握哪些靜態的知識,更談不上系統。高中語文教學和其他學科最顯著的區別在于課文內容不完全等同于教學內容。也就是說,“怎么樣”“為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以語言理解與運用為核心,才能確保緊密圍繞語文進行。比如有老師在執教朱自清《荷塘月色》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荷塘月色》中的朱自清為什么不寧靜,怎樣才能真正獲得內心的寧靜。”這兩個問題,尤其是后面那個問題,顯然已經越出語文教學的邊界,沒有什么教學意義。語文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有創造性思維,盡量選擇有趣味性的內容。雖然對于語文教師來說,要保持創造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要明白,創造是有樂趣的,對一個文本的新的解讀,開展全新的某個語文活動,這都會讓教師獲得成長,如果所有做法都一成不變,那才可怕。趣味性也很重要,語文課已經被如此詬病,依然讓課堂如此枯燥怎么行呢?語文教師首先要保證自己對所選教學內容保持興趣,這樣才能感染學生。2.要有懷疑精神,大膽質疑。所有的課文編排都是人為的,我們很可能發現,教材的編寫者、文本的解讀者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這個時候不必拜倒在權威的腳下,不妨發出自己的聲音。英國作家高爾斯華綏的《品質》,在蘇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二專題“號角,為你長鳴”,與楊絳的《老王》一起組成“底層的光芒”板塊。教參中說:“底層的光芒”板塊“從不同側面介紹底層勞動者的高尚品格……”由于這種誤導,教師們大多在這一思路框定下教學,把文本教學價值指向發現格斯拉身上的“光芒”,其實高爾斯華綏更重要的目的在于表現工業革命給社會帶來的影響,思考工業革命背景下的小手工作坊的命運[5]。3.教學內容要精選,不可貪多。對于一些經典文本,可以涉及的點比較多,這個時候很考驗教師的智慧。我們必須反復權衡,精選最優的內容學習。我也有體會,比如講授《林黛玉進賈府》時,我主要選擇紅樓夢主要人物關系、進賈府時的環境描寫和林黛玉、王熙鳳、賈寶寶三個人物的刻畫為主要內容,這些內容雖然我已經選擇了,但仍舊太多,所以我在具體教學時從人物刻畫這個環節以分析王熙鳳出場為主,其他兩人簡略地講,這種選擇也是無奈之舉,但總體效果很好。

參考文獻:

[1]張華.技術:推動語文教學改革的新視角[J].高中語文教與學,2018(2):6.

[2]李德芹.高三語文教學專題的研發[J].高中語文教與學,2017(7):13.

[3]王國鈞.“語文學習力”指導下高中語文學科課程體系構想[J].高中語文教與學,2018(2):32.

[4]楊大忠.高中生初步學術研究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高中語文教與學,2017(7):55.

[5]寇永升.教材的編輯誤判與教師教學誤判[J].高中語文教與學,2017(7):27.

作者:蔣友晨 單位:吳江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