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審美感知力探究
時間:2022-09-04 04:49:44
導語: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審美感知力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學生的全面發展理應包含審美感知力的發展。當代高中語文教學注重開發學生的智力,卻忽視了學生審美感知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缺乏審美能力。高中語文教師要善于發現與挖掘身邊的美育因素,展現語文審美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摒除急功近利的思維,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美感,以提升學生的審美品質。
關鍵詞:高中語文;審美感知力;培養策略
審美教育理應貫穿高中語文教學的各個階段。大多數語文教師重視學生智力的開發,力圖推動其全面發展,但卻忽視了對學生審美感知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缺乏審美能力,難以通過感知形象、體驗情感的方式來發現美、品鑒美。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心理特點,結合教學實際,最大化地發揮語文教學提升學生審美感知力的作用,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品讀人物形象,激發審美意識
語文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教師可讓學生在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真切地感受美的熏陶,培養其審美意識,提高學生的審美品位。[1]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每一個人物形象都可以成為教師實施美育的素材,體會人物的悲歡善惡能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激發其審美意識。以教學《林黛玉進賈府》為例,這篇課文以林黛玉的行蹤和見聞為中心、按照時間順序介紹賈府的其他人物。教師不妨以探索人物形象為教學切入點,引導學生透過文字探知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人物是小說的三要素之一,教師應鼓勵學生從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等方面入手剖析人物。如林黛玉婉言謝絕邢夫人盛情邀請的語言描寫,可以看出林黛玉待人接物處處留心,舉止有禮。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復述兩人的對話,通過這樣的方式加深學生對二者形象的理解,活躍課堂氛圍。其次,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感知林黛玉這一人物形象,教師可讓學生默讀全文,并用紅筆勾畫描寫林黛玉外貌和動作的語句。默讀結束之后,教師可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在小組內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從而更加深入地認識林黛玉的美貌多情、小心謹慎、體弱多病。最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品讀王熙鳳、賈寶玉、賈母等人物形象,并至少選取兩個人物形象寫出品讀感想。
二、賞析環境描寫,提升審美水準
優美的語言有著無窮的魅力,在課堂上朗讀優美的語言有助于打造獨具美感的高中語文課堂。優美的語言不僅來自于學生和教師對文本的“美解”,也來自于高質量的文學作品所描繪的讓人心向往之的意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作者描寫環境的語言,沉醉其中,入境賞美。例如,在教學《故都的秋》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收集有關北國、江南秋天的風景圖,在講解之前用多媒體展示給學生,預先激起審美意趣。此后,教師嘗試配樂讓學生朗讀課文,感受故都之秋“清、靜、悲涼”的特點和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眷戀之情,以及作者內心深遠的憂思和無法排解的孤獨感。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技巧的指導,如在朗讀前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分析作品的結構層次,注重朗讀中的停頓和語氣。教師可以先范讀,再讓學生根據個人理解自由朗讀,從而使其融入作者所描寫的美景中,并根據自身體會,用語言或是肢體動作表達對這充滿美感的環境的喜愛,它可以是“低沉的呼喊”,可以是“閉眼高喊”,甚至可以是“在教室里漫步”,這些都源于學生個人對文本的解讀,是學生內心狀態的真實表達。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故都秋景,美的不只是環境,當學生沉醉在這美景中時,他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對故都深深的眷戀之情。文章是作者的心血,描寫環境的語言亦是作者匠心的體現。學生朗讀文章之時,當環境的自然美與他們內心的情感結合,學生自然而然就能收獲充盈的審美感知。
三、關注民俗文化,落實審美實踐
生活中處處有美,高中語文教師要爭取讓學生練就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火眼金睛”,隨時隨地發現來自于瑣碎生活的美,體味民俗文化中的創造美和智慧美,擁抱生活,熱愛生活。以教學《邊城》為例,這篇課文所展現的民俗文化是文章中最出彩的部分,如端午節的龍舟賽和捉鴨子比賽,中秋節的月下對歌,這些民俗無不反映了邊城人祥和的生活氛圍。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借助影視片段(時間控制在五分鐘以內)讓學生欣賞湘西美景,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增強審美體驗。視頻帶給學生的是直觀的體驗,之后教師可通過文字讓學生完成從初步體驗到心靈激蕩的進階。教師要鼓勵學生讀書時多動筆,做好批注,及時用文字表達內心感受。[2]文中提及的節日都是學生相當熟悉的節日,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根據興趣選擇其中一個節日寫一段文字,說說自己記憶中的節日民俗,再將其與作者所描寫的節日民俗進行比較。多數學生由于閱歷不足,觀察又少,只是簡單地介紹了節日的起源和習俗,而并未提及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含義———避瘟除害、追念先賢、家人團聚。節日是一個民族文化形態和精神信仰的體現,因此教師應為學生講解民俗精神的終極之美,明白節日民俗的真正意義。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首先要有審美意識,以個人對美的認知激活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并創新教學方式,依托審美活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升其審美敏感度,健全其人格。
四、提升賞美能力,強化“美丑”概念
高中語文教材可謂是美的載體,其選文各具美感,如有的文章肯定真誠和善良,有的文章贊揚平凡或偉大,有的文章斥責丑陋與黑暗,無論題材、體裁如何,文章展現的都是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其人生閱歷、審美情趣、心性氣質、為人處世皆隱含其中。因此,教師教學時要采取適當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內心真實的思想情感,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課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沁園春•長沙》時,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反復朗讀,然后在學習小組內探討“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等詞語所描寫的廣大壯闊的景象作用何在。其次,教師指導學生賞析重點句“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讓學生聯系作者對一系列廣大壯闊景象的描寫,感悟作者遠大的抱負和革命家的理想。再次,教師出示一組描寫秋景的詩詞,引導學生比較《沁園春•長沙》中描寫的秋日情懷與一般描寫秋景的古詩詞區別何在———同樣是寫秋景,《沁園春•長沙》中的秋景明艷濃烈,無絲毫悲涼之感,與這樣的秋景匹配的是作者以激揚的文字指點江山的豪邁氣魄。通過比較,學生在賞析這首壯詞的過程中收獲了深刻的審美體驗。語文教材中有關“丑”的內容也不勝枚舉,如《茶館》中自私自利、膽小怕事、精于世故的茶館掌柜王利發,《勾踐滅吳》中親近小人、疏遠賢臣、剛愎自用的吳王夫差,《阿Q正傳》中愛貪便宜、好起哄的鄒七嫂。[3]所以教師可以借助語文教材中的“審丑”素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比如,在學習《衛風•氓》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分析男女主角的形象,并要求學生用盡量簡潔的語言表達,最后教師再公布自己的答案供學生參考。男主角的形象特點是:心機重、粗魯、脾氣暴躁、三心二意、不求上進;女主角的形象特點是:活潑開朗、用情專一、任勞任怨、命運多舛。審丑的教學方式能夠鮮明地呈現美與丑的反差,使學生明白何謂“美”及“美”的意義所在,從而主動產生發現美的欲望,生成鑒賞美的能力。
五、激發審美情感,激活審美創造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培養其審美能力,就必須考慮學生的審美意愿,有目的地讓學生加深對美的理解,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關注社會動態和思潮,把握時代脈搏,形成獨到的見解,以滿足學生不斷增長和變化著的審美需要。學生只有對美有正確的感知和判斷,才會對學習、生活有更加理性的感悟,以孜孜不倦地追求美,盡情地欣賞、玩味美,科學地鑒別事物的美,進而努力地創造美。大量的研究和教學實踐表明,設問能夠激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進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以講解《祝福》這篇課文為例,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你認為奪去祥林嫂生命的究竟是經濟的貧困還是精神的折磨?教師可以針對這個問題組織一場課堂辯論賽。在辯論過程中,每個學生都積極發表個人見解,表達了對祥林嫂悲劇命運的惋惜和對封建禮教的憎惡。最終全班學生一致認為:祥林嫂本是一個不甘于被安排的命運,努力爭取命運主動權的堅強女性,在命運的夾縫中,她一直努力維護自己的尊嚴,以求坦然面對自己的生存狀態,體現自己的生命價值。但祥林嫂歷盡千辛萬苦卻得不到他人的認可,是人情冷漠和封建禮教奪去了祥林嫂的生命。最后,教師再結合課文內容對答案進行補充,以提升學生辨別美的能力。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通過設問讓學生主動思考和想象,作為審美主體捕捉課文中隱含的信息,在創造美的過程中親自體驗了美。除此之外,在寫作教學中,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依據寫作主題剔詞造句,構造心目中理想的美的意境,言人所未言,實現審美創造。[4]
總而言之,要想體驗美,欣賞者必須親自去感受、品味對象的美,教師切不可用自己的審美感知代替學生的審美感知。高中語文教師要注重提升個人的審美感知力,營造審美氛圍,將學生引入美的殿堂,陶冶美的心靈,播下美的種子,使學生“任爾東西南北風”,永遠葆有超越時代和社會的審美品質。
參考文獻:
[1]朱承敏.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新課程(中學),2012(6).
[2]王麗艷.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語文審美教育探析[J].中外交流,2018(29).
[3]吳玉梅.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甘肅教育,2007(21).
[4]孫釗.高中小說閱讀教學的審美教育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6.
作者:葉建國 單位:重慶市忠縣三匯中學
- 上一篇:新課程高中語文教學思維訓練探析
- 下一篇:電力營銷業擴報裝流程規范化管理