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綜述
時間:2022-01-22 10:33:59
導語: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存在著學生對詩歌興趣不高,不能很好地對詩歌進行賞析;教師忽視新課程標準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提出的要求;詩歌知識不成系統等問題。文章針對詩歌教學中的問題,提出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誦讀詩歌還要引導他們了解詩歌的內容、藝術手法與詩歌中的文化的建議,以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詩歌教學。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細讀
1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任務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1.對鑒賞詩歌作品有濃厚的興趣,樂于拓展文學欣賞的眼界,豐富自己的內心感情世界,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素養;2.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現代的觀念和歷史發展的觀點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3.學習鑒賞詩歌的有關知識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的不同藝術特性,注意從多個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4.嘗試進行詩歌創作,樂于展示教學成果、交流創作體驗。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必修課本中涉及中國古代詩歌的有必修2課本里面的第二單元、必修3課本里面的第二單元,必修4課本里面的第二單元,總共有二十二篇古代詩歌、要求精讀的古代詩歌有十五篇,要求略讀的古代詩歌有七篇。教材按照詩歌的發展時間編排,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在必修2的第二單元,唐代詩歌在必修3的第二單元,宋代詩歌在必修4的第二單元。
2當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詩是文學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學比喻為連綿的群山,那么,詩歌就是群山之峰。”但是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學生對詩歌興趣不高,沒有從朗讀中體會詩歌的音樂美,不能很好地對詩歌進行賞析;許多教師對所教詩歌作品的理解不夠到位,缺乏一種深入解讀、辨析和闡釋文本的能力;教師常為了在短期內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忽視新課程標準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提出的要求,在詩歌教學中一味地讓學生記憶答題模板,忽視詩歌的文學美;有的教師忽視教材和高考要求,不對詩歌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
3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的重點
3.1詩歌誦讀。詩歌作為四大文學體裁之一,具有抒情性、反映社會現實、語言凝練、富有音樂美等特點。“漢語的每個字都有各自的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不同的字放在一起排列組合,會組成動聽的樂章;古詩詞又講究韻律,樂感極強,平聲仄聲交錯組合,跌宕起伏,節奏鮮明。”詩歌的語言特點決定了朗誦是鑒賞詩歌的重要方式。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詩歌的誦讀,在課前要讓學生掃清字詞的障礙,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在詩歌的課堂教學中也要重視誦讀,讓學生在誦讀中了解詩歌的意蘊,及其抒發的思想感情。“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著莫大收獲。”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給詩詞譜曲并演唱,從歌曲中了解詩歌的節奏、尾音的處理方式。多種形式的誦讀(如學生個體誦讀、教師示范誦讀、名句示范誦讀等)及中華經典詩詞誦讀比賽的開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3.2詩歌內容。2017年高考全國卷中的古代詩歌鑒賞題,從兩道主觀題改變為一道主觀題和一道客觀題。2017年語文全國卷Ⅱ考查蘇軾的《送子由使契丹》,2018年語文全國卷Ⅲ考查王建的《精衛詞》,考查學生鑒賞古代詩歌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在詩歌內容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以下內容:①意象和意境。意象可以歸納為人物類、景物類,學生要知道常見意象的含義,了解詩歌意境。②詩歌題材。主要有八大類:山水田園詩、送別懷人詩、詠史懷古詩、羈旅思鄉詩、邊塞征戰詩、詠物言志詩、即事(景)抒懷詩、愛情閨怨詩。唐代王昌齡在《詩格》中對詩進行了論述: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學生要學會鑒賞詩歌的形象,包括詩歌中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學會概括詩歌形象的特點、分析形象并且概括形象的意義。3.3詩歌的藝術手法。通過對必修2的第二單元中的先秦到南北朝時期詩歌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賦、比、興、對偶、重章疊句等藝術手法。通過對必修3的第二單元中的唐代詩歌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對比、反襯、情景交融、白描等藝術手法。通過對必修4的第二單元中的宋代詩歌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虛實相生、用典、映襯等藝術手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詩歌的藝術手法包括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結構技巧。修辭手法包括夸張、比喻、雙關、比擬、借代、反問、設問等。表達方式包括抒情手法和描法等。表現手法包括用典、對比、渲染、襯托、比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視聽結合、虛實結合、想象、聯想等。結構技巧包括抑揚、卒章顯志、鋪墊、以景結情等。
4詩歌中的文化
詩歌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是對傳統文化的鑒賞,但是其在當前詩歌教學中常常被忽視。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比如在學習《詩經》時,學生可以通過教師設定的情景,從“抱布貿絲”中了解當時人們的交易方式,進而了解當時黃河流域人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唐詩感受盛唐詩人的精神,了解詩人對封建統治者的批判,并從詩人對大自然的贊美中體會其思想精髓。教師在教學故事性較強的詩歌時可以讓學生自導自演課本劇,例如在教學《孔雀東南飛》這首敘事詩時,可以讓學生選擇其中一個情節進行改編并表演。教師可引導學生在編排課本劇的過程中,理清故事情節,并探討人物沖突背后的社會原因。教師還可鼓勵學生進行詩歌創作,特別是格律詩的創作,讓學生在詩歌創作中,傳承詩詞文化,傳承中華文化經典。
當前,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需要研究改進。在高考壓力和教師教學能力等因素的影響下,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使詩歌教學適應學生發展需求,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在教學中重視詩歌誦讀,詩歌的內容、藝術手法及其中蘊含的文化,以提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劉興斌.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9(28):59.
作者:桂堯春 單位:重慶市城口中學校
- 上一篇:高中語文創新課堂教學手段分析
- 下一篇:高中語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